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0:30: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公司的風險評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因對風險認識不足、控制不當不斷導致一些企業陷入困境甚至倒閉。如何識別、度量和應對風險就成為企業最難解決的問題。企業要識別出其所面臨的風險,就必須進行風險評估。
以股票市場為主體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股票市場的發展,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已達到2 500多家,其在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也不容忽視。股票市場是高風險市場,為了加強上市公司的風險防范意識,規范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2008年以來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作為上市公司建立內部控制體系的指導性文件框架。我國的內部控制體系是以風險評估為核心導向,其中包含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防范和風險控制,并且風險評估是整個內控體系的關鍵。上市公司實施內部控制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風險評估,這也是上市公司實施內部控制工作的切入點和起點。
風險評估是上市公司對篩選出的主要風險組織公司的管理層、各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業務骨干進行風險識別、系統分析,確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也是上市公司實施內部控制工作、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的關鍵和基礎。這就要求上市公司在進行內部控制的風險評估時,既要識別、分析和關注阻礙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風險(純粹風險),更要善于發現對實現內部控制目標具有促進作用的風險(機會風險),結合公司經營管理狀況科學分析風險、制定切合公司經營管理實際的風險應對策略,達到分散、弱化以至化解風險的目標,實現上市公司整體價值的提升。
由于風險的不確定性以及風險評估過程復雜且不易操作,風險評估就成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如何進行風險評估就成為一個難點。本文結合上市公司實施內部控制的實踐,對風險評估操作過程中的難點進行探討,以期對上市公司的風險評估工作提供參考。
二、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的操作解析
在實施、建立內部控制體系的工作實踐中,上市公司的風險評估應重點圍繞公司經營管理的主要環節進行,通常應將銷售、采購、生產和財務等經營管理活動的主要環節作為開展風險評估工作的重點和總綱,在重點和總綱的統領下,抓住各個環節的關鍵控制點,即實施內部控制工作過程中的風險點。尤為重要的是,在初始風險評估時,對風險環節和關鍵控制點的把握宜粗不宜細。若開始時對風險環節和關鍵控制點要求的過細、過于完美,風險評估工作可能會陷于繁瑣細微的事務性工作而難以進行下去,甚至導致上市公司風險評估工作的整體失敗。因此,進行風險評估時,首先需要建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風險評估工作的總體框架,確立風險評估工作的整體思路;其次,充實和完善風險評估內容:一方面結合內部控制工作的深入不斷補充、豐富,另一方面應隨著上市公司業務發展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定期、持續改進、完善,為實施內部控制、構建內部控制體系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
由于上市公司所處行業不同、發展階段及經營環境的差異,加之風險不易識別、量化,所以上市公司在進行內部控制風險評估時應特別注意與本公司經營管理活動的有機結合,切忌為了風險評估而進行評估的形式主義。具體進行風險評估時,主要從以下方面來進行:
(一)設定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目標的難點
進行風險評估前,上市公司應先設定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的目標,這是進行風險評估的必備條件,也是風險評估的標準。只有明確了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目標,才能有針對性、有標準的搜集、整理和取舍相關的風險信息和數據,才能對已顯現的和潛在的風險進行識別、篩選、整理和歸納。
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的目標設定,主要根據證監會的監管要求來進行。依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設定風險評估目標通常從公司經營戰略、經營目標、報告目標、資產安全目標和經營合規目標等方面來考慮。首先,經營戰略比較宏觀,在風險評估中不宜定性操作和定量把握。由于大多數員工只是把經營戰略作為公司發展的美好愿景和長遠奮斗目標,只有公司的高層管理核心人員對其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和領悟,因此,上市公司的經營戰略在風險評估目標中所占比例通常不能太大。其次,經營目標和報告目標是公司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的指導,最容易被公司經營管理層和廣大員工理解和感知,也比較具體且易于量化和識別,因此,風險評估目標和風險控制目標多從這兩方面來考慮和提煉。最后,上市公司只要依法經營,按照規章制度和流程去運作和管理,即可保證經營合規目標和資產安全目標的實現,因而對上市公司風險評估和控制目標的設定,就轉化為對公司規章制度和運作流程風險控制目標和風險評估目標的設定,實務中更易把握和操作。
(二)收集風險信息的難點和途徑
風險信息收集的主要是與上市公司相關的內外部風險信息。風險信息收集的質量關系到整個風險評估的結果。
從收集影響公司經營外圍環境信息的實踐來看,上市公司通常對這方面的信息比較困惑:一方面是公司經營外部環境信息的涵蓋范圍比較廣,不易確定應由哪些部門牽頭組織和具體實施,并且各部門在收集信息過程中很難把握相關信息對公司經營管理有無影響及影響大小,結果導致收集信息時無所適從,最終難以確定應該收集哪些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日常經營活動多限于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上市公司很難準確把握和獲得與經營管理活動相匹配的外部環境信息。在收集風險信息時,上市公司應注重外部經營環境與實際經營管理工作的結合、與內部控制關鍵點和風險點的結合,并在這些交集中尋找切入點和信息點。
上市公司收集影響經營的內部環境信息時,應主要考慮經營戰略、經營目標、報告目標、資產安全目標和經營合規目標,并結合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制度和工作流程、業務流程,立足于日常的經營管理工作,考慮可能影響經營管理目標實現的內部信息和條件,來收集相關的內部風險信息。
(三)識別經營風險
風險識別是風險評估的重要環節,識別風險更多的是憑借識別者的判斷能力、經驗積累和識別方法。風險識別是把收集到的風險信息通過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骨干和基層業務骨干的問卷調查、測試、訪談等方式,經過比較、歸類、提煉、組合等方法,并充分考慮國家各部委對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的具體要求來進行的。風險有多種表現形式,經營風險是風險識別的重點,主要包括核心風險、業務風險和工作風險。
核心風險的識別,主要應從公司的經營目標出發,圍繞戰略核心,從公司整體及其職能部門層面、經營管理現狀層面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主要通過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整理出公司的核心風險,這是上市公司高層管理者最關注的風險。
業務風險的識別,主要應從銷售、采購、生產、財務等主要業務環節的風險入手,通過對制度、流程的穿行測試及中層管理骨干和基層業務骨干的問卷調查、測試,識別出最主要的業務風險環節和關鍵控制點,然后再通過穿行測試來檢驗主要風險環節和關鍵控制點的收集和查找是否全面,并對測試過程中發現疏漏的風險點和控制點予以補充和完善。
工作風險的識別,主要是通過適用性測試來進行,在適用性測試過程中,識別出主要的風險環節和關鍵控制點,并予以補充和完善。
從上市公司識別經營風險的實踐來看,主板上市公司至少應梳理出100種以上的風險,才可能比較全面的涵蓋上市公司面臨的風險。
(四)進行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對上市公司經營管理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分析和估量,其結果關系到風險應對策略的制定。由于風險的錯綜復雜,要比較客觀和全面地反映和衡量上市公司的整體風險,需將各種風險評估方法綜合使用。
具體來講,風險評估主要通過多次循環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展,并且應經過至少兩輪多次的循環驗證,同時要求時間間隔在兩周以上,最終使管理層對風險的認知和理解逐步趨于一致。在風險評估過程中,上市公司應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考慮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構建其風險評估體系。
1.確定風險評估的范圍及參與主體
由于風險存在于上市公司經營管理活動的各個環節,因而,上市公司風險評估應涵蓋其主要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各主要職能部門和業務部門就成為參與主體,上市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職能部門負責人、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和業務骨干人員是主要參與者。
2.確定風險評估的評分標準
風險評估的評分標準是風險評估過程中定性與定量方法銜接的紐帶和橋梁,也是風險評估的難點和重點。實務中,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應結合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來設定。具體來講,主要應結合公司的發展階段、業務特點、風險發生頻率及對公司經營管理活動的影響程度等來確定。
通常,把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劃分為5個等級。表1和表2分別從定性、定量兩方面描述了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并把風險的定性標準定量化,從而實現了定性標準與定量標準的銜接和轉換。從表中可以看出,風險的影響程度隨著風險發生概率的逐級加大也越來越嚴重。
3.調查問卷的設計
問卷調查是比較常用和有效的風險評估方法之一。科學、合理的問卷設計關系到風險評估的準確度,調查問卷設計一般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影響程度兩個維度去考慮和設計,一般需要設計200―500個風險事項,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上市公司當前面臨的主要風險。
4.問卷調查數據的整理
問卷調查結束后,需要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分類、匯總及處理。理論上,風險評估至少應進行兩次問卷調查,要求參與問卷調查的人員基本不變,并且兩次問卷調查的時間間隔至少在兩周以上,然后再測算兩次問卷調查統計結果的離散度。若離散度較低(通常以標準差小于1來認定),則取兩次調查問卷的平均值作為問卷調查結果;若離散度較高(通常以標準差大于等于1來認定)時,則公司管理層應組織參與風險評估的人員進行探討、溝通與交流,努力使大家對風險的認識趨于一致,然后再進行第三次問卷調查,并將這次問卷調查結果作為最終問卷調查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實務中,在統計問卷時,需將調查問卷分成高層領導、中層干部和基層骨干三個小組,分別進行統計匯總取各組的平均值。對于公司戰略層面等較為宏觀的風險,運用三組平均值時適當加大高層領導小組數據的權重;對于管理職能類、重要業務類風險,運用三組平均值時適當加大中層干部小組數據的權重;對于具體業務、操作類風險,運用三組平均值時適當加大基層骨干小組數據的權重。權重的調整幅度需要通過開會溝通、討論,由參與風險評估的主要人員共同做出決定。
5.繪制風險地圖
為了比較直觀地反映風險分類,根據數據統計匯總調整結果,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兩個維度繪制風險地圖,如圖1所示。處于黑色區域的為重大風險,處在白色區域的為重要風險,處在灰色區域的為一般風險。通過圖1,可以直觀地識別出重大風險、重要風險和一般風險。需要注意的是,風險的認定就高不就低,即處在重大風險和重要風險臨界點上的風險,劃為重大風險,處在重要風險和一般風險臨界點上的風險,劃為重要風險,充分體現風險評估中風險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和理念。
一 、引言
要進行企業風險管理,首先要找出風險,對風險進行衡量與評價,即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否準確與合理是決定企業風險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保險公司作為以一種經營特殊業務的企業,其經營管理的好壞取決于保險公司經營管理風險的好壞,而經營管理風險的好壞取決于對風險識別與評估的確切與否。選擇適合的風險評估方式有助于保險公司更好地認識企業存在的風險,從而以最小的風險成本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近年來,各壽險公司與保險監督機構都認識到了壽險業進行風險識別、評估,乃至保險整合性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針對保險公司實際的風險并無具體指標可以進行風險衡量。更進一步來看,我國現在已有的很多保險業的監管指標也并不能很好的說明保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高低,不論是IRIS還是RBC,都沒有全面考慮到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另一方面,監管部門的指標有限,在判斷一個公司綜合風險指標方面還不夠全面。這些問題的存在就要求我們尋求新的方法解決對壽險公司風險能力的評判方法,模糊分析法正彌補了這一缺點,可以較好地反映壽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二、模糊分析的基本原理
模糊分析法是在對一個事物難以考核的情況下,將一個大的系統分解為較小的系統,較小的系統在分解為更小的因子,然后確定各因子的權重與隸屬于每個評語集的隸屬度,最后推導出整個系統中影響最為重要的系統或因子。具體來說:壽險確定被評價對象的指標集并確定各指標權重;然后建立評語集,獲得模糊評價矩陣;最后進行模糊運算得到模糊評價的結果并運用這些結果進行細化分析。
三、利用模糊分析法評估壽險公司風險的步驟
1、確定評價指標及各指標權重
加入WTO以來,我國壽險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我國壽險經營經驗來看主要有:
U1:定價風險,主要包括費用率風險、死亡率風險和預定利率風險;
U2:銷售風險,主要包括產品結構風險、銷售決策風險、誠信缺失風險、擴張風險與傭金風險;
U3:運營風險,主要包括承保風險、保全風險和理賠風險;
U4:管理風險,主要包括財務風險、單證管理風險、資產負債匹配風險與資金運用風險。
即模糊分析中評價指標為:
U={U1, U2, U3, U4}
相應的我們確定每個指標的權重集:
其中,權數Ai(i=1,2,3……,n)是對因素Ui(i=1,2,3……,n)應滿足的非負歸一條件:
Ai≥0(i=1,2,3……,n),
這里我們可以采用專家打分法,頭腦風暴法等評分方法賦予每個指標相應的權重數。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下表:
2、建立評語集
評語集:
V={V1,V2, V3, V4}
表示每個評價指標優劣成都的集合。評語集的確定需要有較強的科學性過多或者過少都不利于評價結果的得出。在這里,筆者將壽險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分為四個等級,即V={V1,V2, V3, V}={強,較強,一般,較弱,弱},相對應的分值為W=(90,75,60,50,40)。
3、模糊評級矩陣
(1)先對某壽險公司的每一個子指標進行專家打分,得到每個子指標的評語集對應的隸屬度。例如在這里我們請到20位專家對某壽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指標進行一次打分,在進行費用率風險的打分中,有4位專家給該壽險公司打分為90,有6位專家打分為75,有6位專家打分為50,有2位專家打分為40,相應地可以得到該壽險公司的費用率風險這項子指標從屬于強、較強、一般、較弱和弱的隸屬度分別為:0.1、0.2、0.3、0.3、0.1。以此方法可以得到所有子指標的隸屬度。如下表所示:
(2)從因素uij出發一個一個進行評判,把對應評語集m個元素的Vm的隸屬度記為rij,則將各個單因素評判集的隸屬度為行形成的矩陣為: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模糊評判矩陣Ri(i=1,2,3,4,5),結果如下所示:
(3)一級指標各自的權重分配為:
A1=(0.3,0.3,0.4) A2=(0.2,0.3,0.1,0.1,0.3)
A3=(0.4,0.1,0.5) A4=(0.5,0.1,0.2,0.2)
則得到模糊綜合評估及其評價指標:
B1=A1×R1(0.14,0.34,0.32,0.13,0.07)
……
B4=A4×R4(0.19,0.26,0.35,0.12,0.08)
(4)取為的單因素評價矩陣,其對應的權重為:
A=(0.2,0.2,0.35,0,25),
所以二級模糊綜合評價為:
B=A×R(0.187,0.2975,0.311,0.1365,0.068)
(5)最終可以得到該壽險公司的評判結果為:
U=W×BT=67.3475
4、結果分析
(1)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從綜合評價的指標可以看出,該壽險公司抗風險能力“一般”的隸屬度0.311最大,抗風險能力“較強”的隸屬度0.2975次之,“強”的隸屬度0.187第三。總體來看,該公司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但是不得否認,該壽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并不是絕對的“較強”或“強”。
(2)有評判結果的分值67.3475我們可以看到,還壽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介于“一般”與“較強”之間,所以該公司的管理層對公司的風險管理絕不可掉以輕心。
(3)在得到以上兩個結果后,我們可以分析得到致使該壽險公司抗風險能力沒有足夠強的主要原因。我們對整個模糊分析的過程進行再一次分析可以在一級模糊分析中找到使得該壽險公司抗風險能力沒有絕對占優勢的因素,由B1=A1×R1=(0.14,0.34,0.32,0.13,0.07),B2=A2×R2=(0.19,0.21,0.29,0.21,0.1),B3=A3×R3=(0.21,0.35,0.29,0.11,0.04),B4=A4×R4=(0.19,0.26,0.35,0.12,0.08)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是B4的抗風險能力較低導致整體較差,其實是的抗風險能力較低引起整體抗風險能力的不夠強,在回歸到專家對該壽險公司的評判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是由B2銷售風險中產品結構風險與銷售決策風險以及B4管理風險中的資金運用風險較弱致使整體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沒有很強,因此公司在今后的風險管理中應該注意對這幾方面的加強。
四、對于模型的一些必要說明
(1)模糊分析中有很多權重與指標值是專家打分給出的,而權重與公司的指標值是模糊分析的基礎,專家打分有一定的主觀性,在這里筆者本想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每個指標的權重,但鑒于筆者能力有限,沒有找到合適的“準則層”來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所以在這里筆者盡量增加專家數量或者盡可能做到客觀公正。另一方面,鑒于現階段我國壽險行業中沒有一個可行客觀的指標可供參考,筆者暫且用專家打分的方法作為這里的模糊分析指標的來源,相信在以后不斷的積累中,筆者會找到更好的方法進行權重的確定,以便更客觀可靠的進行分析。
(2)筆者在對壽險公司的風險分類時采用了汪祖杰在《現代保險學疑難問題剖析》中的壽險公司的分類方法。在實務中,壽險公司可以根據自己公司的需要進行不同的風險分類,主要是要對每個細小的風險因素要有很好的歸類,要做到各個子指標不重不漏,這才是分類的關鍵。
(3)筆者在模糊分析中采用了改進的模糊分析綜合評判中的改進的加權平均的方法進行對指標的計算分析,這樣分析較為中立簡單,對于風險不同的管理層,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4)在專家給出了分值后,我們可以直接用各個指標的隸屬度乘相應的權重得出每個子指標在整個系統的權重來衡量指標的重要程度,但是這樣做不會很明晰的反應層級之間的關系,也不能明晰的來找出導致整體抗風險能力強弱的因素,所以筆者認為進行模糊分析更合理。
五、結束語
應用模糊分析綜合評判的方法可以有層級有條理地對壽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進行很好的評估,一方面從整體上看壽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強弱程度,一方面又可以對各個方面的風險進行評估衡量,還可進一步探究其原因所在。這種方法有較大的優越性,在現今很多方面沒有具體指標可以衡量或是指標衡量存在一定不足的壽險環境下,運用模糊分析壽險公司的風險將是一種新的研究趨勢。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作為金融學最有價值的理論之一。它表達了資本收益與風險的關系,在金融學領域具有跨時代的進展和突破意義,是現代金融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石之一。CAPM的核心思想是,所有經濟個體在一個公平競爭的資本市場中,經濟個體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投資策略規避非系統風險,而系統風險,用β系數度量,則難以規避和分散,對期望收益產生線性影響。經濟個體在投資活動中需要進行決策,在決策過程中對于風險的衡量和控制一被作為核心問題在理論界和實證界中備受關注。由于該模型的簡易性和可操作性,被廣泛運用于股票收益預測、投資風險分析等許多問題中。CAPM化了一些實際因素,用相對簡單的公式來表達風險與收益的關系,計算風險可能獲得的補償。我國證券市場建立不長,已歷經了風風雨雨,跌宕起伏。許多中國學者運用西方資本資產組合理論,通過時間序列回歸和橫截面回歸等方法,從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角度對中國證券市場的風險進行了分析和計算。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最終發現,雖然該模型簡單明確、易于理解和操作,對投資的指導作用很大,但是由于CAPM在假設前提上的局限性導致了實證檢驗的失效。
一、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假設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基本假設為:假設一, 投資者都是在期望收益率和方差的基礎上選擇投資組合。假設二, 投資者對風險證券的期望收益率、方差和協方差有相同的預期。假設三, 完美的市場: 無稅收, 無交易成本, 證券無限可分, 借貸利率相等, 投資者可以免費獲取信息。 即在資本市場上沒有摩擦。 摩擦是指對整個市場上資本和信息的自由流通的阻礙。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證券市場是無法滿足第三條假設的,中國股票市場是一個十分不成熟的高風險市場, 影響市場風險的因素主要是政策、消息、擴容等非經濟性因素,市場的有效性較低,對西方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實證研究說明了該模型仍無法有效地解釋中國股票市場的風險收益關系。
二、β系數與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
貝塔系數(即β)被專業學者和從業者作為模型和控制系統風險的工具。貝塔源自股票收益與市場收益之間關系的風險指標。系數β是某種證券的收益與市場組合收益的協方差與市場組合收益的方差的比率,是資產收益變動對市場組合收益變動的敏感度,它描述了任意一項資產的系統風險。與系統風險相對的就是個別風險(非系統風險),即由公司因素所導致的價格波動。CAPM從理論上說明,那些只影響資產的方差而不影響該資產與市場組合的協方差的非系統風險因素對資產的定價不起作用,對定價惟一起作用的是該股票的β系數。由于收益的方差是風險大小的量度,可以說:與市場風險不相關的單個風險,在股票的定價中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有規律的市場風險。這可以用投資分散化理論來解釋,在有效資產組合中,由于非系統風險可以通過分散投資消除掉,故資產組合的期望收益率僅與該資產組合的系統風險相關。我國證券市場為非有效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指數存在失真,證券價格發生偏離,中國股票市場存在著莊家操縱價格的行為,政策干預等影響明顯,而投資者的投資觀念不成熟、投資結構不健全。所以這種系數無法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可靠的衡量風險。
三、對子公司的風險評估
經過上述分析,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的不健全和受政治影響較大等特點CAPM在證券市場上的作用非常有限,隨著現代經濟發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動蕩的表現形式由經濟危機演變為金融危機,這就表明世界金融市場的投機活動愈演愈烈。金融危機的發生也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去質疑這個模型在證券定價與風險評估的可行性。CAPM的關鍵假設之一是市場公平競爭、信息對等,但是在中國的市場經濟中私企在相比國企顯然處在競爭劣勢,這些劣勢在向銀行貸款、政策導向及政府內部信息獲取上都有所體現。即使是國企與國企之間因為行業的不同,在政府宏觀戰略的調整上由于國家實際建設的需要,政府政策對所有的行業的支持程度也不會相同,所以在中國這個政府干預如此大的市場上,用CAPM將私企國企或者把各個行業的企業所發行的證券無差別的進行風險評估顯然脫離了中國市場的實際。由于我國證券市場存在很強的投機性和政府干預性,所以我們必須為CAPM尋找一個更加合適的環境去應用。
集團總部對所屬企業控制的目標,是確保戰略協同和集團價值最大化。對所屬企業控制過度,一方面可能導致管理成本過高,另一方面則可能限制所屬企業的經營靈活性,挫傷其積極性,也會導致企業收益受損。因此,對所屬企業的控制必須適度才能夠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在我國的特色是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有企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有企業掌握著我國能源、交通、國防、金融等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因此國有企業的治理對我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經濟改革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紛紛采取股份制公司治理,大多數央企的股東為國資委,一些國企的子公司和參股公司多達幾十個,以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就有四十個子公司和參股公司,對于股東來說如何對眾多子公司或者投資項目進行有效管理,不僅僅對公司本身乃至國家經濟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風險是資本投資必須要考慮的,所以國企必須對國有資本的投資風險進行評估以便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在對國有資本投資評估風險時就可以利用CAPM模型。由于國企高管決策每一項國有資本的投資,因此所投資的眾多子公司就會得到一個比較公平的待遇,母公司很容易收集子公司財務報告進行核算監控也容易對其下達公司政策,信息交流傳遞比較透明,更不存在投機現象。而且國有公司所投資的子公司一般都屬于一個行業,從事相同或相近的經濟活動與經營項目,所以子公司彼此之間更具有可比性。母公司可以根據子公司近幾年的財務數據和經營狀況計算出模型所需要的參數,從而評估每一個子公司的風險
程度。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表達式:E(Ri)=Rf+E(Rm-Rf)βi
式中:E(Ri)代表第i種風險資產的預期報酬率;Rf代表無風險資產的報酬率;E(Rm)代表市場組合的預期報酬率;βi=σim/σ2m代表第i種證券的不可分散風險(其中σim代表資產i與市場組合的協方差,σ2m代表市場組合的方差)。集團公司可以根據各個子公司的收益情況分別計算出各個參數,E(Rm)代表所轄子公司平均利潤率;σim代表子公司i與所轄全部子公司收益的協方差,σ2m代表所轄全部子公司收益的方差;這樣計算E(Ri)代表i子公司的風險報酬。將評估結果進行風險排隊,對于風險較高的子公司進行重點分析,系統的調查其各部門運作情況以及該子公司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進行及時有效的風險管理。
對風險較高的子公司,要重點對待,及時分析原因,總體來看,大多數企業集團普遍存在組織結構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決策程序不規范、控制模式不完善、控制手段與市場變化不適應等問題,致使對子公司控制乏力,集團資源不能得到有效調控,集團整體發展戰略不能得到有效實施,甚至造成“內部人控制”和資產流失。
參考文獻:
[1]林琳,馬彪,等.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理論評價及其在我國證券市場的應用[J].職業圈.現代軟科學,2006(02):42-43.
一、概述
小額信貸因其服務對象主要是中低收入階層,因此,在豐富社會融資形式,促進三農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省小額信貸業務近些年來大幅增長,到2015年3月末,四川已有354千家小額貸款公司,有超過660億貸款余額,位列全國第四,小額信貸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為了更好的分析四川小額信貸業務的發展情況,判斷影響四川小額信貸公司風險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來進行分析。
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是一種將層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這個方法是能夠比較好的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對結果的影響,解決綜合評價中的模糊性問題。
一般情況下我們利用判斷標度來設置判斷矩陣,判斷標度的具體設定見下表:
判斷標度含義
二、構建模糊風險判斷矩陣
(一)確定測評指標
本文從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兩個方面,共選取了七個指標,構建小額信貸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其中系統風險包括利率風險(R1)、監管風險(R2)、信用風險(R3)、法律風險(R4);非系統風險包括資金風險(R5)、經營業務風險(R6)以及管理風險(R7)。
(二)構建模糊風險判斷矩陣
針對我們選取的7個指標,我們有必要建立模糊風險矩陣來判斷這7個因素對整個體系影響程度的大小。一方面,我們可以參考有關專家針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評分,另一方面,我們結合針對四川省小貸款公司風險調查的實際數據,最終,我們可以建立如下兩個表關于影響小額信貸公司的系統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的風險判斷矩陣表。
R1、R2、R3、R4模糊風險判斷矩陣
R5、R6、R7模糊風險判斷矩陣
根據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設計指標模糊風險判斷矩陣的數值,可以計算得出最終的綜合模糊風險判斷矩陣。
A-B綜合模糊風險判斷矩陣
R1、R2、R3、R4綜合模糊風險判斷矩陣
R5、R6、R7綜合模糊風險判斷矩陣
(三)計算模糊綜合矩陣的重要程度值
設模糊判斷矩陣R=(rij)n×n各個元素的模糊綜合重要程度值為Si。則:
把代入上方程得:
我們利用公式對影響小額信貸公司的4個系統性風險變了和3個非系統性變量的相關數值進行計算,進行模糊綜合程度比較,最終結果如下表
系統風險與非系統風險綜合模糊值
(四)權重計算及其歸一化處理
首先我們得出系統風險類與非系統風險類變量的權重比較結果,權重計算后,我們再對其進行歸一化處理。
其次,得到系統性風險類因素的權重與非系統性風險因素的權重,并進行歸一化處理。
最后,按照不同層次上元素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重,進行歸一化處理,并合成總排序,最終得到影響小額信貸公司風險因素的權重向量,見下表。
影響小額信貸公司風險的因素的權重
三、結論與建議
根據上文分析可以發現,在影響四川省小額信貸公司風險的因素中,管理風險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監管風險,第三位是資金風險,第四位是法律風險,第五位是信用風險,第六位是利率風險,排名最后的是經營業務風險。因此,針對排名前幾位的風險因素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防范和控制。
首先,管理風險占整個風險的權重達到20%多,排名第一,應加強對四川省小額信貸公司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經營管理制度。作為主要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的小額貸款公司,需要建立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參考其他行業的先進管理方法,建立一整套符合實際的管理制度,降低管理風險。
其次,監管風險與法律風險權重之和為33.8%,所以改變現有的監督管理措施是當務之急,作為一種新型金融形式,一方面,應該明確小額信貸公司的法律地位,明確其監管對象,另一方面,應該加快立法建設,完善小額信貸的相關法律法規。
再次,資金風險在評估體系中有不小的比重,權重位列第3,占16.4%,小額信貸公司的業務特點決定其只貸不存,這種情況下,要想保證盈利,控制風險,可以拓展融資渠道,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與民間資本,增強資金的流動性。
最后,信用風險在整個風險評估體系中占14.4%,作為金融類業務形式,應該加強對貸款對象的風險控制,通過各種方法降低信用風險,將小額信貸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參考文獻
1 引言
信用擔保公司主要是在個人或企業向金融機構借款的過程中,通過出借信用資源提供擔保服務,以及進行風險控制,從而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職能機構。信用擔保公司憑借其規范的業務操作,能夠在個人或者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為個人和企業提供資金來源。從宏觀層面上說,信用擔保公司對降低金融機構債權風險,規范信用交易市場,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微觀層面上說,信用擔保公司實際上就是承擔了金融機構對外貸款可能產生的虧損,其自身要有足夠的風險管理能力才能規避或降低風險,換句話說,擔保公司經營的是風險,其風險管理能力就是擔保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信用擔保公司的組織及運行模式決定了其財務比較特殊,而且容易受到風險的影響。
2 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的特征
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都存在著財務風險。信用擔保公司組織形式和運行模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財務風險既具有一般財務風險特征,又有擔保類行業獨有的財務風險特征。
(1)一般的財務風險特征
①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財務風險不受人的主觀意識的影響,人們不能回避風險,但可以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來降低風險。
②財務風險的普遍性。企業財務管理的各環節都存在著財務風險,融資、投資及分配收益等活動都有可能引發財務風險。
③財務風險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的條件和時期內,財務風險的發生與否具有不確定性。
④財務風險的共存性。一般來講,風險和收益成正比,較大的風險會帶來較大的收益,較小的風險帶來的收益也會較低。如果信用擔保公司只著眼于較高的收益,相應地就需要給受保企業設置較低的擔保條件,由此必然會使擔保公司面臨較大的財務風險。
(2)獨有的財務風險特征
①風險與收益嚴重失衡
一般來講,信用擔保公司面對的服務對象是存在較大風險的中小企業,因為政策扶持及中小企業的現狀因素,信用擔保公司無法采用完全市場化的收費標準。
②債務比率與財務風險不協調
我國的信用擔保公司規模適中,對流動資金以及固定資產沒有較大的需求。信用擔保公司的財務風險看似不大,但是其大量的或有負債可能會轉化為真正的負債。擔保業務中或有負債的積累可能會給公司帶來很大的財務風險。
③財務風險外部分散機制不健全
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外部分散方法通常有兩種,既再擔保和與銀行共擔風險。再擔保是因擔保公司難以獨自承受某些風險較大的擔保項目或者資金額較大的擔保而尋求其他擔保公司為自己設立的擔保。與銀行共擔風險是指當貸款人難以償還貸款時,銀行和擔保公司按照約定的比例一起承擔風險和由此產生的損失。但是由于銀行的壟斷性質,他們期待獲得收益的權利而不愿承擔相應的義務。
3 基于AHP的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模糊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
3.1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1)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要求所選用的指標具有代表性,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補充,由選取的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具有完整性。
(2)整體優化原則。財務風險評估體系是一個多變量輸入的系統,比較復雜,局限性較大的單一指標對財務風險的評估不準確,所以需要建立多個評價指標來反映信用擔保公司的財務風險狀況。
(3)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立既要求具有理論上的科學性,又要求其具有現實中的可行性。所以,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要保證現有的財務資料以及會計核算數據能夠滿足指標體系所需的所有數據要求。
3.2財務風險評價指標的選取與分析
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的來源很多,表現方式也有差異,但是財務風險的變動特征一般能夠用一些統計指標體現出來。本文從信用擔保公司經營安全性、財務持續能力、發展能力三個角度出發,參考已有的關于財務風險的研究成果,在系統性、全面性、可比性、科學性等原則的指導下選取指標,對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的狀況進行衡量和考察。
1.經營安全性指標
信用擔保公司因目標客戶以及業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會面臨較大的風險,所以,對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進行安全性評價具有重要意義。信用擔保公司經營的安全性主要是由其資本的充足性以及資產的質量和流動性等因素決定的,此外,還能利用這些因素判斷出企業的償債能力以及營運能力。
(1)資產充足率。資產充足率是企業的資產和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的百分比。企業主要是通過對資產充足率的管制來監測公司抵御風險的能力。計算公式為:
資產充足率=全部資金/加權風險資產總額×100%
(2)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是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值,它不僅可以衡量企業的財務風險,還可以反映出企業利用資金的能力以及債權人出借的資金的安全性。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3)擔保資產風險度。擔保資產風險度是指風險擔保責任余額與擔保責任余額的百分比,可以反映信用擔保公司抵御風險的能力。計算公式為:
擔保資產風險度=風險擔保責任余額/擔保責任余額×100%
(4)代償回收率。代償回收率等于已收回代償金額和己發生代償支出的百分比。這項指標反映了擔保公司可追回的損失金的多少,即信用擔保公司處理壞賬的能力。計算公式為:
代償回收率=已收回代償金額/己發生代償支出×100%
(5)準備金覆蓋率。擔保賠償準備、短期責任準備和一般風險準備三項之和與擔保責任余額的百分比即是準備金覆蓋率。信用擔保公司一般用這項指標來判斷其計提的損失準備金是否充足。
準備金覆蓋率=(擔保賠償準備+短期責任準備+一般風險準備)/擔保責任余額
2.財務持續能力指標
本文選取了營業自足率以及資產回報率兩項指標來衡量信用擔保公司的財務可持續能力。成本以及營業收入對信用擔保公司財務可持續性具有重要影響,信用擔保公司的成本主要包括資金成本和風險管理成本。而營運成本也是最主要的成本費用,所以同時選取營運成本比率以及貸款收益率指標來代表信用擔保公司的財務持續能力。
(1)營業自足率。營業自足率等于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資金成本和貸款損失率三項之和的百分比。通常,營業自足率大于等于100%。擔保公司可以用這項指標來衡量其收入彌補費用的程度。
營業自足率=營業收入/(營運成本+資金成本+貸款損失準備金)
(2)資產回報率。資產回報率是凈利潤占平均資產總額的百分比。信用擔保公司可以利用這項指標對其經營成效進行全面的評價,如果得到的指標值較小,說明企業的財務持續能力越弱。
資產回報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
(3)平均擔保收益率。本期擔保業務收入與本期擔保發生額的百分比即是平均擔保收益率。信用擔保公司用該項指標可以衡量公司信貸業務的獲利能力。平均擔保收益率越大對公司經營目標的實現越有利。
平均擔保收益率=本期擔保業務收入/本期擔保發生額×100%
(4)運營成本率。操作成本與管理成本的總額占平均資產總額的百分比即是運營成本比率。該指標是從成本費用角度對信用擔保公司財務持續能力進行衡量,高比值反映了企業具有較低的成本控制水平。
運營成本比率=(操作成本+管理成本)/平均資產總額×100%
3.發展能力指標
信用擔保公司的發展能力一般是其所擁有的資產規模和收益等指標來體現,研究中我們選取了擔保業務量增長率、資產增長率、總資產報酬率和凈利潤平均增長率等指標來體現信用擔保公司拓展業務的能力及其發展能力。
3.3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文確立信用擔保公司的財務風險主要由經營的安全性、財務的持續能力以及發展能力三個層面的因素引起的,并設立風險評級指標體系一級指標A,由以上三個方面確立三個子集,分別為B1、B2、B3。經營安全性B1又包含五個二級指標,為資產充足率、資產負債率、擔保資產風險度、代償回收率、準備金覆蓋率,分別用C11、C12、C13、C14、C15表示;財務持續能力B2包含四個二級指標,為營業自足率、資產回報率、平均擔保收益率、運營成本率,分別用C21、C22、C23、C24表示;發展能力指標B3包含四個二級指標,為資產增長率、擔保業務量增長率、總資產報酬率和凈利潤平均增長率,分別用C31、C32、C33、C34表示。其層次關系如表1所示:
3.4財務風險的評價方法
3.4.1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體系的權重
1.構造判斷矩陣
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由許多因素構成,各個因素對財務風險具有不同的影響。所以,對各個指標賦予的權重也不應相同,影響程度越大,該因素所賦予的權重也就越高,據此處理后得出的各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因而對上層指標體系影響程度大小的描述具有更高的準確度。在此,處理權重時采用了主觀賦值與客觀賦值相結合的原則。主觀賦值由專家打分法和AHP法相結合,客觀打分法則是對一些特定的指標選用常見的標準值或者是選用由實際測評得來的數據。
2.層次單排序并計算權重和一致性檢驗
3.層次總排序和一致性檢驗
與單排序類似,總排序表也要計算檢驗量。Cij對Bi的權重乘以Bi對A的權重得到的結果就是Cij指標對A總指標的權重,其中計算得出層次總排序一致性CR=0.018,層次總排序的計算結果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3.4.2綜合評價
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模糊綜合評估體系,據此經過橫向及縱向的比較,能夠系統全面地衡量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的狀況。
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組成要素的重要性排序如表3所示,依次為營業自足率、資產回報率、資本充足率、凈利潤增長率等。可見,財務持續能力和經營安全性至關重要。因此,在財務風險管理過程中應重點考察和衡量企業的財務持續能力和經營安全性。
4 結語
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大小是由許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的,基于AHP模糊評價法對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進行評價時,能夠量化模糊的風險指標,從而得到一個具體數值,由其來反映風險的大小。但是AHP評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確定權重時容易受主觀因素影響,這就要求在進行風險評價的過程中,要注重和增強評價的客觀性以及科學性,使風險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
參考文獻
[1] 肖崇霞.信用擔保公司財務風險管理研究[D].西華大學,2013.
0 引言
滬深證券交易所在1998年4月22日宣布,將對財務狀況或其它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進行特別處理。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異常的基礎之上。ST是Special treatment的縮寫,ST股是指境內上市公司連續二年虧損,從而被進行特別處理的股票。實行ST制度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建立投資者信心,以維護整個證券市場的秩序。
1 決策樹和支持向量機的相關理論
1.1 決策樹
決策樹是一個類似于流程圖的樹結構,通過把實例從根節點排列到某個葉子節點來分類實例,葉子節點即為實例所屬的分類,樹上每個節點說明了對實例的某個屬性的測試,節點的每個后繼分支對應于該屬性的一個可能值。
決策樹無需假設先驗概率分布,具有很好的靈活性和魯棒性;不僅可以利用離散和連續的數值樣本,還可以利用“語義數據”;產生的規則集結構簡單,有較強的解釋性,計算效率高;能有效抑制樣本噪音和屬性缺失問題。不足之處:分類規則復雜;具有過度擬合現象。
1.2 支持向量機
支持向量機(簡稱SVM)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尋找一個最優分類超平面,使得訓練樣本中的兩類樣本點盡量被無錯誤地分開,并且要使兩類的分類間隔最大。
SVM方法的優點在于:適合有限樣本或小樣本的問題;能克服決策樹過度擬合的問題;需要設定的參數較少(2、3個),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可拓展性;具有分類面簡單、泛化能力強、擬合精度高等特點。不足之處:計算復雜度是(m^3),難以解決大數據問題;缺乏可解釋性,難以依據信息選擇核函數。
2 財務風險評價指標及樣本選取
2.1 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般而言,財務風險評價指標應包括盈利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償債能力、發展潛力。本文在考慮可操作性、全面性、動態性、可比性原則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選取了以下四大類共21個財務指標,見下表。
表1 各財務比率的定義、分類及計算
2.2 樣本選取
考慮到ST公司是連續兩年虧損后予以ST處理的,當上市公司被特別處理時(這一年記為第T年),其在第T-1及T-2年已經發生虧損,所以選取公司被特別處理前兩年的財務指標來構造預測模型,會高估模型的預測能力。盡早的預測企業財務危機可以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經濟損失,而一旦公司財務報表已經開始出現問題才做出預測,則顯然有些為時已晚。因此,我們采用第T-3年的數據來預測企業第T年的情況,這樣將更好地判定模型的預測能力和實用價值。
ST公司樣本選取標準是2007至2009年被ST(剔除金融行業以及由于其他異常狀況被ST的)且具有T-3年的完整財務數據的滬深兩市部分上市公司。根據這一標準,選取了74家ST公司。這些樣本覆蓋了包括機械設備儀表、電子、紡織服裝等行業。
非 ST 樣本公司選取標準是與這些 ST 公司來自相同的行業、資產規模相當且具有 T-3 年的完整財務數據的滬深兩市上市公司74家。樣本數量如下表所示:
表2 ST與非ST公司樣本選取數量表
3 基于決策樹和支持向量機的應用比較
3.1 數據預處理
3.1.1 數據變換
由于數據取值差距較大,在帶入決策樹和支持向量機模型之前,先對21個指標數據進行極差規格化處理,即
因此, [0,1]消除了數據之間的量綱,便于不同變量之間的比較。
3.1.2 指標篩選
變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分類效果,但是我們事先并不知道哪些是主要的指標。于是,利用隨機森林可以在決定類別時,評估變量的重要性這一特性,選取具有較高重要性的變量,結果如下圖;綜合平均準確性下降和平均基尼指數減少量的情況,選取重要性相對較高的八個指標(見下表),剔除其余變量。由于ST股是指上市公司連續二年虧損后被特別處理,所以公司的財務風險與利潤情況息息相關,選取的這八個指標能夠反映出企業的獲利情況,符合我們研究的要求,于是利用這八個變量的信息進行下面決策樹和支持向量機方法對ST與非ST公司的分類預測比較。
圖3 隨機森林變量重要性測度結果
表3 指標集
3.1.3 樣本劃分
按照軟件中默認的比例,將原148個樣本隨機分成三部分:training dataset、validation dataset和test dataset,占比分別為:70:15:15。Training dataset是用來訓練模型或確定模型參數的數據集;validation dataset是用來做模型選擇,即做模型的最終優化及確定的;test set則是為了測試已經訓練好的模型的準確性。
3.2 決策樹分類應用
3.2.1 參數設置
在用決策樹方法時,需要設置一些參數。CP(complexity parameter)即復雜參數,用來控制決策樹的大小和選擇最佳決策樹的大小,如果在現有節點的基礎上再加入一個新變量的損失高于cp的值,則停止建樹。對于cp的取值,我們關注Xerror—交叉驗證誤差,從下表輸出結果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cp的減小,xerror先減小后又增大了,于是可以找到一個cp值使xerror到達最小,此時cp值大概在0.058左右,于是經過反復測試,最后決定取cp=0.058。同時,為了產生更多的規則,將以下兩個參數適當調小,每個節點上的最小樣本數Min Split=15,每個葉子上的最小樣本數Min Bucket=5。
表4 不同復雜參數cp取值的評價
結合經濟背景,考慮到實際是ST公司卻被判成非ST公司,相較于實際是非ST的被判成ST公司而言,其不僅對人們投資造成的損失更大,對公司自身運營管理也有很大影響,于是對預測不正確的、風險更重要的這一類定義較大的損失。損失矩陣(Loss- Matrix)定義為(0,FN,FP,0)=(0,5,2,0)。
3.2.2 結果分析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決策樹中實際用到的屬性有PE(市盈率)、Growth rate of operation profit(營業利潤增長率)、Cash ratio(現金負債率)、Growth rate of operation profit(營業利潤增長率)。屬性“PE”的信息增益率最大,因此將此作為決策樹的根節點,對于每個分支根據信息增益率由大到小,建立從根節點到葉節點的決策樹(如下圖)。
圖4 訓練樣本決策樹圖
3.2.3 測試檢驗
利用前文建立模型,用剩余15%的測試數據集進行檢驗,得到結果整理如下表,錯判率為=0.3478。
表5 決策樹分類測試結果
3.3 支持向量機分類應用
3.3.1 核函數及參數設置
SVM中不同的內積核函數將形成不同的算法,主要的核函數有三類:多項式核函數,徑向基核函數,S形核函數。本文選擇默認的徑向基核函數。
對于懲罰參數C的設置,其值越大,在分類面附近的樣本點會越被看重。調試不同的C,用validation dataset進行檢驗,得出相應的錯判率(見下表),于是選定C=10。
表6 不同懲罰參數C對應的錯判率
3.3.2 測試檢驗
利用建立的SVM模型,用剩余15%的測試數據集進行檢驗,得到結果整理如下表,錯判率為=0.2105。
3.4 決策樹和支持向量機測試結果對比
直觀地,從兩種方法測試的結果看出,支持向量機的錯判率比決策樹的錯判率低,分類效果較好。進一步地,通過做出測試樣本的ROC圖比較。ROC,即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接收者操作特征,通過描述真陽性率(TPR)—y軸和假陽性率(FPR)—x軸來實現。其應用規則是曲線下的面積越大,則精確度越高。從下圖5中可以看出,決策樹和支持向量機的ROC曲線下的面積大體相同,而支持向量機的要稍大些,所以從這種方法看,支持向量機分類的準確度也要比決策樹高些。
表7 支持向量機分類測試結果
圖5 決策樹和支持向量機的ROC圖
4 結論
本文的財務風險評估模型構造是分別基于數據挖掘中的決策樹和支持向量機技術。兩種方法都各有優缺點,且有的優缺點可以相互補充,但在本文的研究應用中支持向量機建立的風險評估模型相較于決策樹有更好的分類預測功能。今后可以將兩種方法結合使用,或者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以此進一步優化模型,提高其對公司財務風險評估的預測能力,使其更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毓,蒙肖蓮.用支持向量機(SVM)構建企業破產預測模型[J].金融研究, 2006 (10):65-75
[2] 邱玉蓮,朱琴.基于支持向量機的財務預警方法[J].統計與決策, 2006(8):153-155
[3] 蔣艷霞,徐程興.基于集成支持向量機的企業財務業績分類模型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9.
[4] 李玉霜,張維.分類樹應用于商業銀行貸款 5 分類的探討[J].系統工程學報,2001,16(4):282-288.
[5] 姜明輝,王歡,王雅林.分類樹在個人信用評估中的應用[J].商業研究,2003(21):86-88.
1.公司治理組織結構及其運行風險的識別及評估。首先,注冊會計師應該對公司治理組織結構健全性評估:股東會的建立及其相應的制度機制是否按照所有股東意愿進行安排,是否代表了所有股東的共同利益。這是公司治理頂級層面的內部制度安排,是公司治理結構中統攬全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著監事會以及董事會的設置與運行,是傳遞給注冊會計師的首要信號。其次,注冊會計師應該對公司治理組織運行有效性進行評估。即股東會是否按照制度安排正常運行,股東會在公司治理層面上建立的組織是否有效地管理、監督、制衡了經營者的經營活動。
2.資金監控風險的識別及評估。資金監控應單獨作為一項考查內容,列入公司治理控制風險評估體系。其所傳遞的信號直接決定了在會計報表審計過程中的審計重點。首先,應該審查企業是否已經建立了必要的資金監控機制,相應的政策和程序是否存在。在決策過程中實施資金監控,將資本性支出決策權、預算審批權、資金調度權在股東會與董事會之間建立制衡機制,形成權力邊界,以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資金的安全性。其次,對資金監控機制有效性進行評估。檢查股東會對董事會以及高級管理層資金運用的監控機制是否有效,近期內的重大投資項目是否經過股東會的通過,可行性論證是否科學。
3.治理信息傳遞風險的識別及評估。公司治理信息傳遞機制是直接影響治理層面控制風險的因素,通過這一機制的評估,可以使注冊會計師了解治理層面基本運行情況以及存在的潛在問題。由于董事會信息傳達直接關系到最終投資者的利益,所以注冊會計師應該把董事會這個信息樞紐中心作為信息傳遞風險評估的關鍵環節。會計信息從管理層生成、加工到呈報董事會,使之如實披露報告。監事會應該能夠直接檢查公司財務狀況,并及時聽取董事會尤其是審計委員會的報告,監督的信息應及時報告給股東會。
4.公司治理效率的綜合評估。以上所分析的三個方面是影響公司治理層面控制風險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連接,相互作用,構成公司治理層面控制的有機整體。所以在對上述三方面進行評估之后,要對公司整體的治理效率進行綜合評估。公司治理組織結構的健全及其有效直接影響了資金監控以及治理信息的傳遞,同時資金監控機制以及治理信息傳遞機制體現了公司治理結構的健全有效性,能夠促進和推動治理結構的優化和完善。注冊會計師只有以公司治理效率的綜合評估為基礎,才能量化公司治理層面的控制風險,才能納入審計風險評估體系中。
二、公司治理基礎上風險評估機制完善的基本實施路徑
(一)建立公司治理評價標準體系,實施公司治理評價
自20世紀90年代提出公司治理概念以來,學術界積極地研究公司治理評價的技術分析。目前,已有眾多的研究組織和咨詢機構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可行的公司治理分析評價技術模型,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運用。這些治理評價手段可以幫助審計師在實施基本審計程序前進行先導性治理分析,從而以治理為導向有效開展審計工作。當前主要的評價標準體系見表1(崔如波,2004)。通過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運用公司治理評價標準體系,評價公司治理效果,最終評價公司剩余經營風險和公司治理層、管理層的誠信度等,從而評價相關受托經濟責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狀況,以確定公司治理是否影響財務報表的公允反映及影響程度。
(二)利用業務循環進行風險因素的分析
審計風險源于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審計人員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審計人員通過對各報表項目的審計來發表對整個財務報告的審計意見,審計的起點可以是從內控制度評價開始也可以直接從重大錯報風險評估開始。因此只有將風險評估的結果具體落實到賬戶的認定層次,才能發現風險(因素)同認定層次可能發生的錯誤相聯系的關鍵原因。同時,新的審計風險理念要求審計人員從企業自身及環境等較為宏觀的視角出發尋找可能的風險因素。基于上述分析,利用業務循環作為風險評估的“中觀”環節,建立起從較為宏觀的風險因素識別到微觀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之間聯接的橋梁。在引入業務循環評價重大錯報風險時,首先,審計人員在準則的指導下了解了企業及其環境的信息后,可以考慮某一因素是否會對該企業某一個或幾個業務循環產生影響,怎么影響,程度如何。即先將各風險因素分配到業務循環中,在業務循環層次上篩選和分析風險因素,由此將風險具體化,進行初步的風險評估。再深入到該具體業務循環的各個相關、對應賬戶(即賬戶群)中,進一步分析該循環受到風險因素的影響會如何具體作用在循環中的各相關賬戶和認定上,是否會造成某幾個賬戶的重大錯報風險。最后,由于每個業務循環包含的賬戶可能交叉重疊,因此在窮盡了每個可能對業務循環造成影響的風險因素,并分析了各循環受到的影響對于具體賬戶和認定的作用之后,我們需要再以各單獨賬戶為對象,綜合該賬戶可能受到的來自各業務循環的相關風險因素的所有影響,從而最終得到認定層次上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結果。
(三)基于審計風險分析,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
注冊會計師為了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在評價公司治理時,應著眼于與財務報表公允反映相關的公司治理。根據公司治理評價,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時,應側重于考慮以下方面:
1.剩余經營風險。剩余經營風險代表公司治理沒能實現預期經營目標的可能性,當存在較大的剩余經營風險時,公司管理層甚至治理層將存在較大的財務舞弊動機和壓力,被審計單位將存在較大的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49-0127-02
1 引 言
在供應鏈質量管理的研究方面,許多事件都說明供應鏈的某些風險因素對供應鏈的績效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供應鏈中的大多數風險因素都表現為產品質量大幅波動。Robinson和Malhotra給出的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定義是:對供應鏈的合作組織商業流程的協調和整合,以此來度量、分析和持續改進產品、服務和流程,目的是創造客戶價值,提升客戶滿意度。而傳統制造模式下,質量管理的重點集中于企業內部,注重內部過程、要素、部門之間的管理與協調,而對于外部過程以及外部關系則較少關注,在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乃至最終用戶之間尚未形成一條連續、暢通的質量鏈,而是被一系列相對封閉的質量“黑箱”所割裂。本文在將供應鏈質量風險管理的研究視角放在合作組織內部和合作組織之間的質量管理上,而在質量管理中質量風險的管理也至關重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供應鏈質量風險的識別與評估。從文獻目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對供應鏈質量風險評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的分析上,并且注重風險產生后的管理和控制。質量風險的相對重要程度,以及動態的、預測各指標值的對于導致供應鏈質量風險事件發生因素的識別和評估的有效方法的研究目前還不成熟,缺乏定量的預測方法。從管理角度看,風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引發的原因,只有通過控制這些因素才能預警和管理風險。本文將研究重點放在識別供應鏈質量風險的關鍵誘因、確定描述供應鏈質量風險的關鍵風險指標、評估供應鏈總體質量風險以及供應鏈質量風險誘因對于供應鏈總體質變動等方面。
2 供應鏈質量風險的識別
通過風險識別的工具――關鍵風險指標和關鍵風險誘因分析,得出供應鏈質量風險的關鍵誘因和關鍵指標,它們是管理者對風險進行監控和管理的基礎,同時也是針對供應鏈質量風險建立貝葉斯網絡的依據。
2.1 供應鏈質量管理關鍵風險指標的確定
關鍵風險指標是對某些特定業務活動和控制環境進行監控的關鍵指標體系。Starbird S.提出了最佳合格質量的概念,認為質量可以用合格率表示。本文研究的主題是供應鏈質量風險,所以將產品的不合格率作為關鍵風險指標,當不合格率到一定的范圍時,必須識別出風險產生點并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
2.2 供應鏈質量風險關鍵風險誘因的確定
關鍵風險誘因就是一些風險特質或風險特性,是引起特定風險的隨機因素。本文從供應鏈上各參與主體以及供應鏈總體的協作的角度分析了供應鏈質量風險,并提出導致供應鏈質量風險主要的誘因,即供應鏈的構成、企業間的協作、供應商的運作風險、核心企業運作風險、銷售企業運作風險和為整條供應鏈服務的物流服務提供商的運作風險及相應的二級指標。供應鏈結構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供應鏈長度、數量、供應商選擇標準、與供應商的關系。供應鏈的運作風險的影響因素有:供應風險、需求風險、制造過程風險、信息風險信息技術的運用情況、設備的完備性、員工的結構與素質、先進質量管理技術的應用。
2.3 供應鏈質量風險的識別結果
由上一節的分析,并結合供應鏈各成員的特點得到供應鏈質量風險關鍵誘因與衡量風險程度的指標,即產品不合格率。如下頁表所示:
3 供應鏈質量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
3.1 貝葉斯網絡用于風險評估的可行性
貝葉斯網絡(Bayesian Network)實質上就是一種基于概率的不確定性推理網絡,其定義如下:B=,一個貝葉斯網絡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分別對應問題領域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即貝葉斯網絡結構G和網絡參數θ。第一部分貝葉斯網絡結構(G),由一個節點集合和一個有向邊集合組成。有向邊表示變量之間的依賴或因果關系,有向邊的箭頭代表因果關系影響的方向性(由父節點指向子節點)。貝葉斯網絡的另一部分θ是反映變量之間關聯性的局部概率分布集即概率參數―條件概率表(CPT),該表列出了每個節點相對于其父節點所有可能的條件概率。本文所研究的是供應鏈質量風險的評估,供應鏈質量風險事件的發生需要各種風險誘因的累積和一定的風險發生條件,而貝葉斯網絡提供了一種自然地表示因果或者影響信息的方法,能夠建立一個表示風險誘因導致風險事件發生的貝葉斯網絡拓撲結構,并且能夠動態的預測供應鏈質量風險的大小,以及診斷影響供應鏈質量風險的因素。
3.2 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
(1)模型的基本假設
①假設忽略外部環境的影響(市場需求的變化、大的自然災害等),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各企業自身的運作以及與供應鏈其他成員的協作,所以將從這兩個方向分析供應鏈質量風險的關鍵誘因;②將研究對象設定為以制造企業為核心的三級供應鏈;③研究供應鏈上各參與主體對供應鏈的運作風險的作用時,將各節點假設為相互獨立的,即各節點對于供應鏈運作風險的影響不受其他節點的影響。
(2)網絡結構的確定
在構建的供應鏈質量風險評估模型中,供應鏈結構對供應鏈上協作風險影響比較大,因為供應鏈結構決定了企業間溝通和協作的難易程度以及供應鏈成員之間的關系。同樣地,各企業的運作風險影響供應鏈的運作,但供應鏈的運作風險并不一定會影響各企業的運作風險,所以,各企業的運作風險是供應鏈運作風險的父節點,是導致供應鏈運作風險的原因。根據上述的方法進行判斷,確定各指標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得到供應鏈質量風險評估的貝葉斯網絡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
(3)參數θ的確定
θ代表用于量化網絡的一組參數。對于每一個Xi,存在如下一個參數θXi /Pa(Xi),它指明了在給定發生的情況下事件發生的條件概率。
即θXi /Pa(Xi)=P[Xi/Pa(Xi)],i=1,2,…,8(1)
其中,Pa(Xi)表示在圖G中Xi的雙親變量的集合,無雙親節點的變量概率分布用邊緣概率表示。參數θ的確定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專家法和數據法。專家法是通過專家的經驗給出各變量的概率分布,而數據法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學習得出變量的概率分布。
在圖1的基礎上加入各變量以及各節點的概率分布(CPT)后得到如圖2所示的供應鏈質量風險的貝葉斯網絡拓撲結構。
(4)目標函數的求解模型
本研究的主題是確定在各節點概率分布確定的條件下供應鏈綜合的質量風險以及各供應鏈質量風險誘因對于供應鏈綜合質量風險的相對重要程度,所以目標函數為確定除根節點之外其余節點各狀態下的邊緣概率,即P(Xi),i=1,2,…,8,下面針對確定條件下的概率分布和有信念更新的概率分別采用不同的算法。
①無信念更新的算法
各節點的聯合概率為
P[Pa(Xi)×Xi]=Pa(Xi)×P[Xi/Pa(Xi)],i=1,2,…,8(2)
任意的非證據節點X各狀態下的邊緣概率的計算
P(Xi)=Pa(Xi)P[Xi×Pa(Xi)],i=1,2,…,8(3)
由供應鏈質量風險的貝葉斯網絡拓撲結構圖知:
Pa(X8)={X6,X7},Pa(X6)={X1},Pa(X7)={X2,X3,X4,X5}
②有信念更新的算法
給定證據E后任意的非證據節點排他性X的后驗概率分布P(X/E)稱為該節點排他性的置信度Bel(X),根據貝葉斯網絡推理模式的特點,一個節點排他性的信度可以分解成兩個參數:診斷性參數λ(X)和因果性參數π(X),從而節點排他性的信度Bel(X)=aλ(X)π(X),(a為歸一化常數),診斷性參數λ(X)根據子節點排他性X的第j個子節點傳播的信息,π(X)根據子節點排他性和父節點排他性傳遞的消息進行計算。
λ(X)=λj(X)(4)
λj(X)為節點X的第j個子節點傳遞的信息。
π(X)=U1,U2,…,UiP(X/U1,U2,…,Un)πx(Ui)(5)
P(X/U1,U2,…,Un)是專家知識或數據學習后的概率化表示形式,πx(Ui)為節點排他性X的父節點傳遞給其的信息。
4 結論及研究展望
在供應鏈質量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關鍵風險指標是適用于風險評估和監測的重要工具,所以供應鏈各企業往往設置一些關鍵的風險指標來評估和監控供應鏈質量風險。本文利用關鍵風險誘因和關鍵風險指標分析法,得出供應鏈質量風險的關鍵誘因和關鍵指標,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貝葉斯網絡結構模型,通過模型的應用表明了:在風險管理中,一些風險標指值的變化影響其他指值的變化,企業可以依據過往的經驗設定各節點指標值的取值范圍,從而定位導致風險產生的首要因素。所以本方法的應用有利于供應鏈風險動態的監控和管理。本文沒有考慮風險的另一個要素――風險產生的后果,僅從預測風險產生的概率入手,所以在貝葉斯網絡結構模型中加入風險產生的后果這一要素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Robinson,C.J.and M.K.Malhotra,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s relevance to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6(3):315-337.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0)03-0067-05
一、企業價值評估對象的相關情況
東軟集團是中國領先的IT解決方案與服務供應商。除此之外,集團在大連、南海、成都和沈陽分別建立三所東軟信息學院和一所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同時擁有一家專業的風險投資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A公司依托東軟集團的行業優勢地位,從事與集團主業相關的軟件行業風險投資業務。
B公司為A公司投資的一家專業提供ERP高端咨詢業務的軟件服務類公司,公司成立以來經過近兩年的發展,業務與人員規模均有了顯著的提升,已經擠進國內專業ERP實施顧問咨詢公司排名的前三位,在高端ERP咨詢服務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筆者有幸通過參與B公司的年度企業價值評估工作,得以了解A公司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并且在對此案例進行研究、總結、分析與評價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相應的改進建議。
二、A公司選用企業價值評估方法說明
(一)企業的估值方法概述
傳統的企業估值方法一般是基于現金流折現的思想,在理論上又分為內在價值法和相對估值法。雖然內在價值法在理論上是科學的,但是它過分依賴不確定的預期因素,因此實際操作性不強。在實際操作中,企業估值可以分為:資產負債表估值法、損益表估值法、基于商譽的估值法、現金流量折現法和價值創造法。
與傳統企業相比,高科技企業具有特殊的估值特點,主要表現在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發展的階段性與決策的動態序列性以及無形資產的重要性,并且部分高科技企業缺乏傳統估值方法所需要的數據。
因此,A公司對于高科技企業一般采取改進后的傳統評估方法與實物期權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估,以便盡可能保證評估結果的合理性。同時,筆者認為在高科技、高風險企業的價值評估方法的使用中,普遍表現出一種從眾性的特征。
(二)對B公司采用評估方法說明
因B公司成立時間不長,缺乏較長時期的歷史財務數據資料。同時,由于公司有良好的盈利狀況,建議在此次年度價值評估方案中主要采取相對估值法中改進后的市盈率比率估價法來對其進行初步的價值評估,同時輔以期權定價法對企業的評估價值進行修正,以期獲得更為合理的估價區間。
在此次企業價值評估中,選用具體估值方法如下:
1. 修正后的市盈率比率估價法;
2. 實物期權模型估價法。
三、被投資公司(B公司)企業價值評估過程
(一)市盈率法中標準公司的選擇
在國內從事ERP實施咨詢服務及行業解決方案的企業有很多,其中用友軟件在ERP行業的品牌知名度排名中一直位居國內公司的前列,是國內ERP行業的領軍企業。因此,筆者決定以用友軟件為標準參考公司,對B公司進行財務等相關數據考量。
東軟集團作為B公司的關聯企業,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在對B公司進行定性考量時,以東軟集團下屬各子公司和事業部作為考量標準。
(二)市盈率法中修正系數的確定
修正系數的確定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B公司與用友軟件、東軟集團分別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系數值。
公式為:修正系數=定量指標評分×50%+定性指標評分×50%
根據B公司的2008年度財務報表數據計算相關財務指標,然后與用友軟件2008年的相關財務指標進行比對,計算得出對比后的相關財務指標的相對分值,加權平均后計算得出B公司的定量指標,評分結果為71.78%;
同理,根據東軟集團內相關事業部的定量考核指標對B公司的相關定量考核指標進行比較評價,經過加權平均計算后可以得出定性評價指標評定,B公司計算出得分為70.5%;套用修正系數的計算公式得出B公司的修正系數為0.71。
(三)修正后的市盈率法估值計算
市盈率計算公式為: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價/普通股每股收益 或
市盈率=公司總體價值/(凈利潤-優先股股利)
根據公式,B公司的總體市值=0.71×用友軟件市盈率×B公司的稅后凈利潤。B公司2008年度公司的稅后凈利潤約為278萬元;在2008年1年內,用友軟件的平均市盈率大約在24倍左右,套用公式計算得,B公司的總體市值大約是4 737萬元。
(四)對B公司擁有的期權進行分析
從單一期權的角度來看,一家公司所具有的期權分為三類,即增長期權、延遲期權和放棄期權。其中,增長期權指公司通過預先的投資作為先決條件或一系列相互關聯項目的聯結,獲得未來成長的機會,而擁有的在未來一段時間進行某項經濟活動的權利。對于B公司而言,這部分的期權主要指擴大規模期權和范圍拓展期權。
延遲期權指延遲投資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或技能,當產品的價格波動幅度較大或投資權的持續時間較長時,延遲期權的價值較大,較早投資則意味著失去了等待的權利,對于B公司而言,由于A公司是一次性投資款到位,所以,A公司喪失了這方面的期權價值。
放棄期權,指在市場環境變差時可以提前結束項目的權利,相當于一種看跌期權。對于B公司而言,則包括縮小規模期權和轉向期權兩種。
同時,對于B公司而言,由于其是非上市公司,因此對比上市公司而言,采用市盈率估價法從方法上來看存在著高估或低估公司總體價值的必然性。因此,必須采用實物期權法對B的公司價值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以便發現B公司比較真實的價值范圍。
(五)實物期權法估價過程
A公司選用Black―Scholes模型作為B公司增長性期權的定價模型。
1973年,Black和Scholes提出了最著名的期權定價模型,該模型既被專門從事期權交易的投資者使用,也被研究人員用來探索期權價格的發展。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C=SN(d1)-Xe-rtN(d2)
d1=[ln(S/X)+(r+0.5δ2)t]/δt1/2,d2=d1-δt1/2,
δ=[■(Si-S)2/(n-1)]1/2
式中,S為期權協定中金融工具的市場價格;
X為期權約定價格;
t為期權年限;
r為短期利率;
δ為市場易變性;
N()為累計正態分布函數;
C為期權價格。
根據以往A與B的相關企業投資協議等資料,確認了A公司為此所支付的期權價格,其占B公司總期權價值的60%。
因此,套用B-S模型進行相應計算,S=公司當時價值=2250萬;X=期權的實施價格=公司目前的價值=未知量;t=1年;r=2.6%(2009年1年期國債利率);δ=年度標準差=14.43%(用友股份的價格標準差);C=支付的期權價格=未知量。
根據公式,代入相關數據進行試算,A公司收購時支付的溢價款(期權價格/價值)為1 400萬元,得出公司目前的整體價值(X)約為3 593萬元。
(六)B公司企業價值評估結果
經過以上各步驟的分析與評價,B公司以2008年度經營情況為參考,進行評估后的具體價值為3 593萬元(實物期權法估值結果)和4 737萬元(修正后的市盈率估價法)。
綜合考慮到估值方法中的主觀不確定因素,以及采用的評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等客觀因素,此次評估給出B公司的估價范圍為4 000萬元~4 500萬元。
四、B公司評估結果分析
此次對B公司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案從設定到開始實施以及最終提交成果報告,前后歷時20多天。此次評估結果,雖然得到了A公司領導的肯定與贊揚,但事物的兩面性仍然決定了此次價值評估中有許多的不足之處。筆者在事后對評估工作的總結以及對此論文的整理過程中,確實也發現了許多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下面就將這些問題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一列示。
首先,由于受到時間及物力等客觀因素影響,筆者進行的價值評估工作的資料來源大多數為二手資料,雖然筆者曾經努力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最為準確的一手資料,或者試圖努力通過其他途徑對第二手資料進行驗證,但仍然避免不了有許多未經驗證的二手資料,因此,可能導致筆者在對此次價值評估方案進行論證時的基礎數據就是有缺陷的。
其次,對于B公司而言,市場上的可參照公司(標準公司)很少。作為一家專業化的高科技咨詢服務公司,想在國內的上市公司中找到類似的公司幾乎不可能,我們只能在大的行業范疇內尋找可以比較的參照公司,這樣勢必導致標準公司的參考數據與B公司的實際數據之間缺少一些相關性。舉例來說,用友公司的年銷售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來源與軟件產品的銷售收入,而B公司的收入全部為服務性收入,軟件產品的銷售收入為0,這樣比較也增大了最終評估結果的誤差范圍。
最后,在此次評估中,筆者是從B公司的整體角度進行價值評估,但是從選擇的方法來看,對B公司的評估中容易忽略掉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資產的價值――人力資源的價值。我們在對其他的公司價值評估中發現,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公司的人力資源價值可能會高出公司整體價值很多。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后的年度評估方案中,除了從整體角度進行評估之外,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應當對被投資公司的無形資產、人力資源價值進行單項資產評估,以彌補對高科技企業進行總體資產評估時可能導致的被投資公司資產“縮水”情況的出現。
五、評估方法的改進與蒙特卡羅模擬計算分析
在此次評估過程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筆者試圖通過運用蒙特卡羅模擬方法對B公司的此次評估結果進行驗證,以改進在高新技術企業價值評估中一直以來存在的采用現金流折現方法無法估值的問題,希望能夠進一步完善對中小型、成長期的高新企業的價值評估方法。
由于B公司成立的時間較短,在缺乏長期財務數據支撐的情況下,很難采用傳統的現金流折現方法對其進行估值計算,運用蒙特卡羅模擬計算恰好可以從某些方面彌補傳統方法的不足,可以將現金流折現法引入到此類型的企業價值評估中,取得較為可信的計算結果。
(一)對2007-2008年之間的季度利潤采用統計檢驗,測算其分布是否符合正態分布特征(因統計期較短,采用季度數據增大樣本總量,見表1)。
運用EXCEL簡易統計分析插件6SQ對各季度的凈利潤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性檢驗,根據檢驗結果,確認公司的各季度利潤分布特征符合正態分布,可以采用蒙特卡羅模擬的正態分布模型對B公司未來的凈利潤數據采用模擬方式進行概率預測。
(二)對公司顧問人數按時間進行一元回歸分析
公司的顧問人數按照季度進行數理統計分析后,得出人員的增長規律滿足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假設條件。一元線性函數為:y=7.2x+30.444,相關系數R2=0.7509(見表2、表3)。
然后,根據一元線性回歸方程推算自2009年后開始的各季度末顧問人數,運用算術平均法,計算各年末的顧問人數及年平均顧問人數。
(三)對B公司的員工負荷進行正態分布性檢驗
隨后,對B公司的員工負荷率(按照薪酬統計計算)按照月份進行數理統計分析,員工負荷率的分布符合正態分布的特征,員工負荷率的均值為68%,偏度為0.23(見表4、表5)。
(四)構建蒙特卡羅模擬模型及計算分析
根據B公司的盈利模式及其相關主要因素,構建B公司的蒙特卡羅模擬模型(見表6)。
其中的顧問人數為外生變量,數據根據一元線性回歸統計分析得出;自變量為人均負荷率、人天單價、人均年費用。在這里由于公司每年的凈利潤數據與公司每年的凈現金流量數據差距不大,所以用凈利潤數值代替凈現金流數值進行模擬計算,根據折現法的計算公式,公司未來凈現金流的折現價值就是公司的目前價值(未知量)。
在此模型中,我們假定東軟集團會在2013年末按照投資價格的1.5倍進行股份收購,所以B公司的價值除了截至2013年的凈現金流折現價值外,還包含股份收購價格的折現價值。
對模型中的員工負荷率已進行了正態分布特征檢驗,結果證明符合正態分布特征。再對公司的人天單價、人均年費用進行相關檢驗,獲得其概率的分布的特征,結果證明人天單價、人均年費用的概率分布都符合正態分布的特征。
在采用CRYSTAL BALL蒙特卡羅模擬計算前,按照之前的檢驗結果,對相關自變量進行分布特征設定,現舉人均負荷率為例簡述,對其中的人均負荷率進行設定,其符合標準正態分布,其均值為68%,偏度為0.24,按照設定其分布形態如圖1所示。
同樣,對人天單價、人均年費用各因素也設定其分布特征。其中,假設人天單價在2010年時平均為2 800元/人?天的情況下每年遞增3%,其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特征;假設人均年費用在2008年的基礎上每年遞增5%,其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特征。
對現值和(折現期望值)結果進行置信度為95%的模擬10 000次蒙特卡羅計算,計算結果范圍從-5 059.66萬元~12 643.86萬元,其平均值(折現期望值)為4 392.34萬元。其80%的取值范圍集中在1 501.51萬元~7 322.77萬元(見圖2)。
考慮股份收購的折現價值,B公司的價值大約在5 800萬元左右。
此后逐漸減少自變量個數,然后重新計算B公司的價值,發現有如下規律:(1)隨著自變量種類的減少,模擬運算的結果范圍在迅速的變小;(2)平均值(期望值)的減少較為有限,說明結果的集中性較好,符合正態分布的特征;(3)隨著變量種類的減少公司的價值在逐漸遞減,這點說明考慮的相關因素越多,B公司作為成長性公司的價值越會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楊大楷.中級投資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少豪.企業價值評估(觀點方法與實務)[M].北京:中國水電水利出版社,2005.
[3]王少豪.高新技術企業價值評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4]劉芍佳,從樹海.創值論及其對企業績效的評枯 [J].經濟研究,2002,(7).
[5]彭斌,韓玉啟.企業并購價值的期權評估模型研究 [J].經濟經緯,2004,(2).
[6]馮春麗.企業價值評估:從企業戰略視角的理論探索[J].經濟經緯,2005,(1).
[7]劉曉純,沈浩.論有限合伙在我國風險投資領域的制度價值 [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11).
Study of Venture Capital Firm Valuation based on Neusoft Venture Capital Firms
Zhang Hongxia1 ,Chen Quan2
(1. Northea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 Dalian 116025, China;
中圖分類號:F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5-0034-03
0 引言
大型工程項目結構功能復雜、投資額巨大、建設周期長、建設規模龐大、實施地域廣闊、參與方眾多,從而使大型工程項目采購面臨巨大的挑戰和風險。現階段對大型工程采購管理主要集中在施工階段采購的成本控制,對風險的考慮較少而且風險管理者更多的是在應對風險而不是防范風險。本文在采購風險管理理論的基礎上,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TOPSIS評價方法對大型工程采購風險進行管理,對采購風險的影響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采購風險進行不同的風險應對措施,從被動應對大型工程采購風險變成主動控制采購風險。
1 大型工程項目采購風險管理過程
大型工程項目由于涉及范圍廣、運行管理復雜,具有一次性的實施經歷、不確定性的實施環節。在項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必須對工程項目采購中的風險進行科學管理,風險管理過程主要包括:風險分析、風險應對、風險監控三個方面。
1.1 大型工程項目采購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過程主要包括風險的識別和評價兩方面。風險識別是風險分析的基礎,大型工程項目采購風險的識別是指項目負責人運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對項目采購活動中的可能發生的客觀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同時對風險的性質進行評估。風險識別的工具和方法比較成熟,主要有文件審查、圖解技術、風險檢查表、專家判斷法等,這些方法可以確定大型工程采購風險的范圍以及類別,而且可以通過圖解技術編制風險檢查表快捷、簡便的識別采購風險。
風險評價是對已識別風險后果的評定過程,并按照風險對項目目標潛在影響進行分類。另外在工程采購風險管理過程中,重復進行風險評價還可以獲得風險后果的發展趨勢。本文主要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TOPSIS評估方法對工程采購風險進行分析評估。首先采用熵權法確定風險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然后基于TOPISIS評估方法,同時考慮已識別的風險與最好期望和最差期望之間的距離,對已識別的采購風險影響進行輕重緩急進行分類,具體步驟
如下:
1.1.1 評價指標值的歸一化
設工程項目采購過程中,風險共識別出m個風險因素,使用n個評價指標對風險進行評價,以xij表示第i個風險的第j個指標的評價值,則相應的指標評價矩陣A為:
1.1.2 運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
在數學方法中,熵是利用概率論來衡量信息不確定性的一種測度,它的值越大,表示數據的分布越分散,數據本身的不確定性越大。由于工程采購的風險具有明顯的隨機性,本文將采購風險指標的評價信息用熵值ej表示,ej的值按(3)式取得:
計算Ti的值即為各個已識別風險的TOPSIS的評價值的大小,其中0?燮Ti?燮1,Ti值越大表示與最好評價集合越遠,離最差評價集合越近,風險越大。然后工程項目采購風險團隊就可以對潛在風險進行分類,進而可以對項目采購風險進行應對。
1.2 大型工程項目采購風險應對
工程采購風險應對是根據TOPISIS評估分析的結果,提出采購風險的處理意見和辦法的過程。根據工程采購風險分析的結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采購風險管理,風險分析的值,具有類似正態分布的特點,Ti的值主要分布在0.5附近,結果有三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風險評價值Ti>0.9,這個概率極小,可以認為這個風險因素對工程采購影響極大,造成的損失一般會大大超出項目業主的容忍程度,或者業主無論采取任何措施都無法避免可能發生的重大的損失,應主動考慮改變物流目標和采購方案,從而規避風險;一種可能是風險評價值Ti?燮0.1,這個概率也極小,可以認為這個風險因素對工程采購影響極小,可以忽略不考慮;另一種可能是評價值1
1.2.1 當0.7
此時識別的工程項目采購風險發生的概率低,但導致的損失比較大。風險分擔的目的就是在不降低風險發生概率的前提下,工程采購團隊很難應付這種風險時,借助一定的工具將一部分風險損失轉移給第三方物流企業或者保險公司,第三方企業必須要有能力控制和處理其所承擔的風險。在轉移風險的過程中,必須讓第三方物流企業獲得所承擔的風險相匹配的利益。
1.2.2 當0.5
風險減輕就是通過使用成熟的運輸、倉儲系統等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或者設立意外開支準備金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對于已知風險,采購團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控制以減少風險;對于可預知風險,可以采取迂回策略,將每個風險減少到項目利益相關者可以接受的水平;對于不可預知的風險,應盡量使之轉化為可預知或已知風險,然后加以控制和處理。
1.2.3 當0.3
也稱為風險自留,此時識別的工程采購風險后果不是很嚴重。這時采用風險所產生的費用可能大于不采用風險應對所造成的損失。這時工程采購團隊可以自己承擔風險導致的所有后果。
1.2.4 當0.1
此時的風險較小,工程采購團隊可以在確保工程項目采購目標得以實現的前提下,可以分配更多的資源以保證風險成為項目獲得利益的機會。這是面對風險的積極策略,利用風險的目的在于確保采購目標肯定實現而消除與風險有關的不確定性。
1.3 大型工程項目采購風險監控
大型工程項目采購風險監控是指在項目整個生命周期期間,根據采購管理計劃,對采購過程中的風險事件實施的控制活動。具體措施是定期將工程采購計劃工作和實際已經完成的工作進行比較,從而找出兩者之間的偏差,然后對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影響程度進行再次評估,分析偏差發展的趨勢,對偏差較大的采購子項目制定進一步的風險監控程序,進行風險的動態控制,進而確保大型工程采購計劃的順利完成。
2 結語
大型工程項目的采購風險管理滲透到工程建設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項目的采購風險動態控制體系,十分必要。本文在TOPISIS評價分析的基礎上對大型工程項目進行采購風險的分類,對于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購過程中的風險,保障工程項目進度目標的實現,提高項目決策科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嶠.大型工程建設項目招標采購機制的風險研究與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