關鍵詞:東亞大陸 伸展拆離構造 重力梯度帶 應變機制 巖石圈減薄
摘要:伸展構造是大陸巖石圈減薄破壞在上部淺層的一種重要表現。其中,低角度伸展拆離構造為中國東部以及鄰區晚中生代地殼伸展變形的顯著構造變形樣式,是研究區域巖石圈淺層構造變形與深部減薄過程關系的重要窗口。結合相關的幾何學、運動學、年代學等資料的綜述分析,本文對中國東部及鄰區低角度伸展拆離構造時空展布、運動學極性、應變機制進行了系統論述。在空間展布上,這些伸展拆離構造在東亞大陸的分布不均一,指示巖石圈的不均勻伸展減薄作用。在形成時代上,伸展拆離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時代區間:140–125Ma為伸展拆離構造在中下地殼初始形成期,在水平伸展作用主導下,以簡單剪切為主;125–110Ma為伸展拆離構造快速隆升剝露期,在垂向擠壓的主導下,以純剪切為主。相關的幾何學和運動學標志表明這些伸展構造總體具有在NW–SE方向上單向低角度伸展拆離運動學特征,反映它們總體受NW–SE向伸展應力場作用控制。以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帶為界,東、西兩側區域伸展活動均具有從NW向SE傳播的趨勢,且這種趨勢西部較東部明顯,表現為不同的動力學背景特征。東部主要受到古太平洋板塊后撤影響,而西部可能與蒙古—鄂霍茨克洋閉合之后,增厚地殼發生重力崩塌而引發區域大規模伸展活動以及同時發生的秦嶺—大別構造帶陸內造山后應力伸展的聯合作用相關。
地球學報雜志要求:
{1}中文題名不應超過20個漢字。并應譯成相對應的英文題名,英文題名僅僅第一單詞的第一字母大寫。題名中應避免使用非公知共用的縮略語。
{2}研究論文(包括研究簡報)書寫順序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中文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與中文一致),英文作者及單位,英文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3}來稿須所在單位進行內容審核及保密審核,須附單位介紹信,并聲明未一稿多投。
{4}插圖的數量:圖應精心設計,力求少而精(一般不超過5幅)。
{5}來稿如獲得有關政府部門或社會團體設立的研究基金或課題資助,務請列出基金名稱及編號。對項目論文本刊原則上優先刊發。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