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術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14 15:21: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微波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微波技術論文

篇1

微波通信技術是利用微波進行信息傳遞的一項高科技,主要是利用1m~0.1mm的波長、頻率為0.3~3000GHz的無線波進行信息傳遞。微波通信的工作系統主要是由發信機、收信機、用戶設備和反饋線等若干個機械設備組成。微波通信中微波具有頻率高、波長短的特點,因此,在應用過程中要通過拋物面天線來進行信息傳遞。另外,微波通信不受地形、距離和建筑物的阻礙和影響,可以準確傳輸信息。

2微波通信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應用

第一,在廣播電視信號傳輸過程中,應用微波通信技術可以加快信號的傳輸速率,擴大信號傳播的覆蓋范圍,降低設備維護的難度,進而減少信號傳輸工作的成本消耗。正因如此,在廣播電視中應用微波通信技術可以輕易實現多通路的傳輸,同時滿足多個用戶的不同需求。第二,利用微波通信技術進行信號傳輸時需要先將信號傳播到控制中心,再由控制中心向各個衛星進行發送。這種借助地面微波和衛星進行傳播的方式對信號形式沒有限制,所以微波通信技術可以實現對音頻及視頻等信號的采集、轉換與傳播。第三,由于微波通信技術是借助衛星與地面微波的形式進行傳播,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積廣,所以廣播電視行業可以利用微波通信技術進行大型現場直播。除此之外,微波通信技術還能為有線數據通信提供技術服務,或者作為電臺網站的多路視頻指標信號采集系統,為觀眾接收節目提供方便。第四,微波通信系統可以應用在干線光釬傳輸中,在干線光釬傳輸中做到備份和補充,當發生自然災害或環境惡劣等情況時,微波通信系統利用點對點的SDH微波以及PDH微波等各種微波對傳輸過程中遭到破壞的部分及時修復,保證信息的正常傳輸。

3廣播電視微波通信技術的優點

3.1圖像傳輸畫質良好

再生中繼技術是微波通信技術的核心,該技術能夠減少廣播電視的微波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受到的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降低干擾強度,從而保證圖像畫質良好。

3.2傳輸信息的安全性有保障

由于自然環境的影響或者人為因素的破壞,廣播電視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可能受到干擾或損害,從而無法正常傳輸。尤其是當前社會形勢下,很多不法分子貪圖利益或惡作劇心理作祟,蓄意破壞傳輸信號,導致廣播電視節目無法正常播出。而微波通信技術可以有效避免此類問題發生,微波通信技術將圖像、聲音等信號轉化為微波進行傳輸,因微波難以破解,使信號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有了保障,進而提升了廣播電視節目的質量。

4廣播電視微波通信技術應用注意事項

4.1信號源配備

為保證信號傳輸的安全性,在利用微波通信技術進行廣播電視信號傳輸時,廣播電視臺的微波站內一定要配備兩種或多種不同路由的信號源,每一個信號源都要根據需要配置相應的儀器設備。并且,為了使廣播電視的設備管理端口與所有的信號處理設備相吻合,一定要嚴格控制應急人工跳線端口。除此之外,需要在微波首站內設置完善的監測系統,時刻監測信號碼流的設置,從而保證微波信號傳輸系統涉及到的各項設備運行情況都在微波首站的監控范圍之內,保證微波信號傳輸的穩定性。

4.2外接電源配備

為從根本上促使使用的方便性與快捷性,微波站需要接入兩種不同的外接電源,并且在整個接收過程中,嚴格降低配電行業的基本標準與要求。微波播出符合供電主要采用獨立低壓的回路方式,為保障微波電路首站能夠按照相應的配置進行電源自備,需要不間斷運行,并且微波站的直流電源需要設置得比較冗余,還要保證蓄電池組的后備時間超過8h。

總而言之,微波通信技術在廣播電視信號傳輸中具有傳統信號傳輸技術無法比擬的優勢,為保證微波通信技術能夠在廣播電視行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并真正提高信號傳輸的質量和效率,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微波通信技術應用注意事項,正確配備并連接電源和信號源,避免發生傳輸故障。

作者:趙志強 單位:新疆廣電局節傳中心694臺

篇2

數字化的方式取代模擬方式是廣播電視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通過研究廣播電視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電視在不斷的向DVB、HDTV過渡,廣播在向DVB的形式過渡,在這一過渡過程中,傳輸系統、播控系統以及發射系統都會逐步的完成數字化的轉換,這三大系統設備也將不斷的進行改造和更換。在數字化不斷發展的新時期,高效率的數字壓縮技術、信道信息傳輸技術也在迅速發展,這就增加了傳輸信息的容量。

1.2廣播電視技術的播控、傳輸系統越來越復雜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廣播電視播出的頻道和頻率都在不斷的增加,單頻道播出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復雜的、調度靈活的綜合性播出系統被科研人員研究出來。這種系統,不僅功能齊全、具有制式轉切換器,具有規模龐大的初音頻切換矩陣系統。

1.3廣播電視播出的頻道、頻率以及播放的時間在不斷的增加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有線廣播電視以及衛星廣播電視出現以后,廣播電視頻率得到了優化和利用,從而增加了廣播電視播出的頻道,由原來的幾個頻道發展到現在的幾十個,甚至多達一百多個頻道,播出的時間也從原來的幾個小時增加到二十多個小時。

1.4廣播電視傳輸系統的容量不斷增加、傳輸手段更加的多樣化

隨著廣播電視播出容量的快速增加,單一的和同軸電纜的傳輸方式,在內容和質量方面遠遠落后于現在科技的發展。目前衛星傳輸、光纜傳輸、數字壓縮等高科技手段的引進,解決了以前傳輸容量小、覆蓋面積窄的問題,高科技傳輸手段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輸運行緩慢,無線電資源頻率不足的問題。

1.5廣播電視發射系統的固體化

目前我國廣播電視發射覆蓋采用的手段是:中短波、調頻以及電視廣播的發射技術手段。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固體化器件的使用趨于成熟,這項新技術不僅節能而且低維護。目前,發射機房也在不斷的變小,設備的能耗量也在不斷的減少,而科技含量以及可靠性都在不斷的提高。

2廣播電視維護工作的目標和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知識和技術的老化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新舊知識體系的矛盾也日益增加。為了使新時期的廣播電視技術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廣播電視技術維護的目標以及方法。

2.1廣播電視技術維護的目標

2.1.1降低廣播電視播出的技術性人為責任事故在廣播電視技術的維護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就是技術性人為責任事故。現在的設備安全可靠性越來越高,設備自身出故障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所以技術性人為事故發生的概率就會增加。所以,在保證設備低故障的基礎上制定一套具體的規范,嚴格要求操作人員。2.1.2降低廣播電視播出的非技術性事故廣播電視播出的最終目標是要把電視節目通過無線電波的方式傳送到每一個家庭中。廣播電視播出之前的工序非常復雜,關鍵問題是編播部門和技術部門的交接口。在這個過程中,技術設備的運行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做好交接口的工作,把事故遏制在節目播出之前是廣播電視播出的維護目標之一。2.1.3降低設備本身的故障,減少大型設備事故為了降低設備本身的故障,減少大型設備事故,可以制定以下幾點計劃:首先,制定具體的設備維護計劃。其次,設立設備的維護檔案,在設備維護后進行嚴格的復查。最后,明確設備的維護責任人員。

2.2廣播電視設備的維護措施

廣播電視技術的維護工作要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適應新時期廣播電視的需求,在了解三大目標的基礎上制定具體的措施。2.2.1要有正規化得管理意識幾十年的廣播電視發展歷程表明,實現廣播電視播出的高質量,就必須有一套正規化得管理操作規則。不論是機器的維護還是設備的操作步驟都要有一個嚴格、有序的工作環境。首先,有一套正規的播出制度;其次,有一套嚴密的應急措施方案;再次,一套完整的搶修器材;最后就是有一套合理的獎懲考核方案。2.2.2熟悉設備的故障現象和設備的工作狀態廣播電視維修部門要完整的保存設備的出場報告,設備的維修都要以此作為依據,同時認真的做好設備的維修備案工作,一旦設備出現故障進行及時的維修。

篇3

2加強對廣播電視各個環節的技術管理

作為直面民眾的大眾媒體,廣播電視同時也是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傳播的重要途徑,其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優勢逐漸使其成為黨和國家“予民關懷、予民溫暖,實現溝通、暢快交流”的重要工具,于是加強對廣播電視各個環節的技術管理,一定程度上成為關系國際民生的大事。眾所周知,一部好的廣播電視作品是高技術質量、高藝術價值、高社會價值的統一體,因此,廣播電視部門各環節的技術人員一定要具備強烈的責任心、事業心和高度的高質量意識,要確保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精良、伴奏洪亮、內容精彩、圖片清晰而凸顯主題。另外,一部好的廣播電視作品制作完成后,不應該馬上投放和播出,還要經過專業部門的嚴格審查和檢驗,確保內容合理、質量達標了才能播出。加強對廣播電視節目由素材選取、制作、后期播出等各個環節的技術監督,嚴格檢測技術指標,狠抓驗收質量,對提高廣播電視質量,實現廣播電視安全播出至關重要。

3不間斷對廣播電視播出系統進行維護

廣播電視播出設備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無休止的運作之后,難免會因為工作數量多、工作強度大等原因出現機器設備毀壞、磨損的現象,給廣播電視安全播出造成很大的障礙。因此,只有不間斷對廣播電視播出系統進行維護,確保電視廣播設備的高效運行,才能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質量。對廣播電視播出系統進行維護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不間斷對數據庫服務器進行檢查,并及時維修。數據庫關系到傳播信息儲存與管理,是傳播數據的核心,因此必須確保其安全無誤。二是加強對視頻播放器的檢查與維護,磁盤列陣是視頻播放器的重要裝置,其頻繁讀寫容易造成經常性損壞,發生數據存儲錯誤,因此經常維修和更換硬盤很關鍵。三是加強廣播電視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聯系,除了對重點系統進行維修管理之外,素材管理系統、播出控制系統、節目單編輯系統等也需要定期維護。

篇4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8-0059-07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2

對美國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論文進行內容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美國的教育技術領域在研究什么、怎樣研究,促進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技術的內涵。內容分析的核心在于建立分析框架,它決定著整個研究的方向與質量。本研究以1995-2004年美國產生的935篇教育技術學博士論文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內容分析框架,盡力做到系統、科學和嚴謹,保證同一維度中的類目具有互斥性、完備性和較高的效度。

一、分析框架的初步提出

1.從對教育技術的理解出發,確定主要分析維度

本研究基于劉美鳳教授的教育技術的廣義定位理論和AECT'94定義及其他一些美國學者對教育技術的理解。

教育技術的廣義定位理論認為教育技術的知識構成包括三方面:教育技術知識I和教育技術知識II屬于研究內容方面,教育技術知識III屬于方法論方面。該理論還探討了教育技術的知識來源問題。那么,美國博士論文到底研究了教育技術知識中的哪些內容?采用了哪些方法?依據了哪些理論,或者利用或轉化了哪些學科的知識?所以,分析框架擬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理論基礎3個一級維度。

AECT'94定義分析了教育技術的研究范疇和影響這些范疇的主要來源,以及教育技術的實踐領域。因此,在框架的“研究內容”維度,可以從研究范疇和實踐領域兩方面分析。定義中對影響范疇的來源的分析,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維度的分類提供了參考。

2.參考已有的教育技術內容分析框架,設置框架類目

1988年后,伊利(Donald P.Ely)連續四次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教育技術的文獻進行回顧,并從中預測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其中的很多趨勢也被后來的事實所證明。伊利的框架對研究主題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在管理、技術開發、設計與開發、評價、教育過程/服務這些方面都有子類目。1989年,迪克和迪克(Walter Dick&W.David Dick)的框架對文章的研究類型進行了分類:文獻回顧、方法類、理論類、經驗和實驗、描述研究、評價研究、專業相關。1995年,里夫斯(Thomas C.Reeves)的框架從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兩個維度來考察,研究目標包括理論研究、經驗研究、解釋性研究、后現代研究、開發研究、評價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定性、批判性理論、文獻回顧、混合方法。2000年,奧薩赫(BaderA.Al-Saleh)的框架對論文類型、分析主題、研究方法、目標群體進行了分類。另外,還參考了Edward, P.Caffarella、祝智庭、焦建利等的分析框架。

3.分析美國教育技術學博士論文的題目,豐富框架類目

我們分析了935篇論文的題目,發現這些論文題目的字數較多,研究問題很小,對研究范圍規定明確,從多個維度命題。這樣,分析框架就需要分多個維度和層次,并豐富了框架的類目。例如,很多論文探討具體學科的問題,如數學、科學、外語等,所以可以考慮學科問題,并分析教育技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另外,論文關注的群體多樣,學生、教師、婦女殘疾人、軍人、黑人等,所以可以考慮關注群體。

二、分析框架的修改

1.分析框架的三輪測試

經過測試,我們對框架進行了修改與補充。前兩輪,分別抽樣選取了200篇摘要進行分析。第三輪,對所有論文的摘要進行了分析,筆者作為主評判員,并邀請其他5名教育技術學碩士生作助理評判員,對內容評判進行互相校驗。

2.訪談相關專家

我們訪談了一些專家,對框架進行了修改。專家包括有美國教育技術學博士求學經歷的博士、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知名學者,還有熟悉內容分析法的博士。

3.德爾斐法完善分析框架

我們采取德爾斐方法對10位專家進行了兩輪的意見征求,對分析框架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專家組的質量是保證德爾斐方法信度和效度的關鍵因素。本研究選擇專家的標準為:(1)對教育技術有深厚的理解;(2)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具有較強的學術影響力;(3)愿意參加本次意見征求。通過領域專家推薦和專業期刊的查詢,我們形成了專家組,他們均為有多年教育技術研究經驗和豐富研究成果的教授或副教授,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等開設教育技術學專業時間較長的學校;既有老一輩專家,又有中青年專家。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是他們共同的研究方向之一,對教育技術有著深厚的認識與理解,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有著較強的學術影響力。

三、分析框架的確定

最終確定的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包括4個一級維度,每個維度都有具體的類目,逐級分類。同一維度中的類目之間有兩種關系,一種是每篇論文分別從這幾個方面分析,即這幾項必選,在表1中用灰色區域表示;另一種是每篇論文可能只屬于這些類目中的一個或者多個,但不是所有,在表1中用白色區域表示。例如,第一維度中的4個類目(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等)之間為第一種關系,即每篇論文都會從這4個方面分析;“研究目的”中的4個類目之間的關系為第二種關系,即每篇論文的研究目的是其中之一。

四、分析框架的類目描述

對框架類目進行描述就是清晰地界定框架中的每一個類目,它有三個作用:讓不同的評判者對框架有共同的理解,掌握類目的界限,在內容評判中易達成一致;有助于研究結論的表述;讓讀者了解框架的具體含義,利于學術交流。

1.研究目的

每個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向性,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1)基礎研究

進行探尋和求證規律的活動,指向具有普遍性,可以為現有學科的知識體系增添新的東西。目的在于發展和完善理論,闡明新的理論或重新評價原有理論,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

(2)應用研究

指向特定的問題,具有直接的實際應用價值。目的在于應用或檢驗理論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識,回答“怎么用”的問題。

(3)開發研究

指向方法和策略。目的在于發明或優化方法、策略和產品,回答“如何改進”的問題。

(4)評價研究

評價一項活動或方案在一定情境下的價值,幫助在特定情境下制定決策,回答“效果如何”的問題。

2.研究內容

(1)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研究

指有關教育技術學學科自身的研究,可以為其知識體系增添新的東西,或者討論這一學科發展的問題。

1)學科建設

是指關于教育技術學學科發展的研究。

①專業人員能力素質: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和領域工作人員需具備的能力素質、能力標準等方面的研究

②專業倫理道德規范:教育技術學專業研究和實踐需遵守的倫理道德規范的研究

③課程設置:教育技術學專業需要開設的主干課程

④學科歷史與發展:有關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研究

⑤學科定位:有關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定位的研究,回答“教育技術是什么”的問題

⑥專業名詞、概念、內涵的界定:有關教育技術學專業中重要的名詞和概念的界定

2)知識體系研究

指關于教育技術知識的研究,建立相關學科知識的基礎之上,來源于教育教學實踐又能夠指導實踐問題的可以操作的理論原則、操作程序、方法、技能與技巧、資源與過程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評價以及方法論等方面的知識。

①教育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方面的知識:根據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尋找并依據、利用和轉化與教和學相關的科學與技術理論知識和經驗知識,通過研究、實驗或探索,創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包括解決問題的指導原則、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技能或技巧以及對所需資源的要求方面的知識

②與促進教學有關的過程的理論:對解決方案的過程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過程指的是指向實現目標的一系列的操作或活動

③與促進教學有關的資源的理論:對解決方案所需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

④教育技術的方法論:有關教育技術的方法論研究,如系統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

⑤教育技術學的分支理論:從其他學科的視角研究教育技術,從而形成的理論或知識,如教育技術的批判理論等

(2)教育技術的應用研究

是指應用已有的理論、方法或媒體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1)問題層次

①宏觀:大規模的問題,如一個學校、企業和組織的整體性改進或規劃方案

②中觀:中等規模的問題,如一門課程、一個系統、一個班級等

③微觀:小規模的問題,如一個單元、一堂課、一個媒體材料等

2)研究范疇

①問題解決的方案規劃:根據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尋找并依據、利用和轉化與教和學相關的科學與技術理論知識和經驗知識,通過研究、實驗或探索,創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包括:

系統方案設計;采用系統方法,對較為綜合和復雜的系統進行設計,包括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等步驟

教學模式: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圍繞教學活動中的某一主題,形成相對穩定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教學范型

課程開發:根據社會對教育活動的需求、學習者的基本條件和特征、教育者和教育機構的特征而制定能有效地適應社會需求及其變化發展的教育活動、教學活動的程序或模式,并開展相應的實施和評價活動

②設計: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包括:

需求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以確定目標和途徑

教學環境:教與學賴以存在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

教師特征:研究教學過程中的教師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學習者特征:影響學習過程有效性的學習者的經驗背景的各個方面

任務分析:在確定需求之后,對需要進行的任務的分析

教學策略: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

學習策略:學習者在充分考慮自身條件和環境條件的前提下,為取得最佳學習效果的主動性調控行為。主要體現在資源管理和學習方法的選擇上

訊息設計:對訊息的形態進行操作的計劃,包括注意、知覺和保持的基本原理,這些原理指導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交流的訊息形態的具體設計

教學資源:專門為教和學設計的有關軟件資源

③開發:把設計方案轉化為物理形式的過程。包括:

媒體開發:即對硬件和軟件的設計與開發

資源開發:對媒體所需材料、資源的設計與開發

④應用:使用各種媒體或資源,以促進學習或改進績效的活動,包括:

效果評價:研究媒體使用對于某一目標的實現情況,即效果。常采用實驗研究,結論表現為有無顯著性差異

影響應用的因素分析:分析影響媒體使用的各種因素,或只分析其中的一種,如教師、政策、文化等

政策法規:影響教育技術的推廣和使用的社團或組織的規則和行為

文化與道德問題:團體或組織中媒體需要考慮的文化或道德方面的問題

健康問題:媒體對用戶(中小學生等)身心健康的影響

教育技術應用標準:國家、政府或學術團體制定的技術應用的標準

應用的策略:研究如何使用媒體或資源,以促進學習、教學或者績效

應用狀況:分析某個國家、機構或學校的技術應用情況

推廣應用:為了使革新能被采納而通過有計劃的策略進行傳播的過程

⑤管理:通過計劃、組織、協調和監督來控制教學技術

管理者素質:管理者應具有的素質

組織管理:對一個組織或者團隊進行的管理

項目管理:計劃、監督和控制教學設計和開發項目,或其他項目

信息管理:管理過程中人們收集、加工和輸入、輸出的信息總稱,包括信息的收集、傳輸、加工和儲存等過程

知識管理:對人力資本與資源、知識及其載體的管理,是基于知識的企業管理、對知識型組織的管理,目標是提高組織的知識生產力、知識增值率和知識創新能力

人員管理:管理企業、組織或其他團體中的人力資源

資金管理:對企業、組織或其他團體中的資金的管理

設備與資源管理:計劃、監督和控制設備、資源支持系統和相關的服務

傳送系統管理:計劃、監督和控制媒體傳送系統中的過程和產品

⑥評價:對計劃、產品項目或課程等的價值確定

評價對象:論文的評價對象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項目評價:對在限定時期內執行某一特殊任務的活動進行評估:產品評價:對某一物品的優點、效果或者價值進行評估;成本效益評價:對某一技術、產品或方案等應用的成本和效益比例的評價;評價模型的設計與開發:設計和開發某一個評價/測量模型,該模型可以被多次測量某一類型的對象;評價模型的評價:對某一個評價/測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進行評價

評價方式:論文的評價方式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診斷性評價:活動開始之前,對事物的情況進行“摸底”;形成性評價:搜集達標方面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總結性評價:搜集達標方面的信息和使用這些信息來作出利用方面的決策

3)應用領域

論文解決的問題屬于哪個領域或行業,包括學校教育:遠程教育:由各類學校或其他社會組織實施,教師和學生在時空上的相對分離;企業與組織:解決企業、公司或者其他組織中的管理、發展、績效和培訓等問題;衛生:解決醫療、衛生、健康、醫生等方面的問題;政府:解決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問題;科研: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問題;圖書館/博物館:解決圖書館、博物館或其他數字資源中信息的查詢、加工和利用等問題;大眾傳媒:大眾傳播,如報紙、廣播、電視方面的傳播研究。其中,學校教育、遠程教育、企業和組織是主要的實踐領域,我們進行詳細分類。

①學校教育

從研究主題分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如何將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網絡教學:研究如何使用網絡進行教學的問題:教學設計:研究學校教學中如何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的過程;教師教育:研究教育教學中的教師問題,如教師的素質、教師培訓等:教學資源的研究與利用:研究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教學資源中心等的使用問題

從學校的類別來看,論文研究的領域有以下幾類:

學前教育:幼兒教育、學齡前兒童的教育

中小學教育:在美國稱為K-12教育

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從社區學院到研究性大學,不包含專門開設遠程教育的學校。又可分為醫學、軍隊、體育、理工科、文科、藝術、政治/經濟、其他、沒有區分

成人教育:針對成人開展的教育、教學

職業技術教育:針對工程、技術等職業開展的教育

其他教育:家庭教育:研究家庭在兒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父母如何影響兒童的學習;宗教教育:宗教開辦的學校,或者培養牧師、宗教人員的學校;特殊教育:有關殘疾人、智力障礙、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問題;文化教育:有關公民素質、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4-H教育:社會性的青少年教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Hand)、頭腦(Head)、心靈(Heart)、健康(Health);健康教育:有關公民的健康、衛生教育

②遠程教育

需求分析與規劃:遠程教育項目的需求分析與系統規劃

發展狀況:分析國家、區域、學校的遠程教育發展狀況

遠程教育傳送系統:實施遠程教育的一些技術手段,如印刷品、廣播、電視、網絡等

工作人員分析:分析遠程教育領域的各類工作人員,如遠程教師、輔導教師、服務人員、研究人員等

教學過程和模式:分析遠程教育過程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一些進行遠程教育的教學和實施模式

學習資源建設:如何設計、開發遠程教育資源

學習者分析:分析遠程教育中的學習者特征

學習策略:分析遠程學習者如何進行學習

遠程學習者的失學問題:分析遠程教育中學生失學的現象、原因、對策等

交互設計與分析:分析遠程教育中師生、生生之間的教學的交互和情感的交互,并設計策略以促進交互

協作學習:遠程教育中,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的學習

質量保證:為使人們確信某個遠程教育項目能夠滿足質量要求,在質量體系內實施并按照需要進行證實的全部有計劃的和系統的活動

學習支持服務:為了促進遠程學習者的學習,給學生提供信息、資源、人員和設施服務的總和

③企業與組織

企業績效技術:企業或組織改進績效、促進發展的問題

企業人員素質分析:研究企業某個崗位的員工需要的素質,或者現有的素質

常規企業培訓:研究企業如何對員工實施培訓,不包括使用信息技術進行的培訓

企業e-learning:研究如何用計算機、網絡來培訓員工

組織文化與學習:研究一個組織中如何形成文化、促進學習,以促進組織發展

組織變革:研究組織發展和變革中的現象和規律

4)關注的媒體

多數應用研究類的論文涉及了媒體,從三方面分析:

①媒體類型:具體類目見表1

②是否為專門教育開發的媒體:如教學、課件、群件技術、Webquest、WebCT、電子教學設計工具

③研究角度:從哪些角度研究媒體,包括;

媒體性能:研究媒體的屬性、特征,他們將會影響到媒體的設計與開發

媒體設計:設計某一媒體

軟件或資源開發:開發軟件或者相應的資源

媒體使用:研究使用媒體的策略、方法、制度等

媒體效果:研究媒體使用對于某一目標的實現情況,即效果評價

媒體文化:研究使用媒體的文化環境

構建環境:構建使用媒體的建筑物、硬件、軟件等環境

5)關注的群體:具體類目見表1

6)應用學科:研究某一門學科的問題。類目見表1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方法論、一般研究方法、具體研究方法。收集數據的方法、收集數據的手段、分析數據的方法則作為工具幫助上述這些方法的實現。

(1)方法論

方法論是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關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論,包括有基本的理論假定、研究邏輯和思路等。

(2)一般研究方法

適用于各門科學的一般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共同適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包括:

①系統科學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科學方法

②歸納法: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即用若干個別性事物來證明觀點的方法

③演繹法:從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導出個別性結論的論證方法

(3)具體研究方法

適用于某一科學研究領域的特殊方法,貫穿于整個研究過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

①理論研究;對復雜問題的性質和關系,從理論上加以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以發現其規律或一般性結論

②實驗研究:根據一定的假設,創造能驗證實驗假設的系統和環境,主動控制研究對象,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從而探索事物的因果關系

③調查研究:在理論指導下,通過運用觀察、問卷、訪談、個案研究以及測驗等科學方式,搜集資料,從而對現狀作出科學的分析,并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整套實踐活動

④人種學研究:是對人以及人的文化進行詳細地、動態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種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

⑤案例研究:在現象和其背景的界限不清晰時,使用多種資料源調查現實世界當前現象的一種實證的探究。目的是產生新理論和證明已有理論

⑥歷史研究:對過去發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釋,目的在于通過以往時間的原因、結果或趨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釋目前事件和預測未來研究

⑦內容分析研究:對文獻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定量的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或測度文獻中本質性的事實或趨勢

⑧相關與比較研究:相關研究是對兩個或以上的變量間是否相關及相關程度進行判定,目的是建立相關或用于預測;比較研究是按一定標準對彼此有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分析,以確定它們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共同規律和特殊本質

⑨設計研究:通過形成性研究過程,采用逐步改進的設計方法,把最初的設計付諸實施,檢測效果,根據來自實踐的反饋不斷改進設計,甚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種更為可靠而有效的設計

(4)收集數據的方法

①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感覺器官或借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客觀對象從而獲得科學事實

②實驗法:綜合采取隨機取樣和隨機安排、前測和控制組等方法,對影響研究內部效度的無關變量進行嚴格地控制

③前實驗法:對無關變量沒有控制,因而效度很低

④準實驗法:在現場背景下難以對無關變量進行充分的控制,只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證實驗的內部效度

⑤訪談法:以口頭形式,根據被詢問者的答復搜集客觀的事實材料,以說明樣本所要代表的總體的一種方式

⑥問卷法:根據研究需要而編制成的一套問題表格,由調查對象回答的一種收集資料的工具

⑦測量法:利用工具按照規則給對象或事件賦值,能充分地測出研究中的變量、概念或現象,從操作意義上提供研究所需的數據

⑧文獻法:對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并力圖找尋事物本質屬性

篇5

 

題目 微波爐是一種利用向食物發射微波,進而將以微波形式從在的電磁能轉換為內能來對食物加熱的廚具。因為微波可以深入食物表面內約5cm,因此與蒸烤類廚具比較,具有加熱更加迅速的特點。

小明家最近買了一個微波爐,他聽人們講利用微波爐對食物加熱,不僅加熱時間短還具備加熱效率高的特點。為了驗證后一種說法,他決定借助電能表、手表、溫度計等器材實際測量一下微波爐在高擋燒水時的效率。

為此他查看了家中微波爐后面的銘牌,上面注明額定輸入功率為1200W,他又查看了他家的單向電子電能表,上面注明3200imp/kw﹒h(它表示每消耗電能1kw﹒h,該電能表上面的發光二極管閃爍3200次)。之后他關閉其他所有家用電器,將體積為1L、溫度為20℃的水放入微波爐并用高火開始加熱,同時用鐘表開始計時并記錄電能表面的發光二極管的閃爍次數,歷史4min,電能表面的發光二極管閃爍了256次,此時取出并測得水溫為72℃,請你幫小明計算微波爐燒水時的效率。

微波爐中發射微波的器件叫微波管,若某微波爐內的微波管只有一只,且該微波管只能在額定電壓下以額定功率工作初中物理論文,請回答這個微波爐是如何僅僅利用這只微波管實現在不同擋位工作的呢?

近年來無論是中考還是競賽考試,“家電”題都層出不窮,如電冰箱、洗衣機、電飯鍋等等,但一般題目都是有家電之名,而無家電之實,沒有什么新意,而本題卻獨辟蹊徑,讓人耳目一新。

一、試題注重考察基礎知識,知識點覆蓋面廣,體現了命題的公平、公正原則。

首先,該題的背景是家庭常用廚具微波爐、家庭用電能表、溫度計等一些常見的生活用品。這樣的情景在城市中絕大部分學生都見過,而且考生在閱讀題目之后不但了解了微波爐的工作原理而且會對所提的疑問產生好奇,所以肯定會積極的主動的去探究。

其次,該題不但考察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考察的知識點比較多,主要包括:電磁波基本知識、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家用電能表的一些功能、物理量單位的換算、質量的計算、溫度的測量、水吸收熱量的計算、電能的計算、用電器效率的計算等等。這些知識點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點,不偏不難,沒有脫離教學雙基的要求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

所以從以上兩點講,這道試題的命制是公平、公正的。

二、試題突出體現了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

小明對別人的說法并沒有盲目的信從而是提出了質疑,這說明小明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并且還能根據自己已經具備的物理知識制定出合理的科學的驗證方法:對效率高提出質疑——制定驗證計劃(查看微波爐和電能表的銘牌,準備溫度計、水等實驗器材,制定測定微波爐效率的試驗計劃)——進行試驗收集證據——分析實驗數據,計算并得出結論。驗證過程完整的體現出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

三、試題充分體現了物理新課程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該題從生活中使用比較廣泛的高科技廚具入手,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描述了微波爐的基本工作原理,讓學生明白生活處處有物理,高科技產品并不神秘。在經過實驗探究之后,親自驗證了他人的說法是否正確,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四、試題最后的問題打破了學生的定式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題目最后的問題是所有家電題都會問到的一個常規問題,所以絕大部分學生都按照已往的定式思維在電路中串聯了一個電阻來實現微波爐高低擋位的工作,二殊不知串聯電阻后微波爐再不能在額定電壓下正常工作了初中物理論文,而題目里說的非常清楚要在額定功率下如何實現高低檔工作,所以需要學生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換角度來解答問題,這也是本題的新穎之處。

試題缺憾 如今節能環保依然是我們國家十二五規劃及以后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工程,如果本題在設計時能從環保的角度適當的拓寬問題面,如微波爐在使用時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危害,我們應該在制造和使用微波爐時注意哪些問題,這樣試卷的層次和區分度會更加明顯和完整,而且能讓學生知道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合理的去使用它才能造福于我們人類。

題目解析

4分鐘微波爐消耗電能: E=×256=0.08kw·h=2.88×105J

(這一步還有些同學是這樣做的:W=P×t=1200×240=2.88×105J,雖然結果與上面是相同的,但做法是錯誤的,因為現在是測實際消耗的電能,還不知道微波爐的工作是否在額定電壓下工作)

水的質量:m=ρV=1.0×103×1×10-3Kg=1Kg

水吸收的熱量:Q=cm(t-t0)=4.2×103×1×(72-20)J=2.18×105J

微波爐的效率: η===75.8%

篇6

作者簡介:梁玉英(1968-),女,河北無極人,軍械工程學院電子與光學工程系,副教授;劉進(1968-),男,河北景縣人,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副教授。(河北 石家莊 050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軍械工程學院教學研究立項課題(課題編號:JX1X134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2-0118-02

“微波工程基礎”是軍械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院”)電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對后續課程的學習乃至技術崗位任職能力至關重要。但是,隨著近年強化“寬打基礎”,各類基礎課和體能訓練課不斷增加,微波課程學時相應大幅度減少,再加上新裝備、新體制、新技術的復雜度呈指數規律上升,學員的崗位專業技能出現了令人焦慮的下滑趨勢。在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學員的崗位任職能力,成為擺在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通過改革考核模式帶動教學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從基于學習時間的考核模式改變成基于學習效率的考核模式,由基于知識的考核模式改革為基于能力的考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的積極主動性,達到培養學員知識、能力素質的目標要求。下面就從微波課程的考核過程、考核主體等方面的改革入手,研究提高學員綜合能力的途徑。

一、改革考核過程,提高知識能力

對學員知識、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微波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因此考核模式也應體現全過程的學習狀況,而目前的考核機制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在微波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是前期所學的基礎知識大多已經遺忘。事實上,前期的很多基礎課公認授課質量很高,學員當時的成績也不錯,為什么不能很好地為后續課程服務呢?關鍵問題在于對知識的掌握不牢,或者說所學的內容沒有內化為學員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在微波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以未來的任職崗位需求為導向,強化過程控制,提高過程考核的成績權重。

過程考核可以是隨堂口試、課后作業、小組討論、論文和閉卷考試等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課后作業和閉卷考試在形式上已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相對比較成熟。下面就隨堂口試、小組討論和論文考核等方面進行研究。

1.隨堂口試

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基于所掌握的知識。古希臘阿斯基洛斯曾說過,“記憶是智慧之母”。很難想象,一片空白的大腦里會出現什么發散思維。如何高效地掌握知識、戰勝遺忘,是考核的目的之一。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了人的遺忘規律,在1885年發表的研究成果定量地給出了人的遺忘曲線。他認為,人的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遺忘速度由快變慢,前5天遺忘過半,5天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遺忘很慢。因此,利用隨堂口試和及時的作業考核,可以驅動學員及時復習學習內容,挑戰遺忘過程。在現有的考核方式中,平時提問和作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改革的重點是設計口試題目,規范成績管理。

2.小組討論

微波課程內容抽象、工程實踐性強,單純依靠課堂講授使學員獲得知識顯然是不夠的。因為課堂講授的思路由教員引導,學員處于相對被動的位置。要啟發學員主動學習,就要設計題目讓學員分小組自由討論,相互輔導、活躍思維。通過相互之間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他們的收獲會更大,因為主動參與的討論過程一定比被動的聽課過程更加專注。專注能夠保證大腦皮層興奮中心對作用于大腦的直觀材料產生最清晰的映像,而且這些直觀材料在大腦里形成的記憶最快、最深刻,保持得也最牢固。

討論的效果取決于討論題目的設計,這對教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討論題目應有一定深度,同時又是學員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對于理論部分,可就某一重要知識模塊設計討論專題,而實驗部分則可根據某一難點設計情境進行討論。

3.論文考核

論文考核培養的是學員嚴密的思維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學員在把握整體內容的基礎上,對知識的有機整合和升華,應當在一個大的知識模塊結束之后進行。論文主題可以是該模塊內容的延伸思考,也可以是相關的不同模塊的對比分析和交叉應用,還可以是查閱相關論文后,對知識模塊應用的總結。

論文的內容既可宏觀,也可微觀,可以從一個問題拓展開來或深入下去。通過論文中充分的發散思維和深入挖掘,一定會大大提高學員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由于論文考核在綜合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它所占的分值應當比較高。論文成績給定應分步進行,從選題、主要內容、各部分標題、摘要、結論等各個階段分別進行考察和指導,切實提高學員的能力。論文考核要落實到實質操作上而非形式上,會大大增加教員的工作強度和工作難度,但學員的收獲和能力提升也將是顯著的。

在論文的把握上必須避免兩種應付差事的情況:第一,論文不能是所學內容的簡單羅列,那樣僅僅起到復習的作用而起不到啟發創新的作用。第二,要嚴防抄襲,雖然是在課下完成,沒有教員臨場監督,學員也要對自己的人格負責任。2012年底美國哈佛大學就嚴肅處理了一批學生,原因是在課下開卷考核中存在抄襲現象,國外名校的做法值得借鑒。

二、改革考核主體,培養綜合素質

在現有的考核模式中,考核成績分為兩部分:平時成績和課終考試成績。課終考試表現在一紙試卷上,根據標準答案客觀給定;平時成績由任課教員根據每位學員的課堂表現和作業情況給定。總之,考核的主體都是教員,學員處于被動的位置。在這樣的評價機制中,學員為了獲得好成績,就要迎合標準答案而機械記憶或遵循一定模式強化訓練,培養出的學員往往循規蹈矩,缺乏主動創新意識。

事實上,大學本科學員都是經過了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培養的成年人,他們完全有能力參與考核評價。特別是對諸如討論、口試,甚至是作業、論文等考核環節,他們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標準。特別是這個年齡的學生單純、敏感、自尊,他們極為注重個人形象,評價特別要做到恰如其分。因此,發動學員參與考核評價,能夠激發他們的主動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掌控感。教員應把學員參與的考核評價環節分為自評、互評和綜合評價分別進行。

1.自評

考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學員都可以參與自評。自評能夠使學員客觀地審視自己,既能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而更加自信,又會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明確努力方向。自評的過程是學員自我反思、自我批評、自我主動成長的過程。

與單純的教員評價相比,自評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第一,學員更認同。教員的評價可能會使他們自滿、自卑甚至抵觸,而自我評價不會有抵觸情緒,自卑也會化為自我教育的動力。第二,認識更深刻。教員評價時,學員只知結果,但對自己的問題未必有充分的認識,而自我評價中他們會更加細致、耐心、盡心盡力,他們對自己更負責任,對存在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認識更深刻。第三,評分更準確。一個教員對幾十位學員進行評價,對于有標準答案的考卷會是準確的,因此成為傳統考核的主要依據,但對學員能力素質的評價未必恰如其分,因為每位學員的性格特點不同,有的活潑外向,有的沉默寡言,自我表現能力不一樣,教員的評價未必十分準確。學員的自我認識應該更全面,將自評分數在總分中占據一定權重,會更科學、客觀。

2.互評

互評就是學員之間的互相評價。作為成年人,無論是從自尊還是尊重他人的角度,他們的評價都會盡可能公正客觀。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學員平時多進行自我充實。而且就一般的心理活動而言,參與評價他人的學員一定愿意表現出知識優勢、能力優勢、道德優勢,這恰恰促使他們進行自我培養,成為自己所希望的人。只要把積極主動性調動起來,就會充分挖掘出每一位學員的潛能,進行高效率的自我培養和教育。

學員之間的直接面對和相互評價,使他們既要公平公正,又要注意交流方式,可以很好地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交往能力。同時,互評也是他們相互學習、相互教育、互相促進的過程,做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3.綜合評價

不準確的評價帶來的消極情緒,會削弱學員對成績的天然重視程度,進而削弱他們的努力熱情。因此,自評和互評應在教員的引導下進行,并切實占到一定的比例,隨著評價實施的不斷成熟,還可適當提高自評和互評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

提高學員的培養質量落到實處在于培養每一個個體。評價改革是為了避免個體被忽視、被批處理,盡可能使個體的發展和進步受到關注,因為人在被關注時會表現得更優秀。只有個性化思維得到發展,才能培養出高素質創新人才。

三、結束語

微波課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要重視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走向任何一個極端。如果只重視知識的考核,忽視能力的考核,就容易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員,他們難以迅速適應崗位要求。相反,如果只重動手能力的考核,忽略理論知識的考核,又會培養出技工型本科生,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難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新技術的需求。如何把握好這個度,是對教員的考驗,需要教員不斷思考,謹慎實踐,及時修正。

參考文獻:

[1]周鑫,張國良, 陳勵華,等.“最優控制理論”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路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34).

[2]孟濤,王宇紅.開放模式下電工電子實驗考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1).

篇7

化學需氧量(cod)是評價水體污染的重要指標之一。cod測定的主要方法有高錳酸鹽指數法(gb11892 - 89)和重鉻酸鉀氧化法(gtb11914 -89) 。高錳酸鹽指數法適用于飲用水、水源水和地面水的測定。重鉻酸鉀氧化法(codcr )適用于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測定,但此法要消耗昂貴的硫酸銀和毒性大的硫酸汞,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且加熱消解時間長、耗能大,缺點十分明顯,已不適應我國環境保護發展的需求。為此,人們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改進。

1 標準法的改進

1.1 消解方法的改進

為縮短傳統的回流消解時間,早期進行的工作包括密封消解法、快速開管消解法、替代催化劑的選擇等;近期的工作主要包括采用微波消解法、聲化學消解法、光催化氧化法等新技術。

1.1.1替代催化劑的研究 重鉻酸鉀法所用的催化劑ag2 so4 價格昂貴,分析成本高。因此,畢業論文研究ag2 so4 的替代物,以求降低分析費用有一定的實用性。如以mnso4 代替ag2 so4 是可行的,但回流時間仍較長。ce ( so4 ) 2 與過渡金屬混合顯示出很好的協同催化效應,如以mnso4 - ce ( so4 ) 2復合催化劑代替ag2 so4[ 1 ] ,測定廢水cod,不但可降低測定費用,還可降低溶液酸度和縮短分析時間,與重鉻酸鉀法無顯著差異。

1.1.2微波消解法 如微波消解無汞鹽光度法測定cod;微波消解光度法快速測定cod;無需使用hgso4 和ag2 so4 測定cod 的微波消解法;氧化鉺作催化劑微波消解測定生活污水cod 等。ramon[ 2 ]等采用聚焦微波加熱常壓下快速消解測定cod。

與標準回流法相比,微波消解時間從2h縮短到約10min,且消解時無需回流冷卻用水,耗電少,試劑用量大大降低,一次可完成12 個樣品的消解,減輕了銀鹽、汞鹽、鉻鹽造成的二次污染[ 3 ] 。專著[ 4 ]對此作了較全面的總結。

1.1.3聲化學消解法 盡管微波消解時間短,但消解完后要等消解罐冷卻至室溫仍需一定時間。而超聲波消解方便,設備簡單,且不受污染物種類及濃度的限制,近年來已有一些應用研究[ 5 ] 。鐘愛國[ 6 ]使用自制的聲化學反應器對不同水樣進行了聲化學消解試驗,提高了分析效率,減少了化學試劑用量, cod 測定范圍150mg ·l - 1 ~ 2000mg·l - 1 ,標準偏差≤615% ,加標回收率96% ~120%。超聲波消解時,超聲波輻射頻率和聲強是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試驗表明,超聲波輻射標準水樣30min 時, 低頻( 20khz) 、適當高的聲強(80w·cm- 2 )有利于水樣的完全消化。

1.1.4光催化氧化法 紫外光氧化快速、高效,在常溫常壓下進行,不產生二次污染,因此對水和廢水分析的優勢特別突出。近幾年來,半導體納米材料作為催化劑消除水中有機污染物的方法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用能量等于或大于半導體禁帶寬度(312ev)的光照射半導體時,可使半導體表面吸附的羥基或水氧化生成強氧化能力的羥基自由基( ·oh) ,從而使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氧化分解。艾仕云等[ 7 ]提出納米zno 和kmno4協同氧化體系,并據此建立了測定cod 的方法,所得結果的可靠性和重現性與標準法相當。他們還使用k2 cr2o7 氧化劑、納米tio2 光催化劑測定cod[ 8 ] 。通過光催化還原k2 cr2o7 生成的cr3 +濃度變化,可以獲得樣品的cod值。但反應仍需恒溫攪拌,反應液需離心過濾。操作煩瑣,且不能在線快速分析。

1.2 測定方法的改進

1. 2. 1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測定cod是在強酸性溶液中過量重鉻酸鉀氧化水中還原性物質, cr6 +還原為cr3 + ,英語論文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cr6 +或cr3 +來實現cod 值測定。inaga 等以ce ( so4 ) 2作氧化劑,加熱反應后測定吸光度,計算出cod值。konno使用自制的比色計與pc機相聯測定cod,所得結果與標準法基本一致。光度法測得cod值快速、準確、成本低等。目前,國內外不少cod快速測定儀均是基于光度法原理。如美國hach公司制造的cod測定儀是美國國家環保局認可的cod測量方法。

1. 2. 2電化學分析法

(1)庫侖法 庫侖法是我國測定cod的推薦方法,該法利用電解產業的亞鐵離子作庫侖滴定劑進行庫侖滴定, 根據消耗的電量求得剩余k2 cr2o7 量,從而計算出cod。廣州怡文科技有限公司和

1.2.3化學發光法 根據重鉻酸鉀消解廢水后其最終還原產物cr3 +濃度與cod值成正比關系,以及在堿性條件下, luminol - h2o2 - cr3 +體系產生很強的化學發光的原理,文獻[ 18, 19 ]提出一種用光電二極管做檢測器測定水體化學需氧量的新方法。

1.2.4紫外吸收光譜法 紫外吸收光譜法是通過測量水樣中有機物的紫外吸收光譜(一般用254nm波長) ,直接測定cod。已有工作表明,不少有機物在紫外光譜區有很強的吸收,在一定的條件下有機物的吸光度與cod 有相關性,利用這種相關性可直接測定cod。這種方法不像cod、總有機碳( toc)方法那樣明確,但在特定水體中有極高的相關性,也能真實反映有機物含量。基于紫外吸收原理測定cod 的儀器已有生產。這類方法均不需添加任何試劑、無二次污染、快速簡單,但前提條件是水質組成必須相對穩定。此方法在日本已是標準方法,但在歐美各國尚未推廣應用,在我國尚需開展相關的研究。

2 自動在線分析技術

流動分析( fa)用于水樣cod的測定可將樣品消解和測定實現一體化,留學生論文使整個過程實現在線化、自動化。korinaga[ 20 ]提出以ce ( so4 ) 2 為氧化劑,采用空氣整段間隔連續流動分析法對環境水樣中的cod進行測定,采樣頻率達90次/h,但需特制的閥,且管長達18m。陳曉青等[ 21 ]提出測定cod的流動注射停流法,系統以微機控制蠕動泵的啟停,并記錄分光光度計檢測到的信號。由于停流技術的引入,解決了慢反應中樣品的過度分散問題。

cuesta等[ 22 ]提出cod的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譜- 流動注射分析法。用微波加熱消解樣品,未被樣品中有機物質還原的cr6 +保留在陰離子交換樹脂上, cr6 +經洗脫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這種方法在檢測中沒有基體效應的影響。

盡管流動注射分析的優勢突出,但仍免不了傳統加熱方式。為了提高在線消解效率,不得不加長反應管或采用停留技術,這又導致分析周期延長或低的采樣頻率。醫學論文微波在線消解效果雖好,但去除產生的氣泡使流路結構復雜化。但德忠等[ 23 ]將流動注射和紫外光氧化技術引入高錳酸鹽指數的測定中,建立了紫外光催化氧化分光光度法測定高錳酸鹽指數的流動分析體系,并對多種標準物質(葡萄糖、鄰苯二甲酸氫鉀、草酸鈉等)進行了研究,反應僅需約115min,回收率8310%~11110%,檢測限為016mg/l。用此方法成功測定了cod質控標準(qcspex - pem - wp)和英格蘭普利茅斯tamar河水樣品。

yoon - chang[ 24 ]將光催化劑二氧化鈦鋪助紫外光消解與流動分析技術聯用測定化學耗氧量,獲得了好的相關性。李保新等[ 25 ]把化學發光系統和流動分析法結合測定高錳酸鹽指數,有機物在室溫條件下發生化學氧化反應, kmno4 還原為mn2 +并吸附在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微型柱上,同時過量的mno-

4 通過微型柱廢棄。吸附在微型

柱上的mn2 + 被洗脫出來使用h2o2 發光體系檢測。若換用職稱論文重鉻酸鐘氧化劑,在酸性條件下,重鉻酸鉀還原生成的cr ( ⅲ)催化luminol - h2o2 體系產生強的化學發光可測定cod。該方法已用于地表水樣cod的測定。

基于流動技術,綜合電化學技術、現代傳感技術、自動測量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現代光機電技術研制的cod 在線監測儀,一般包括進樣系統、反應系統、檢測系統、控制系統四部分。進樣系統由輸液泵、定量管、電磁閥、管路、接口等組成,完成對水樣的采集、輸送、試劑混合、廢液排除及反應室清洗等功能;反應系統主要有加熱單元或(和)反應室,完成水樣的消解和的反應;檢測系統包括單片機(或工控機) 、時序控制和數據處理軟件、鍵盤和顯示屏等,完成在線全過程的控制、數據采集與處理、顯示、儲存及打印輸 參考文獻:

[ 1 ] 楊婭,艾仕云,李嘉慶等. 用mnso4 - ce ( so4 ) 2 協同催化快速測定cod的研究[ j ]. 重慶環境科學, 2003, 25(11) : 30 - 31.

[ 2 ] ramon ramon, francisco valero ,manuel del vall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 j ]. analy tica chim ica acta, 2003, 491: 9 - 109.

[ 3 ] 但德忠,楊先鋒,王方強,等. cod測定的新方法- 微波消解法[ j ]. 理化檢驗- 化學分冊, 1997, 33 ( 3) :135 - 136.

[ 4 ] 但德忠,分析測試中的現代微波制樣技術[m ].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3年.

篇8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地球上原有的材料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復合材料應運而生。復合材料通過將兩種以及兩種以上的物質進行融合而產生出一種新型的可以被人類運用的材料。伴隨著復合材料性能的不斷改善以及功能的不斷變化,一部分復合材料已經可以被運用到微波工程領域之中,并對微波工程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微波及微波的特性

微波是電磁波的一種。微波的波長在1毫米到1米之間,微波的頻率為300MHz―300GHz。微波的基本性質通常呈現為穿透、反射、吸收三個特性。相較于其它波段的電磁波,微波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征:(一)微波的穿透性。區別于其它輻射加熱的電磁波,如紅外線、遠紅外線等,微波的波長更長,具有更強的穿透性。微波透入物體時,能與物體分子相互作用使分子產生震動,當微波頻率為2450兆赫茲時,可使物體的分子每秒產生24億次以上的震動。動能轉化為熱能,從而使物體的溫度達到整體上的同時升溫,避免了物體在進行熱傳導時的熱量損耗。同時,由于物體在加熱過程中不會出現熱傳導現象,從而大大縮短了物體的加熱時間。(二)微波對不同的物體體現出不同的加熱效果。由于微波穿越不同物質時,微波對于不同物質的震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就使得了微波在加熱過程中具備了加熱選擇性的特征。當微波穿越玻璃、塑料和瓷器等物體時,微波幾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當微波穿越水和食物等物體時,這些物體會受到微波的影響而自身產生熱量;當微波穿越金屬類物體時,微波則會被完整的反射回來。家中常用的微波爐加熱物體正是利用了這種原理。微波爐的外殼采用金屬類物體,避免了微波爐加熱時,微波穿透微波爐外壁對周圍的物體產生影響;加熱的物體大多含有豐富的水分子,保證了物體整體的熱量;盛放物體的容器大都為塑料和瓷器類物體,當微波穿越這些物體是,幾乎不會被吸收。可見,微波對不同的物體體現出不同的加熱效果。(三)微波的信息性。相比較于低頻無線電波,由于微波具有非常高的頻率,這就使得在狹小的相對帶寬下,微波可用的頻帶非常廣,可以達到數百甚至上千兆赫茲。這就意味著在同樣的條件下,微波可以攜帶的信息容量要遠遠大于低頻無線電波。因此,目前國際上所使用的現代多路通信系統,包括衛星通信系統,幾乎無例外都是工作在微波波段。同時,微波信號還可以提供相位信息、極化信息以及多普勒頻率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人類更好的對目標進行檢測和對遙感目標的特征進行分析。

二、復合材料的定義

復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性質的材料,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在宏觀上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種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長補短,產生協同效應,使復合材料的綜合性能優于原組成材料而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

三、復合材料在微波工程中的應用

(一)金紅石陶瓷一玻璃復合介質

金紅石陶瓷結構作為應用的最廣泛的微波介質正被廣泛的應用于各種微波工程之中。金紅石陶瓷結構本身所具有的相對介電常數大、微波插人損耗小以及溫度穩定性好等特性也是微波工程選用此類結構的主要因素。但是單組分金紅石陶瓷結構本身較為疏松,其機械強度較差,基本上不能對其進行機械加工,因此以前該結構的運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隨著復合材料技術的不斷進步,一種新型的可以提高金紅石陶瓷結構致密度,同時可以改善其機械強度,使其能進行機械加工的復合材料被研發出來。其基本指導思想如下:由于微波具有穿透性的特點,當微波遇到玻璃、塑料和瓷器的物體時,微波幾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如果能將金紅石陶瓷與玻璃進行復合,則可以在不降低金紅石陶瓷結構本身正常工作的情況下,提高金紅石陶瓷結構致密度并改善其機械強度,其達到能進行機械加工的目的。

首先,將CaO, B2O3和SiO2按一定比例進行配料、球磨后,在1320℃的高溫下燒結后制成玻璃粉;然后把制成的玻璃粉與由ZnO和SiO2在1320℃的高溫下生成的硅酸鋅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并進行球磨、過篩,生成玻璃相;最后將玻璃相與TiO2、ZnO、CaF2、BaCO3以及ZrO2等按配方配制,經過嚴格的工藝流程、球磨、成型以及在940℃的溫度下燒結,生成金紅石陶瓷一玻璃復合介質。這種復合介質既保留了金紅石陶瓷的特征,又有好的機械強度和硬度。這種材料的相對介電常數約為100,當部分填充工作在米波波段的高功率微波終端時,能使高功率微波終端沿傳輸方向300mm的幾何長度就能獲得約2.5m的電長度,有效地縮小了體積,滿足了微波工程的實際應用需要。

(二)鐵氧體-陶瓷復合材料。雷達作為現代最重要的通信工具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其工作原理是:雷達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信息。

為確保雷達在某一時點向某一方向發射電磁波時,不會同時向其它方向發射電磁波,這就需要在發射電磁波方向的反方向具有很強的吸收微波作用的物質。在雷達運用的早期,通常選用錳鋅軟磁鐵氧體和鎳鋅軟磁鐵氧體作為吸波材料。兩種材料在雷達工作時具有高磁導率、高電阻率、低損耗等特點,且成本低廉。

然而,由于錳鋅和鎳鋅都屬于金屬類產品,對微波具有反射作用,而影響到微波吸收率,從而干擾到雷達電波的準確程度。

隨著復合材料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如果能夠使用幾乎對微波不會產生任何影響的陶瓷取代傳統的鐵氧體材料,這種局面也許能打破,一種新型的鐵氧體-陶瓷復合材料應運而生。這種復合材料的微波阻抗在很寬的頻帶范圍內幾乎不發生變化,使用這種新型材料設計制造的天線和微波類傳輸線等器材在實際應用中都產生了非常好的使用效果。

(三)選擇性透波復合材料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的增強。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及軍工事業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國對于透波材料的需求,尤其是選擇性透波復合材料的需求也不斷上升。透波材料在航空航天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航空航天器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外部材料。當航空飛行器在遇到惡劣飛行氣候或是在通信環境非常惡劣的條件時,透波材料可以保證航空飛行器的通訊、遙測等系統的正常運轉。同時在運載火箭、宇宙飛船等領域也有重要的作用。伴隨著技術的進步,新型的選擇性透波復合材料正成為業界所關注的重點。選擇性透波復合材料是對頻率選擇表面技術同復合材料相結合,從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材料工藝。選擇性透波復合材料對行器的隱形技術有著重大的貢獻,它可以在保證飛行器自身通訊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屏蔽其他外來電磁波對飛行器的偵查和干擾等。結論:隨著復合材料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穿透性好、透波性能好的復合材料相繼問世。由于納米材料的研制成功及其應用技術的發展,新型功能劑不斷出現,,透波、吸波性能越來越高。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復合材料在微波工程中的使用范圍,增強了微波工程的使用效果。相信在不就的將來,復合材料在微波工程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復合材料所起到的效果也將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張昌天,李晶晶,江大志,肖加余.二維點陣復合材料圓筒結構軟模輔助纏繞成型及軸向壓縮性能研究.復合材料: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下冊). 2010

[2]劉時風,王勇,陶雪榮,陳顯鋒. AU2000聲-超聲復合材料檢測系統研制.復合材料的現狀與發展―――第十一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0

篇9

學院2016年計劃招收博士研究生46名,實際招生人數以總部下達計劃為準。

二、報考條件

我院博士研究生只面向現役軍人招生,報考2016年博士研究生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品德優良,遵紀守法,立志獻身國防事業;未受過紀律處分。

2、軍隊在職干部按師(旅)級單位推薦、軍級單位政治部審批、軍區級單位政治部干部部門核準、總政治部干部部備案的程序進行審批,由師(旅)級單位干部部門開具介紹信。軍隊院校應屆碩士畢業生經所在院校政治機關審批同意。

3、身體健康,體能達標,年齡不超過40周歲(1976年9月1日以后出生)。

4、在職干部須獲得碩士學位,其中本院在職干部報考工學博士須有被SCI或EI收錄的以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應屆碩士畢業生須完成學位論文初稿,在中文核心期刊(含錄用通知)或國際會議發表2篇以上學術論文。

5、有兩名與報考學科相關的高職人員推薦。

三、報名手續

考生持公民身份證和軍官證(學員證)于2015年9月20日至30日到學院教學實驗綜合樓研究生招生辦公室(1127室)報名,外地考生可函報。報名時應提交:

1、填制完畢的《2016年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和《報考軍隊院校研究生政治審查表》(9月1日后,院內考生可從學院研究生處網站下載;院外考生可來電索要)。

2、已獲碩士學位者,提交碩士課程成績單、碩士學位論文及評閱意見書復印件;應屆碩士畢業生提交碩士課程成績單、碩士學位論文初稿、已發表學術論文版權頁或錄用通知。

3、碩士學歷、學位證書原件及復印件(應屆生于獲得證書后補交)。

4、檔案所在師(旅)級單位干部部門同意報考的證明信。

5、一寸正面半身免冠照片3張,報名費300元。

上述手續齊備,審查合格者發放準考通知,考生可于10月9日到研招辦領取《準考證》。

四、考試安排

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總分值為600分,包括六項內容:英語筆試、數學筆試、科研學術成果計分、碩士學位論文評分、專業綜合面試、綜合素質面試,每項內容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擬定于2015年10月11至12日,考試地點和具體安排詳見《準考證》。

五、其他

1、考生可于2015年11月初查詢錄取情況,入學時間為2016年3月份(詳見通知書)。

2、我院提供部分往年考試試題,考生可登錄學院研究生處網站下載。

六、聯系方式

聯系人:譚繼帥(參謀) 手機:13831189507座機:0311-87992123(地);0221-92123(軍)

E-mail:tanjishuai@126.com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和平西路97號研究生招生辦公室(050003)

招生專業目錄

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導師

專業綜合(面試)

數學(筆試)

080200機械工程

01機械性能檢測與診斷

張英堂

測試技術與信號處理

矩陣理論

02地面運載平臺維修理論與技術

張培林

狀態監測與智能診斷技術

03機械振動與沖擊防護

白鴻柏

振動理論

04機電液集成系統控制技術

何忠波

車輛工程

05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倪新華

斷裂力學

080300光學工程

01軍用光電系統設計與應用

劉秉琦

陳志斌

應用光學、物理光學、光電測試技術

矩陣理論

02激光技術

沈學舉

激光原理及應用

03光學信息安全

光學信息技術原理與應用、光學信息安全

04微納光學

汪岳峰

光電子技術

080402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01測試性設計與分析

黃考利

測試技術

矩陣理論

02精密儀器與微系統

王廣龍

03裝備狀態監測與故障預測

李洪儒

測試與診斷技術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04網絡安全技術

王  韜

計算機網絡

081100控制科學與工程

01裝備測試與故障診斷

尚朝軒

測試與診斷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02火力與指揮控制理論及應用

全厚德

孫世宇

數字信號處理

矩陣理論

03武器系統建模與仿真

朱元昌

系統仿真

04電子裝備自動測試、故障診斷及可靠性

蔡金燕

測試與診斷

05目標識別與信息處理技術

王春平

圖像工程

06精確制導理論與技術

楊鎖昌

精確制導、控制與仿真技術

07無人機數據鏈抗干擾技術

陳自力

線性系統理論、數字信號處理

08目標探測與識別

馬彥恒

數字信號處理、現代控制理論

09飛行器控制

齊曉慧

線性系統理論

10無人機協同控制

李小民

現代飛行控制理論、導航控制技術

11無人機信息處理與傳輸技術

王長龍

數字信號處理

12非線性系統的穩定性與控制

徐  瑞

動力系統的穩定性理論

082600兵器科學與技術

01裝備輕量化技術

鄭  堅

火炮與自動武器原理、材料學

應用數理統計

02兵器試驗理論與技術

秦俊奇

火炮專業相關理論

矩陣理論

03裝備維修理論與技術

陶鳳和

火炮與自動武器原理、現代機械測試技術

04兵器性能檢測與診斷技術

房立清

機械裝備故障診斷與預測、武器系統裝備知識

應用數理統計

馮廣斌

火炮與自動武器原理、工程信號處理、現代機械測試技術

矩陣理論

05兵器結構動力學理論與應用

王瑞林

槍炮設計原理、振動理論、電磁場理論

06武器系統仿真與虛擬樣機技術

馬吉勝

振動理論、動力學仿真

07彈道學理論及應用

宋衛東

彈道學理論、制導理論與技術

08彈道修正理論與技術

彈道學、自動控制與導彈設計理論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09兵器性能檢測與故障診斷

唐力偉

振動理論

10兵器新材料技術

王建江

材料學

應用數理統計

11彈藥系統設計與試驗評估

高欣寶

系統仿真技術及其在信息化彈藥工程中的應用

矩陣理論

羅興柏

爆炸及其防護技術在彈藥保障中的應用

12彈藥保障與安全技術

安振濤

炸藥理論、彈藥保障及安全風險評估

穆希輝

彈藥保障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13信息感知與控制技術

齊杏林

彈藥引信論證、設計、試驗及評估理論與技術

14防護材料與特種能源技術

杜仕國

防護材料與特種能源技術及其在彈藥工程中的應用

矩陣理論

15電磁發射理論與技術

雷  彬

電磁場理論、測試技術

16武器系統建模與仿真

蘇群星

武器系統仿真與模擬器設計

17紅外圖像末制導技術

高  敏

彈道學、自動控制與導彈設計理論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18裝備維修保障理論與技術

賈希勝

石  全

康建設

趙建民

可靠性、維修性、維修工程

應用數理統計

朱小冬

可靠性、維修性、維修工程、建模與仿真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19裝備維修性理論與應用

郝建平

可靠性、維修性、維修工程、虛擬仿真

20電磁防護理論與技術

劉尚合

魏光輝

電磁場理論、微波與天線

矩陣理論

王慶國

大學物理、有機化學、固體物理、電磁場理論

譚志良

電子技術基礎、通信原理、微波與天線

21脈沖電磁場測試技術

朱長青

電路分析、電磁場理論和微波技術、數電模電

110900軍事裝備學

01裝備保障信息化

盧  昱

網絡信息安全保障

軍事運籌學

02裝備保障理論與應用

石  全

軍事裝備學、戰役基本理論

應用數理統計或軍事運籌學

于永利

可靠性、維修性、維修工程、建模與仿真

軍事運籌學

柏彥奇

篇10

按照他們編制的計算機模型,如果全球氣候變暖,大氣層中直接接觸地球表面的部分,即對流層的溫度,也應該隨著地表溫度持續逐漸升高。但實際上,無論探測氣球還是衛星觀測自1970年以來,對流層溫度并沒有出現任何變化――甚至赤道區域對流層溫度還有過降低的情況。數據之間的這種矛盾,使很多人開始懷疑究竟是否真的出現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以及這個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最近一期的《科學》雜志刊出了三篇論文,試圖解決這一困擾氣候學家多年的問題。

首份論文稱,過去40年中,全球各地的氣候觀測站固定每兩日一次,在格林威治時間正午和午夜12點分別釋放探測氣球,收集大氣壓力、溫度和濕度數據。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探測氣球使用的無線測溫設備存在種種技術誤差,造成觀測數據的系統性偏差。因此,氣候學家往往會對氣球收集的原始數據進行修正。但問題是,過去使用的這套修正值本身也存在誤差,存在矯正過度的問題;也就是說,經過數據矯正之后的大氣溫度數據有可能被顯著低估了。

第二份論文則稱,過去20年來,衛星觀測數據主要是對安裝在衛星上的微波探測器收集對流層發出的微波信號進行分析計算得出的。但問題是,衛星探測方式是從外向內穿過整個大氣層探測對流層微波信號的。探測器接收到信號后,首先需要對平流層信號的干擾做出修正,但檢測結果顯示,修正后的溫度數據值還是會比對流層表面的實際溫度低。

第三份論文也支持前兩組研究的結論,即之所以出現計算機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際大氣觀測結果之間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收集和計算數據體系本身出現系統偏差所致。因此,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確實不可掉以輕心。

克隆狗第一次成功《時代》周刊2005年8月15日8月初,韓國首爾大學獸醫學院黃禹錫教授及其課題組培育出的世界上第一條克隆狗Snuppy公開露面。這個名字取自“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國立首爾大學)和“puppy”(小狗)。

狗是目前科學家公認最難克隆的動物。自1996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埃安維爾穆特博士課題組克隆出第一只綿羊“多利”后,各國科學家接連克隆出了老鼠、奶牛、山羊、豬、兔、貓、騾子、馬及人類干細胞胚胎,但沒有人成功完成過克隆狗。包括美國加州基因存儲與克隆公司(Genetic Savings & Clone)七年來斥資1900萬美元一直努力的克隆狗試驗,也未取得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老司机69精品成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一区| 久99re视频9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码|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久久中文骚妇内射|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 一级美国片免费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播放| 一级三级黄色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免费| 97人妻天天爽夜夜爽二区|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91香蕉视频污| 色老板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一道本| 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色多多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直接在线观看的三级网址|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出| 成人黄色小说网站|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二区在线播放|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动态图| 人妻内射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久青草国产手机在线观| 丰满肥臀风间由美系列| a级毛片在线免费| 黄色网址大全免费| 色噜噜的亚洲男人的天堂|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aaa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69免费视频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