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山區高職師范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必要性
1.1 山區高職師范教育的發展需要區域經濟的支持
山區地區由于地理、歷史等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高職師范教育水平相對低下,無論從基礎設施還是教育師資上都需要區域內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從本質上來說,區域內高職師范教育需求是高職師范教育失業的軟動力,而高職師范教育事業生存與發展的硬動力來自于區域內經濟發展的支撐。同時,區域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會引發人才的教育需求。
1.2 山區經濟結構升級需要高職師范教育人才的推動
在山區等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特別是新興行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廣泛應用,對人才需求的要求提高,要想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必須大力發展區域內高職師范教育事業,培養高職師范教育人才。
1.3 山區高職師范教育與區域經濟需要相輔相成,協調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山區對人才的需求增加,高職師范教育需要適當擴大規模,以滿足人才發展需求,而同時高素質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會促進大批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輸出,促進區域內經濟發展。
2 山區高職師范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教育觀念落后,綜合環境較差
雖然我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多年,但由于山區特殊的歷史、地理因素,教育水平、生活水平仍然相對低下,部分地區仍然存在讀書無用,不如回家務農或外出打工之類的落后觀念,同時,部分家庭經濟能力不足,無力支持學生持續接受教育。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科技含量高的教育難度和周期都有所提升與延長,山區內高職師范教育對高科技的接受和應用周期也相對較長,難以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
2.2 經費投入不足,教育資源短缺
由于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發展現狀的限制,財政教育經費支持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較低,且教育投入多針對義務教育。山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對于辦校建學、基礎設施建設、學習資源購置、實習資源聯系等方面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加上經費投入不足的影響,更加劇了教育資源短缺的局面。
2.3 師資力量薄弱,吸納人才能力有限
基于社會現狀,山區內獨立設置的高職師范教育院校部分建立在原中?;A之上,師資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都很難滿足高職師范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同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有限,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山區內高職師范教育院校在人才引進條件和措施設置上能力有限。
3.1 更新教育觀念:抓教育就是發展經濟
改變一個地區的觀念必須從領導者入手,要想轉變山區落后的教育理念,必須轉變地區領導者抓教育的觀念。領導者必須認識到,發展高職師范教育事業,就是促進經濟發展,教育與經濟必須要協調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區域內的社會進步,要加快高職師范教育發展,適當擴大招生規模,將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3.2 加大教育投入,營造良好教育環境
近年來,我國財政逐漸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山區政府也必須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教育的一系列政策規定,切實加大對高職師范教育的經費投入,確保高職師范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首先,要加大對高職師范院校基礎設施的投入,營造良好的硬件設施環境,為教育教學提供硬件支持;其次,注重學生學習資源的購置,加大購置資金投入,購置適合學生的、學生需要的學習資源;最后,在人才引進方面,要適當增加人才引進的福利條件,利用解決住房問題、提高安家費等條件引進人才。
3.3 外聘校外導師,改善教育實習模式
針對于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山區高職師范教育院校可通過聘用校外導師的方式,加強學生的素質培養。首先,在素質培養上,將校外導師請進課堂,以課堂為教學平臺,或開展專題講座,加強學生與資深教育專家以及優秀一線教師的交流與探討;其次,與基礎教學實驗基地合作,組織學生到基地觀摩、學習,了解有關教育教學如授課、管理、測試、評估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可以拓寬視野,提高認識;最后,還要就學生的實踐能力定期邀請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教授、介紹教學經驗,教導示范課,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教育理論轉化為課堂實踐能力。
3.4 適應經濟發展教育,優化專業設置
Abstract: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is low, resource constraint obviously, cangzhou w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ohai district important factors. How to deal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ity, is worth the new city builder and economic researchers and reflection on major issues.
Keywords: cangzhou new bohai district,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基金項目:2012年度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編號為:NO.201245
作者簡介:張春平(1975.1――),女,河北黃驊人,法學碩士,講師。
滄州渤海新區于2007年7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核心由“一市三園”構成,即黃驊市、中捷產業園區、南大港產業園區和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加快建設環渤海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滄州渤海新區作為亞歐大陸橋新通道橋頭堡和河北省“東出西聯”發展戰略重要出??冢渌氂械摹皟森h”區位優勢、港口優勢和腹地優勢等,使其在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然而,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既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長處,也要準確分析和正確對待各種不足和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才能制定正確策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新區的快速健康發展。
環境承載力較低,資源約束明顯,就是制約渤海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促進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值得廣大新區建設者和經濟學者們關注和深思的重大問題。
一、環境制約
環渤海地區的環境形勢一向比較嚴峻。從自然狀況而言,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海域內徑大出口窄,僅靠渤海海峽與外海相通,海水交換持續時間長。渤海的這種自然狀況決定了它的環境特點——納污能力差,自凈能力更差,環境容量低,具有明顯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環渤海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生態環境承受著異常巨大的壓力與挑戰。隨著滄州渤海新區大規模的開發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大致而言,渤海新區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近岸海域污染日趨嚴重,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目前,全國的石化工業正在向環渤海地區集聚,石化工業又是渤海新區的支柱產業之一,遍地開花、星羅棋布的石化企業既是城市的火藥桶,又是陸地和近岸海域最主要的污染源。大量未達標排放、甚至根本不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的各類廢水廢氣廢渣,不僅破壞了陸地的生態環境,而且沿地表或隨大小河流源源不斷地涌入渤海,嚴重污染了渤海近岸海域。《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渤海年收納的污水高達28億噸,占全國排污水總量的32%,年收納的污染物則超過70多萬噸,占全國每年入海污染物的48%。渤海成了實際上的垃圾處理場。中國海洋檢測專家發出警告:渤海的環境污染已到了臨界點,如果再不采取果斷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將變成一片“死海”。[1]
第二,赤潮頻發,漁業資源衰退。這是渤海水質惡化帶來的直接后果。渤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蝦索餌洄游產卵區,是世界著名的黃金漁場之一,故有“聚寶盆”之稱。由于污染嚴重使渤海的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發生變化,水產資源明顯減少。以渤海大對蝦為例,上世紀70年代渤海生產對蝦近4萬噸,現在只有幾百噸上千噸了。經濟魚蝦嚴重衰退,形不成群體,有些優良品種不但退化,而且已經消失絕跡。海域污染,水體富營養化,還會引發赤潮。 近年來, 渤海幾乎所有近岸海域都發生過赤潮,造成魚、蝦、貝類大量死亡,經濟損失慘重。
第三,自然岸線和灘涂濕地急劇減少,大地之“肺”不能正常發揮作用。與陸源排污對渤海生態環境的破壞相比,圍填海更快、更直接也更徹底地讓自然岸線和灘涂濕地大量消失。渤海新區各項建設事業的全力推進,使人地沖突日趨緊張,“向海洋要地”的欲望變得強烈而急切。大面積地圍填海有效緩解了新區建設用地的緊張狀況,帶來了巨額經濟效益,然而,圍海造地必然造成水面縮小,影響納潮量,大量污染物不能被退潮及時帶出,進一步加重了納污和自凈能力都很差的渤海所要承受的污染壓力。黃驊港初期建設由于違背了海洋水動力和泥沙運動規律,建成后風暴潮帶來大量泥沙淤積,每年清理航道的費用已幾乎與所掙利潤相抵。更重要的是,濕地是生態環境的“肺”, 濕地遭到破壞,其生態功能就會變得低下,甚至永久喪失,直接影響渤海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渤海近岸污染加劇,漁業資源減少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問題,均與濕地面積萎縮銳減存在一定聯系。
二、對策建議
④/doc/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03.
⑤魏曉錚.國內外經驗對江蘇實施區域共同發展戰略的啟示.科技經濟市場,2006年3月.
⑥/Freepaper/35173_3.htm.
⑦郭萍.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2000年7月.
參考文獻:
[1]魏曉錚.國內外經驗對江蘇實施區域共同發展戰略的啟示[J].科技經濟市場,2006年3月.
[2]聶華林,高新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馮之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姬順玉.甘肅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08年04期.
[5]鄭周勝.甘肅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及其對策選擇[J].蘭州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區域的經濟發展,是每個國家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過程中必須要重視的問題,要想加快國家的建設,促進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解決區域的經濟發展問題,我國也不例外。自從我國施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也在適應中國的國情,探索其階段性的前進道路,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為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在目前階段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尤其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局面,所以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進行研究,發展存在的問題,總結積累的經驗,可以有利于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能夠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我國在歷史發展和區域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在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中,應該以區域的發展和規劃為主線,以區域經濟政策為主導,以省級地方政府為主角,堅持因地制宜,明確功能定位,加強宏觀調控,發揮地方作用,深化區域合作,統籌城鄉發展,由點到線、從線到面漸進式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點線面穩步推進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分析
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我國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指導下,不斷的地探索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道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區域的統籌發展,使得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斷的縮小,區域的特色日益形成。
從固定資產的投資方面來考察,可以看到無論是中部、西部還是我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其固定資產的投資都有所增長。其中東北地區增長最快,其投資的增長速度排在第1位;而中部也不落后,在“中部崛起”戰略的指導下,我國的中部從自身特色出發,不斷地探索發展道路,其固定資產投資速度也明顯加快,在2007、2008、2009年三年時,其增速都在30%以上;而西部也在我國的"十一五”期間達到了28.4%的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長速度,這是高于我國的25.6%的平均水平的,同時民高于我國的東部地區的20.4%的投資增長速度。 在國民生產總值方面。改革開放后的時間里,我國的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一直是領導于我國的西部偏遠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在發展方面呈現不均衡的態勢。但這種差距在不斷的減少,我國的東部地區有12.5%的增速,而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為13. 0%、13. 5%和13. 4%,比東部地區快0. 5-1個百分點,特別是從2008年幵始,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的增長速度首度超過了原先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
在財政收入方面,也說明了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在相應在減少,從財政收入來看,2011年上半年,東部地區實現財政收入15489. 5億元,同比增長30.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7個百分點;東部增速比中、西和東北地區分別低6.5、19.0和9. 5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己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出相對均衡的發展態勢。
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也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區域立法步伐滯后,區域管理政出多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
二是區域規劃遍地開花,區域開發無序競爭,區域間低水平競爭和重復建設問題依然突出;
三是落后地區尚不發達,區域差距比較明顯,特別是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東部地區仍有較大差距。
二、促進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1)06-0073-04
一、決定財政對策的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基本特征分析
財政如何調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關鍵取決于其調控對象的客觀實際,這個客觀實際就是區域經濟運行的現實狀況。只有對河北省區域經濟運行現狀進行如實刻畫,才能夠獲得較為客觀理性的認識,從而確保思維的科學性,以便為制定可行的財政政策提供必要的邏輯基礎。
受數據所得性限制,除財政收入指標為2010年最新數據外,其余指標為2009年河北省相關數據。需特別說明的是,這些數據雖然是截面數據,但同近幾年的時序數據在基本特征方面差別不是很大,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規律。
總體上來看,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形成了“三個嚴重失衡”,即發展規模嚴重失衡、居民收入嚴重失衡、投入水平嚴重失衡,具體見表1所示。
(一)河北各市經濟發展規模嚴重失衡
從GDP指標看,2009年末,河北省全省GDP為17235.48億元,其中,唐山和石家莊分別以3812.72億元和3 001.28億元的規模列前二位;邯鄲以2015.28億元的規模列居河北省第三位,也是全省當中唯一一個處于2000億規模的設區市;滄州、保定、廊坊和邢臺分別以1 801.23億元、1 730億元、1 147.48億元和1 056.29億元的規模依次而降;而張家口、承德、秦皇島、衡水四市則不足1 000億元。總體上看來,河北省各設區市之間經濟發展規模差距較大,唐山、石家莊和邯鄲無可爭議地處于河北省經濟發展規模的前三位,且遠遠高于其他幾個設區市的經濟發展規模,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和衡水經濟發展規模較小,在全省處于落后水平。其中,經濟發展規模最小的衡水市,其經濟規??偭績H為唐山的1/6強,石家莊的不到1/5。經濟規模的這種巨大差距,表明河北省的區域經濟發展規模已處于嚴重失衡的狀態。
衡量一個設區市的經濟發展規模,除了GDP指標之外,還要考慮地級市的面積、人口、資源稟賦等情況。為了較為全面地反映河北省各設區市的經濟發展規模相對狀況,本文采用人均GDP指標對河北省各市情況進行進一步衡量。如表1所示,如果用人均GDP指標來衡量的話,唐山和石家莊分別為51 054.78元和30 373.95元,仍然位列河北省前二位,但是其他各市的排名則有些變化,如經濟規模處于中位水平的廊坊市,人均GDP為27 838.62元,排名為河北省第三位,經濟規模不足1 000億元的秦皇島市,人均GDP為27 016.12元,一躍而為河北省排名第四位,滄州、邯鄲、承德、張家口則依次以降,邢臺則排在了最后一位??傮w上看,如果以人均GDP來衡量的話,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規模仍然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性,但唐山和石家莊經濟發展的龍頭地位仍未撼動。
從財政收入指標來看,2010年全省財政收入約為2 347億元,其中,超過300億元的設區市只有兩個,唐山市和石家莊市分別以439億元和387億元名列前二位;滄州、邯鄲、保定分別為271億元、243億元和217億元,處于全省財政收入的中位水平;其余各市財政收入低于200億元以下。在所有設區市中,衡水市的財政收入最低,僅為60億元。這種財政收入不均衡的局面,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規模的嚴重失衡。
(二)河北各市居民收入水平嚴重失衡
從城市居民收入指標可以看出,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上,河北各設區市失衡狀況比較突出,已經基本形成了環京津和環渤海鄰近區域為龍頭、其余地區相對落后的城市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從農民人均純收入可以看出,河北省各設區市失衡狀況仍比較明顯,環京津地區和冀南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其余地區則相對比較落后。
各設區市間城市居民收入及農民收入的結構性差距,直接影響到各設區市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影響到各設區市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關系到啟動內需所依賴的特殊經濟環境,反映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基礎和活力差異。正視區域間收入差距的這種現實,有利于全面正確衡量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狀況,對于制定科學的體現地區發展差異的財政分配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河北各市經濟發展投入嚴重失衡
投資拉動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衡量各地區的發展潛力,可以通過投資指標進行反映。為了衡量各地區投資和投入情況,本文采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兩個指標。
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指標可以看出,環渤海地區和冀南的石家莊、邯鄲經濟發展仍有一定的潛力,而其余地區則內生動力不足。特別是衡水和張承地區,是河北省固定資產投資的洼地,經濟內生動力亟待加強。
從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指標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選擇為張承之外的環京津地區,這些地區由于具有便利的區位條件和良好的發展基礎,已經成為外商投資環境較好的地區,經濟對外開放度較高,經濟發展的外生動力較強。
二、影響河北財政調控對策的特殊因素分析
河北區域經濟運行的客觀實際決定了財政宏觀調控的基本政策取向,同時,以下幾方面特殊因素亦有影響:
(一)特殊的省情制約河北省財政調控政策的制定
河北省的特殊省情,在區域方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特殊的區位條件。河北省內環京津、外環渤海,既有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又有依托京津發展的天然優勢。如何有效利用河北省這個兩環優勢,一直是河北省比較關心的問題;同時,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同京津虹吸效應之間的關系,也是河北一直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在具體的財政政策方面,財政政策如何有效體現促進兩環地區優先發展,如何協調同北京和天津的財政體制關系,本身就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二是特殊的地形地貌。河北省是我國唯一具備山、海、壩、平原、高原的省份,這種特殊的地貌決定了河北省各設區市的資源稟賦是不一樣的,比如唐山市是近代工業的搖籃,工業基礎較好,礦產資源和海洋資源豐富;而處于壩上的張承地區,自然環境較差,資源也比較貧乏。這種特殊的資源稟賦狀況,直接導致了河北省各市在經濟發展速度、規模和水平方面具有天然的差距。制定財政政策,必須對這種客觀差異有明確的認識和把握,然后通過有差別的財政政策,盡量達到消除地區差異的目的,但受客觀現實的約束,這種主觀努力無法短期內得到實現。
(二)特殊的國家戰略影響河北財政政策的調控效果
國家戰略主要是指在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國家在特定時期制定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區域經濟政策處于不斷調整之中。從最初的開放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城市,到后來建設天津北方經濟中心,這一進程中,河北省的秦皇島最先列入了沿海開放城市,較早受到了體制轉軌之益。中央近期在十二五規劃中將秦、唐、滄納入沿海地區發展戰略,冀中南經濟區建設和環北京綠色經濟圈建設,以及主體功能區規劃,這些發展戰略均影響到河北省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制定調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政對策,必須從這些既有約束政策出發,服從國家的統一部署。但國家戰略通常從全局考慮問題,地方的特殊利益可能會被忽略,因而地方的一些戰略實施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比如受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影響,河北的張家口和承德側重于生態建設,而兩個地區本來就是落后地區,經濟發展要求同環境的矛盾極為突出,這就直接影響了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
(三)特殊的發展趨勢影響財政宏觀調控的動態性
從農業大省轉變為工業化大省,從農村經濟轉變為城市經濟,這是河北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向。設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政對策,必須立足于這一發展趨勢之上,保持一種動態的眼光,以適應區域經濟演化的不同階段。同時,社會演進注定是一個城市化過程,將區域經濟運行放到城市化的角度,相關問題的討論才更有戰略意義。無論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還是農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轉化,都將會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會引發所有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在空間上的重新配置,使資源配置日益合理化、集約化。受這種發展趨勢的影響,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就應當做動態調整,而動態調整的不確定性反過來又直接影響調控成效。
三、河北財政調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一)河北財政調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
以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為分析基礎,結合上述影響因素,建議河北財政現階段調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發展型財政為宗旨,努力提升落后地區發展支撐力,積極提升先進地區發展競爭力,充分夯實區域經濟發展保障力,不斷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力,通過財政體制機制創新,統籌運用財政體制、政策、資金等工具,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大力扶持經濟落后地區經濟建設,提高沿海經濟隆起帶和冀中南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環首都經濟圈提升接軌北京的水平,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
(二)河北財政調控產業經濟運行的具體對策建議
在現階段,推動河北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關鍵是在立足于各地區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合理引導區域內生產要素的科學配置,從而實現區域生產力布局的合理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具體的財政對策建議如下:
1. 促進河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稅體制對策。財稅體制是指通過規定各級政府的收支權限,用以規范各級政府收入分配關系的各項管理制度。財稅體制的核心,就是通過預算安排對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進行劃分。通過財稅體制調整,可以合理調整區域內不同層級政府間收入分配關系,體現稅收優惠政策在不同區域內的差異性,從而引導經濟資源向稅收優惠的地區流動,促進享受體制優惠的區域快速實現要素聚集,實現區域加快發展的目標。
在現階段,財稅體制應當進行如下幾個方面調整:
一要完善促進經濟增長極形成的財政體制,充分發揮其對區域經濟優化升級的引領作用。按照國家和河北省的發展規劃,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基礎,河北省的增長極主要是唐山的曹妃甸新區、滄州的渤海新區和邯鄲的冀南新區。對于上述三個地區,繼續沿用激勵性財政體制的做法,重點落實好“四稅定額分享、超收全返”優惠體制,以此加速促進沿海經濟隆起帶中工業園區的迅速隆起;對于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縣市和鄰近天津的縣市可以比照上述激勵性體制的做法,研究制定相應的體制措施,并注重加強同上述兩個直轄市在財稅體制上的對接;在其他設區市,可選擇一個邊界明確、規模較大發展前景廣闊的開發區(或工業園區、產業聚集區)作為增長極培養對象,享受同樣的體制優惠政策。
二要推進異地投資稅收分享辦法的深化實施。異地投資稅收分享辦法由河北省財政廳2007年制定,該辦法主旨在于建立新的地區利益調節機制,在打破行政區壟斷和地方利益制約的條件下鼓勵異地投資,從而推動經濟資源在省域范圍內自由流動。根據現實的經濟省情和約束條件,應該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加快促進省內經濟資源向沿海經濟隆起帶和冀中南經濟區合理流動,加快設區市內經濟資源向工業聚集區和園區集中,加快優勢產業的聚集,優化經濟發展區域布局。
三要改革和完善省以下基本財政體制。在科學合理界定省以下政府間財政支出責任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收入劃分體制,規范轉移支付制度,構建財力配置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體制框架。要繼續推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通過支出責任和財力的重新配置,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經濟發展主動權,解決地方政府財權和事權不統一的問題,重點解決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問題,促使區域經濟布局配置科學合理。
2. 促進河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府支出對策。政府支出是指各級政府的支出,按照政府支出的經濟性質,可以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在現階段,購買性支出最能體現政府的經濟建設職能,特別是政府面向特定區域的工程性購買支出,可以極大提升當地的基礎設施水平,刺激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轉移性支出雖然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不是很強,但可以通過稅收補貼、轉移支付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熨平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作用。
促進河北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重點要實行以下支出政策:
一是政府直接參與區域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后金融危機時代轉方式、擴內需、調結構的要求,結合國家的戰略部署和省內工作部署,可以重點支持省內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建設、廉租房建設以及各設區市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設。通過政府參與,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制約,同時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區域的經濟發展活力。
二是加強政府對落后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政府轉移支付的出發點,關鍵在于“扶持”,重點是通過擴大政府轉移性支出,解決落后地區發展急需的資金,實現政府財政雪中送炭的功能。促進河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切實發揮轉移支付的作用,通過整合各種財政扶貧資金,實行向重點地區傾斜的財政扶貧政策。鑒于目前張家口、承德和衡水相對落后的狀況,建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情況,酌情加大對上述地區的扶貧力度。
3. 促進河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政投融資對策。政府投融資是指以政府信用為擔保進行的各種投資和融資活動,主要通過投融資平臺的建立,募集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金,以彌補私人資本的不足。由于政府投融資活動可以引發擠出效應和貨幣效應,投融資政策的運用比較慎重。一般認為,政府投融資項目,應嚴格限定在基礎性產業、公共設施以及新興高科技產業。助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可以鼓勵相關區域從事符合項目要求的投融資活動,從而實現區域經濟增長的目標。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當充分發揮財政投融資平臺作用。通過建立以政府信用為擔保的投融資平臺,可以募集落后地區發展基金,實現社會資本的集聚,從而增強地區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建議以財政性資金為引導,募集張家口、承德、衡水等貧困地區發展基金,各項資金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快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貧困地區醫療衛生、科技和教育等各項事業發展,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通過上述投入措施,解決落后地區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人才、科技、社會建設問題,實現財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甘家武.縮小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財稅政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1):48-52.
[2]郝大江.基于要素適宜度視角的區域經濟增長機制研究[J].財經研究,2011,(2):104-123.
[3]李杰剛,李志勇.促進河北經濟結構調整的財政政策研究[J].財會研究,2011,(1):6-9.
[4]河北省統計局.河北經濟年鑒[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Research on Fiscal Policy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y in Hebei Province
Li Zhiyong1, Zhao Guidong2
(1. Hebei Fiscal Science and Policy Institution,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2. Xingtai Medical Professional College, Xingtai 054000, China)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3-0232-01
一、概念的界定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也積極參與到國際合作與國際貿易中,并和周邊國家形成了多個各具特色的經濟聯盟或經濟圈。如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上海合作組織以及東北亞經濟圈。這些經濟聯盟與經濟圈之間的經濟合作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國內外學者也越來越關注區域經濟合作理論的研究。區域經濟合作理論屬于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范疇,所以,本文著重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理論下的區域經濟合作理論,并將概念界定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金融支持范疇內。
二、國外學者的研究現狀
1.“金融抑制論”、“金融深化論”和“金融創新論”。這些理論認為欠發達地區的資金短缺是因為“金融壓抑”帶來的融資渠道堵塞與資金成本的扭曲,只有在金融深化的條件下進行金融創新才能緩解資金短缺問題。這就需要制定相應的有區別的區域金融政策,從金融政策、金融組織及金融工具等方面促進金融市場一體化。
2.金融約束論。赫爾希曼、斯蒂格勒茨等經濟學家認為,金融約束論是介于金融抑制與金融自由化之間的、并且比它們更有吸引力的模式。金融約束論認為,對于發展中區域而言,政府安排一種有差別的特定的金融政策制度比競爭性制度更能促進地區發展。
三、國內學者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在我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政策的引導下,經濟突飛猛進發展,形成了區域發展新格局。十以后,在新的北部絲綢之路規劃之下,我國與俄羅斯、蒙古國的經貿關系進一步深化,西部大開發進入新的階段,在國家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區域經濟也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在區域經濟發展上堅持“適度收縮、相對集中”的原則,首先實現呼包鄂地區發展,緊接著在國家振興東北經濟的規劃下,發展東部地區,塑造“東西互動、內外結合”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增強了國內經濟格局中的競爭力,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地域差異
各盟市之間的自然資源稟賦與區域經濟發展基礎各有不同優劣勢,充分了解各地區之間的差異和發展前景有利于內蒙古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區域要素的優化配置。
1.各地區資源分布不均衡、產業結構存在差異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是我國資源稟賦最好的地區之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以行政區劃為基礎,分為蒙東、蒙中和蒙西地區。蒙東地區包括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區包括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蒙西地區包括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阿拉善盟。近幾年,各地區之間的區域經濟有了明顯的差異,其中經濟增長最快的是蒙中地區(呼包鄂),相比之下蒙東地區相對慢一些。由于各地區間自然資源稟賦不同,每個地區都形成了優勢特色產業。比如,蒙中地區的包頭市以鋼鐵產業為主,鄂爾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絨產業為特色產業,為本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東地區中呼倫貝爾地區形成了乳制品產業群,通遼、赤峰地區牛羊肉產品加工產業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大型企業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區,有27家,而蒙東地區總共有16家。每個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亮點特色是優勢產業的興起和龍頭企業的領頭羊作用。
2.各區域間科研環境和基礎不同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人才資源和科研設施等科研條件至關重要,是地區科技進步的主要推動力和提高生產力的核心資源。經濟的發展需要有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只有擁有高素質的科技隊伍,才能快速提升本地區經濟發展。人才資源方面的科技資源分布不均衡,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主要集中在蒙中地區的呼和浩特和包頭市。而蒙東地區和蒙西地區科研機構和高校等科研條件及環境相對弱一些,在地方政府與高校科研工作的合作與融合方面有待進一步發展。
3.各地區投資經濟不同
由于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基礎和自然資源不同,近幾年在吸引投資方面也有了明顯的差異。近年來,蒙中地區的呼包鄂依托優越的科研條件和經濟發展形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區的52.3%,而蒙東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占32.9%,其他盟市固定資產投資占十二盟市的14.8%。因此,從吸引投資的角度來看,蒙中地區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吸收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為改善硬件設備,增強本地區的社會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1.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合理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政府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宏觀調控能力、協調機制和扶持機制,合理協調各區域經濟發展,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達到各地區之間的區域經濟發展能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政府繼續鼓勵和支持以呼包鄂為核心的蒙中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在發揮領頭羊作用的同時,也有必要在重點投資和金融支持方面進一步政策傾斜以及提高扶持力度,加強蒙西地區和蒙東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和科研投資力度,扶持和幫助解決科研人才不足的局面,通過宏觀政策調控使各個地區之間能夠合理有效的協調發展。同時需要國家層面的資金投入力度,為北部絲綢之路地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集中投入資金、引進高端技術、培植每個地區的區域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內蒙古各區域的資源優勢、口岸優勢、人文優勢以及后發優勢。
2.統籌協調區域合作,優化各區域產業結構
政府通過制訂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統籌協調三大區域內部以及區域之間的產業布局,本著“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分工協作、良性互動”的原則,推動城市間、地區間的規劃聯動、產業聯動、市場聯動、交通聯動和政策法規聯動。通過整合區域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調整和優化各區域產業結構,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以低成本少投入促進產業優勢的發揮,走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道路。以優勢產業的“重心布局、合理融合、優勢互補”加快發展勢頭良好的蒙東地區區域經濟,要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推動牛羊肉產品品牌建設及發揮旅游行業等特色產業在本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同時在原有的傳統產業基礎上,大幅增加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促進資源主導型產業進一步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
自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的協調、全面發展是我國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長期存在不協調、可持續性弱、不平衡的等發展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及時的解決,“木桶效應”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會愈加明顯,在“十三五”期間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區域經濟與供給側改革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既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統一性,也要有條件的轉化兩者之間的對立性,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具有一定的發展意義。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進行思考,并提出全方面的建議,促進兩者的平衡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提出供給側改革的背景
供o側改革是改革深化和精神回歸的必然。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速度備受世界關注,隨著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政府過多的干預到經濟的微觀層面,在宏觀層面政府過度刺激總需求為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在政府干預過多的行業中,使企業產量過剩并很難被去除,導致企業信貸增加是金融行業一直處于高處,難以控制,使很多行業缺乏有效的供給。而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政策可以有效的解決目前經濟所面臨的問題,通過政府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在資源配置中讓市場起到決定性作用,加強有效供給。將政府的職能定位在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政策框架及制度環境中,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供給側改革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1.統一性。推行供給側改革,使區域制度的供給創新得到有效的增加,加快區域經濟增長和制度供給目標的匹配,加快區域經濟升級和轉型、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去杠桿、去庫存、去產能、補短板、降成本的五大任務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完成這五項任務對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以去產能這一項任務為例,這一任務就是要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政府遵循多兼并、多重組的原則??梢詫⒏鲄^域之間產能過剩的企業進行重組,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占有率。不僅可以使重組企業獲得一定的市場定價的權利,避免非法降價的不競爭局面出現,也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規?;б娴靡詫崿F,有效的解決了企業產業過剩的經營狀況。
2.對立性。以“去產能”為供給側改革落腳點為例,要求淘汰產能過剩及無法適應現代市場發展的企業,在進行企業淘汰的過程中,區域的就業總量與財政收入會受到無法避免的影響。目前東北地區的面臨著去產能的任務,也面臨著區域經濟的深度調整。由于東北地區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區域經濟的發展依賴個別產業,黑龍江省的石油煤炭產業占工業產值比例的60%,冶金石化、裝備制造是遼寧省產業的支柱,吉林省的一汽占GDP的40%。這種產業結構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會增加行業和企業的風險。2015年遼寧、黑龍江、吉林東北三省的GDP在名義上僅增長了0.26%、-0.29%、3.4%,東北三省在調整中區域經濟幾乎是“硬著陸”。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1.加快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技術含量低、經濟結構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發展一直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積極推進側供給改革政策,能夠使我國區域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升級。而高投入、高污染的工業是我國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這些高能耗、高污染、科技水平較低的產業嚴重的破壞了生態環境。供給側改革政策則提倡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可持續、高效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我國的區域經濟更加協調發展,使區域經濟發展轉向污染小、高質量、科技水平高的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供給側改革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更加有利于優化區域經濟結構。
2.有助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一直存在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的解決這一問題,“木桶效應”將會更加明顯,極大的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供給側改革“補短板”的任務,能夠有效的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我國四大地區的發展特色,東部地區有效的發揮自身的創新優勢,提高科學技術創新水平,率先實現區域產業結構的創新能力與升級,有效的帶動其它區域的經濟增長;東北地區進行工業機制的轉變以解決東北地區轉型困難的問題,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加強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動力;西部地區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開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途徑,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優勢,大力發展西部區域特色產業;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區域的地理位置優勢,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優化區域的交通運輸系統,加快中部區域的經濟發展。
3.促進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協調,是目前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得到良好的發展,供給側改革倡導在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在區域經濟發展與工業建設中,供給側改革提昌引用能源消耗低、污染小的生產技術。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實現綠色發展的同時,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實現協調、可持續性、綠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使區域經濟能夠得到可持續性的、穩步發展。
供給側改革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了機遇和挑戰,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區域經濟要想得到健康的發展,根據區域實際發展情況進行思考,積極改革,充分發揮自身的發展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的良好、穩步的發展。
國外關于高等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以美國最為突出(向斂銳,2007)。張人崧和伍新德(2012)研究得出,國外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模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大致經歷早期萌芽、穩步推進和迅速發展三個階段。另外,許多研究表明,西方許多國家高等教育與區域社會之所以能夠形成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協調與推動。如美國是最早以立法形式保證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經濟相結合的國家;日本政府則以優惠的稅制、補貼、無息或低息貸款等形式,從財政上支持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為雙方良性互動注入強大的后盾;加拿大政府通過建立國家杰出中心網絡(NCE),為大學和企業雙方穿針引線,為他們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源和咨詢服務,在大學、企業和政府部門及其研究機構之間建立一種獨特的合作伙伴關系;荷蘭政府特別重視對高等教育質量和效益的評估與監督,強調高等院校在提高自身的質量與效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區域社會發展方面的責任意識,以便更有成效地服務區域社會(蒲蕊,2007)。天津師范大學的李威在他的碩士論文《美國創業型大學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中對美國創業型大學與區域經濟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得出美國創業型大學以發展高科技、開拓新產業為使命,承擔著發展區域經濟、創造工作機會、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創業”的新作用;耿耀在其《國外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與啟示》一文中對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摸索的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途徑和方式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主要通過在高等教育規劃融入城市,促進大學與社區一體化建設,構建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等路徑來實現。
英語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分支,其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養與區域經濟相結合并能服務區域經濟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成為人們的共識。1965年,“信息經濟學”的開拓者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Jacob Marschak最早提出“語言經濟學”這一概念,他認為語言作為人類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除了作為獲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還具有與其他資源一樣的經濟特性,即價值、效用和收益(Marschak J 2007)。Vaillancourt F和Grin F(1991)認為在勞務市場中,對一種語言的需求取決于雇主的選擇。
二、國內高等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綜述。
我國許多專家學者對高校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從宏觀上闡明了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及協調發展的對策。張小剛(2006)通過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為實現我國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行性思路;郝士艷(2013)指出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文化建設需要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有賴于區域政府部門的扶持,以及區域經濟和區域文化的哺育;楊玉蘭(2013)在分析武陵山片區內高等教育現狀的基礎上,為使片區內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其中包括以片區經濟發展為導向,及時調整與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王忠昌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年第3期中撰文,詮釋了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跨界屬性,剖析了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邏輯銜接,進而提出了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現代職業教育具有教育和經濟的雙重屬性,是一種跨界的教育,它是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銜接的有機整體,其專業的設置、布局、調整和變革如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的變革,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和任務。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跨界屬性體現在三個方面:1.現代職業教育技術傳承的跨界屬性,要在繼承傳統技術優勢的基礎上適應時代賦予技術的新要求,培養適應不同技術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2.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跨界屬性,人才培養的模式需要根據區域經濟產業結構、類型、需求等因素進行選擇,主要包括專業屬性和產業屬性兩個基本特征;3.現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跨界屬性,主要體現在專業融入產業、教學融入企業和產教互融三個方面。
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輯銜接體現在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1.理論基礎,包括專業論、人才論、技術論和多元論;2.邏輯方法,包括認識方法論、實踐方法論、辯證方法論和哲學方法論。
基于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跨界屬性和邏輯銜接,作者提出了以下發展對策與建議:1.理念引領。保證專業設置的前瞻性,要具有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意思維。2.結構對接。保證專業結構的優化性,包括專業設置類別的優化性,專業設置數量的優化性和專業結構布局的優化性。3.平臺搭建。保證專業育人的技術性,制定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鼓勵制度,同時加強職業學校專業內涵建設,實現雙贏。4.品牌建設。保證專業內涵的持續性,需要做到以質量為準則,走內涵發展道路,并且融入產業屬性,市場化辦學,以及實施國際化策略,擴大影響力。5.特色彰顯。保證專業建設的區域性,其中包括專業理念的區域性,專業布局的區域性,實訓基地的區域性,以及人才培養的區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