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4: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學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主管單位:中華醫學會
主辦單位:重慶醫科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重慶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8569
國內刊號:50-1149/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200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由重慶市教委主管、重慶醫科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醫學教育研究期刊之一。
2結果
2.1對CME的認知情況:認為開展CME有必要441人,占93.0%;有時參加CME活動289人,占61.0%;經常參加CME活動166人,占35.0%。2.2收獲及影響因素:認為可以提高專業水平的占56.1%;認為對工作有幫助的占30.8%;認為開闊和發展思維的占66.5%;認為可以提高理論水平的占46.0%,見表1。2.3醫院職工對CME活動的評價:內容符合和基本符合“四新”占74.7%,對授課老師方法滿意或很滿意占9.1%,對CME教材質量滿意或很滿意占4.4%,見表2。醫院職工認為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占75.1%、擴大硬件設施投入占84.8%、信息化建設占90.3%,見表3。
3討論
3.1醫院管理層要重視和支持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結果顯示,醫院職工對繼續醫學教育很有需求,認為繼續醫學教育對提升專業水平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醫院管理層要結合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新形勢和衛生行業領域發展的新特點,統籌全局,制定符合醫院實際的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一是建立健全管理組織機構,形成醫院和科室雙重管理體制;二是發揮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的質量監控作用,建立醫學教育工作會議例會制度;三是重視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部門的發展;四是保證經費支持,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抽取醫院業務收入作為繼續醫學教育專項經費,做到專款專用。3.2加強和擴大宣傳,強化繼續醫學教育思想意識:結果顯示,仍有部分職工存在學習意識淡薄、參與積極性不高現象。因此,醫院要從根本入手,加大繼續醫學教育宣傳力度,使繼續醫學教育成為醫院職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是通過邀請專家講座、發放宣傳彩頁、播放宣傳教育片、制作展板和海報等多種形式,加強和擴大繼續醫學教育宣傳;二是增強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4],真正把衛生技術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轉變成自覺的行動[5];三是加強繼續醫學教育網絡和遠程醫學教育建設,盡快實現網絡醫學教育平臺的全院覆蓋,使其對內是宣傳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平臺,對外是樹立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形象的窗口。3.3加強制度和體制建設,嚴格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和實施:本研究結果顯示,之所以會出現“經常參加”、“有時參加”、“根本不參加”等參差不齊現象,主要還是缺乏有效的獎懲措施。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加強繼續教育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建設,是繼續醫學教育得以深入、持久、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6]:一是從規章制度著手,完善、更新醫院和科室關于繼續醫學教育管理的規章制度和獎懲措施;二是成立科室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實施目標責任考核制,把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與醫務人員年度考核、聘任、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職業再注冊等緊密結合[7];三是建立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管理評價體系,及時有效規范繼續醫學教育管理。3.4進一步豐富繼續醫學教育內容和形式:根據表2中結果,醫院在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目前開展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基本符合“四新”要求,但在“三性”方面差些,在課程內容設置、教師配備、活動形式等方面尚未兼顧到不同學歷、不同崗位和不同專業群體的學習需求。因此,結合醫院發展和人才培養,注重繼續醫學教育內容和形式的變動性和創新性至關重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廣大衛生技術人員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是適應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8]。3.5發展壯大繼續醫學教育師資隊伍:本研究結果顯示,醫院現有繼續醫學教育師資力量薄弱,要進一步壯大師資力量:一是每年拿出一定的教育經費用于選拔科室業務骨干外出研修、攻讀學位、出國深造,搭建老中青分布合理、構建科學的師資隊伍;二是借助CME項目的實施,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院開展學術交流,介紹最新的疾病診療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保證師資隊伍能夠及時接收到最前沿的醫學科技信息和醫學研究成果;三是與國內外的知名醫院、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開展高層次衛生人才的聯合培養和學術交流,從而保持師資隊伍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的先進性。3.6加大繼續醫學教育硬件設施投入,引進軟件管理系統:結果顯示,醫院目前尚未實現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和職工個人繼續醫學教育檔案的信息化管理,降低了繼續醫學教育的網絡化管理效能。因此,引進繼續醫學教育軟件管理系統,通過應用互聯網、計算機、管理系統軟件、IC卡、POS機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CME項目信息公開化、個人學分電子化存儲與查詢,個人可以通過賬號和密碼登陸系統查閱學分獲得情況。
[參考文獻]
[1]徐婷婷.關于腫瘤學會開展國際繼續醫學教育的思考[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38):3127-3128.
[2]謝冰,林婧,蔣瑩,等.醫療聯合體內繼續醫學教育共享平臺的建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3(4):497-501.
[3]馬曉紅.某所2008-2012年繼續醫學教育數據分析[J].醫院管理雜志,2014,21(2):149-150,160.
[4]凌蔚.中醫醫院臨床醫生繼續醫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1):28-29.
[5]付曉宇,孟群,敬蜀青,等.新時期我國繼續醫學教育的發展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3(4):2-3.
[6]李燕云,馬維紅,馬靜.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32(3):436-437.
一、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領導
(一)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不斷提高對繼續醫學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發展繼續醫學教育事業,完善教育制度,健全教育體系作為加強衛生人力資源開發、提高醫療衛生工作水平、實現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和根本保證。要把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規劃目標的完成情況納入干部考核和單位綜合目標管理責任制,切實加強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為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要把開展繼續醫學教育作為提高單位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把促進全員學習、建設學習型單位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要落實管理職能部門和負責人,完善相關制度措施,保證必要的工作條件,改進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斷增強衛生技術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自覺性;要制訂繼續醫學教育工作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切實落實繼續醫學教育經費,為衛生技術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擴大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覆蓋面,提高繼續醫學教育對象的學分達標率。
二、嚴格管理,保證繼續醫學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三)認真落實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繼教委)《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與管理辦法》,結合實際不斷完善繼續醫學教育相關制度與配套政策。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學分授予環節的管理,適時制訂適合我國繼續醫學教育的質量標準,保證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質量與效果;要加強對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全國繼教委和省級繼教委每年抽樣檢查的項目數量不低于其審批數量的10%,抽樣檢查情況將作為評估各地繼續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四)強化激勵和約束機制。醫療衛生機構要認真落實衛生部和人事部《繼續醫學教育規定(試行)》,把繼續醫學教育合格作為衛生技術人員聘任、技術職務晉升和執業再注冊的必備條件之一。各級繼教委對繼續醫學教育工作開展較好、質量較高、效果明顯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對違反規定的單位和項目負責人采取警告、內部批評、通報批評、取消項目舉辦資格等措施給予處罰。
(五)加強對社團組織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管理。全國性社團組織只可舉辦國家級和省級Ⅰ類學分項目,國家級項目要報全國繼教委審批;全國性社團組織舉辦的省級I類學分項目歸口到中華醫學會、中華護理學會、中華口腔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院協會管理。上述6個社團組織應組織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評審并報全國繼教委備案。全國繼教委于每年1月和7月公布評審結果,供衛生技術人員選擇參加。
(六)規范專業性雜志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管理。經省級及以上繼教委批準的專業性雜志可授予繼續醫學教育Ⅱ類學分,不得授予Ⅰ類學分(每年所授學分數不得超過5學分)。
(七)加強對異地舉辦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管理。充分發揮省級繼教委和學科專家組的作用,加強對異地舉辦項目的監督檢查,保證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效益。異地舉辦項目的單位,包括國家級項目、全國繼教委公布的社團組織舉辦的項目,以及其他跨省(區、市)舉辦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應在項目舉辦2周前向舉辦地省級繼教委辦公室報送備案材料,接受當地繼教部門的監督檢查。
(八)加強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干部隊伍建設。全國繼教委和省級繼教委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繼續醫學教育管理人員法規、政策和管理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各級繼教委要注重組織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科學研究,加強國內外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交流與合作。
(九)加強對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負責人的培訓。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承辦單位應對各項目的負責人進行專題培訓,使其了解和熟悉國家有關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活動和學分授予的管理規定,明確項目負責人的職責,規范項目管理,提高項目舉辦水平,保證活動的質量與效果。
(十)加強對現代遠程教育項目的管理。要進一步完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機構和項目的申報、審批辦法。經批準開展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的機構應每年將接受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單位名單及受訓人數報全國繼教委和省級繼教委備案,接受繼教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授予Ⅰ類學分的,應由舉辦項目的遠程教育機構提供學員參加學習的有關材料,經學員所在地的省級繼教委核準后發放相應的學分證書。
(十一)積極利用現代化手段加強繼續醫學教育管理。進一步完善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網上申報、評審和執行情況信息反饋系統。加快推進繼續醫學教育網絡化管理系統建設,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反饋體系,實時了解和掌握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活動的開展情況和繼續醫學教育對象的學分完成情況,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全國繼教委在國家級系統中盡快開發適合省級繼續醫學教育管理部門使用的管理軟件,供各地選用。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網絡資源,構建多功能、高效率、方便適用的信息管理與傳輸體系。
三、圍繞衛生工作重點,大力推進繼續醫學教育工作
(十二)探索東部支援西部、城市支援農村的繼續醫學教育途徑和方式,積極推廣適合農村基層應用的適宜技術。東部發達省份要充分發揮繼續醫學教育資源優勢,幫助教育資源欠缺的地區發展繼續醫學教育工作。采取舉辦培訓班、支援師資和教材、送項目到西部等方式,豐富西部的繼續醫學教育資源,為西部衛生技術人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十三)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技術骨干培訓機制和制度。通過舉辦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和業務進修班,定期選派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技術骨干脫產進修,組織適宜技術推廣等形式,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業務骨干。
(十四)積極開展面向農村的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按照衛生部《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培訓暫行規定》和《鄉村醫生在崗培訓基本要求》,加強對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和鄉村醫生的培訓,并參照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制度要求進行管理,健全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在職培訓和鄉村醫生在崗培訓制度。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組織實施“提高農村衛生服務能力”培訓項目,“*”期間對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輪訓一遍,對鄉鎮衛生院院長進行管理知識培訓,對鄉村醫生進行專業技能和全科醫學知識培訓。
(*)積極開展全科醫學繼續教育活動。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和人事部等5部委《關于加強城市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為經過崗位培訓的社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規范化培訓的全科醫師提供具有全科醫學特點、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提高社區衛生人員的整體素質。在大中城市全面啟動全科醫學繼續教育,適時推出一批高水平的全科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衛生應急、衛生監督等衛生人才的繼續教育工作,增加護理、藥學、檢驗等醫學相關技術專業的繼續教育項目。充分利用各種繼續醫學教育資源,使繼續醫學教育管理與醫療衛生各項重點工作緊密配合,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將各種符合衛生技術人員實際需要的高質量的培訓項目和培訓活動納入繼續醫學教育制度進行管理。
(*)認真開展面向全體衛生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大力推廣臨床診療規范、適宜醫療技術、合理用藥指導原則,廣泛開展重大傳染病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以及醫德醫風、醫學倫理、衛生法律法規、醫藥購銷領域防控商業賄賂相關政策等方面知識的全員培訓,促進衛生技術人員及時更新知識,增強能力,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
(十八)積極開展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豐富繼續醫學教育資源,提高繼續醫學教育的可及性,擴大繼續教育的覆蓋面,使更多的衛生技術人員能夠方便地學習醫學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同時,規范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適用范圍和學分授予標準,推動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的健康發展。
(十九)加強現代遠程醫學教育的視聽教材建設。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社會團體、高等醫學院校、醫療衛生機構和相關網站的積極性,組織制作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視聽教材。要注意發揮各類機構和人員的優勢與特長,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全國繼教委要研究論證遠程教育的課件目錄,指導視聽教材的建設;建立優秀課件評審制度,選擇內容適宜、教學效果好的課件進行推廣。
四、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和規范繼續醫學教育經費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2(b)-0156-03
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校內部的自我質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質量保障也必不可少。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專業教育和專業人才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20世紀末,高等教育專業認證作為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國際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國[1-2]。
醫學類專業認證最早開始于2006年。《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于2004年初步制定,2008年頒布,并于2006年首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進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截至2012年底,有7所高校的臨床醫學專業通過認證。普遍認為,專業認證很好地促進了現代醫學教育觀念的傳播與更新,促進了內外結合、多元主體參與的醫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模式的構建與完善,促進了醫學院校辦學水平的提高和學校整體的發展[3-4]。鑒于此,本文對《標準》的有關內涵進行剖析,對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進行探討。
1 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
《標準》提出,“應積極開展縱向或(和)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對生物醫學課程(醫學基礎課程),應包括體現這些生物醫學內容的整合課程等形式的課程”[5]。
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強調本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很少注重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教授時間相距較遠,前期知識容易遺忘,需要重復講授的內容較多;教學時數過多,教師、學生負擔較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很少;前期教學不是以為后續課程打基礎和解決臨床醫療問題為主要目的,學習內容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時期醫療人才培養的要求,不能滿足《標準》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優化課程體系。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1993年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推薦的課程模式之一。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按照“形態功能疾病藥物治療(藥理)”的認知規律,將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學科的內容按系統重組為若干個模塊,采用模塊式教學,如心血管系統模塊:心血管系統的正常結構(宏觀和微觀結構,包括解剖學和組織學)正常功能(生理)異常結構(病理)異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療(藥理)。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按照系統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授課學時,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難是:缺乏合適的優秀教材;需要打破現有以學科劃分的教學單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學準備和組織管理的難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6-10]。
2 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標準》要求,醫學畢業生“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5]。
現行五年制臨床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周學時為20~30,平均每天4~6學時,再加上學生的業余活動,學生很少有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生只需要被動的接受,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居于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力求涵蓋書本的全部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的有限學習時間,很少留給學生自學時間。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顯然,這與當前醫療行業對臨床醫學人才的需求、與《標準》的要求、與人才國際化的要求都是不適應的。而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前提是要給學生學習時間。因此,必須修改課程計劃,減少講授學習,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可以結合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進行,減少不同學科間重復內容的講授。修改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師講授。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教師放任不管,而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設定學習目標和靈活的考核方式,教師做好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突出啟發式教學
《標準》要求,醫學院校必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于教學方法,鼓勵應用引導式、問題式、交互式等啟發式教學模式[5]。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有一致的要求。
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從古到今,在各行各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也不例外。然而,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還要有創新思維和自我發展能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醫生也不只是憑經驗、依賴實驗室檢測結果為患者診治疾病,還要具有與患者、家屬及其他醫務人員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科學態度、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以及較強的臨床思維和表達能力,能夠結合臨床實際,獨立利用圖書資料和現代信息技術研究醫學問題及獲取新知識與相關信息。良好的醫患溝通在患者身心恢復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教學。當前,主要的教學改革有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案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資源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和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等[11-13]。這些模式各有特點,但共同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各院校、不同學科可根據實際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4 優化基礎醫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認證的關鍵在于專業教學是否滿足學生畢業后進入該領域從事專業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該專業資格證書或執照的申請條件。《臨床專業標準》教育計劃要求具有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在課程計劃中明確實踐教學環節。對醫學基礎課的要求是“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量的生物醫學課程(醫學基礎課程),為學生學習臨床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5]。
顯然,基礎醫學主要是為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打基礎,一方面,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要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科研工作。而培養實踐能力,滿足工作要求的主要辦法就是加強實踐教學。在基礎醫學實踐教學中,通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不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應該不斷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內容。同時要注重基礎學科之間以及基礎與臨床之間內容上的密切聯系。因為一個實踐問題的解決,往往涉及到多個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課程的知識。近年來,打破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的學科界限,設立機能實驗學就是很好的嘗試。在教學中,學生能夠充分運用這三個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因此,既要合理設置不同類型實驗的比例,又要打破學科界限,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5 加強學生科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準》要求,醫學院校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提倡教師將科研活動、科研成果引入教學過程,通過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及科學精神。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當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為學生開設學術講座、組織科研小組等,積極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活動[5]。這說明,《標準》要求學生多參加各種與醫學有關的科研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除在教學實驗中安排設計性實驗外,還應鼓勵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申請有關基礎醫學的學生科研項目,或參加基礎醫學教師的科研活動,以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思維、方法和道德,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醫學專業人才。但在參加科研活動過程中,應該更多的關注科研過程,關注科研能力的訓練,而不是結果,畢竟學生的精力、基礎有限,而且學習重點并不在于此。當然,對于學生的科研也應該有激勵機制,否則,學生缺乏興趣,培養目標難以實驗。
總之,專業認證是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滿足社會需求的必經之路。現行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吸收國內外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建立新的課程體系,采用啟發式教學,優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鮮明的臨床醫學教育發展道路,通過常規化的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國際化醫療人才[14]。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S].教高[2012]4號.
[2] 袁東敏.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發展之路徑選擇—基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 12(4):86-89.
[3] 吳云,付麗.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的現狀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陳敏,邱偉華.美英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比較[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1):92-96.
[5] 教育部,衛生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S].教高[2008]9號.
[6] 楊詔旭,何偉,路程伊,等.器官系統融合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1):65-67.
[7] 冷圣偉.趣味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3):138,141.
[8] 周新文,曹福元,晏漢姣,等.器官系統課程體系改革中基礎與臨床橋梁課程的設置和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52-253,272.
[9] 雍曉榮.多媒體教學法在五官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0):128.
[10] 何云,周曉帆,郝嘉.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淺談器官系統教學模式的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5):1057-1059.
[11] 趙萬紅,龔應霞,藍星蓮,等.藥理學PBL教學實踐與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8):997-1000.
[12] 藍星蓮,潘龍瑞,于龍順,等.藥理學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與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27-29.
全科醫學是一門研究病人、服務病人、理解病人、滿足病人的學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臨床醫學學科。全科醫學的培養目標是高質量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的培養離不開全科醫學的教育模式和體系。
一、全科醫學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1.對全科醫學教育觀念有待改變。由于我國長期以來醫療衛生條件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所以人們缺乏對全科醫學的認識,認為全科醫學可有可無。并且生病去醫院找專業醫生的想法已經在人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全科醫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隨著醫療的改革,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有望在近些年來實現社區衛生服務,這樣的話就可以實現大病去醫院,小病進社區的目標。但是當前人們對于醫療相關的觀念還是非常傳統,認為生病應該去專門門診看專門醫生,對全科醫生還不是特別認可,對于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夠。
2.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當前由于開設全科醫學教育的學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對于全科醫學教育也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通過對西方發達國家全科醫生的培養模式進行分析,然后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來進行教學模式的制定。這樣以來,每個學校的培養模式以及教學目標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許多醫學學生對于全科醫生的定位都不夠準確,學生對于社區衛生服務不夠了解。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許多全科醫生不愿意去基層社區進行醫療服務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醫學畢業生就業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站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
3.教學偏離實際。由于理論與實踐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當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論階段,與實踐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造成了全科醫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偏離實際。通過實習就可以發現,在醫學教學過程中教授的內容往往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對于實際操作以及實際可能遇到的問題分析的則較少。許多學校的教學手段也過于單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科醫學的教學效果。
二、構建全科醫學教育模式的建議
1.建立一個完善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想要建立一個有效地全科醫學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個完善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因為全科醫學教育不單單是某一個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統的對整個醫學體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夠有效地掌握與醫學相關的所有知識,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區服務的根本目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的建設,必須要尊重醫學教育的本質,遵循醫學教育的規律,按部就班的通過知識脈絡的積累和搭建,來建立一個完整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這個體系要包括學習、實習、考核、反饋等多個環節,將與全科醫學教育相關的內容全部都納入這個體系當中。
2.改變全科醫學的觀念,加大對全科醫學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傳了力度,爭取從最大程度上改變人們對全科醫學的觀念。要讓人們明確全科醫學的重要性,同時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全科醫療,通過對全科醫學觀念的改變來增強對全科醫學的重視。政府各部門和相關教育機構也要加大對全科醫學教育的投入,通過師資力量的提高來增加全科醫學教育的產出。
3.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只有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給學生指出學習與努力的方向。當前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提高社區醫療服務的水平,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我國整體的醫療水平,為廣大的人民群眾謀福利。對學生的教育一定要從長遠的目光出發,通過明確教學目標的設立來為學生指明方向。
4.理論聯系實際。任何理論都是需要實踐的檢驗的,同時任何理論也都是從實踐中來的。這就需要在全科醫學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地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全科醫學的學生不僅僅能夠牢固的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具備熟練的動手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全科醫療進行服務。
總之,在醫學院校中開展全科醫學教育是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要求,也是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因此,高校應該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全科醫學教育模式,解決當前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培養出更多的全科醫學人才,讓他們在社會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
參考文獻:
[1]張曉玲,李紅玉.澳大利亞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對中國全科醫學教育的啟示[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4(20).
[2]王家驥,劉義海,王心旺等.構建廣東省全科醫學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全科醫學.2006(09).
(作者單位:1
【摘要】全科醫學的提出對我國醫學發展歷程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全科醫學雖然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但在發展過程中還是面臨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匱乏。由于我國高校招生就業的市場化,很多醫學院校適應社會發展開展了全科醫學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全科醫學人才,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模式之間存在很大的關系,我國全科醫學教育模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成果。本文總結了全科醫學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希望對全科醫學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建議。
【關鍵字】全科醫學教育模式問題建議
全科醫學是一門研究病人、服務病人、理解病人、滿足病人的學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臨床醫學學科。全科醫學的培養目標是高質量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的培養離不開全科醫學的教育模式和體系。
一、全科醫學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1.對全科醫學教育觀念有待改變。由于我國長期以來醫療衛生條件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所以人們缺乏對全科醫學的認識,認為全科醫學可有可無。并且生病去醫院找專業醫生的想法已經在人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全科醫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隨著醫療的改革,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有望在近些年來實現社區衛生服務,這樣的話就可以實現大病去醫院,小病進社區的目標。但是當前人們對于醫療相關的觀念還是非常傳統,認為生病應該去專門門診看專門醫生,對全科醫生還不是特別認可,對于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夠。
2.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當前由于開設全科醫學教育的學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對于全科醫學教育也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通過對西方發達國家全科醫生的培養模式進行分析,然后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來進行教學模式的制定。這樣以來,每個學校的培養模式以及教學目標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許多醫學學生對于全科醫生的定位都不夠準確,學生對于社區衛生服務不夠了解。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許多全科醫生不愿意去基層社區進行醫療服務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醫學畢業生就業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站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
3.教學偏離實際。由于理論與實踐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當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論階段,與實踐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造成了全科醫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偏離實際。通過實習就可以發現,在醫學教學過程中教授的內容往往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對于實際操作以及實際可能遇到的問題分析的則較少。許多學校的教學手段也過于單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科醫學的教學效果。
二、構建全科醫學教育模式的建議
1.建立一個完善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想要建立一個有效地全科醫學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個完善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因為全科醫學教育不單單是某一個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統的對整個醫學體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夠有效地掌握與醫學相關的所有知識,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區服務的根本目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的建設,必須要尊重醫學教育的本質,遵循醫學教育的規律,按部就班的通過知識脈絡的積累和搭建,來建立一個完整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這個體系要包括學習、實習、考核、反饋等多個環節,將與全科醫學教育相關的內容全部都納入這個體系當中。
2.改變全科醫學的觀念,加大對全科醫學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傳了力度,爭取從最大程度上改變人們對全科醫學的觀念。要讓人們明確全科醫學的重要性,同時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全科醫療,通過對全科醫學觀念的改變來增強對全科醫學的重視。政府各部門和相關教育機構也要加大對全科醫學教育的投入,通過師資力量的提高來增加全科醫學教育的產出。
3.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只有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給學生指出學習與努力的方向。當前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提高社區醫療服務的水平,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我國整體的醫療水平,為廣大的人民群眾謀福利。對學生的教育一定要從長遠的目光出發,通過明確教學目標的設立來為學生指明方向。
4.理論聯系實際。任何理論都是需要實踐的檢驗的,同時任何理論也都是從實踐中來的。這就需要在全科醫學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地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全科醫學的學生不僅僅能夠牢固的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具備熟練的動手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全科醫療進行服務。
總之,在醫學院校中開展全科醫學教育是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要求,也是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因此,高校應該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全科醫學教育模式,解決當前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培養出更多的全科醫學人才,讓他們在社會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
參考文獻:
[1]張曉玲,李紅玉.澳大利亞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對中國全科醫學教育的啟示[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4(20).
1健全組織加強領導
繼續醫學教育工作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在職人員的知識更新與補充。拓展創新能力,完善知識結構,建立自身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重要舉措,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領導重視是搞好繼續醫學教育的關鍵。應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分管領導親自抓,業務科室具體承擔的工作機制,健全組織機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為此,安慶市衛生局、人事局成立了以楊金奎局長為主任、卞宜心副局長、人事局紀檢組長汪久芳為副主任、相關業務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市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全市繼續醫學教育的領導、協調、組織管理和質量監控工作。同時還成立了以卞宜心副局長為主任的安慶市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項目評審委員會,負責全市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評審的領導工作。
2加強管理完善各種規章制度
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工作涉及面廣,工作任務重,要高效、有序地開展好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并針對具體實際,按上級的有關文件,制訂詳細的規章制度和實施方案。市繼教辦制訂了《安慶市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申報、認可辦法》、《安慶市繼續醫學教育實施意見》、《關于開展全市繼續醫學教育評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3精心組織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實施
3.1抓好項目申報工作
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申報項目,促進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開展,為此市衛生局根據《安徽省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管理試行辦法》制定了《安慶市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申報/認可辦法》和《安慶市繼續醫學教育實施意見》,上報的項目必須以現代醫學技術發展中的新理論、新知識和新辦法為主要內容,具有新穎性、實用性、先進性、針對性,申報時應填寫相關表格。組織專家認真編寫教材或講義,在申報過程中,責任科室應組織有關專家從教材的內容,根據項目確定的授課時間以及教材質量上入手,嚴格把關,保證申報材料的質量,以使申報材料得到評審專家的認可。
3.2項目的實施
3.2.1統籌安排、有計劃實施項目自項目批準通知下達后,應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精心組織項目的實施,做到全面掌握、顧及全局、統籌安排、落實到人;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教材,妥善安排講課人員、場所。
3.2.2力求規范、提高效率辦班前20天項目負責人必須對教材內容不足的項目及時提出補充內容,杜絕應付。為了保證應有授課時數和質量,防止壓縮課時和刪繁從簡,盡量利用雙休日時間進行考核和安排觀摩學習,以解決工學矛盾,為了提高講課效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講課方式如:幻燈、投影、多媒體和現場操作演示等。
3.2.3嚴肅課堂紀律學員報到以及在會議開幕式上,項目組織者應將注意事項和上課紀律告知每位學員。上課前簽到、管理人員在生活上關心學員,老師們在學習上要指導學員,隨時解答學員提出的問題,項目結束前舉行考試,根據上課情況,考試成績授予學分,對所有學員應照章辦事,一視同仁,為提高授課人員的責任心和授課質量,項目舉辦結束時學員應對授課老師做出評價。
3.2.4征求意見、總結經驗在每期辦班過程中通過口頭和書面的方法,征求學員的反饋意見。針對學員的反映和意見,作出辦班總結,對今后辦班及時間安排、后勤保障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加以改進,從而使學習班越辦越好。
4加強學分證的登記管理工作
4.1加強宣傳、人人知曉
2004年以前我省的繼續醫學教育采取的是考試制度。因此,這項工作是一項全新工作,在轉軌階段,需要組織者做好宣傳,市衛生局于2005年12月24~25日舉辦了全市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干部培訓班。通過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干部將衛生部、衛生廳和市衛生局的有關文件精神宣傳到每個醫務工作者,讓每個醫務工作者熟悉各項政策和制度。
4.2建立學分登記檔案
中圖分類號:[R2-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0-0093-02
目前國內關于元代醫學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通史類的著作,此外在部分研究元代醫學的文章中也有所涉及。本文通過對《金元醫史類存》中搜集的關于元代醫學教育資料的分析,力圖能全面反映元代的醫學教育。
一、元代官方醫學學校的設立
中國古代官方醫學教育機構的設立時間非常早,早在晉代就有負責醫學教育的太醫署,在此之后的各朝代均設有掌管醫學教育的機構。元代正式下令恢復官方醫學教育的時間據《元典章.禮部》卷5的記載是中統三年(1262),《元史》上的時間是中統二年(1261),不過這些只是元代正式下令建立醫學的開始。至于這個時候頒布設立醫學的原因是“醫學久廢,后進無所師受,設或朝廷取要醫人,切恐學不經師,深為利害。”才由太醫院大使王猷、副使王安仁奏請皇上設立醫學。其實在這之前,元朝政府內也設有一些零散的醫學教育機構。據高偉的考證,從蒙哥汗以來,蒙古統治下的某些區域已有醫學存在,并且有朝廷委派的教官,而在中統三年以前,太醫院內也設有醫學。
元朝政府雖然下令在中統三年年差遣太醫院副使王安仁到全國各路去建立醫學學校,但全國各地的醫學學校不是在同一時間內設立的,各地醫學學校設立的情況也非常復雜。總體來說,北方各地設立的時間要早于南方,而南方的醫學學校是隨著元朝政府對南方控制逐步強化的過程中逐步設立的。
《慶元路建醫學記》“至元二十八年(1291)冬,肅政廉訪副使陳公祥,攬轡來臨,察民顰呻,尤以以為重。顧講習無所,思作新興起之。”
《全寧路新建三皇廟記》“今遍天下郡邑或立廟建學,有師有生,而全寧路獨闕……延v四年(1317),作新廟于大永慶寺之東。”
《弘治溫州府志》卷19“余被命守溫,作醫學于惠民局之北端,以延v戊午(1318)八月經始,越三月落成。”
《滋溪文稿》卷2“前衛屯營在涿州范陽縣之境,建于至元十六年,而醫學之設則肇于后至元二年(1337)年也。”
從上述材料可知,元代南方各地醫學學校設立的時間都普遍較晚,集中在元統治的中期。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元代在軍隊里也設立了醫學學校,從時間上看是元代的晚期。
二、元代官方醫學學校的教官和學生
元代醫學教官的編制是效仿儒學的慣例,但有所區別。《元典章》卷9《吏部三》的記載“諸路教授、學錄、學正各一員,上州、中州各設教授一員,下州設學正一員,諸縣設教諭一員。”由于需要大規模的醫學教官,元朝政府急需招攬一批懂醫學的人才。因此就按照舊例,聘用醫學人才來充當各路的教授,建立醫學。“依舊來體例,就隨路名醫充教授職事,設立醫學,訓誨后進醫生勾當等事,仍保舉到隨路名醫人等,充各路教授。”這些民間的醫學人才應該是元代醫學教授等的主要來源,在文獻中也有大量的證據來佐證。
魏初《青崖集》卷五《有元故京兆醫學教授趙公墓志銘》“公諱友,字鵬舉,三世業醫,為人愷悌簡質,不立崖岸……至元丙子,皇子開府于秦,擢公教授京兆醫學。”
姚燧《牧庵集》卷二十九《南京路醫學教授李君墓志銘》“君以儒業醫,故思道靜詣,為人診治疾輒已。中統元年,制授南京路醫學教授。”
王旭《蘭軒集》卷16《泰安申君墓碣銘》“(申)明敏剛果,見義必為,敦尚詩書,于醫尤邃……至元間,兩為泰安州醫學教授,眾無不推服者。”
許有壬《至正集》卷54《故成全郎諸路醫學提舉郜公墓志銘》“(郜)以儒為醫,故所造詣視世之專門而局于其術者有加焉。擢大都路醫學教授。”
隨著醫學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及各種制度的完善,醫學教官的來源也從過去單一的民間世家擴大到了各醫學學校的畢業學生。在危素《危太樸續集》卷6《故天臨路醫學教授嚴君墓銘?序》中有這樣的記載:“(嚴壽逸)國朝設醫學,充弟子員者復之。君以儒家子在選中。學官廬陵曾某昭先,授以《內經》……暨長,以能醫稱于鄉。遂以選為南豐州醫學正,北游京師。”
以上這兩種方式都是官方直接提拔任命的,此外還有通過仿照儒學的科舉考試,在參加考試的醫戶中選拔成績優異者擔任醫學教授。《元典章》卷32《禮部五?學校》對此有所提及,“赴試人員從各路、府、州、縣醫戶并諸色內,選舉三十以上、醫明行修、孝友忠(義)〈信〉著于鄉閭,為眾所稱,保結貢士……于試中三十人內,第一甲充太醫,二甲副提舉,三甲教授。”
但是縱觀整個元代的醫學發展,民間的醫家還是全國各地醫學學校教授、學正等教官的主要來源,而從醫學學生中任命和通過科舉考試選拔的醫學教官占少數,至少在現有已知的文獻記載中沒有大量的發現。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數來自民間主要是民間醫家的醫術大多是數代相傳,醫術高超;來自醫學生少是和元代醫學學校的地位有關,它的定位是普及教育基礎醫學,況且在校學習時間短,導致學生醫術水平有限;而科舉取士少則是因為元朝科舉考試舉行的次數少,錄取的人數自然就少。
醫學學生主要來自于各地的醫戶,還有就是開設藥鋪或在各地行醫人家的男性成員。除上述來源外,平常百姓家中,如有品行端正,愿意學醫的也能成為醫學學生一員。選拔學生的工作由諸路官醫提舉司或提領所委派正官一名,和各路醫學教授一道完成。
三、醫學教育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各地醫學教育的管理機構是太醫院下屬的醫學提舉司。《元史?百官四》中記載:“醫學提舉司,秩從五品。至元九年始置。”太醫院醫學提舉司據高偉的考證就是文獻中經常提到的“諸路醫學提舉司”,他同時還指出《元史》中記載的醫學提舉司設立時間不準確,應該是至元五年,即1269年。除中央的太醫院醫學提舉司外,元代在各路也設置了其下屬的機構,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可參考高偉的《元代太醫院及醫官制度》一文。文章中提到北方各路設提舉,南方設提領;州設提領,縣設管勾。不過并不是全國各地都設有上述這些機構,有些地方設立“醫學教授司”,這也是醫學的管理機構。
隨著各地醫學學校的紛紛設立,政府補充了大量的醫學人才進入醫學教育領域。在這些保薦的醫家中,存在著大量名不符實之人,極大地影響了醫學教育質量。元政府對此也有所察覺,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四月時,御史臺奉中書省的札付向上呈報,要求嚴格挑選各路的醫學教授,不要任意保送沒有才學的人,建議每年對教授、見習學生進行考核。考核的內容是:“每年出十三科的疑難題,呈報太醫院轉發各路醫學教授,令醫學生依式每月學習醫義一通,年終時造冊呈報醫學提舉司,以考察醫學生學習成績。此外,醫學教授就所下發的題目解答3道,年終時另行造冊,呈報給太醫院,以考核其是否稱職。”在這此后沒有幾年,到元貞二年(1296),太醫院呈報到,諸路醫學提舉司制定的十三科擬難醫義題目120道,雖然下發到各路醫學教授,要求他們按照這些題目教學,到年終進行考核,可是最近一段時間發現“今(切)[竊見]各處教授、學正、學錄、教諭人等,連到所業文字,不依官降題目,或遠行舊題,或自意立題,不合格法,往往赴院求進,以至泛濫不一,”導致整個醫學教育內容非常混亂。因此,太醫院在此時又重申要加強對教授、學正、學錄、教諭等人的管理,要求他們“須要于三年以里官降題目內,教授作醫義三道、治法一道,學正課醫義二道、治法一道,親筆真謹書寫”,由太醫院來考校,如果文理相應、治法允當,就按照慣例,醫學教授得到升遷,學正則量材擢用。相反,如果不按照官方下發的題目或者雖然是官方題目,可是已經過了三年,照例不得升遷。這次對教師隊伍的整頓由于和他們切身利益相聯系,取得不錯的效果,元代醫學教育也漸漸的步入正軌,國家對醫學的控制力也相應加強了。這些措施都是試圖通過對教師的獎勵,提高教師水平,沒有制定對教師的相應懲罰措施,使得“各處學校因循茍且,不能奉承,月試既未舉行,課義亦皆鹵莽”,各地的醫學教授、學正、學錄等又“尸素備員,淺見寡聞,不能訓誨”。大德八年(1304)十月,太醫院的諸路醫學提舉司采納了湖廣行省湖南道廉訪司僉事李奉訓的意見,在全國各地推行改革,其主要內容是:“一、各處學校應設大小學生,今后其有仍前不令坐齋肄業、有名無實者,初次,教授罰俸一月,正、錄各罰中統鈔七兩;再次,教授罰俸兩月,正、錄視前例倍罰;三次,教授、正、錄取招別議,仍各標注過名。其提調官視學官例減等,初次罰俸半月,再次一月,三次兩月。二、各處學校若[有]大小生員在學,而訓誨無法,課講鹵莽,茍應故事者,初次,教授罰俸一月,正、錄各罰中統鈔五兩;再次,教授罰俸一月,正、錄各罰中統鈔七兩;三次,教授、正、錄取招別議,仍各標注過名。提調官初次罰俸十日,再次半月,三次一月。”
經過上述一整套考核體系的完善,相關獎勵或者懲罰措施的制定,元代醫學教育已從原先的混亂走向有序,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也得到明顯提高。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北京醫科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2-7130
國內刊號:11-5259/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我國康復醫學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較之國外,我國康復醫學的發展遠遠不足,為了盡快適應社會,推動我國的康復醫學教育的發展,加強康復醫學教育勢在必行。
一、康復醫學教育的必要性
1.康復醫學的概念
康復醫學是醫學學科的一個新分支,主要涉及利用物理因子的方法診斷、治療和預防殘疾和疾病,研究使傷病殘患者在體格上、精神上等得到全面康復,幫助他們恢復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歸到社會當中。
2.康復醫學的發展迫在眉睫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疾病的結構發生了改變,逐漸變化為以“慢性化、障礙化、老齡化”為主體的情況。據統計,2013年我國殘疾人約有8500萬,而60歲及以上人口為1億700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9.3%,2050年將達到38.6%。因此為了提高殘疾人、老年人和隉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其對家庭和社會造成的負擔,康復醫學的發展迫在眉睫。
3.我國康復醫學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我國擁有13億多人口,目前康復專業技術人才的現狀遠遠跟不上實際的需求,因為康復人才的短缺,導致許多患者難以達到預期康復效果。例如,部分醫院對神經科的患者不能及時進行康復治療,導致不可逆的損傷,致使后期康復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國現有的康復工作人員,學歷層次相對較低,專業化水平不足。在我國,康復醫學教育依然存在師資力量和辦學規模、資金投入和辦學規模、教學基地和辦學規模等不相適應的問題。
二、加強康復醫學教育的幾點建議
1.提高專業辦學層次,加快康復醫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我國康復醫學專業的老師數量不足,所以許多從事本專業教學工作的老師是從其他臨床科室或教研組調過來的。他們中間有一部分可能只是經過一個短期的康復醫學培訓或者進修,缺乏對康復醫學知識全面、系統地掌握,所以必須加速開展康復醫學專業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另外,也需要從高等醫學院校康復專業應屆畢業生中挑選一些優質人才來充實教師隊伍。
2.增強醫學生的康復醫學教育
我國康復醫學教育發展滯后,專業人才嚴重缺乏,調查表明,經正規院校培養出來的康復人才不足干人,而且學歷層次主要集中在中專、大專,以及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學歷少之又少。因此,應該加緊康復醫學專業人才的定點培養。各高等醫學院校應開設康復醫學專業,培養康復醫士或康復治療師;各中等學校或職業技術學校應開設康復治療專業或康復技術專業,培養各種康復治療士或治療技士。此外,還應該在各醫學院校的其他專業開設康復醫學課程,讓廣大醫學生接受康復醫學教育,增強康復意識,為工作后開展康復醫療工作奠定基礎。
3.加強康復醫學的臨床實踐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主辦單位:中國水利電力醫學科學技術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
國內刊號:11-5709/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