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解讀模板(10篇)

時間:2023-05-16 15:18: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城市規劃解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城市規劃解讀

篇1

1.項目概況

順馳第一國際位于鄭東新區cbd外環和第三城市中心軸線的交,占地面積4394.51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58364平方米,于2004年9月28日開工,預計2006年10月公開發售,是順馳集團整合各方面資源推出的首個5A級智能化甲級寫字樓。整體規劃建筑沿地塊邊緣布局合理,有利于中心景觀的營造。地塊地勢平緩,有利于營造簡潔現代的景觀空間層次。但由于地塊被分三塊,中間連接地塊狹長,不利形成良好的景觀界限和銜接。

2.凝煉“仕家”的景觀主題――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其“仕”:學也;其“學”:覺悟也。表述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方能覺悟生命,而“仕者”,是覺悟了生命意義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的根基,“家”是社會關系的基礎,“仕家”界定了消費者家庭的覺悟品質,也就界定了“仕家”環境與生命意義的聯想方向――去狹隘以向開敞,遠混雜而近秩序,避喧囂以取寧靜,逆潮流而順自然。

3.景觀特征與文化特征

3.1以經典之美規劃場所

古希臘哲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構造他心目中世界的秩序,在“高林?仕家”,以幾何園林的形式開揚場地,使其明朗清楚和富有氣勢,呈現古典幾何學的經典之美。

3.2 以線性之美串聯場所

通過景觀主軸線營造小區的向心力,將區域的主題景觀串聯起來,以線性的交通組織帶動景觀組團。簡約的線性幾何布局,結合空間變化與環境,創造出道路系統及場地空間感,使整個場所具有統一性和趣味性。

3.3 以文化景觀提升場所

幾何形式的文化景墻,思想者的主題雕塑的設計等,以達到“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的主要目標。主設計格調優雅、浪漫、富有古典生活氣息,入口兩處林蔭大道引人入勝,業主可以感受得到這里是一種畫境、一種文境、一種寧靜。

3.4 以立體綠化改造場所

園林建筑、地坪緊密結合地形,隨行就勢,最大限度減少土方工程量,在擋墻處設置了多級高差,舒緩了一級高差的垂直堅硬感,并且增加綠色廊架停車位,對硬質擋墻進行了一定的空間遮擋,使空間感受和視覺效果更加的豐富,圍墻的設計?很好的與周邊環境和諧。采用立體式綠化圍墻,利用景觀生態護坡的方式消除高差;在道路邊增設特色景觀小品,增加了整個擋墻的趣味性和綠化的層次,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

3.5 以水景營造寧靜場所

設置有精致的水系,平靜淡雅水面中栽植一些水生植物和水中樹池,顯得簡潔大方。水池的周邊設置了親水平臺,是小區業主休閑的好去處,以“流、跌、涌”等形式,互為點綴,交相輝映,人們可以更好的感受水的靈性和水的魅力,給新貴一種高雅愜意的水景享受。

3.6 以景觀元素豐富場所

在本案中綠化設計以“花園、生態、保健”為設計定位,營造“仕者”宜居的綠化環境。以“簡潔融洽、精致完美、獨樹一幟”為綠化設計目標,實現了創造“仕者”生活的美好愿景。

3.7 以交通組織整合場所

根據地形特征和建筑布局,采用環狀道路通行,人車分流,并嚴格控制車輛進入小區,為業主創造高質量的居住環境。簡約的幾何布局,結合景觀空間變化與環境感受,道路系統融于小區環境,和諧統一又富有變化的景觀空間,合理的交通組織令社區有序而安寧。

4.景觀設計與文化的結合

本案景觀規劃以“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為訴求,以幾何園林與線性景觀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觀表達,通過景觀主軸線營造小區的向心力,將景觀串聯起來,各主題空間中布置景觀構筑物與景觀小品,賦予空間不同的文化意義和強烈的個性色彩。

4.1 高林化境

高林化境的景觀規劃以“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為愿景,以幾何形式的景墻開揚場地;以幾何園林與線性景觀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觀表達。幾何狀的景墻、幾何狀的景觀跌水,其效果明朗清楚富有氣勢,呈現古典幾何學的經典之美。主入口雕塑選擇為思想者,當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純升華,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征。思想者的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含著深刻與永恒的精神,與整個園區的“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的主題緊密貼切,沿襲了Art Deco現代建筑的風雅氣韻和低調的奢華風格,顯得有親和力和高貴典雅的氣質。

4.2聽香水榭

聽香水榭其寓意為環境清雅宜人,安靜閑適的地方。域中設置了鏡水廊橋、琴韻廣場、咖啡茶座等,營造出動靜相宜的氛圍,人們可以在這里聽水聲、暢談人生、促膝品茗。鏡水廊橋的水景讓環境更加的嫵媚,親水平臺滿足人與水親密接觸的愿望,卵石在微波下隱約可見,涌泉的形式活潑可愛,使整個小區具有勃勃的生機。水邊的琴韻廣場給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恢宏氣勢,以幾何純粹裝飾線條彰顯無限景觀魅力,與高聳流暢挺拔的Art Deco現代建筑相呼應,以傾瀉而下的流水彰顯強烈的視覺感受和獨特的韻律感。水聲、笑聲、暢談聲與新貴名士追求的高貴感不謀而合,代表永恒向上的人文精神。

4.3 景觀街區

獨具特色的“景觀街區”思想,打造現代感強烈的商業街景區,主要考慮到與與CBD的銜接關系和人流問題,其空間設計是從半開敞到開敞,從小區向外漸次過渡到寬敞林蔭大道的路面。整齊的林蔭大道、的格調小店、悠揚的笛聲、惟妙惟肖的雕塑小品、豐富的夜景燈光,給街區帶來一絲別致的情趣。商業街植物設計主要采用規則式種植的方式,構成該空間的高層框架,同時在喬木間點綴造型現代感強烈的燈具豐富夜景色彩,并按一定距離設置線條簡潔的草坪燈,和諧中蘊含著變化。營造出一個多功能的,舒適的,具有浪漫氣息的娛樂購物的街道環境。

5.結語

經歷過文化的沉淀和積累,記憶和經歷不斷浮現疊加的小區,才會成為城市的永恒。景觀規劃設計本身,不僅僅是一個場所,一個空間,只有充分正確地考慮了“人”因素,才能使設計的場所煥發生命力,成功的景觀設計正是在承受住社會洗禮考驗后自身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真正體現。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C91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從2011年――烏魯木齊的“民生改善年”開始,“幸福”一詞越來越多的被廣大市民所提起,市委、市政府更是將民生工程作為日常工作中的首要任務。可以說,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自治區黨委七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的召開在新疆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前者從國家的角度指明了新疆今后五年的發展方向,后者則為如何實現工作目標提出具體的策略。作為民生改善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烏魯木齊市的城市路網目前處于“放射狀、環狀、方格狀”相結合的“混搭式”布局,受歷史與地形因素的影響,路網布局不合理等現象長期存在,擁堵現象極易發生,這樣不僅無法有效滿足市民的出行需求,還會對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形成制約。

2 烏魯木齊城市道路擁堵現象的原因分析

2.1 路網問題

首先是路網容量不足。雖然近年來烏魯木齊市的城市道路設施規模迅速提升,但是受城市飛速擴張的影響,路網密度反而較以往有所下降。其次是路網布局不合理。受歷史沿革及地形因素的影響,以河灘快速路為分界的東西向兩塊區域的整體連通性不足,傳統中心區又形成了改造難度極高的不規則路網,在高峰期極易發生擁堵現象。第三,在路網級配方面,烏魯木齊市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之比為1:1.6:1.5:5.2,次干道的比例明顯低于最優級配,支路也未能達到這一標準。最后是道路功能的層次劃分混亂。烏魯木齊市的新城區普遍重視主干道建設,路網密度不足;舊城區則因歷史沿革等問題無法發揮支路的使用功能。同時,過境快速路相對缺乏,過境交通的壓力無法得到疏散,降低了河灘路、外環路等快速路為市區中長距交通提供服務的能力。

2.2 公共交通問題

目前,烏魯木齊市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統尚未得到有效構建,公交網絡層次相對模糊,接駁公交、普通干線、大站快車相對匱乏,僅憑單一的公共汽車很難滿足市民的出行需要。同時,市區公交線路未能緊跟城市發展的腳步,不少線路的重復系數過高,優化工作卻進展緩慢,公交樞紐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建立,但是與城市發展的實際需求還相去甚遠。最后,城市公共交通車輛不僅車型陳舊,而且數量明顯不足,不僅無法有效滿足人們對于公共交通的使用需要,而且不利于乘客獲得更為方便、快捷、舒適的外出體驗。

2.3 靜態交通問題

首先,烏魯木齊市的機動車保有量與停車位之比為1:0.22,存在著近20萬個缺口,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停車管理與運行問題。其次,受配建停車位不足的影響,公共停車場就承擔了巨大的分流任務,但是市區公共停車場的發展相對滯后,現有的對社會開放的配建車位根本無法滿足市區車輛的停放需求。最后,在前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許多市民被迫選擇了路邊違章停車的做法,這樣既不方便管理,又會對城市道路交通的運行,尤其是城市慢行交通產生不良影響。

2.4 交通管理問題

首先,烏魯木齊市的交通標志線與交通語言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連續性,不規范設置的問題較為突出,信號控制與A類城市的管理水平也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其次,交通流的管理與組織水平不足,干道上不同的交通流相互交織,極易發生擁堵。即便是在單行道非常集中的老城區,也因為單行帶規模與系統性不足的影響而經常發生擁堵現象。而且,市區的公交專用車道名存實亡,很多社會車輛無視相關規定混入其中,極大的制約了專用道提高公交運輸效率功能的發揮。最后,市區的交通智能化管理剛剛得到發展,但是系統間的配合與協調能力不足,與國內同類城市相比較為落后。

3 解決城市道路擁堵問題的規劃和建議

3.1 提高城市路網建設速度

烏魯木齊市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經濟、車輛的增長潛力巨大,所以交通網絡的建設應采用適度超前的原則,并在規劃階段解決目前存在的支路、次干道、快速路缺乏問題,使路網系統的銜接更為合理、層次更加分明。同時,市區內不同區域在交通增長趨勢、路網成熟度、用地空間等方面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所以道路建設應有所側重。在城區,應以對外通道建設、路網密度提升以及交通引導功能發揮為中心,中心區域則應以道路的改造和優化為中心。另外在進行路網系統建設的過程中,應時刻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兼顧步行、非機動車對于慢行交通的實際需求。

3.2 調整城市用地布局

烏魯木齊市南部地區的人口密度最高,交通擁堵現象最為突出,所以不宜再對其進行過度的開發,而北部平原地區則屬于城市用地的未來發展方向。所以,主管部門應當對市區南部進行嚴格管控,以優化和整治作為工作的主旋律;市區東、西部可在確保地質、生態安全的前提下適度擴展。作為我國西部中心城市之一,烏魯木齊市應當盡快構建高效、便捷、科學、合理的城市立體化交通體系,為本市最終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商貿中心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明確公共交通的主導地位

在不同類型的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在烏魯木齊市占據著30%的份額,略少于步行。預計到2020年,公共交通、步行等對慢行交通要求較高的出行方式仍然會牢牢的占據主導地位。所以無論在政策、規劃、建設、資金等方面,主管部門都應當繼續加大對于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在盡快構建快速、大運量的公共交通、軌道交通的基礎上,形成以公共交通為主,以出租車為輔的良好格局,并通過高效運作、功能健全、層次合理的公共客運體系的構建來滿足不同層次的出行需求。

3.4 做好停車場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在城市交通中,靜態交通無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城市交通現代化水平的關鍵性指標。結合烏魯木齊市的現狀,本文建議首先應明確現有的停車管理辦法的法律地位,使執法單位能夠有法可依;其次應通過法律規章的構建,要求全市的新建住宅、商業街區以及大中型公共建筑必須配建或增建設停車場;第三,可提供相關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到停車場建設領域。最后,提高全市停車場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做到對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4 結語

烏魯木齊市不僅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同時也是我國西部的中心城市之一,而在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將成為連接我國與中亞和西亞國際商貿中心。為了使這一目標能夠得到早日實現,市委、市政府以及相關主管部門應在堅持“東延、西進、南控、北擴”原則的基礎上,加大對于城市交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盡快完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高效快捷的現代化、立體化城市交通體系的構建,為城市的發展與市民出行提供更多的保障。

篇3

多年來,北京城市功能與首都功能高度重疊,城市發展因此存在許多難解之題。北京有必要借城南地區大規模建設,研究城南地區長遠、綜合發展的規劃布局,促進北京世界城市建設。

首先,北京南城規劃發展應考慮協調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京津冀城市群是國家級城市群,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三,總面積18萬多平方公里,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地域面積的兩倍;總人口規模8500萬,遠大于珠三角。城市群區域GDP已經近萬億元,達到9159億元,但全區域的投資規模遠遠小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我們應該從宏觀、長遠、區域等角度,啟動北京城市南部地區3079平方公里的總體綜合規劃,按照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帶動區域的總體思路,將南部各區規劃和正在規劃的各個大型項目統一整合,促進北京世界城市建設。

其次,在空間規劃上適當分離首都職能與北京城市的職能。首都職能與北京城市的職能在空間上的適當分離,是解決城市壓力的現實“藥方”。如果依然任由北京各項功能與首都功能緊密疊加,當矛盾難以調和時,首都功能區要么被迫搬遷,要么保留矛盾,繼續維持城市痛苦。通過調整北京城市結構,遷出可能和最終可能遷出的部分城市職能,北京可能實現高效、長期的合理發展。

北京三環以內的主城區今后主要作為“國家首都”的職能繼續發展,保留了歷史“印記”和傳統文化、旅游和服務業等功能。外遷北京市企事業等單位于南部地區,結合長遠規劃北京南部新城。南部新城以“人文”、“科技”、“綠色”等為主題,整合永定河,大、小龍河,三海子及其他綠色生態資源,構建生態、低碳、宜居的嶄新城區,構筑針對日益擁擠的中心城區的“反引力城市區”,其功能以行政、文化創意產業、高端制造業研發、居住、現代服務業、信息及醫藥產業集群等為主。南部新城由于更靠近天津和石家莊,更加有利于引領京津冀區域均衡發展。屆時,北京將呈現沿北京中軸線延長的首都區和北京南新城區雙核共榮、各組團城市協調發展的整體城市結構。

最后,真正落實古城保護戰略,預留國家行政區搬遷或設施增建的空間。北京各版總體規劃雖然都將古城確定為整體保護的對象,但在其62.5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拆除和重建至今未絕。如舊城胡同1949年有3250條,1990年有2257條,2003年只剩下1571條,而且還在不斷減少。33片平房保護區內僅有600多條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點保護范圍內。顯然,北京古城保護的“舊調”還將重唱!

篇4

關鍵詞:社會運轉效率 交通擁堵 城市規劃 界定 布局 路網結構 城市公交系統 國民交通素養人口分布 流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等”,似乎是一個極其經常的狀態。吃飯要等,打水要等,洗衣服要等,即使出門遠行,也會時不時地遇到堵車,一等就是個把小時。人們的焦慮在膨脹,民眾的怨言也在不斷地增長,其對于快節奏的大城市而言,這種擁堵造成的社會運轉效率下降,很多時候都會導致極其糟糕的后果。擁堵,已成為人們唯恐避之不及卻時不時地遭遇的社會現象,甚至成為一種普遍的城市景觀。

從城市規劃的層面找尋交通擁堵的原因以及改善方案,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城市規劃層面欠缺對交通規劃的考慮和限制

城市規劃分為三個階段:總體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城市規劃是以規劃什么為核心?規劃土地。而在規劃土地使用功能、布局和規模的過程中,必然會很大程度上決定交通的配置,然而現今有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就是城市規劃中沒有加入應有的交通分析規劃的成分,尤其在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中。一些基本的城市規劃指標中也并沒有包含對交通的相應規劃指標,從最基本的層面沒有考慮一個對交通的規劃限制,從而反映了規劃過程中對交通的忽視,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交通供需之間的矛盾。這是城市規劃不當所導致交通擁堵最本質的因素。

因此,我們在城市規劃中應該加入更多應有的交通分析規劃的成分,從最初的總體規劃,一步步落實到修建性詳細規劃,只有每一個環節步驟都做到二者綜合、仔細地考慮,才能逐漸改善城市的交通秩序,使城市的運轉向一個良好高效的方向發展。

當然,城市建設和交通建設都不是一次性達到完成狀態的,二者在不停的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因此從規劃到實施,也需要將這種影響不停地反饋給雙方,從而使二者達到很好的結合。

二.步行地段和通行要道的界定不明確,兩種道路系統混雜

究竟什么是交通擁堵?僅僅是機動車停滯不前造成的道路堵塞,或者是行人的無法疏散嗎?不,我認為所有因外界客觀因素所造成的行人行車穿行不便都可以叫做交通擁堵。注意,是“穿行”。一個人,如果是漫無目的地行走的人和急切地去趕著上班的人,遇到交通堵塞時,反應是絕對不同的。游憩的行人可以在“等”的過程中玩手機刷微博,甚至拿出一本書來看都不會產生強烈的反感情緒,可急切想要上班的人卻會陷入極度焦慮的狀態中,這類人需要的,就是一種直達性強的,與外界聯系弱化的道路。這點在我們的城市道路規劃建設中,做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更加明確地界定步行地段和交通要道,這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們的分隔,是一個不同狀態人群的分隔,他們的連接,也是兩種性質交通的連接,是最易造成交通混亂的城市節點。這樣的界面越發清晰明了,各自區域的運轉越迅速。

三.城市布局不合理導致路網結構不合理

我國很多城市中,路網密度低,瓶頸路、斷頭路、畸形交叉口多。不少城市熱衷于修主干道,不注重次干道、支路的建設,道路密度低,交通流量過于集中,主/次干道、支路比例嚴重失調,特別是在主/次干道過渡或銜接路口、路段通行能力低。因道路維修、自然災害及其他突發事件等引發的交通堵塞時有發生[ 選自武漢理工大學 楊育鳳 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大中型城市城市交通建設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從城市規劃的層面來看,整個城市布局不合理是導致路網結構不合理,人們無法自主地選擇居住地點,購物、上學、上班不能就近解決;我們這學期所做的居住區設計前期進行了對基地的調研,發現居住區地塊范圍內很多配套設施都沒有實現,人們不得不走很遠才能到達目的地,這就增加了交通堵塞發生的幾率。

同時,路網結構的不合理性還在于高速路與低速路的銜接處缺乏有效的過渡和分流。在高速路上行駛的車在進入城市之后,經常會迅速陷入一種阻塞的狀態。我的家鄉在甘肅平涼,高中在蘭州上學,因此每學期開學或放假后去蘭州基本都會遇到交通阻塞情況。除了山體塌方造成路不通暢以及偶發的車禍導致的交通堵塞等客觀因素以外,很頻繁的一個現象就是在進入蘭州市區之后,由于路網一下變得密集卻缺乏秩序,使得整個車流的速度變慢,從而造成嚴重的交通擁堵。

究其原因,首先是城市在規劃過程中,城市和的銜接沒有達到很好的過渡,經常是圍城建城,其實現在的城市是有向外擴散的趨勢的,這種趨勢導致城市邊緣本質上不是清晰的一道界限,然而人們總喜歡用各種手段達到區域的劃分,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不合理的隔離性。沒有足夠范圍的過渡段,導致兩種狀態的空間生硬地相撞,在這個撞擊帶內,必然會產生交通堵塞。因此我們需要在規劃過程中就從道路的角度考慮城市與城郊的銜接關系,

四.規劃導致城市公交系統的不完善,二者沒有很好結合

我國城市公交系統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這與城市規劃有很大的相關性。城市規劃用道路分割了土地,公交系統是覆蓋有道路的地方,也一個攜帶人群滲透進入城市土地的載體,那么城市規劃如何規劃城市道路,尤其從公交專線這方面考慮,二者結合得遠遠不夠。

舉個例子,BRT是一種新型的城市公共交通形式。以蘭州為例,該城市就是一個交通極其不便的城市,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周末回姨媽家時遇到交通堵塞是鮮少有例外的經歷。然而大二暑假回蘭州時,快速公交已經投入運營,我發現快速公交很好地舒緩了交通擁堵的問題,因此在現有基礎上大力發展這種交通方式是值得推廣的,尤其在地形變化比較大的區域,地下交通并不是很容易做,可以考慮在上開辟BRT專線。而如何規劃快速公交線路,除了相關道路建設人員以外,就是我們規劃人員和所應該投入關注的。我們在規劃土地的過程中,基本沒有將公交線路,也許在結合了公交線路后,我們在規劃過程中也會發現如今公交規劃的不合理之處,從目前很多城市的公交線路混亂、以及公交換乘點的混亂,都反應了這是城市規劃和公交系統二者沒有很好結合所導致的交通問題。

除此之外,據統計,截止2011年11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23億輛,機動車駕駛人數量達2.34億人,汽車保有量達1.04億輛,許多城市已進入汽車社會。汽車保有量于2011年10月底首次超過摩托車保有量,標志著中國機動車結構由摩托車為主體向汽車為主體轉變。以個人名義注冊登記的私家汽車保有量達到7748萬輛,占汽車總量的74.17%,成為汽車構成主體[ 摘自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 張蔚然)》

]。這標志著國家的進步,同時也啟發我們城市規劃人員為不同類型的車規劃不同的道路,以達到效率最大化。就像分類的垃圾回收,分類分批不同應用不同的策略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

五.國民的整體交通素養不高,政府管理水平不高

交警素質不高,朝令夕改、有令不行或者隨意行令時有發生,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管理還停留在經驗管理的水平,主要靠公安部門,其他各方力量都沒有完全聯合起來,合理不夠。民眾的交通意識和時展不相稱。在大部分人心目中違章并不等于違法,違反交通法規現象十分普遍。交通秩序隨著交通治理行動而變化很大,治理嚴了,就好一些;治理松了,就亂一些。

即使這樣,我們國民對基本的交通知識還是有一定了解的,可是對城市規劃卻知之甚少。在我和非本專業的人說起自己的專業時,無論在哪個年齡段,總會有很多人茫然地問:“城市規劃是什么?是將來當城管嗎?”(笑)我的很多同學也有諸如此類的經歷。增加國民對城市規劃的了解,也必然會對交通規劃和交通秩序有一個綜合層面的感知和,這對提高國民在交通方面的基本素養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當然,這必須基于我們兩個專業本身很好地結合滲透,才能從上至下由小及廣地普及交通法規,激發國民主觀能動性才改善交通秩序。

六.人口分布和流動不合理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老城區的搬遷改造,造成了人口分布不均衡,每天都有大量市民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往返于老城區和新城之間,加劇了城市交通擁堵。這就是城市規劃所導致的交通不合理之處。因此如何真正使老城與新城融合,這不僅體現在空間上,更是這些聯系二者的因素,體現了他們之間本質的關系。如果連城市的主體――人,都要克服二者之間的隔離性才能正常生活工作,那何談融合呢?因此在規劃一個新地塊時,就應該綜合考慮和老地塊的關系,如何使人方便快捷地在這兩個地塊內穿梭移動,如何分割地塊規劃線路和交通要道,使市民的效率最大化。市民生活的效率搞高了,城市運轉自然就有了秩序。而這個因素所造成的城市擁堵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他交通擁堵問題的解決途徑

同時,在我平時的觀察思考中,也從規劃角度和空間角度提出了一些改善交通的想法:

1.在相應堵塞的節點處減少駐留空間,從而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去尋找別的道路

從空間角度看,人流、車流就像水流一樣,哪里堵塞必然有相應的駐留空間,從很小范圍的人群聚集,到大面積的阻塞,必然有一個節點,是人流車流最密集的區域。這個節點在空間上的表現可能是一個小廣場,也可能只是一個小地塊。其實“無論多小的地塊,在一定的情況下都有可能成為廣場”。這是近日上海暴雨時我在去教室途中突然感悟到的。

因此在重要干道保持沿街建筑立面的延續性,減少一些參差不齊的建筑邊界,從而減少人們在退界建筑駐留的可能性,也對解決這一地塊的交通擁堵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強制性措施。同時確實需要開辟更多的路徑,尤其是步行道路,對緩解堵塞會有很重要的作用。同理擴展到城市,就是要加強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設,消除道路平交路口瓶頸、調整道路出入口設置、清理城區電線桿占路等。

在平日食堂吃飯的時候我也發現,一般進深很大的空間往往會排很長的隊,而進深小的空間,人們排出門就有可能被曬,被淋,因此不會排很長,這雖然是一個相對靜態的現象,但同樣應用于空間規劃對交通的影響。在擁堵的地方我們盡量減少人能駐留的空間,這樣人們自然會去選擇別的道路或空間,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時候擁堵不全是因為客觀性因素,人的主觀性――“懶”――寧愿多等,也不愿去尋找一條新的出路――也是有關系的。

2.減少街坊的尺度,即減少街道的長度,給分流提供更多的可能

篇5

XX縣政府起草完成《縣人民政府關于請求批準〈縣城市總體規劃修改(2012—2030)〉的請示》,并連同規劃文本上報至市規劃局,由市規劃局轉報市人民政府,待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即可實施《縣城市總體規劃修改(2012—2030)》。

二、城鎮綜合提升工作

2015年完成了環城北路、二環北路東延線、達丙路南延段市政道路建設;完成福惠路北段、南段東側人行道磚鋪設工程;完成福惠路與右甸路交叉口道路、寶豐路、會堂路等多條道路路面修復工作;同時配合質監站完成南門河、文昌河污水管網建設工程;完成3.6公里新增雨污管網建設工程。文昌路東延線、環城東路(二環北路—形象佳陽小區)、客運站北側道路等多條市政道路建設工程正有序推進,預計來年3月底可全面完工投入使用。目前,城鎮面積達23.2平方公里(其中縣城建成區面積約達9.3平方公里),城鎮人口約13.6萬人,城鎮化率約達38.4%。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6.5%,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6.7%。

三、規劃編制工作

依據《縣城市總體規劃修改(2012—2030)》,年內啟動了《縣道路網專業規劃》、《縣右甸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縣城綠地系統規劃》等各專項規劃編制的前期工作,同時配合13鄉鎮啟動編制了4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規劃,目前已完成田園鎮德老本、翁堵鎮明山水庫、漭水鎮壩尾、寨子、許家寨、雞飛鎮雞飛村等安置區規劃編制及評審工作,其他安置區規劃編制穩步推進。

四、規劃管理和規劃驗收工作。

嚴格管控規劃成果,牢固樹立“規劃是法規”的理念,強化各類建設規劃審批,嚴控綠地率、容積率、建筑密度等指標,注重建筑風格、配套設施、景觀營造等審查,確保規劃成果得到落實。嚴格按照總規、道路網專業規劃等控制城市紅線、綠線、黃線,共完成放線工作80余次,較好的將規劃落實到實處。認真遵照辦事流程和有關規定,核發“兩證一書”,年內共核發“一書兩證”194份,其中《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32份,《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37份,《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125份。收取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53.2萬元。完成福慧華庭、隆祥花園一期、中醫院、茶韻公園等13個建設項目規劃驗收,共核發《規劃驗收合格通知書》13份,確保各建設項目嚴格執行規劃,較好的維護了規劃權威性和嚴肅性。

五、開展“四規合一”規劃編制工作。

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科學開展“四規合一”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云政發〔2015〕18號)文件要求,將在全省有條件的縣市區開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規合一”試點工作。為實現我縣“一個規劃、一張藍圖”,同時為縣委、政府科學決策、高效行政提供重要參考,為各類專項規劃編制提供重要支撐的目標,年內已開展“四規合一”前期工作,同時將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力爭將我縣納入“四規合一”試點縣,進一步推動我縣特色城鎮化建設。

六、地下管線普查工作。

為解決縣城道路反復開挖、各種管線錯綜復雜,進一步提升縣城品質和城市形象,2015年11月20日經縣人民政府批準通過競爭性談判方式邀請了三家作業單位參加競爭性談判,綜合資質、實力及二次報價等條件最終確定廣州南方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縣地下管線普查作業單位,并與12月1日進駐開始普查工作,截止目前以完成興寧街、文昌路、右甸路等道路65公里的管線物探及數據整理工作,整個項目應于2016年1月31日前完成。地下管線普查工作的完成將為縣城規劃、建設及管理提供有效依據。

七、其他工作。

配合“十三五”編制辦進一步梳理“十三五”建設項目和各項發展指標預計,做到既有前瞻性,又符合發展實際。配合做好國家級園林城市和省級文明縣城申報各項工作,積極準確提供各項所需材料和圖紙等文件。根據領導工作安排,我股室相關人員配合完XX縣城宅基地審批工作,依據城市規劃,共完成宅基地審查420宗;完成隆祥花園二期建設規劃、大酒店規劃方案、棚改安置區建設等規劃審查;完XX縣城水體景觀改造、南片區安置區規劃、昌一中西側掛牌土地規劃、恩紅道路西側掛牌土地規劃等方案編制工作;配合我局各股室完成其他工作。

總結這一年來的工作,首先要謝謝各位領導和各位同事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們在融入單位這個大家庭中成長和進步。我們知道,在工作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如今新的一年又將開始,我們股室會將更加努力做好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發揮自己的特長,不斷的鞭策自己,以勤奮務實、開拓進取的工作態度,為城鄉建設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住建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股年度工作總結(2)2015年以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房管股在局黨組和局機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業務知識,團結一致,以深化房地產業改革,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為重點,切實做好各項工作,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社會的好評。現將2015年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本年度工作進展情況

(一)加強房地產交易與權屬登記規范化管理。建立了房產管理信息化系統,逐步規范房地產權屬登記系統,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工作人員已熟練掌握系統各項技術程序。新建商品房購銷合同備案及房地產產權登記系統已在使用中。截止2015年12月30日,共辦理房屋權屬登記485宗189183.02平方米,其中:初始登記265宗74625平方米;二手房交易72宗12240平方米;收取房屋所有權登記費共計267436.58元。商品購銷合同登記備案733宗108300.2平方米、注銷合同備案104宗,辦理房屋抵押登記件數1112件、抵押建筑面積555010.84平方米、抵押金額83657.85萬元、債權數額134200.35萬元。歷年房產檔案的信息錄入及檔案入庫已經全部完成,錄入總件數14985件、證書數14672本、總建筑面積5341658.049平方米,2015年7月13日—17日縣檔案局對所錄入的房產檔案進行了驗收。

(二)持續健康發展房地產市場。一是進一步完善了商品房預警機制,加強商品房預(銷)售管理和登記備案制度,落實動態巡查監管機制,不斷提高市場銷售透明度。2015年共辦理了14家預售許可證,預售面積235511.98平方米。二是協同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房地產市場秩序規范服務工作,進一步凈化房地產市場,做好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各項服務工作。共對縣內7處、0.52萬平方米的房屋進行了安全鑒定

(三)加強小區物業監管。不斷對物業小區管理工作進行檢查和指導,培育和引導物業管理市場規范發展,積極協調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之間的矛盾糾紛,進一步促進物業管理走向規范化。同時,以“省級文明縣城”驗收為載體,積極開展小區環境整治活動,抽調專人進行督查,優化小區環境,共建文明和諧的居住小區。截止目前,我縣共有6家物業管理公司。

(四)全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2015年上級下達我縣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數為151戶(勐統鎮62戶、卡斯鎮89戶),均為拆除重建。下達補助資金169.88萬元,其中中央補助資金113.25萬元、省級補助資金56.63萬元。

(五)強化效能建設,房管形象逐步提升

嚴明的機關效能是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機關形象的重要保障。今年,我們從完善制度、規范程序、嚴格考核入手,強化了科室效能建設,提升了房管形象,不斷規范內部管理,在工作中推行政務公開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特事特辦制、雙向溝通制六項制度。同時將工作目標予以量化,年終實行嚴格的百分制考核。

二、下步工作計劃

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履行房管股職能,提高工作標準,促進各項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1.繼續規范房地產交易與權屬登記管理工作,完善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處理好房屋權屬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加強權屬登記管理,維護產權人的合法權益,繼續完善房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同時,進一步簡化辦事環節,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塑造服務品牌,嚴格執行首問責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時辦結制、過錯責任追究等制度,營造“優質高效、公開公正、清正廉潔”的服務環境。

2、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搞好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監管工作。扎實開展全縣房地產開發企業資質暨市場監督檢查,做好商品房登記備案及預售許可工作,進一步規范房地產開發經營行為,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企業競爭力,提高樓盤品位,提升城市檔次。

3、進一步加強住宅小區的物業監管工作。指導房地產開發企業做好物業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我縣物業管理水平,開展物業服務企業監督檢查工作,促進我縣物業管理服務上臺階。

4、隨著房地產業開發建設的增加,入住小區數量的增多,小區物業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勢在必行,建議成立物業管理股,專職負責各個住宅小區物業管理相關業務

5、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和風險防范工作,推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提高股室黨員干部拒腐防變能力,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強化對股室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確保不發生違法違紀行為。

7、做好房地產投資統計,確保投資任務完成;完成好上級領導交給的臨時任務。

抗震防震人防股2015年度工作總結

一年以來抗震防震人防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新規范,參加了國家人防信息化培訓班,提高了股室人員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素質。

(二)加強對警報設備的日常維護管理,對八臺警報器進行了定期巡查,警報設備運行正常。做好9.18警報試鳴工作,音響覆蓋率達100%。

(三)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軍區關于增加省級人民防空重點城市的通知》(云政發〔2015〕9號)文件精神,我縣以定為省級人民防空重點城市,為進一步做好我縣結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建設管理工作,依法推進人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城市建設融合式科學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云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辦法》、《人民防空工程建設管理規定》和《云南省物價局、云南省財政廳、云南省人民防空辦公室關于調整我省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設收費有關問題的通知》(云價綜合〔2014〕42號)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編制完成了《XX縣防空地下室建設管理辦法》初稿。

(四)積極自動服務好重大項目的人防工程審批工作。完成了天和醫院新建項目和云南省2013-2017年城市棚戶區改造項目(四期)-保山XX縣片區東、西地塊修建防空地下室的審批。

篇6

Abstract: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data management practices "I conducted the analysis of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petroleum chemistry, management practices, interpretation of中圖分類號:C9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起草過程

2005年,人民政府先后印發《關于加快化學工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建設大型重化工基地的指導意見》。在自治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內蒙古的天然氣化工、煤化工、鹽化工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隨著內蒙古石油和化工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工程項目的不多斷增加,加之新技術、新設備的出現和應用,對石油和化工交工技術資料的歸檔過程中,不適應新要求的諸多問題不斷出現。由于沒有一套完善的、適用的交工資料整理規范,使得在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中,對交工資料歸檔的規范和明確,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最終的結果還是往往不如人意。為解決這一問題,內蒙古石油化工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組織各專業的專家組成編寫組,通過總結大唐多倫煤基烯烴項目、鄂爾多斯聯合化工項目、億利化學PVC項目等工程交工技術資料整理的經驗,參照HG20237-94《化學工業工程建設交工技術文件規定》和SH/T3503-2007《石油化工工程建設交工技術文件規定》,進行了大量的編寫修改完善和補充編寫,考慮到目前石油和化工工程特點以及智能化技術和設備的普遍采用,在保留原設備、管道、電氣、自動化儀表資料歸檔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了智能化的歸檔要求。于2010年12月完成征求意見稿,并廣泛征求了石油化工建設、設計、施工和監理等相關單位以及其他有些省市化工工程質量監督部門和化學工業工程質量監督總站的意見。按照反饋的意見,經過認真討論和詳細修改,2011年4月底完成了送審稿。2011年6月18日,由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召開了審定會,審定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標準科學、規范、操作性強,填補了自治區石油化工建設工程交工資料管理的空白,統一了石油化工工程交工資料的管理。”該標準經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為自治區地方標準,并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標準號DB15/T489-2011在全區執行。

二、編制的意義

1、適應內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需要

自《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頒布實施以來,工程施工、驗收、管理都比過去有較大的改變,GB/T50328―2001《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規范》的實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方法和檔案文件的整理歸檔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于石油和化工建設項目的特殊性,以市政民用土建項目為主的交工資料整理規范,不能滿足其安裝工程較多、施工驗收規范各異的要求;以傳統技術和設備為編制對象的原有化工項目交工資料整理規范也不適應目前石油化工工程新技術、新設備以及智能化技術和設備的普遍采用的現實。為了適應內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需要,加強對石油和化工建設工程技術資料的管理,需要總結內蒙古多年來石油化學工業建設工程技術資料管理經驗,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編寫標準以規范內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行為。

2、促進工程資料管理標準化、信息化的需要

石油化學工業建設工程技術資料是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形式的信息記錄,內蒙古在工程技術資料管理上一直沒有全區統一的管理規程,過去各參建單位都是按照有關規范、規程和有關規定制定不同深度和內容的工程技術資料管理規定。但由于內蒙古地域遼闊,工程技術資料管理差異比較大,在以往全區工程質量監督檢查工作中這個問題比較突出。隨著網絡和電子技術在建設工程管理領域的廣泛應用,工程技術資料管理信息化也勢在必行,因此,必須規范和統一全區的石油化學工業建設工程技術資料管理,以適應信息化發展和要求。

3、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保證工程質量的需要

本標準主要內容是按照建設工程項目前期安裝開工階段開始到工程竣工驗收終止的順序進行編排,規范和完善全區工程技術檔案的編制方法和管理要求,規定了工程資料的分類、編號原則,完善了資料的整理順序,統一了安裝工程技術資料施工用表,明確了工程建設各責任主體的責任和工程報驗的原則。對于提高施工企業的檔案編制與管理水平,落實工程參建各方的質量責任,確保工程質量,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三、編制的依據

標準主要依據是《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規范》、《工業安裝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等現行國家規范標準,參考了《化學工業工程建設交工技術文件規定》、《石油化工建設工程項目交工技術文件規定》、《石油化工建設工程項目施工過程技術文件規定》等行業標準。同時也充分考慮了過去內蒙古各大石油和化工企業施工技術資料管理方面的一些習慣性做法和現行施工規范的要求。

四、編制的原則

標準的編制原則是落實責任、規范行為、過程控制、簡便易行、適應信息化管理。

落實責任:參建各方應將各自的質量責任落實在各種工程資料的填寫、收集、整理和審核中。

規范行為:工程參建各方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應遵循國家、自治區基本建設程序和工程質量管理的要求。

過程控制:資料的收集、整理、檢查、驗收,融入工程各個環節,貫穿于整個建設過程。

簡便易行:資料的管理應直觀、便于操作。

適應信息化管理:資料的管理應適應信息化發展要求,實現工程檔案電子化。

五、標準簡介

本標準是關于內蒙古石油化學工業安裝工程技術資料管理的地方標準,標準要素設置及構成主要是按照規范要達到的目的進行設立。標準由十一個一級要素組成,主要內容包括:

要素一:范圍

本要素意在闡明標準總的規定內容和適用范圍,是使用本標準的前提條件。

要素二: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要素給出了本標準應用的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等文件,這些文件對于本標準是必不可少。

要素三:術語和定義

本要素根據國家《標準化工作導則》對術語的要求,給出了20個術語,術語和定義是為了滿足標準在表達上的需要,幫助使用者準確地理解規程。這些術語均在有關章節中被引用,因此其主要作用是供標準使用。

要素四: 總則;

本要素由三個二級要素組成,反映的三方面的內容,是標準原則性的規定,反映了本規程制定的目標、統一性、規范性等要求。

要素五: 一般規定

本要素由二個二級要素組成,反映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對交工技術文件的填寫和整理作出了規定,提出了交工技術文件的整理應具有真實性、系統性、完整性和可溯性的具體要求。第二方面是對安裝工程的劃分進行規定,包括單位工程的劃分依據和構成、分部工程的劃分依據以及分項工程的劃分依據等。

要素六:管理與職責

本要素共設置了六個二級要素,明確了工程技術資料收集、整理的有關各個環節及有關人員的職責范圍,對工程技術資料形成應遵循的原則,建設、監理、施工單位、施工總包單位和分包單位的職責給出了明確的要求,也是本規程的綱領。同時考慮到施工現場的實際和工程技術資料的重要性,對施工現場資料員和工程監理人員提出持證上崗的要求。

要素七:安裝工程技術資料

本要素共設置了四個二級要素為石油化學工業建設工程技術資料的基本內容及整理要求。

“工程質量管理資料”明確了工程質量管理資料包括的內容。

“施工質量控制資料”一方面對工序質量控制表格進行了說明,并闡明了其使用要求,另一方面是對交工技術文件進行了分類,為了方便組卷,按照設備、管道、電氣、自動化儀表、智能化等分為六類并給出了整理要求。

“施工材料設備質量證明資料”闡明了施工材料設備質量證明資料包括的內容,即包括:進場驗收記錄、設備開箱檢驗記錄、合格證、質量證明書、廠家提供的性能檢驗報告、安裝使用說明書、進口設備、材料的商檢報告、材料復檢報告等。本要素還對質量證明文件原件提出了要求。

“工序質量控制表實施規定”,此部分內容主要是為了“保證工程質量”、為了滿足施工項目管理的需要而設置。本要素闡明了工序質量控制表分等級的規定,即分為A(或AR)、B(或BR)、C(或CR)三個等級,并提出相關要求。同時對工序質量控制表在填寫和使用、實施過程中作出了規定。

要素八:安裝工程交工驗收資料

本要素共設置了十三個二級要素,分為五個方面的內容進行闡述。

規定工程交接時工程承包單位向建設單位交付的施工技術文件的內容,即包括施工技術資料、竣工圖及所附設計變更以及質量驗收等技術文件。

規定施工技術資料應包括的內容,即包括各種材料、成品、半成品、設備、管道(件)及各種電儀器件等的質量合格證及相關復驗報告等。

規定了安裝工程質量驗收文件包括的內容及使用的表格。

規定了建設單位和各參建單位的相關報告及其內容要求,包括“勘察單位工程質量檢查評定報告”、“設計單位工程質量檢查評定報告”、“建設工程竣工報告”、“監理單位工程質量評估報告”、“竣工驗收通知書及附件(驗收組成員名單)”、“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報告”。

規定了工程交接時向建設單位交付的其它技術文件,包括各職能部門的批復文件要求、工程質量保修書、其他工程竣工驗收所需文件、發生重大質量事故時的“重大事故報告”等。

要素九: 竣工圖

本要素共設置了六個二級要素,給出了竣工圖的概念、內容、整理、保管、繪制和圖章以及等要求。本要素還對一般設計變更和重大設計變更進行了規定。

要素十:安裝工程資料的立卷

本要素共設置了三個二級要素,為工程資料的立卷,給出了立卷的原則和方法、案卷編目、立卷要求等。

要素十一:安裝工程資料的歸檔

本要素共設置了三個二級要素,為安裝工程資料的歸檔,給出了歸檔的原則和方法,規定了歸檔的程序,給出了歸檔的范圍等。

另外,標準還列出了規范性附錄,對工程中使用的記錄表格進行了規定,包括:

附錄A:共用類交工技術格式文件目錄,從A.01至A.50共50個表格供安裝工程共用項目使用;

附錄B:設備交工技術文件格式目錄,從B.01至B.67共67個表格供設備安裝工程使用;

附錄C:管道類交工技術文件格式目錄,從C.01至C.19共19個表格供管道類安裝工程使用;

附錄D:電氣類交工技術文件格式目錄,從D.01至D.58共58個表格供電氣類安裝工程使用;

附錄E:自動化儀表類交工技術文件格式目錄,從E.01至E.33共33個表格供自動化儀表類安裝工程使用;

附錄F:智能化交工技術文件格式目錄,從F.01至F.12共12個表格供智能化類安裝工程使用;

附錄G:工業安裝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表格目錄,從G.01至G.05共5個表格供工業安裝工程驗收使用。

六.標準應用

篇7

Abstract: The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is to ensure that the city of normal water, water supply, drainage and sewag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it is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city.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Yangshuo project, discussed abou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from the planning to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and key points.

Key words: Lijiang;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TL35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項目概況

1.1工程總體概況

陽朔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南面,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的美譽,隨著陽朔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穩步推進,縣委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以建設新城區,疏解老城區的辦法,全面提升陽朔城市旅游品位。

1.2設計內容

我院負責設計的《陽朔新城區市政工程規劃與勘察設計》項目,包括市政專項規劃、市政工程設計、工程勘察等內容。下面著重分析一下給排水市政專項規劃和管道工程設計的要點。

1.3 陽朔新城區現狀概況

陽朔新城區位于桂林市陽朔縣南面,土地開闊平整,四周環山,田園風光優美秀麗。陽朔縣新區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區內主要的寬闊地帶屬巖溶地貌,地勢較低,為丘陵地帶。

擬定工作思路

上層次規劃解讀 現狀調查分析 市政專項規劃 工程設計

上層次規劃解讀

給排水工程設計應以批準的城鎮總體規劃和排水工程專業規劃為主要依據。對《陽朔縣城總體規劃(2008-2025)年》及《桂林市陽朔縣新城區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充分解讀為后面的專項規劃及工程設計奠定了基礎。

3.1人口及土地用地規劃

總規中,2015年陽朔縣城總人口達到7.7萬人,至2025年達到10.3萬人,規劃2025年城區建設用地10.75平方公里。控規規劃2020年新城區居住人口控制在5萬人以內。根據《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用地共分6大類,18個中類。

3. 2對給水工程的解讀

總規中明確陽朔縣現有水廠供水能力為2.6萬m3/d,水源為漓江。規劃于龍角山北、石板橋村西新建第二座水廠,規模為2.0萬m3/d。由第二水廠與現狀第一水廠聯合供水,供水總規模為4.5萬m3/d。控規規劃本區用水量為5.3萬m3/d,新建第二座水廠,規模為2萬m3/日。本輪規劃擴建第二水廠達到7萬m3/日,為新區供水。在城北組團新建兩條DN800管道至新城規劃區,區內主干管呈環狀布置,管徑在DN400—DN800,次干管管徑為DN300。

3. 3對排水工程的解讀

總規規劃本區采用分流制排水體制,重現期為1~3年,管徑為DN400~DN600,最小坡度不低于3‰。近期污水量預測為1.5萬m3/d,遠期為3.0萬m3/d。控規中雨水規劃同總規內容,遠期污水量為4.24萬m3/d,本輪規劃擴建現狀污水處理廠達到4.5萬m3/d。污水管布置在道路東北側的非機動車道或車行道下。規劃區污水管道最大管徑DN800毫米,最小管徑DN400毫米。

現狀調查結論

4.1給水工程

現狀水廠供水能力為2.6萬m3/d,無擴建用地,難以向陽朔縣新城區提供用水。規劃區內沒有水廠及供水管網,用戶主要靠打水井供水。

4.2雨水工程

新城區主要河流有田家河、栗木河及其一條未命名的5-18m寬小河涌。其中田家河在規劃區內長約5.4km,常水位105m~107m,新區內雨水排放通過地面散流至現狀水體。

4.3污水工程

現狀陽朔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規模為1.0萬m3/d,目前已經完成了二期工程及廠外提升泵站的建設。二期工程總規模為2.0萬m3/d,其中近期1.0萬m3/d,遠期將增加1.0萬m3/d;廠外泵站土建按照2.0萬m3/d設計和建設,設備為分期安裝,近期1.0萬m3/d,遠期增加1.0萬m3/d。新區內沒有現狀污水管道。

市政專項規劃設計

5.1給水工程

采用綜合生活用水量指標預測法及用地性質用水指標預測法對需水量進行預測后比較,得最高日需水量為6.09萬m3/d,按業主要求考慮南拓發展用地的水量為1.2萬m3/d,用水量總規模為7.29萬m3/d。因此,規劃第二水廠規模不應小于8萬m3/d,第二水廠主要為新區供水,富余水量(約6千m3/d)可向陽朔縣老城區供水。

管網平差時輸配水管網按最高日最高時用水量計算,時變化系數考慮旅游高峰期流動人口集中用水的因素取1.6,如考慮南拓用地時最高日最高時用水量為1350 L/s,消防工況校核流量為1420L/s,事故工況校核流量為945 L/s。根據管網平差結果,主干管管徑為DN400—DN800,次干管管徑為DN300。配水管網的供水水壓宜滿足用戶接管點處服務水頭28m的要求。

5.2雨水工程

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為主”的原則。雨水工程的規劃根據豎向工程的調整采用了兩種思路。

第一階段,屬于項目前期階段,業主同步委托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寫《陽朔縣新城區水系及防洪專項規劃》。豎向規劃確定新城區采用20年一遇防洪標準(114.07m)設防,并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校核。若采用全區抬高至114.07的填土方案則投資過大,考慮自排與抽排相結合,設置防洪提解決內澇問題。

第二階段,《陽朔縣新城區水系及防洪專項規劃》已定稿。豎向規劃專業通過土方平衡驗算確定了規劃區豎向標高,確定了陽朔縣新城區防洪采用填高地塊標高到洪水位以上的方案。根據確定了的豎向標高設計,結合規劃區河涌水系布置,采取就近排水的原則,雨水主管管徑范圍是d800~BxH=2000x1800,最小坡度不低于1‰。

5.3污水工程

根據給水量預測,污水排放系數按0.8進行折算,新城區污水量為4.87萬m3/d。本次專項規劃對污水廠的規模進行調整。參考老城區現狀污水量將污水處理廠擴建為總處理能達到6.87萬m3/d,污水量構成為老城區2萬m3/d,新城區4.87萬m3/d。

根據陽朔地形特點,規劃區地形南高北低,其中規劃區內最低點(110.00m)在北部并靠近污水處理廠,規劃區內最高點(121.00m)在規劃區南部,從規劃區豎向標高分析本區域適宜采用重力流收集沿途污水,應該綜合考慮污水管道的過河方案。以降低施工難度和減少工程投資、減少后期管理難度為目的,通過優化污水干管布置方案,盡可能少設置或不設置污水提升泵站,同時避免設置倒虹管工藝。

污水工程的規劃根據豎向工程的調整分別采用了兩種排水思路。第一階段,于規劃綠地新建1座污水提升泵站,規模為設計流量783l/s,揚程8米,占地約需2000m2。分為5個排水系統,主管管徑在DN500~DN1200,埋深范圍4~7米。第二階段豎向調整后本規劃區污水系統可以自流排放,不需要設置中途提升泵站,結合水系規劃,將污水主管設置在不影響排水行洪的次干路上,管道和堰合建,全區域僅有兩處倒虹管工藝過河。

工程設計

6.1給水工程

根據專項規劃管網平差成果,從第二水廠引兩條DN800給水管至陽朔新城區;區內配水管網布置成環網狀。給水管道沿道路敷設,布置在非機動車道下或道路綠化帶內。給水管管徑小于或者等于DN400時采用給水PE管,過河時采用焊接鋼管;管徑大于DN400時采用球墨鑄鐵管。

6.2雨水工程

雨水管道的排放按照就近原則分別排入田家河及栗木河。雨水管道采用Ⅱ級承插式鋼筋混凝土管排水管,管道埋深不大于4米。車行道雨水口采用偏溝式雙(單)箅雨水口,摩托車道側石邊雨水口采用偏溝式單箅雨水口,采用球墨鑄鐵雨水箅子。人行道及自行車道的排水采用生態排水方案,降低綠化帶,設置碎石排水盲溝接入摩托車道雨水口。此排水方案景觀效果好,造價低。

6.3污水工程

管徑小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雙壁波紋管,管徑大于等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HDPE鋼帶增強螺旋波紋管。大于等于40米干道雙側布管。

結語

合理的城市給水排水工程規劃設計要求設計者和管理者對城市基本自然條件、經濟和社會狀況都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科學的給排水規劃可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搞好城市給排水工程建設和管理的關鍵。

篇8

設計理念

再筑鳳棲臺

該城市古稱澤州又稱‘鳳凰城’,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本地“鳳來棲”的美麗傳說給城市帶來富饒的自然資源和深厚人文底韻。作為承載國際會展,會議,商業服務為一體的國際會展中心,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設計應能反映城市的氣質,方案本著“鳳來棲”的這個美好愿景,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內涵的國際會展中心。

活力核心帶

本項目主要由商業服務設施和城市公共設施兩功能塊組成,我們主張從整體區域出發進行功能布局:商業、辦公、酒店及其宿舍配套靠北側布置,與基地北側商業金融用地形成呼應,適合城市生長的脈絡。會議、會展中心沿基地南側布置,與南側城市公共空間,形成相對集中的公共區域,并在南側依次形成會展室外擴展廣場、入口廣場,禮儀廣場,并與城市公共廣場形成很好的序列。各功能塊結合室外地勢高差由一條由北至南的‘活力核心帶’緊密聯系在一起,方便各功能體相互交融,讓各種事件發生共生互補的聯系,同時提供富有趣味的戶外擴展空間。

綠色軸線

設計中東西向綠色軸線的置入,把公共綠帶向基地內側進行延伸,是‘活力核心帶’的綠色擴展空間。

建筑設計

設計中會議中心,會展中心通過共享大廳聯合在一起,組成大體量的城市公共建筑,橢圓形建筑界面為城市各個方向提供良好的界面,共享大廳為會展形象主入口會議中心輔助入口,并通過活力核心帶聯系酒店和商業,有效帶動商業配套功能,同時形成會展北側的人行入口,讓各方向人流能方便進入會展中心,會議中心形象出入口設置在基地東側,面向城市綠軸,景觀視野開闊,靠近酒店及宴會廳,方便使用。酒店配套和商業動線統一考慮,聯系緊密,這樣各功能塊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避免重復。康樂中心設在5-6樓連接體內,酒店和宿舍勻可方便到達。主塔樓高148M,共36層,20-36層為酒店客房,8-18層為辦公用房,標準層設計方正實用,合適的進深保證良好的采光通風。

交通組織

我們主張通過一條串聯基地南北廣場的“活力核心帶”組織人行交通,通過一條貫穿基地東西的“綠色交通樞紐”組織場地車行交通,兩大流線立體設置,簡化處理基地南北10米高差,形成人車分流、互不干擾的動線體系,建筑利用場地高差形成多層級的進入形式,商業可實現雙首層進入,形成豐富的商業動線。雙環路的綠色樞紐有效的組織各建筑車行交通,在入口處分別設置會議中心、會展中心公共落客區,綠色樞紐的上環路組織辦公、商業、宿舍及宴會落客接送流線,下環路組織會展、會議的地面停車區和貨運流線。酒店和商業后勤流線就近下地下車庫,通過垂直交通到達各區域,與辦公、商業、宿舍的落客區互不干擾。酒店沿曉莊路設單獨車行出入口。集中化的環形路網解放出大量人行空間,各人流均可方便進入各建筑群體,通過‘活力核心帶’組織起有效的聯系(如圖1)。

篇9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5-0047-020 引言

在《規劃》中根據市區常住人口規模進行城市規模認定。小城市人口認定從20萬以下提升至50萬以下,中等城市從20至50萬上升至50至100萬,大城市從之前50至100萬上升至100至500萬。

根據《張家界?永定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張家界市中心城區2013年底常住人口約22.66萬,因此屬于小城市。

1 上位規劃解讀

《張家界市總體規劃(2007~2030)》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于2007年編制完成并經評審已獲得通過。該規劃將張家界市的城市性質確定為: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張家界市城市規劃區的發展目標與重點為極化中心城區,完善旅游服務職能,優化旅游服務基地格局,加強遺產地保護,促進城市與旅游協調發展,為張家界市旅游的提升建構良好的空間載體。

總體規劃結合城市規劃區的自然環境、交通設施和空間地理特征,確定未來城市規劃區整體空間結構為:“一心三翼、兩軸四帶”,并作為張家界市遠景城市發展的空間骨架。

“一心”指中心城區,建設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和湘西地區的現代服務業中心。“三翼”指以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天門山和茅巖河風景名勝區及其周邊地域形成三個旅游職能片區,作為張家界旅游城市的三向發展翼。“兩軸”指作為張家界城市空間發展主軸線的澧水城市發展軸,以及連接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中心城區和天門山風景區的旅游發展軸。“四帶”包括了沙堤旅游發展帶、茅溪河旅游發展帶、澧水旅游發展帶和澧水城市職能拓展帶。

2 張家界市中心城區概況及照明現狀分析

2.1 張家界市中心城區概況

張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前身是湖南省大庸縣,1988年因旅游建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中確定的六大中心城市之一,轄永定和武陵源兩區。張家界市中心城區是張家界市政府和永定區政府駐地,位于張家界市南部,總面積約為262平方公里,空間主要沿澧水兩岸向東西兩方向延伸。

2.2 中心城區主要景觀資源分布

2.2.1 自然景觀資源分布

自然景觀包括江河水體、自然山體和部分公園等。張家界市中心城區及延綿區的主要自然景觀資源有:澧水河及其支流(茅溪河、太極溪、仙人溪、西門溪、東門溪、陳家溪和麝溪)、自然山體(月斧山、湯加山、大栗山、子午坡、五組坡、白羊坡和豆川坡)和自然公園(烈士陵園、臥虎山公園)。

2.2.2 歷史人文景觀資源分布

張家界市中心城區的主要歷史人文景觀資源有:大庸府城、江南名剎普光禪寺、土家風情園、老院子、蘇維埃革命紀念館、烈士塔、基督教堂等。

2.3 景觀照明現狀

通過實地走訪、現場踏勘以及問卷調查,筆者發現,張家界市城市景觀照明起步晚,發展較為緩慢,除個別地方照明效果較好,能夠體現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外,大部分地區照明分布不均勻,主次不明顯,效果不突出;道路、廣場以及公園的景觀照明與建筑景觀照明未有機融合,各建筑物實體的景觀照明與周邊環境不協調。具體如下:

(1)崇文路與官黎坪組團內景觀節點多采用外照光、內透光、輪廓照明、動感燈光中的一種或多種,同時通過冷暖色調的搭配來彰顯其本地文化特色或現代風格,少光污染;

(2)中心城區澧水沿岸景觀照明設施分布零星散亂,景觀照明斷斷續續,風格迥異,不成系統,且大部分地段無景觀照明;

(3)永定組團、南莊坪組團和西溪坪組團等區域景觀照明主要體現在行政辦公大樓和大型酒店等少數建筑上面,效果突兀,與周邊環境形成強烈反差;

(4)火車站、汽車站周邊景觀照明嚴重缺乏,與其作為張家界城市門戶及客廳區的定位不相符;

(5)部分商業建筑景觀照明過分追求“新、奇、特”,盲目追求亮度、光色炫目等效果。歷史文化建筑景觀照明則明顯不足,無主題,無特色。

2.4 景觀照明問題分析

在分析上述照明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出張家界市中心城區景觀照明存在的問題,具體如下:

(1)缺乏總體規劃與設計,景觀照明建設目標不明確,特色不突出,隨意性較強;

(2)未將城市中的山、水自然資源與城市人工環境有機融合,城市整體景觀照明難以體現城市總體風貌;

(3)城市照明營造的夜景觀較少,創造的夜空間較少。景觀照明各子系統間缺少相互配合,與周邊環境缺少相互協調,地域文化內涵凸顯不足;

(4)景觀照明的科學技術性不高,新方法、新技術應用較少。“生態、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無法顯現;

(5)城市重點“際線”未能通過城市照明刻畫出來,未能清晰地展現出城市的夜景觀主脈絡。

3 特色景觀照明規劃

3.1 規劃目標與定位

張家界市中心城區特色景觀照明規劃以建設具有民族特征的生態型、人文型空間環境為目標,從基本功能的完善、歷史人文的彰顯和休閑生活的塑造三方面,打造集現代與傳統、宜居與自然為一體的國際現代旅游濱水城市夜景觀,以體現張家界“青山環繞水中央”的特色。

3.2 特色景觀照明規劃

根據《張家界市總體規劃(2007~2030)》確定的“旅游西優、城市東拓、軸帶發展、組團布局”的空間發展戰略合理謀劃,構建“中心城區九大組團――澧水城市綜合發展軸――沙堤旅游片區”一體化的景觀照明規劃空間體系。

3.3 景觀照明規劃布局

綜合分析張家界中心城區現狀空間結構、景觀資源分布和張家界市總體規劃的要求,該特色景觀照明規劃布局可概括為“外環內核、一水兩岸、天際水際、四區多點”。

3.3.1 外環內核

“外環”是指永定組團內由迎賓路、子午路和大庸路圍合而成的環狀風貌帶,景觀照明規劃要素包括道路、綠地、沿街商鋪和櫥窗店招等。

“內核”是指永定組團內的老城區核心亮化片區,該區域包含老城景觀風貌提升區和歷史景觀風貌提升區,是集中展示永定城區歷史文化積淀的場所。

3.3.2 一水兩岸

即澧水景觀風貌帶。分為水體景觀帶和岸線景觀帶,其中岸線景觀帶包括濱水歷史風貌帶、濱水城市景觀帶和濱水自然岸線帶。同時適當考慮市區澧水支流濱水廊道的景觀照明。

3.3.3 天際水際

“天際水際”是張家界市中心城區景觀照明的豎向層次劃分,可概括為由“澧水―道路―建筑―山體”構建成的豎向層次景觀照明體系。

澧水水際線是整個城市夜間景觀的基座,與道路線、山際線及城市建筑天際線相互交叉構成了豎向層次上豐富的城市整體夜景觀。分析天際線、水際線的夜間景觀元素,在規劃設計中突出山水城市夜間特色,展現張家界市中心城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空間格局,從而形成張家界市中心城區所特有的夜間整體景觀。

3.3.4 四區多點

(1)四區。

分別指城市客廳景觀區、現代文體景觀區、旅游服務景觀區和沙堤旅游片區。城市客廳景觀區包括機場路、回龍公園―火車站站前廣場;現代文體景觀區包括南莊坪、西溪坪文體行政區;旅游服務景觀區包括且住崗、楓香崗、荷花組團以及沙堤旅游服務片區;科技產業景觀區包括長嶺、陽湖坪組團。

(2)多點。

“多點”包括由重要的公共空間、景觀節點及代表性建筑物和構筑物等。其中公共空間主要指城市公園和廣場等尺度較大的開敞性公共空間,主要有體育公園、大溶溪公園、公園、荷花中心公園、荷花廣場、且住崗中心公園、臥虎山公園等;景觀節點是指城市中能吸引大量人流、景觀塑造良好的小尺度公共空間,主要有步行街、市政府、永定區政府廣場、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紫舞公園、大庸橋公園、人民廣場、大庸府城等;代表性建筑物和構筑物主要指具有保護意義的歷史建筑或較為現代化、功能重要的大體量建筑物、主要橋梁和紀念碑等,主要有火車站、中心汽車站、郵政大廈、影視城、荷花機場、鷺鷥灣大橋、觀音大橋、大庸橋、澧水大橋、烈士陵園等。

3.4 元宵節慶照明規劃

張家界市元宵燈會是張家界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充分體現張家界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特色景觀照明中應當予以重點考慮。

張家界市中心城區特色照明規劃依據張家界市總體規劃,結合張家界市中心城區照明專項規劃關于功能照明、景觀照明的布局安排,綜合考慮城市人文特色、歷史文脈等因素,從點、線和面層次來規劃,構成張家界市永定城區元宵燈會藍圖,確定張家界永定區元宵燈會規劃的理念為:“鬧宵古庸城,五彩相交映”。

規劃結構為“一心一軸、一點一帶”,將回龍路和迎賓路作為規劃重點路段,北正街、南正街和教場路作為燈規劃次重點路段,在道路交匯處布置燈會展示點,解放路兩廂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布置燈會舞臺。

具體如下:一心指人民廣場,人民廣場是元宵節文藝節目表演中心,是元宵燈會布局的中心;一軸指解放路,規劃在此設置張家界地方戲曲、風俗展示軸;一點指烈士陵園,元宵燈會最佳觀景點,可俯瞰中心城區元宵盛景和中心城區風貌;一帶指濱河路,濱河路承接澧水風貌帶,結合地域傳統習俗,規劃在此設置萬人迎春“燈謎”活動。此外大庸府城和十字街作為兩個重要的文化展示區也被納入特色照明規劃中的重要片區。

參考文獻

[1]湖南省統計信息網[EB/OL].http:///default.htm.

[2]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張家界市總體規劃(2007~2030)[R].2009,(09).

[3]榮浩磊.城市照明專項規劃方法探索[J].城市環境設計,2008,(03).

[4]楊璐,嚴永紅.低中山地城市夜景照明規劃設計探析[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2,21(05).

篇10

中圖分類號:U491文獻標識碼:A

一、慢行交通的定義和作用

1、“慢行交通”通常是指以步行或自行車等用人力為空間移動動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一般定義其出行速度不超過15km/h。慢行交通的主體為步行及非機動車交通。

2、“慢行空間”是指在城市中主要供行人和非機動車使用的街道。相對于一般空間而言,慢行空間更加強調的是相對于機動車的人性化的尺度空間。

3、“慢行系統”主要包括城市步行系統、非機動車交通系統及其相關配套的軟硬件設施的總稱。

4、“慢行城市”是一個相對廣義的概念。在當前城市交通現狀下,“慢行城市”應當成為一種城市發展的理念和目標;“慢行城市”并不苛求城市的規模和城市中慢行的比例,而是關注一個城市是否能夠適宜慢行系統的發展,是否能把慢行理念貫徹到城市發展之中,是否能將慢行的理念融于城市文化,從而彰顯城市的個性與魅力。

慢行交通模式是一種“低碳、綠色、可持續”的交通運行模式。建立慢行交通系統,可以有序的引導居民從私家車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轉移,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車+公交”等出行方式[1],以達到遏制城市資源浪費,減少小汽車出行量,降低汽車尾氣排放,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實現城市交通“門到門”無縫有效銜接的交通模式。

二、慢行交通系統的發展狀況

二十世紀以后,西方的政府官員、建筑師、規劃師和交通工程師們為保護步行者安全及慢行交通免受干擾,釆取了很多政策措施,并提出了一些理論模式,如雷伯恩(Radbum)模式、安寧交通(Traffic Calming)政策、街道共享理論等,采取了一系列保護行人和居民免受機動車干擾,改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環境的政策和措施[2][3]。

我國的一些沿海發達城市,出于對城市未來交通發展的需要和當今城市交通發展的失衡,對慢行交通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慢行交通體系的政策和制度[4]。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上海市,2007年開展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統研究》課題[5],并于同年推出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6];武漢市在創建“兩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大背景下,推出了《武漢市城區免費自行車租賃實施辦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武漢市快速交通換乘不足問題,減少了汽車的出行量,減低了城市空氣的污染程度。但是,慢行交通在我國城市交通中仍處于弱勢地位,重視力度不夠,發展力度不足,發展模式欠合理等依然是制約城市慢行交通發展的瓶頸[7]。

三、慢行交通系統規劃的系統框架

1、規劃系統框架的核心理念

城市慢行交通規劃的核心理念如下:

以人為本

人性化的城市慢行交通規劃,是以人為中心、以人性化為尺度,考察城市慢行交通發展、環境、安全等因素與人的關系,制定出符合人性化原則和目標的規劃內容。

空間和諧

慢行交通需要擴展到整個道路交通空間層面。從點(具體的慢行設施)到線(步行或自行車專用道路)再到面(區域范圍的慢行系統)乃至到整個城市交通空間(點、線、面慢行系統的集合),整個城市空間成為慢行交通系統規劃的主體。從空間的層面,各部分之間的協調才能構成完整、有序的慢行空間系統。

特色凸顯

針對各個城市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慢行交通系統規劃。

交通寧靜化

交通寧靜化是通過街道改造控制機動車的流量與車速,通過提高公交易達性來減少私家車的使用,同時積極鼓勵步行與自行車的發展,最終使街道作為公共空間得到更加公平的利用。交通寧靜化應用在交通領域,主要體現在構建城市寧靜化慢行系統,旨在為居民打造一個寧靜和諧的步行環境。

2、規劃目標

慢行交通規劃通過形成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統,為自行車及步行交通客流服務。慢行交通規劃的目標是在城市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為慢行者提供公平、優先、安全、便捷的出行環境。

3、慢行交通規劃系統框架

(1)慢行交通發展戰略規劃

戰略規劃是依據城市的地域特征及城市發展規劃,結合城市交通系統特征及慢行系統現狀,明確城市慢行系統的定位,確立發展目標,提出未來的發展對策。同時,慢行系統的戰略規劃還應反饋于城市總體規劃及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并指導相關的專項規劃及設施建設。

(2)慢行系統結構規劃

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范圍內經濟社會的物質實體在空間形成的普遍聯系的體系,是城市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空間投影,是城市經濟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式。依據城市空間結構形態,對城市慢行區域進行結構劃分,鑒于城市規劃及城市交通特性,從城市結構及組團形成的角度,形成不同定位功能的慢行交通發展軸,如形成由慢行社區發展軸、景觀休閑發展軸、慢行廊道發展軸構成的綜合慢行交通系統網絡。

(3)慢行系統空間布局規劃

城市布局有同心圓布局、扇形布局、多核心布局、棋盤形布局和現代城市布局等。慢行系統空間布局規劃即明確城市各慢行空間的規模及功能,引導城市未來交通結構的發展方向,是戰略規劃由節點到通道再到網絡的逐步落實,同時布局規劃也與居民的各項慢行活動密切相關,是居民休閑、購物、鍛煉場所的空間體現。從慢行節點、慢行圈、慢性廊道的空間層次,合理布局慢行交通系統空間結構。

(4)慢行交通發展策略規劃

慢行交通發展從中觀策略的角度出發,要體現慢行優先、快慢銜接、快慢分行的理念,同時分別對應于慢行節點、慢行圈、慢行廊道的慢行策略。

(5)慢行交通網絡規劃

慢行交通網絡規劃主要包括自行車網絡規劃和步行空間規劃。在此基礎上,結合慢行交通規劃理念和城市路網發展目標,對城市主要道路慢行空間的實現形式進行規劃。

(6)慢行交通設施規劃

慢行交通設施規劃是針對布局規劃中慢行交通的各類節點設施、道路設施進行詳細規劃,可以從慢行節點規劃、自行車停車設施規劃、換乘設施規劃三個層面著手。慢行節點規劃主要針對人流集散處的行人過街設施而言。行人過街設施主要包括:人行橫道、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自行車停車設置是實現快慢銜接的重要載體。通過存車換乘能夠較好的滿足門到門的出行需求,從而實現慢行交通的短距離出行與公共交通的長距離出行之間的有效銜接。

(7)慢行交通設計

人性化的慢行交通設計為慢行空間的實現提供了方法和途徑。寧靜化交通的實現、無障礙設施設計,以及慢行導向的交通設計,都為打造城市慢行交通空間提供技術支持。

四、建設慢行交通系統的建議

(一)加強慢行交通系統規劃

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并不能孤立存在,它與城市各系統間有著緊密聯系,如與城市道路交通系統、城市開放空間體系、城市中心體系和城市社區等之間的聯系。其中,城市慢行系統與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之間的關系是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政府應該委托相關單位對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做統籌規劃,以達到各系統之間的協調與發展。

(二)改進城市慢行交通基礎設施

城市慢行系統應當具有完善的體系,且具有與城市機動車交通系統相對獨立的完整的網絡體系和配套設施。但在目前我國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一般很難設置慢行交通專用道。即使有相關設施,也呈現零星散點式的布局狀態,形成不了完整的系統。因此,在未來建設過程中,要逐步完善慢行交通系統的配套設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

(三)實施有利于慢行交通系統發展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制定慢行交通系統發展的政策和法規,引導慢行交通系統有序發展

慢行交通發展策略的制定首先要明確慢行交通在整個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及發展方向。通過界定自行車使用者以及行人的權利和義務,并將慢行道路設置標準納入新道路設計標準內,完善城市自行車道路系統、自行車支路系統以及人行道等措施,合理引導慢行交通的發展。同時,通過實施有效的措施對慢行交通進行科學管理,充分發揮慢行交通在短距離內點對點的出行優勢。

做好慢行交通與公共交通的銜接換乘

非機動車交通在一定的交通層次范圍內具有公共交通無法取代的優勢和適應性。非機動車交通應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合理補充,而不是替代品。所以在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同時,應該特別重視慢行交通系統的建設,使之與公共交通等其它交通方式有效銜接。應著力發展“自行車+公交”及“步行+公交”的換乘模式[8],促進兩者協調發展。

優化道路網絡配置,建立慢行交通專用道路系統

慢行交通與機動化交通相比處于弱勢地位,行人與自行車在與其它交通方式的沖突中最容易受到傷害。根據安全和平等的規劃理念,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統專用網絡,保證慢行交通系統在道路系統中擁有合理的比例和空間,提高其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針對非機動車交通應不斷加強支路網建設,提高支路的通達性和便捷性,吸引非機動車交通流,緩解城市干道交通壓力;針對步行交通,應從保護行人步行空間著手,減少各種形式的非法占用,同時提高步行空間的連續性和舒適性。

加強停車管理,改善停車條件

非機動車亂停亂放一直是影響城市交通秩序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強對非機動車停放的管理,在商業中心、大型公交站點和公交樞紐等乘客相對集中的地區,設置專用的非機動車停車場,并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平,以引導市民自覺規范停車。

與未來城市交通寧靜化措施相結合

交通寧靜化是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方向,慢行交通系統是交通寧靜化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慢行交通系統進行規劃的同時,還應綜合考慮其與未來城市寧靜化戰略實施的關系,真正做到互相協調,互相促進,使慢行交通系統的作用能夠在更高層次上得到體現。

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對慢行主體這類弱勢群群體給予足夠的重視和人文關懷,特別是老人、小孩以及殘障人士,保障他們出行的安全性與暢通性。同時要確保慢行設施的無障礙及慢行空間的連續性。

(四)營造適合慢行交通的環境

1、宣傳與引導

大力宣傳倡導綠色交通、綠色出行理念,培養市民的環保意識,鼓勵市民出行采用慢行交通或“慢行交通+公交出行”方式。將步行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與健身休閑和城市旅游發展聯系起來,使人們明白,步行和非機動車交通不僅是一種綠色交通方式,也是一種綠色生活方式。

2、資金支持

劃撥城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建設專項資金,并做到專款專用。加強市場主體的資金投入,進行多渠道資金籌集。

參考文獻:

[1] 張航, 萬軍.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發展模式研究[J]. 2010第五屆綠色財富(中國)論壇. 134-142.

[2] 盧柯, 潘海嘯. 城市步行交通的發展一英國、德國和美國城市步行環境的改善措施[J]. 國外城市規劃. 2001(6): 39-43.

[3] 佴麗軍. 德國城市步行區建設一維護城市中心區繁榮的重要手段[J]. 國外城市規劃. 1998(3): 44-45.

[4] 余偉, 錢科烽. 杭州市慢行系統規劃與設計指引[J].

[5]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Z].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欧美综合| 手机看片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美国omakmanta| 国产夫妻在线观看| 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韩国免费一级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9久久精品免费精品国产|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 |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日本全彩翼漫画全彩无遮挡|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看|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 黑白配hd视频| 尤物国产精品福利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波多野结衣mxgs-983| 色哟哟www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不要下载的| 国产精品入口免费麻豆|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明星ai人脸替换造梦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玖玖在线免费视频| 动漫美女人物被黄漫小说| 老鸦窝在线视频2021| 国产人妖ts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9热国内精品|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韩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男人的天堂免费a级毛片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va| 中文乱码字幕午夜无线观看| 日韩免费视频一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