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2 11:42: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城市河道景觀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蜿蜒曲折的河流在大自然中流淌,陡峭的河岸和平緩的河岸交替出現在人們眼前,河堤的石頭、游魚清晰可見,轉彎處的河水幾乎靜止不動,樹木和草叢的倒影重疊映在水面上。這是以前自然真實的景象,現在這種美景正在逐步消失,所以,保護我們接近自然狀態的河流,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軟性的”或“多自然型的”河道改造,成為新的口號和時尚。越來越多地發現:河底已不再全用混凝土鋪裝,河流的走向一改過去僵硬筆直的形態,既有寬的地方,也有窄的地方,水中有小島,河水有很小的自然落差,還有淺灘和深潭;河岸的防護和加固,以生物固坡代替工程固坡,使“人工河流”又重新成為自然中的河流。
2 引入歷史文化背景
凡是國際上著名的城市,總有一條著名的河流與之相隨相伴。在城市形成和發展中,河流作為重要的資源和環境載體,關系到城市生存,制約著城市發展,是影響城市風格和美化城市環境的重要因素。
每個景觀規劃項目的設計建設方都希望有一個好的文化內涵在里面,盡管濱水景觀只有一個具有排澇與休閑功能的用地。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牽強附會,那么對河流本身的歷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故此,城市河流設計不僅僅要考慮到其具有的供應水源、防洪排澇、提供綠地、保護環境、自然保護、旅游娛樂等各項生態功能,還要考慮到景觀要與城市的文化氛圍融合,使拼合景觀與歷史的變遷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城市的風格、市民的風格結合起來,或彰顯大氣,或突出細膩,或回顧歷史,或展望未來,使人們在享受美好風光的同時,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達到人與自然的融合。
3 與周邊環境相融合
河流在各種環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例如,在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水的流量和流速都不一樣;在城市中流過的河流與流經郊區田野地帶的河流,烘托的氛圍也迥然不同。在景觀方面,注意水、綠樹與城市景觀的相輔相成,如倒影、夜景等;在河流的自然形態方面,注意河道輪廓、流態、瀑布、河灣、深潭、蜿蜒程度、沼澤大小、濕地分布等。
4 河流斷面設計向自然河流斷面靠攏
河道具有行洪、排澇、引水、灌溉、航運、旅游等功能,根據不同的功能要求,設計不同的河道斷面形式。較為常見有復式、梯形、矩形、雙層等。
4.1 矩形斷面 以防洪為主要功能的河道,地方基礎沖刷嚴重,一般用混凝土做基礎,投資小、整體性能好、抗沖刷能力強。由于比較節省土地,該形式多為城市河流采用。缺點是不易做景觀,不利于水生動植物的生存,基本上不具備親水的特征,且對游人尤其是兒童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4.2 梯形斷面 占地較少,結構簡單實用,是中小河道常用斷面形式。一般以土坡為主,在坡上種植綠樹和青草,少在河道兩岸保護(或管理)范圍用地,設置保護帶,發展果樹、花木等經濟林帶或綠化植樹。缺點是不具備親水特點,不利于水生植物生存。
4.3 復式斷面 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在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許洪水漫灘,過水斷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可充分開發河灘的功能,根據河灘的寬度和地形、地勢,結合當地實際,開發不同利用的功能。該類型由于功能廣泛,故在城市河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5 天然無污染材料(木材、石料)的大量應用
護坡及擋墻內材料(包括堿化集料)會水化反應、炭化反應及各種添加劑(如早強劑、抗凍劑、膨脹劑等)會在水中發生反應,并對水質和水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人們長期生活在這種灰色、生硬、沒有活性的混凝土墻體中,身心健康也會遭到傷害。在這種結構保護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邊環境和水環境的功能,人們失去了娛樂、休閑和親水的好去處,城市也因之失去了靈氣和精神。采用混凝土作施工材料還會帶來潛在的威脅,使雨水無法滲入地下,便通過側溝猛然間沖入小河,小河的河水暴漲,最后匯集到更大的河流中,釀成一場大洪災。所以,為了滿足營造自然景觀和行洪排澇的要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選用滲透性較好的鋪裝材料,使來自地表和斜坡處的積水盡可能滲入地下。
6 功能多樣性
現在的河流的景觀設計已經和河兩岸的風景有機地結合起來,造就了許多行洪排澇之外的功能,如:環水公園、水上舞臺、卵石步道、季節樹木、四季花卉、休閑廣場、健身設施、林蔭小徑、露天茶座、臨水長廊、游船碼頭、嬉水樂園、燈光噴泉、親水岸線、涉水臺階等。
Abstract: Please elaborate on the problem of subject about city river landscape system, and advance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working method to follow when building river landscape.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exploiting and developing its uniquestyle of ecolog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esthetic value andrecreational value, based on simple function of city pollution discharge, navigation and controlling flood and draining flooded fields.Keyword: waterfront landscape, city riverway, landscape planning, method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概述 大自然孕育了河流,河流又哺育了城市,孕育著城市的靈氣、蘊藏著城市的歷史。河道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是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自古以來,城市的興起與繁華就是這樣與河流有著魚水相依的不解之緣。但是,城市的發展也會給河流生態系統的維持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城市中的水系景觀愈來愈少,使區域生態環境和氣候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發現存在的問題,通過對河道綜合的整治和景觀的營建,不僅能改善城市面貌,也為城市的發展帶來更多的社會、環境、經濟效益。
2、存在問題
2.1 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隨著城市生產和生活的不斷發展, 用、排水量大幅度增加, 導致河道水量減少,水體污染嚴重。原有完整的城市水系變得支離破碎,一些保存尚好的次生濱水景觀被任意掩蓋、填埋,使活水失去了“ 生命”, 同時也割裂了城市的生態鏈。
2.2河岸處理呆板, 親水性差、特色不明顯
出于防洪的需要,一些河道加深河槽、構筑堤壩、筑堰改道, 工程化的措施改變了河床形態和水文規律。一些河岸駁坎設計呆板, 以直立式為主, 既弱化了親水性,也破壞了河道的生態環境。
2.3景觀連續性、系統性不強
沿河地區分段、分地塊開發,使沿河的景觀整治實施也各自為政,缺乏延續性;單一河道景觀整治影響面小,與整體城市景觀體系的系統性差。在視線走廊上經常有濱水不見水的情況。沿河景觀設計與整體規劃脫節。
2.4場所功能混合性不強,活力不足
大部分的河道景觀僅局限于河道駁坎的設計、沿岸綠地的建設,濱水區與城市主流空間交流不夠,濱水建筑與濱水開放空間不夠協調, 缺乏統一、整體的規范和引導。整個濱水地區的景觀缺乏內在的聯系,忽略了城市整體景觀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濱水地帶只具規模, 不聚人氣。
3、城市河道景觀設計原則
城市河道景觀的設計牽涉到諸多方面的問題,要使景觀營建取得較為理想的成效,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作為我們設計時的原則方針。
3.1 系統和區域原則
河流的形成是一個自然循環和自然地理等多種自然力綜合作用的過程,這種過程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某一因素的改變,都將影響到景觀面貌的變化,所以在進行河道景觀設計營建時,首先應該對河流的匯水范圍,從區域的角度,以系統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考慮。這是第一層次,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控制水土流失、調配水資源的使用,對重大水利工程設施進行環境評價、協調城市岸線和土地使用,特別是要控制城市用地對河道的侵占、綜合治理環境污染,要做好污水截流和市政設施配套等。這些重大問題的解決,是河道景觀設計營建的保障。
3.2 多目標兼顧原則
城市河道整理不單純是解決一個防洪問題,還應包括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河道可及性與親水性,增加娛樂機會,提高濱河地區土地利用價值等一系列問題。僅從某一個角度出發,輕則造成資源的浪費,重則對城市生態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 必須統籌兼顧,整體協調。河道景觀設計必須能夠為此提供多樣性的結構、功能組合,滿足現代城市社會生活多樣性的要求。
3.3 生態設計原則
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河道,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生態性,促進自然循環,構架城市生境走廊,實現景觀和城市互動的可持續發展。
3.4 自然美學原則
保持自然線性,強調植物造景,運用天然材料,創造自然生趣,鼓勵平易質樸,反對鋪張奢華,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
3.5 安全保護原則
城市河道景觀設計安全性非常重要。安全有兩個方面含義:一、河道排洪、防洪對城市和周邊居民的影響;二、考慮游人近水、親水等活動的安全性。在設計中可考慮對駁岸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是自然緩坡、設置護欄、植物圍墻等安全措施。
3.6 文化保護的原則
自然景觀整治與文化景觀(人文景觀)保護利用相結合,維護歷史文脈的延續性,恢復和提高景觀活力,塑造城市新形象。
4、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方法
設計方法對每個設計項目都很重要的,是指導整個設計過程的理論依據,也是影響整個項目實施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個設計項目多有各自不同的設計背景、文化環境、現狀區域環境,所以應該具體項目具體分析,但是一些帶有模式性的設計營建方法,在實際中具有指導意義,僅供設計時借鑒參考。
4.1 河道平面的處理
在設計城市河道平面時,一般以為拓寬斷面、截彎取直、兩岸修筑高堤,就能解決防洪的問題。事實上是從流域范圍看,與防洪補益不大,相反卻是大大的損害河道景觀的美學價值。對于河道的平面布局應綜合考慮,形成有機系統,這樣才能實現多目標的統一。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城市河道景觀的概念
(一)河道景觀的定義
河道:即河流的路線,通常指能通航的河。目前國內外文獻中還沒有明確指出城市河道景觀的定義。廣義上的城市河道景觀指城市河道水域本身以及與城市河道毗鄰的一定區域的總稱,由水域、水際線、陸域三部分組成。
(二)城市河道景觀與城市的關系
城市河道屬于城市的范疇,已成為城市景觀體系中重要的自然景觀資源。城市河道不僅發揮著防汛、航運、排澇等物質功能,還承擔著城市旅游、居民休閑、美化城市的人文功能。它貫穿于城市的不同區域,每個社區的河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與河道周邊環境緊密相連。因此,城市河道必須承載其周邊區域的物質與人文因素。
二、研究區概況
(一)規劃區現狀概況
XX河流程全長52公里,流域面積551平方公里。 規劃區位于XX河上游段,以攔河閘為景觀規劃設計起點,以兩岸濱河景觀規劃為主體。
設計范圍內,干流段左岸以居住區為主現有條件較好,完善綠道梳理植物即可;右岸以自然式為主,但擋墻形式多樣,統一性不夠。支流段左岸以自然式為主,植被豐富但景觀層次凌亂;右岸以工廠、商鋪為主,但植物太林密,未將河面景色視線打通,綠道系統不完善。
三、城市河道的重要作用
(一)生態走廊
河流廊道(river corridor)包括河道、兩岸植物群落、洪泛灘區和支流等,也可按照某一頻率下洪水的淹沒范圍劃定河流廊道寬度。河流廊道具有很高的生態功能。具有維護大地景觀系統連續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義。同時,河灘中的自然岸線、濕地等景觀生態區是城市的寶貴財富,生態脆弱地帶和群落類型的代表性樣本,如洪泛區、沖擊灘涂等,在促進生物多樣性、提供生態景觀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潛力。
(二)休閑通道
濱河區區是一個城市景色最優美、人流量相對較大的區域之一,在考慮濱河區自然承載力的基礎上,布置滿足不同居民需求的活動設施,諸如水上游船、健身園、跑步道等,同時增加避雨亭、休閑座椅等配套服務設施,形成人行休閑通道,方便市民游覽,創造人與生物共生的濱河開放空間.并與城市內部的開放空間系統形成完整的網絡。
(三)開發熱點
在今天,對濱水區及河道周邊土地的開發建設早已超越了滿足人類生存需求的層次,多數城市開發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拉動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良好的河道及濱河景觀,能夠帶動周邊土地的開發建設,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注人新的活力,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四、XX河河道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一)以自然為主的原則
大部分河道都是長期以來雨水聚集沖刷而形成的,因此河道蜿蜒曲折、變化豐富。在規劃設計中應保持其自然的特征。曲折多變的駁岸形態,不僅有利于減緩水速、調節水位、削減洪水破壞力,而且凹岸、凸岸、淺灘、沙盤等為各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是生物多樣性景觀的基礎。
(二)地域性原則
不同的區域氣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條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及豐富多彩的人文風情和地域景觀,不同的地域條件造成了不同的景觀形式。一部分城市的城市面貌由于流經河流的地域性差別,而呈現出迥異的風格,具有了自己的特性與個性。濱水區域的景觀設計要充分認識、了解當地的地域特征,融入蘊含地域特色的景觀元素,不能一味照搬,要創造出具有城市地域特色的景觀形式。
(三)生態性原則
水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元素之一,同時它也是產生生態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多數城市在整治濱水區景觀的認識上有局限性,只側重于某些功利價值,如防洪、水運等,將濱水區的環境作為工程實體而非城市公共空間來看待,在XX河的設計中,我們以新觀念來審視城市中這份寶貴的資源.從整個城市的景觀系統出發,以開敞的綠化系統,創造豐富而多樣的城市濱水生態景觀,恢復和營造良好的植被環境,改善河道周邊生態環境。
(四)以人為本原則
在當今這個以人為本的世界里,城市空間環境人性化設計再一次被強調,景觀設計師們已經充分意識到了人在城市空間環境中的主體地位。河道景觀的設計和城市中心景觀設計要更具有人性化的要求,把人的需求融入到濱河區景觀設計中,它不是以城市形象標識為目的,而是更大程度為居民和游人提供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閑環境。因此在設計中要以人為本,堅持人性化設計的原則。
(五)安全性原則
河道景觀建設首先要考慮安全性。安全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河道排洪、防洪對城市和周邊居民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考慮游人觀景、近水等活動的安全性。在設計中可以對特殊地段的駁岸采用不同的形式或采用減緩坡度、設置護欄、植物圍墻等安全措施。
五、根據工程實際,探討XX河景觀設計
(一)規劃概念構思
改變傳統的以自然地物為界線、邊界僅僅作為不同地區交界的“線型”要素的處理手法,充分利用當地的后發優勢,將XX河沿線打造為一個“有厚度”的,可以容納各種功能、活動及景觀的活力空間,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二)規劃目標
1.以生態綠道為基礎,打通沿河生態綠道網,將慢跑、自行車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全縣進行推廣。
2.努力打造“健康新城,低碳新城”。
3.從“大市區”的戰略高度出發,有利于融合縣城整體,積極融入泉州市區,促進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布局、產業結構的整合提升。
4.從城市視角、交通視角、生態視角的基礎上來思考,豐富濱河旅游景觀資源類型,帶動景觀資源的縱向滲透,實現城市的立體化發展。
5.以生態環境、健康綠道、濱水空間等帶動居住社區開發,打造 “宜居”城市品牌。
6.在滿足防洪及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合理組織地表徑流,加強生態景觀的組織和縱向滲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環境。
(三)XX河河道景觀設計
1、采用讓河道自然做功的生態理念
自然河道的凹岸、凸岸、深潭、淺灘和沙洲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樣性的景觀基礎;而許多審美統計實驗也都表明,植物豐富的自然景觀比人工景觀有更高的美學價值;同樣,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態、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變的河床,都有利于減低河水流速,消減洪水的破壞能力。因此,景觀帶的岸線摒棄了渠化形式,河道駁岸采取水生植物、水石、岸石與木平臺、木棧道相結合的自然保護形態,從而達到不用投入大量物力而緩解旱澇之災害,更能夠創造生機勃勃的水際自然形態之美(見圖1)。
2.河道駁岸景觀的營造。對于河道駁岸景觀的設計,應從兩個方面去考慮,即“實”景與“虛”景。所謂實景就是通過一定的硬質景觀建設,包括適當的園林建筑等,創造具有形態的環境空間景觀。這種景觀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應注意植物、建筑間相互的關系;虛景即在水流相對平靜的駁岸環境種植不同類型的植物景觀,根據植物的季相變化進行藝術配置,這樣處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創造岸邊植物景觀的豐富性,另一方面這些景觀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虛實相生,變化豐富,與其它景觀形成對比。
河道景觀在空間形式上不像游園、廣場等相對集中,它的特點是窄長。因此在空間形式的處理上要做到既變化多樣,又協調統一。對于主要景觀節點的駁岸注意處理近水與觀水的空間,游覽道路、綠地、沙灘的規劃設計與其駁岸材質方面做到多樣統一。根據不同的地勢,使開敞空間和私密空間相互結合。
3.河道植物景觀的營造。河道景觀創造生態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而植物景觀的營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組團與開敞空間綠地的設置,喬灌草配置與植物造型等根據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合理搭配,做到本土植物與外來植物相結合,體現植物的多樣性,同時要季相分明,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綠,把科學和藝術充分結合起來。
4.河道道路景觀營造。河道道路景觀設計中要堅持自然、樸素的理念。河道景觀區的道路不同于其它的道路,主要以休閑漫步為主,因此在道路設置上應把交通運輸道路和休閑游道區別對待。休閑游道與綠地、小游園等空間相互交叉,近水棧道、駁岸相互貫穿,產生多變的景觀空間,以豐富休閑審美的多樣性。
5、親水場所的設置
濱水綠地不同于其它類型的城市綠地,因接觸于水,更多的是考慮滿足人與生俱來的親水特性。如何讓人能與水進行直接接觸式的交流呢?在景觀帶的設計中,布置親水設施,如伸出水面的建筑、架空的水上步道、懸挑出水面的平臺、面向水域的廣場,以及伸入水中的碼頭、木平臺、臺階和挑入湖邊的座凳、水邊的散步道等(見圖2),這樣不管四季水面漲漲落落,人們總能觸水、戲水、玩水。同時增加一些有較強參與性的設施,如北部淺水處的涉水和卵石灘、入口處的音樂噴泉等,便于制造活潑愉快的氣氛和人與人間社會交往的機會。
4.文化景觀營造。河道景觀建設在新的時期不僅僅停留在排澇功能,休閑觀光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景觀設計的浪潮中,特色、特征成為景觀的亮點,其中文化的體現在特色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河道景觀如何體現文化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河道不同于主題公園、游園等,在體現文化景觀方面存在許多局限性,因此要挖掘河道自身的文化傳承以及城市的歷史文化,如有些河道的碼頭、遺址和傳說典故等都是文化的來源元素。
5.設施營造。河道景觀的建設公共設施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橋梁、坐凳、垃圾箱、標識系統、電話亭、照明燈具等,它們在發揮自身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體現著一定的景觀價值。比如橋不僅具有交通功能,同時也是重要的景觀觀賞點,站在橋上可以俯瞰水面的縱向景觀及河道兩岸的景觀;作為城市的景觀標志及標識之一,橋還起到分割城市河道空間的作用,其造型也豐富了河道的水面景觀。因此,在考慮橋的交通功能之時,一定要注意它的景觀及觀景功能。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城市河道的功能
(1)防洪排澇功能。河道的自然形態及兩岸的濕地具有減緩洪水行進速度的功能,從而減輕河道下游洪峰的強度和形成。河道的行洪排澇作用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對位于城市內河道或河段的最基本要求。
(2)灌溉供水功能。河流具有一定的蓄水、滯水作用,是城市居民與其他生物維持生存,以及城市環境得以存在的必要因素。從河道引水灌溉農田、供給工業和市民生活用水,因此,良好的河道水環境是保障水資源持續供應的基礎。
(3)調節小氣候與凈化空氣的功能。河道具有調節局域小氣候的作用。由于城市河流有較大的水面蒸發,河流水的高熱容性、流動性以及河道風的流暢性,可以增加臨近區域的空氣濕度,減弱城市的熱島效應,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宜人的生活空間。
城市河道的周邊綠化可以吸附灰塵、汽車尾氣等毒害氣體,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同時帶狀的綠化還可以消解嘈雜的城市噪音以降低噪音污染。
(4)景觀功能。城市河道是一個城市的綠色生命帶。美麗的濱水景觀可得幾乎由直線條方塊體構成的城市不再機械,水面轉化了固體邊界,水體潛藏著無限神秘,水流充滿了勃勃生機。無論奔騰咆哮的大河,或是清澈見底的涓涓溪流,幾乎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水域都會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流動的水體和穩固的岸堤構成了河流景觀動與靜的和諧統一。
(5)休閑娛樂功能。城市河道不僅帶給人們安謐性、運動性、持續性和舒適性的美學享受和精神體驗,同時還具有休閑、娛樂功能。河流生態系統能夠提供的娛樂活動可以分為兩類:①直接利用水的娛樂活動,如劃船、滑水、游泳、漁獵和漂流等;②沿河岸進行的休閑活動,如露宿、野餐、遠足休閑和攝影等。
(6)生態功能。自然狀態下的河道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邊坡植被可截留部分污染物;生態河岸可有效降低岸邊土壤流失,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作為景觀生態學中的線性要素,河道的異質性決定其河流廊道的身份,供野生動物棲息,尤其是輸送礦物養分滿足生物遷徙需求,具有其他廊道類型所無法替代的作用;河床的透水性可以保證河水與地下水交換,減弱河道的水文變化。
2城市河道整治的原則
在城市河道綜合整治的過程中,應充分遵循河流本身的自然規律和自然屬性,使得通過河道整治的相關工作,還原河道的本質屬性和自然屬性,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城市河道的各項功能。因此,在城市河道的整治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基本原則。
(1)遵循河流本身特性的原則。這是城市河道綜合整治的基本原則與本質性規律性所在。在整治的過程中,河流自身的水流特性、水力學特性、生態流量、降解特性、生物屬性等自然屬性是整治工作的依據和落腳點。
(2)防洪安全與生態安全并重的原則。在河道整治的過程中,需要同步解決防洪排澇問題和河道生態安全問題。河道整治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防洪排澇安全,更重要是為了供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和水環境的質量安全。
(3)地域適應性原則。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特點,地域的差異性和特殊性要求在河道綜合整治過程中不能照搬照抄,需要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的整治措施。
(4)河道獨特性原則。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的整體目標應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然而其河道景區內的各功能分區、景觀節點、建筑小品、河道護岸風格等應各具特色。
(5)截污治污同步原則。城市河道整合整治的同時必須進行系統的截污治污工作,這也是保證河道整治成效的關鍵環節。
3城市河道生態景觀工程技術
城市河道生態景觀工程是城市河道綜合整治的重要環節,是確保河道整治工作成效的基礎與關鍵,其工程技術體系已逐漸發展與完善。具體的工程技術內容包括生態護坡技術、水質綜合修復與凈化技術、河道景觀設計3大塊,這3個方面協調發揮作用,缺一不可。
3. 1生態護坡技術
對于標準“梯形”漿砌石斷面或混凝土斷面對河道生態系統帶來的不利影響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為了合理解決防洪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各類河道岸坡生態護坡技術應運而生,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解決河道整治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態護坡技術是基于水土保持學、生態學、水利工程學和生物科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利用植物及植物與工程材料相結合的方法,在邊坡上構建具有生態功能的護坡系統,通過生態工程的自我支撐、自我組織與自我修復等功能,實現邊坡的抗沖蝕、抗滑動和生態恢復,以達到減少水土流失、維持坡面植物生存環境、提高坡面動物和微生物棲息地的質量、營造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和改善人居環境等目的。
發展到今天,生態護坡技術的體系已日臻完善,根據土質條件可分為土質生態邊坡防護和巖質邊坡防護,巖質邊坡防護的關鍵是創造植被生長的有利條件。生態護坡必須考慮邊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植被的選擇與周圍大環境相協調一致,并考慮植被的生態性、形態性、地域性,應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且抗逆性強,生長迅速、自繁殖能力強、適應粗放管理,維護工作量小。當前國內外采用的各種生態護坡技術主要有生物工程技術、土工網復合植被技術、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技術、多自然型技術等。
3. 2水質綜合修復與凈化技術
城市河道水質修復與凈化需要從3個方面做好工作。①系統的截污、治污,確保排放到河道的水滿足相關的質量標準。同時,需要做好河床的清淤工作,使得整治后的“初始河道”歸位于清潔的狀態。否則,就算是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對于河道水質的治理也無濟于事。②確保城市河道所需要的基本生態流量、流速等特性與性質參數,使得河道保持一定的自凈能力。③通過對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等水質凈化技術,包括土壤滲濾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穩定塘技術、人工浮島技術等的綜合運用,保持城市河道水質,且實現穩步提高的理想效果。
其中,人工濕地技術充分利用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具有投資小、處理效果好、運行維護方便等特點,同時水生植物的搭配還能起到良好的景觀效應。人工濕地技術廣泛應用于景觀水處理、湖泊生態修復、生活和工業、農業等污水處理。
3. 3河道景觀設計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親水是我國永恒的主題。中國人在幾百年前己經引進了水利景觀的概念,追求的是自然的地理景觀,以青山綠水、煙波浩森為美。而現代人除此之外,還追求有人工建筑的美,如園林、水鄉、水城、親水建筑和水的文化氛圍。
河道景觀設計的牽涉面較廣,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主題的河道景觀差別較大,但在保持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引人城市歷史文化元素、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功能多樣性以及鮮明的景觀主題等方面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需要綜合考慮相關因素。
城市河道建設已經成為目前大多數城市建設過程中廣受重視的環節,特別是一些城市河道處在城區邊緣,對于城市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甚至影響著城市形象。當前我國的城市河道設計理念在不斷完善,如果能夠遵循一定的原則,順應時展,必然能夠使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和城市建設的要求。
1城市河道建設面臨的問題
在過去一段時間,由于城市建設的破壞性開發,導致城市中的河流受到了相當嚴重的消極影響。例如,有的河流被人為取直或裁彎,以迎合河道沿線部分建筑的景觀。有的城市為了節約土地,在開發過程中侵占河道和河堤,但又不得不加高防洪墻以防止城市內澇,這導致原有的河流成為城市中的渠道,不但影響美觀,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河流的水文特征。還有的城市只重視經濟指標,不考慮環境發展,對部分工廠向河流中排污的問題未能嚴加管理,致使部分河流污染嚴重,甚至成為排污河,失去生命力。
2城市河道建設應遵循的主要設計原則
2.1行洪安全
現代城市中的河道大多穿越密集的人口聚集區,如果用于城市行洪,就必須考慮行洪安全問題。為保障汛期行洪安全,河道應確保充足的行洪斷面。由于過去的城市開發大多是破壞性的,在開發過程中不斷侵占河道,導致河道斷面變窄,不得不加高堤防以保障行洪安全。地方和防洪墻的加高阻隔了人們與河道的親密接觸,因此,在河道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并在此前提下,打造符合人們需求的城市河道。
2.2因地制宜
由于每座城市中的河道有不同的用地范圍和發展規劃,現場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河道景觀的設計就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證河道行洪安全,水文特征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呈現出最別具一格的風采。
2.3質量控制
河道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施工過程中的質量問題,更要在規劃和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河道的質量問題。因此,除了美觀以外,還要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注意興利避害,在布景的同時考慮主流擺動、河床穩定、護岸工程等多方面因素,確保濱水河道在安全的基礎上給人美的感受。
2.4文化保護原則
城市河道濱水景觀設計不但要考慮自然景觀,還要充分--重視人文景觀的呈現,二者的融合才能呈現出最具美感的設計。因此,在設計城市河道濱水景觀時,兼顧自然景觀整治與人文景觀保護,使+區域內的文化歷史具有延續性,景觀具有生動性,展現自然風光與人文特色并存的城市風貌。
3河道建設理念的發展趨勢
3.1生態化趨勢
河道設計的生態化趨勢體現在生態化水體護岸、自然化河道形態和生態化水體更新等方面。
3.1.1生態化水體護岸。通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水體護岸與以往大有不同,不再使用傳統的水泥、石砌等方式,而是過渡到木樁再過渡到現在的生態化護岸,充分尊重水岸的自然特征,采用自然材料,建造生態河堤。
3.1.2自然化河道形態。在城市開發過程中,盡可能擯棄原有的破壞性開發,減少對河道的人為調整,不再過度配合市區建筑而裁彎取直,而是充分考慮河道橫斷面的泄洪需求進行設計,滿足河道豐水期和枯水期的不同需求。
3.1.3生態化水體更新。“水景觀綠化”法已成為當前水質生態化更新的有效方法,這一方法兼顧了水體、水質更新與景觀設計需求,同時能夠改變以往盲目開發導致的湖泊蓄水能力降低以及蓄排水平衡被破壞等現象。
石川河在景觀設計階段設立了貫穿南北兩岸濱水區的綠色生態區,以原生植物造景為主要思路,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營造出百樹園和花灌木園等,輔以濕地形成濱河生態走廊。
3.2人本化趨勢
人本化趨勢體現在打造立體親水空間、完善濱水景觀設施以及合理規劃濱水交通等幾個方面。
3.2.1打造立體親水空間。充分考慮到人與生俱來的親水特性,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人的審美需求與水體的相關性,不再用又高又厚的防洪堤和防洪墻將人們與河道隔離開,而是采用親水設計,確保泄洪安全的情況下,打造水岸線的立體化設計,橫向不再采用單一的結構模式,縱向則利用岸線高差豐富空間層次。
3.2.2完善濱水景觀設施。主要是考慮到人們對水岸線活動場地的功能需要。通過設立殘疾人坡道、盲道以及殘疾人衛生間等設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而濱水娛樂設施充分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以及娛樂需求。
1、河道景觀設計研究的意義
在我國,有多數城市中都有河流經過。在城建工作中,河道景觀也往往是建設的重點或形象工程。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既是城市環境獨特的風景線,也是發展國民經濟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載體。城市河道景觀,不僅可以促使河道功能的發揮、提升河道景觀形象,更是提升周邊土地利用價值,促進城市居民人居環境,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所以,通過對城市河道景觀建設的研究,為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生態方法和途徑提供一定的借鑒和理論支持,從這個角度出發,河道景觀設計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 、城市河道景觀的概念及其文化內涵
2.1河道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的概念就是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現象組成的地域綜合體,是特定地點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那么城市河道景觀,就是在整個河岸帶內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全部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現象所組成的地域綜合體。而本文的河道景觀設計則具體是指河道駁岸、護坡、道路、河岸綠地在內的景觀范疇。
在河道景觀范疇內,除了基本的植物、鋪裝、公共設施、雕塑、景觀建筑這些構景元素外,其所特有的、能代表一個地區的文化要素,也是重要的組成要素之一。目前國內外在河道建設的研究中,都很強調文化的重要性。景觀設計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地域文化是景觀設計的靈魂。它從整體上決定了一個地區人們的價值取向,具有向導作用,所以說地域文化在當地景觀設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地域文脈傳承的概念
“地域文脈”可以解釋為一座城市的記憶。文脈傳承就是文化的延續。在具體景觀設計中,體現在景觀構筑元素上所運用的文化符號。
地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域內文化的總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歷史狀況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這些特征是動態的、發展的。每個地區是通過建筑、景觀等藝術形式來表現該地區人們的文化水準、民族風情、價值取向和對建筑審美的追求。
3 、城市河道設計中的地域文脈傳承
3.1文化符號的運用
“文化符號”是地域文化在漫長發展過程中,抽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用簡介的形式,一種最直接的表達。符號是抽象的概括,是一個區域特殊文化的標志,通常直接采用符號提取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認同。
例如大連、青島地區,在河道景觀建設過程中,使用較為常見的裝飾圖案便是海洋生物圖案,裝飾材料會用到貝殼、化石等,這和大連的海洋文化、島嶼文化是相關聯的;又如杭州、蘇州地區,往往會采用傳統亭、臺、樓、榭等民族建筑元素,使用太湖石、卵石、碎瓷片等鋪筑出某些吉祥圖案,這也是和當地的江浙文化密不可分的。人們通過這些文化符號,可以直觀的感受到當地所特有的歷史文化氛圍。
3.2文化屬性的表達
文化屬性是指具有獨立性、唯一性和可辨識性等特點,在景觀設計中往往可以采用對這種屬性的放大、夸張、借用等手法直接應用到設計之中。在著名景觀設計師俞孔堅先生所設計的秦皇島湯河公園中,利用當地所特有的的湯泉文化,根據湯河河道的現狀進行綜合改造,首創“紅飄帶”設計方案,用一條500米長的紅色帶狀“飄帶”,串聯了整個場地,很好的避免了對原有廊道的破壞,同時有滿足了城市化和城市擴張對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成為了當地較為知名的一處景點。這種對文化屬性的表達,使之成為一處較為典型的實際案例。
3.3文化載體的創新
文化載體通常是指具體的景觀設計元素,諸如鋪裝設計、景墻設計、公共設施設計等,通過這些傳統載體來表達出對當地文化的傳承。當然,可以刻利用聲光電等這類現代的新技術、新材料來重新演繹對文化承載的理解,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文化載體。例如韓國著名的清溪川運河(ChonGae)河道景觀項目,在設計中采用獨特的弧形石材,高低錯落的進行組合,既解決了不同季節中不同水位的變化,同時也吸引了大量民眾能參與親水活動,在每塊石頭內側、瀑布下等地方,都增加了燈光設計,讓夜晚的河道更具魅力。另一方面,由于河道小環境內可形成更大的風速,從而降低了空氣污染程度,減輕熱到效應而成為河道設計中的一個創新點。
4 、結束語
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是傳承和創新,在景觀設計方案,傳承代表著對傳統的尊重和保留,創新代表著以新的面貌進行展示,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傳統地域文化來進行河道景觀的設計,讓河道景觀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 許驊.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研究 [D].浙江大學;2010年
[2].簡天佐.基于“兩型社會”的城市濱水區休閑空間研究 [D].湖南農業大學;2011年
[3] 謝佳.城市濱水步道的景觀設計探討 [D].北京林業大學;2013年
[4] 李超.濱海城市可持續性旅游規劃理論研究 [D].天津大學;2010年
在城市河道綜合治理中,河道景觀設計是一個重要方面。河道景觀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不僅發揮著防汛、排澇、航運等功能,還承擔著城市旅游、市民休閑、美化城市等功能。但往往在規劃設計中只注重河道功能的設計要求,而對景觀設計把握不夠。因此如何合理運用設計方法進行河道景觀規劃設計,使河道真正構成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是我們當前重要思考的問題。
1 當前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紋、岸旁的蘆葦、河岸上的樹木、浮動的漁舟、閑適的小鳥、和煦的陽光等,有樹、草、魚、鳥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觀,才能稱其為真正的河道景觀,如何保存、修復這些景觀,留后世以豐富的自然環境是河道景觀設計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2)人造景物:目前我國大多數的河流景觀設計往往側重于構成景觀的“硬質景觀”(如堤防、護岸、沿河的建筑、橋梁等景觀構筑),而忽視了綠地林蔭一類的“軟質景觀”的規劃設計,而軟質景觀卻更適合大眾所需要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環境。如何減少“硬質景觀”,增加“軟質景觀”是目前河道景觀設計中要解決的又一重大問題。
(3)人與文化:城市河道景觀效果不僅僅是物質景觀,還應當包含有人文景觀,真正意義上的景觀設計是為人服務的,人的活動又是圍繞著安全性、自然性、生態性、觀賞性、親水性、文化性來開展的。我們在景觀設計中往往忽視了人們的這些喜好。另外與河流有關的歷史文化也將成為景觀設計亮點,吸引眾人的眼球。
2 解決問題的方法
2.1設計理念
(1)要堅持人水和諧的理念。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充分利用水文化特色,是城市河道景觀建設的重要部分。要十分注重保留河道兩岸的文物建筑和有形無形的水文化典故的挖掘,既要保存歷史遺留的文化設施,又要將歷史流傳的水文化典故進行有形化的構思;同時還要創造現代水文化特色,構筑城市河道文化景觀。在具體設計城市河道景觀時要充分運用景觀的植物群種結構,利用空間手法形成富有個性的綠化景觀。綠化樹種應盡量利用鄉土樹種和特色樹種,注意展現層次變化、質感變化、色彩變化、季相變化、圖案變化等,以適應城市氣候環境和城市特點。
(2)要堅持協調持續發展的理念。“水是人類文明的一面鏡子”,這話十分深刻。在現代社會,由于人與水關系的變化,水文化也在不斷地變化,在現代的河道景觀設計中應當體現歷史水文化與現代水文化的結合,既要注意保存歷史遺留的優秀水文化,又要創造現代的水文化。如在河岸建設高技術手段的水上娛樂設施、大型噴泉、水文化展覽館、現代雕塑等。因此除注重河道景觀與綠化有機結合,體現水鄉景觀特色外,應將綠化與名人活動、歷史事件、古代文化遺跡及古樹名木結合好。首先要保存和恢復兩岸遺留文化,重造歷史風貌。其次是要謹防城市河道景觀片面化,要注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統一,實現設計與自然有機的融合,恰如其分的“錦上添花”。
2.2設計原則
在河道景觀設計中,要將景觀生態學的思想融入到環境設計當中,模擬自然河道,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循環,構架城市生態走廊,實現人與自然的對話,將自然生態作為植物設計的首要元素,并同周圍的人文環境充分結合,打造成一幅詩情畫意的河道景觀畫卷。在具體設計中應當堅持以下3項原則。
2.2.1多樣性的原則
自然界本身是豐富多彩的,這種豐富多彩表現之一就是植物種類的多姿,而多種植物之間還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只有這種制約相對平衡,個體或群體植物才能協調共生,形成有序的體系。
2.2.2師法自然的原則
人工的模擬自然群落能夠形成適宜植物生長的生態環境,從而使組成環境的各要素相互和諧、相互促進,充分發揮自然界中植物的自然調節能力,保持生態的相對平衡。同時好的生態環境又能夠吸引各種生物到此棲息生長,為鳥類、昆蟲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居環境,使景觀更具自然特征和生命力。
2.2.3綠化形式點、線、面結合的原則
作為河道景觀,沿岸應該有統一的綠化背景貫穿全線,形成一定的規模氣勢,形成“線”;同時結合硬質景觀的主題進行不同的景點配置,在游人停留部位采用造型優美、色彩醒目的植物品種,給人以生理和心理的滿足,達到觸景生情的境界,形成“點”;選用幾種較有特色的種植形式在全線呈塊狀分布形成“面”。如此點線面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綠化景觀。
2.3對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中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
在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中要結合河道空間的美學特點和游覽者的視覺特性,充分考慮到現代條件下速度因素對景觀形式、景觀尺度等的影響,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使河道景觀成為優美、親切、宜人且富有活力的休閑娛樂場所。在設計河道景觀綠化時要注意把握以下3個方面:
2.3.1 河道沿岸平縱面線形的把握
鑒于人們在游覽河道時看到的往往是動態的風景而不是靜止的畫面。因此,在設計河道景觀時應充分考慮已有的自然條件,順著自然地形以避免由于修建景觀而破壞沿岸的生態環境。設計中可以通過巧妙運用曲線元素將外部景觀引入河道環境、通過地形起伏條件布設富于變化的線形以區別于其他地區。
2.3.2環境色彩搭配的把握
恰當地把握河道景觀與周圍建筑以及人們的心理反映之間的搭配和協調至關重要。
當河道位于繁華街區時,根據兩側建筑不同的風格、可用立面設計、裝飾手法,形成變化豐富的河道景觀。這種變化往往會顯得龐雜與凌亂,這時可以通過植物造景對道路賦予較為統一的色彩基調——綠色,在這些建筑之間起協調的作用。除此之外的河道景觀色彩則不宜豐富,否則有畫蛇添足之嫌。而對位于色彩相對單一的老城區附近的河路,由于人口密度與建筑密度過大。造成了人們休憩、綠化的空間日益縮小,人們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環境,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空間立體綠化,提高綠視率,彌補局部地區平面綠化的不足,為人們提供與水對話、寧靜、趣味的場景。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waterfront green space landscape elements of each design some treatment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river, green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venue and respect cultural put forward this type of green spac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and ecological river harnessing.
Key words: the urban waterfront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ical river, management methods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穿城而過的河流附屬帶狀綠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視,城市濱水區作為城市中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之一,其規劃涉及多學科、多方面的問題,要求專業設計人員以綜合的視角進行多目標的規劃設計,通過形式多樣的造景手法創造豐富的空間變化,形成優美的水體景觀。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離不開水,交通、運輸也需要水,自古以來許多的城鎮、鄉村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興盛發達。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穿越城市的河流已不再單純扮演資源和物流通道的角色,其環境功能日趨顯現。
城市濱水綠地以帶狀水域為核心,以水岸綠化為特征,是城市建設中的重要資源,濱水景觀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與變化的景觀形態,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也是最高質量的城市綠線。
從水利上來說, 流經城市的每一條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機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運、排鹽、純景觀等方面加以區分。如果從城市綠地系統功能上劃分,作為有保護意義的生態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這條河流本身的歷史文化積淀、它所流經的區域在城市中所處的位置、濱河綠地鄰接用地的功能都會對濱河綠地的性質產生影響。
對于一個面向全市開放的帶狀綠地從交通分析上獲得必要的信息對未來場地的組織至關重要,同時由于有許多跨河大橋穿越綠地,這會增加一種特殊的觀賞視線,另外那條大橋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橋梁,也會對綠地設計內容產生影響。通過交通分析,可以確定帶狀綠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規模、哪些區域會產生商業價值。除了對城市交通系統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臨近用地的現狀功能及未來建設情況,一般可結合城市的總體規劃或詳細規劃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通常這種以休閑為主的全開敞型綠地不同于一些主題公園,臨近綠地的城市用地性質直接對綠地內部的設計內容產生影響。
從生態學角度講,濱水區域是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特性的區域,和城市內部預留的公共綠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個設計師具有生態價值觀的話,那么在現場看到一片幸存的濕地,一處小小的候鳥棲息地都應在未來的景觀設計中設置一處保護區域,為這些具有未知價值的場地留有發展空間。關注每一條河流在長期自然過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組合結構,結合這些自然細節進行水岸設計,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濱水景觀設計。因此一個好設計師不在于他的設計水平,而在于他尊重場地,善于發現場地的靈魂。
水道的設計應盡量利用河流的原有形態。一條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有淺灘和沙洲,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氣和靈氣。保持生態河道的自然形態。自然狀態下的生態河道水草叢生、游魚翔底,基質為泥沙或石子,水流或緩或急,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組合,為多種水生植物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境。曲折自然的水道不僅可以降低河水的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壞力,還能盡顯河流的自然形態之美,為人類提供富有詩情畫意的感知和體驗空間。
當河流穿過城市的時候,應盡量保持生態河道的連續性,連續的流水蜿蜒曲折,流淌于城市之間,可將沿岸各種單體景觀元素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連續流水的水質較好,能有效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具有生態和美學價值。而為單純提高水位采用的高壩蓄水,不僅嚴重破壞了生態河道的連續性,影響魚類及其他生物的遷徙和繁衍,而且使生態河道喪失了其自然形態,也無法滿足城市居民的親水需求。
駁岸的處理,好的駁岸設計,不僅能營造良好的親水空間和景觀,吸引游人,還能很好地保護濱水綠帶的生態環境。對于坡度較緩或腹地大的坡岸地段,可選用軟式駁岸設計。軟式駁岸的處理更接近于自然駁岸,把白沙灘、卵石灘、草灘一直延伸至水面,同時配合岸邊的各種植物,既可達到穩定駁岸的目的,又能夠發揮駁岸的生態功能,還有利于降低造價及管理費用。對于坡度較陡或沖蝕較嚴重的地段,在使用水泥和石塊護岸時,可以通過挖洞加圈的方法,種植樹木花草,局部岸段可布置園林山石,打破單調的硬線條,增加河岸生機。
對于防洪要求較高、腹地較小的河段,必須建造重力式擋土墻時,可采取臺階式分層處理。在自然型護堤的基礎上,用不同直徑的鋼筋混凝土管等材料,筑成很深的魚巢,再在箱狀框架內埋入大柳枝、水楊枝等;鄰水地段則可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縫中生長出繁茂、蔥郁的草木。還可采取挑臺、眺臺、退臺、碼頭等設計形式進行復式處理。
Abstract: Take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design as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SWOT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 appraised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 how builds the modern city river cour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s Inner Mongoli Ulanhot to turn over to flow the river concurrently 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effect.In order to the river course improvement, the plan and the design has certain instruction function.
Key word: Ecological designTurns over to flow the riverEnvironment appraisalDevelopment strategy
1 引言
城市河道,曾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命脈,也是經濟和文化繁榮的根本。然而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河道逐漸失去其防御、運輸等功能,直至淪為藏污納垢之所,嚴重影響到城市的發展。近年來,全國各地興起景觀建設的熱潮,作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治理“母親河”被列入各級市政府的奮斗目標。
烏蘭浩特市歸流河位于市區西側,繞城而過,河道基本保持自然形態。河道兩側叢林豐富,植被多樣,自然形態完善,擁有良好的自然景觀。但由于多年來未進行統一規劃管理,設施匱乏,交通不便,建設無序。除為防洪而設置的防洪堤外,基本沒有人工設施。同時當地居民把河道當成天然的采沙場,致使河道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2 歸流河概況及SWOT分析
2.1 歸流河概況
歸流系蒙古語,意為山杏。屬嫩江水系,兒河支流。發源于大興安嶺西麓寶格達山,全長218公里,流域面積9706平方公里,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境內匯入挑兒河,年平均流量為每秒13立方米。水產資源有水獺、鯉魚等,其中主要支流有烏蘭河,歸流河現狀見圖3-1。
2.2 SWOT分析
2.2.1 Strengths(優勢)
現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水系完整,水質良好;具有良好的濕地與林木景觀,對于生態環境及氣候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自然文化底蘊深厚,地區文化特征明顯(蒙元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易于塑造特色人文景觀;當地具有種類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優良的民俗風情。
2.2.2 Waknesses(劣勢)
水量隨季節性變化較強,且存在旱澇歷史;基地位于新區,周邊地區擬定或正在開發難以依照現狀發展統一整合景觀;缺少完整河流旱澇等歷史資料。
2.2.3 Opportunities(機會)
結合控制性詳細規劃及良好定位,易于快速提升土地及景觀價值品位;實現人文景觀與自然生態景觀的統一和諧規劃;可作為引導性景觀規劃帶動新區形象塑造,提升價值品味,并最終帶動經濟效益的創造。
2.2.4 Threats(威脅)
開發量及開發時序的控制;現狀具體林地保護的程度及保護可控制限度;當地自然條件對生態景觀可行性的影響和氣候條件及河流水位的多變性。
3 歸流河環境評估及相應開發策略
3.1 林業及野生動物評估分析與開發策略
烏蘭浩特市林業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1.1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5.5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41%。林區和山區多產木耳、蘑菇、猴頭、南菜等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山珍,野生動物有飛龍、白天鵝、山雞、鹿等珍禽異獸。同時有沙參、黨參、桔梗、防風等多種中草藥材。規劃基地內的大片林木都將予以保留并進行整治(見圖3-1),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圖3-1 原有林木分析保護
順應生態可持續和對于生態本地系統的保護,對于現狀林地完全予以保護。并適當擴大林區覆蓋范圍,實現生態主導原則。
3.2 濕地及自然岸線評估分析與開發策略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侯、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濕地是地球上有著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見圖3-2)。
圖3-2 可適宜濕地分析保留
規劃基地內有部分濕地地段,其功能性及完整性不夠完善,設計將其進行治理并開發更大范圍的濕地,為當地提供一個生態的生活和生存環境。
保留原有部分濕地內植被,并對濕地環境進行整治和范圍擴充,創造適宜的濕地生態島。
3.3 水流及防洪評估分析與開發策略
水資源與北方其他城市相比,本地區具有較豐富的水資源。市內挑兒河、歸流河年徑流總量7.7億立方米,挑兒河上游察爾森水庫最大蓄水量13億立方米,年均蓄水量4.2億立方米。
烏蘭浩特地區有記載的大洪水有6次, 1998年烏蘭浩特市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7月下旬,歸流河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出現4次。
采用橡膠壩,在發生洪水時進行防洪,而在平時缺水時用于聚集水源以形成大面積水域,可以進行水上娛樂活動,可謂是一舉兩得!
3.4 自然岸線處理評估分析與開發策略
現狀水流環境婉蜒曲折多變,缺少片面水域,難以滿足整體景觀水域的要求,且現狀水流存在較多季節性斷流。河道由幾米至幾十米寬大小不等。考慮到旱期的斷流以及洪水汛期,防洪堤壩內有被淹沒的可能。
對于自然景觀岸線的河斷面設計采取分層次、分等級的設計手法,在10年一遇的洪水范圍內多以種植植物為主,適當地設計一些親水平臺;在20年一遇的洪水范圍內可以適當地做一些簡單的構筑物景觀,以不影響整體河流的生態性為前提;在50年一遇的洪水范圍內可設有部分景觀建筑;在100年一遇的洪水范圍內則可以設計一些使用年限久遠的景觀構筑物或建筑。對于河道岸線保留地段,做親水式處理,不變更河道斷面形式;對于結合橡膠壩處理的水域處理方面,建議配合濕地典型斷面形式,擴大水流面域,塑造片域河流景觀。
4 總結及下一步建議
通過合理的規劃和技術研究為專案提供大量所需的咨詢。在過往的研究中提供了有關專案基地以及歸流河流域的有限的咨詢,但是下一步還需要搜集更多的新資料與新咨詢。我們建議在完成景觀概念性規劃之后,應該進行以下的研究工作。
5.1 旅游評估
通過該階段合理的市場與經濟分析。整個方案的風險與回報將被進行量化管理。森林公園和紀念廣場,旅游度假村等的設計也需要不同目標市場的容量與劃分。市場分析可以被用來協助項目的運作,并保證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5.2休閑機會評估
匯總資訊,說明研究區域的休閑用途和價值,以讓規劃決策有效考慮休閑的機遇和效果。休閑娛樂用地的開發應該用于滿足游客的期望,并保護基地的生態資源。
5.3 動植物棲息地評估
提供一個豐富的解說系統概念性設計,用以指導解說系統的開發,具體包括對于生態資源,紅色及蒙元文化的的開發內容與計劃相吻合的解說系統。
5.4 基地內部的林木、濕地調研
對于基地內部現有的野生動物和林木栽植進行更西部的調研和準確的位置確認。對現有的河岸線標高進行測量與記錄。并且,隨著河流岸線的開發以及生態保育區的繼續擴充,這些性質的調研應該有規律的重復進行。
5.5 野生動物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腳步的加快,許多城市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我國城市的發展卻是建立在對環境的破壞之上的,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要改變發展模式,對城市環境進行整治與保護。而河流作為一座城市的動脈,對其進行整治應該放在城市環境治理的首要位置。以景觀生態設計的角度來指導城市河道的整治工作,可以在實現了城市生態環境恢復目標的同時,為城市打造出一道靚麗的沿河風景線。
一、城市河道整治過程中景觀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
由于對城市河道進行整治的目標不僅僅是恢復城市河流的生態環境,保障河水的清潔干凈,更是為了構建出一個適合人居的沿河空間,讓城市居民享受到河畔風光帶來的愜意。因此,在進行河道整治時,通常會根據城市的地域特點,對河道以及河道旁的灘地、堤岸等地點進行景觀生態設計,從而達到整治目的。在進行景觀生態設計時,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河道的防洪保安原則
河道的防洪保安是進行景觀生態設計的基礎,也是保證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根本。從古至今,我國就有許多城市建立在河流旁,河流是城市發展的源動力,但同時也對城市帶來了一定的破壞作用。特別是在汛期來臨的時候,如果沒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那么將十分容易影響到城市內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在進行景觀生態設計時,首先應該考慮到河道的泄洪能力以及堤岸的穩定性,景觀設計應該不影響到河道的安全性能。
(二)河道的自然生態原則
在當今城市工業發展的影響下,有許多河道的自然生態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變,生態環境的破壞達到了難以恢復的地步。在進行景觀生態設計時,最為重要的就是要讓河道的自然生態環境恢復正常,保證河道的生態性。對于存在著自然蜿蜒曲折現象的河道以及深淺不一的河床,在一般情況下并不進行大幅度的改動,突出河流的自然特性。而在此基礎之上,河道兩旁的自然群落應該盡可能豐富,滿足多種動植物的棲息要求,讓河道兩旁的環境能夠達到最適宜人類居住的目標。
(三)河道的休閑親水原則
當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茶余飯后,于河道旁欣賞河畔景色,流連于河水之上的美景,成為了許多人的共同追求。因此,在進行景觀生態設計時,滿足河道的安全性與生態性只能夠讓河道治理具有了基本骨架,在充分考慮到河道的觀賞價值之后,才能夠讓河道治理變得有血有肉,讓河畔美景成為城市中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線。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對河道景觀的設計不僅僅局限于河畔,還存在于河流之上,通過在河流之上進行景觀設計的方法,可以讓河道景色更加迷人。
(四)河道的歷史文化原則
如果說安全性、生態性以及美觀性等讓河道的治理具有了骨架與血肉的話,那么歷史文化就能夠讓河道的治理具有靈魂。自古以來,河流就養育了無數的城市人,河流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僅僅是排放生活污水的通道或者觀賞河畔景色的媒介,更是許多城市的象征。特別是在一些依河而建的城市中,河流更是成為了城市居民心中的圖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進行河道的景觀生態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許多河道所共有的安全、生態、美觀特點,更要結合城市的歷史文化特點,在河道中以及河道兩旁突出文化特色,讓人們在看到河畔景色的第一眼,就能夠發現這座城市所具有的特點。
二、城市河道治理景觀生態設計的主要內容
在上文所提到的幾點原則的基礎上,可進行城市河道景觀生態的設計,并根據設計內容實施具體的治理措施。在本文中,所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我國南方某濱河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在進行景觀生態設計時,主要以河道、灘地以及堤岸三個部分為主體進行設計。
(一)河道上的景觀生態設計與治理
對河道部分的設計主要指的是河流區域的設計,也就是對河床以及河流水質的改善。在一般情況下,對河床進行設計最為重要的就是保證河流的自然特性,對于存在著蜿蜒曲折的河段,應該保持其特性,盡量不做較大的改變。在此基礎之上,可以針對于河流的具體情況,進行淤泥的清除,讓河流的泄洪能力能夠得到恢復。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在河流之上建立水上公園,為人們提供水上休閑、劃船、游泳等娛樂活動服務。另外,對于河床灘涂高低深淺不一致的現象,通常并不進行很大的干預,而是在原有河床的基礎上進行景觀設計,保持河道生態的多樣性。同時,要對河道中出現了堵塞的區域進行及時的疏通,讓河水真正變為流動的“活水”,恢復河流的生命活力。
(二)灘地上的景觀生態設計與治理
在河道系統中,灘地是非常特殊的一部分,在進行設計時通常需要根據具體的灘地類型特殊對待。一般將河道中的灘地分為兩類,一類是常年被少量河水淹沒的低灘地,另一類是只在汛期才被河水淹沒的高灘地。對于低灘地,可以將保持灘涂中的原有生態類型作為設計基礎,對灘地上的生物群落進行保護,與周圍的河道環境共同構成一幅優美的畫卷。對于高灘地,一般可以考慮在上面建立親水設施,或者修建濱河公園,營造出更加優美的河道環境。灘地上可以栽植一些濕生草本以及對泄洪能力沒有太大影響的低矮灌木,豐富河道的生態,起到點綴河道景色,美化灘涂外觀的作用。另外,在用地較為緊張的城市中,高灘地也可以經過適當的改造,將其修建成為停車場、觀景臺等功能性的設施,只是在構建河道的生態環境上將會起到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堤岸上的景觀生態設計與治理
對堤岸的景觀設計是構建風景秀美的河道最主要的一部分,通常需要根據河道的走向、河道所處的區域以及城市的特點來進行多樣化的設計。堤岸景觀設計應重點考慮城市防洪與景觀生態的協調,解決生硬的防洪擋墻與河道生態景觀之間的矛盾,如老城區內受到區域限制設置直立式擋土墻處,可在堤頂種植攀緣類植物,形成垂直綠化景觀。條件允許時可采用斜坡式堤岸,根據不同坡度大小進行景觀設計,坡度較陡時,可在坡上種植生態草坪、撒播野花等,即可軟化護坡,又美化環境。坡度較緩的情況,則更有利于生態景觀設計,可隨坡就勢,營造自然地形,并結合地形設置功能區域,如活動廣場、運動場、停車場、健身區、游戲區等。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河道治理是當今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影響著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建設。而通過景觀生態設計來指導城市河道的治理,可以讓城市河道具備安全性、生態性、美觀性以及文化性等特點,讓城市河道景觀真正成為象征城市的重要標志。隨著未來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度日益增強,河道的景觀生態效果將會營造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楊石泉. 花都新街河河道綜合整治及景觀營造中生態技術的應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