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模板(10篇)

時間:2023-09-01 16:35: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篇1

1湟源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優勢產業不明顯,集約化程度較低

湟源縣大多數農村經濟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并伴之勞務輸出,在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有部分群眾積極發展各式農業產業,成效顯著,如苗木種植、養殖業等。但其間產業的發展,多為農民自發盲目的自主型農業,缺乏集約型管理和規?;洜I,優勢產業不明顯[1-2]。

1.2傳統習慣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轉困難

在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個體經營性較強。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中,大部分人沒有將土地流轉出去,大面積拋荒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給農村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

1.3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老化、破壞現象普遍

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對以集體勞動方式修建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只使用、不維護的現象比較普遍,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壞嚴重,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

2發展對策

2.1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術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

隨著農業規模的擴大,為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當務之急須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以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應用。目前有些農業機械不適合小塊土地的耕種,需要改良。應鼓勵工廠生產適宜不同地塊類型的機械,并扶持農民購買,對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有很大的幫助。

2.2加大宣傳力度,妥善開展流轉工作

基層干部要從為民辦實事出發,加強土地流轉工作的引導,并將其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結合實際,應通過以下2方面來實現:第一,要加大對土地流轉的宣傳工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普遍存在農民群眾對流轉的認識度和知曉度不充分的現象,應在思想上做好群眾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積極穩妥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 ,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對土地流轉法規政策要進行廣泛宣傳,促使農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工作,改變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擴大種植規模,有效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3-4]。

2.3進一步維護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建設、維護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否則會浪費大量資源,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維護。

2.4強化統籌理念,加快整合各類資源

一是整合資金資源。實現“一村一品”示范村產業發展。二是整合部門資源。整合分散在計劃、財政、農業、農發、扶貧、科技等部門的資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條件。同時,整合交通、水利、電力部門資源,著力解決產業發展所需的水、電、路、訊等配套設施建設。三是整合信息資源。加快電子農務服務站建設,鼓勵支持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等公司搭建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確保每村每戶在2010年底至少有1個適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務平臺。

2.5強化規劃理念,加快構建區域特色產業

在規劃編制上,根據湟源縣區域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堅持規劃到鄉鎮、到村組,明確每個鄉鎮的產業發展重點。按照“穩糧、興牧”的思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如穩定小麥種植面積,大力推廣地膜馬鈴薯種植,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縣域糧食安全;積極實施奶牛基地建設、飼草基地建設、乳制品加工企業招引、奶畜配套產業建設四大工程,建立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質量監測、技術推廣四大體系[5]。

2.6強化工業理念,加快組建產業化龍頭企業

迅速組建龍頭企業,堅持把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招商引資、縣傳統企業的挖潛改造、鄉鎮企業的發展相結合,以附加值提升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強化市場理念,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目前湟源縣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16個,擁有會員8 000人,涉及種養業、加工業、流通業等領域。針對不同產業建設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有以下幾種組建方式:一是由農村專業大戶或龍頭企業牽頭,聯合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組建專業合作社。二是由農村能人牽頭,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專業合作社。三是由村委會牽頭,吸納該村或周邊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四是由農牧部門牽頭,依托其人才、科技優勢,與農戶聯合發展主導產業。五是由供銷社牽頭,聯合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專業合作社既可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又可提高農民及相關產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

3參考文獻

[1] 牛樹海.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6(6):5-7.

[2] 張宇松.略論農業產業化[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5-8.

篇2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305-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ch as increasing financial revenue,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leading construction bas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ozen brand, expand marketing,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rasp innovation, transfer mode, and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Fu'an Fujian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是閩東北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被稱為“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南方葡萄之鄉”“中國綠竹之鄉”“中國油茶之鄉”等。近年來,福安市因地制宜,深入實施現代農業發展戰略,使產業得到發展,形成了茶業、果蔬、水產、畜牧等農業主導產業。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形成,農業結構在調整中走向優化,多項規模農業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名列全國、全省前茅。為了提高福安市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現就其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探討如下。

1 福安市農業發展現狀及歷史特點

福安市現有茶葉種植面積2.00萬hm2,其中生態茶園6 666.67 hm2。葡萄種植面積3 333.33 hm2,其中設施栽培面積1 666.67 hm2,僅賽岐鎮象環、蘇陽連片設施葡萄就達到666.67 hm2,形成了“萬畝設施葡萄帶”。此外,還種植水蜜桃1 333.33 hm2,晚熟龍眼1 000.00 hm2,芙蓉李3 000.00 hm2,臍橙近666.67 hm2,農業產業呈現種養加多元化發展、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發展局面。

縱觀福安農業產業的發展歷程,先后出現幾次關鍵的歷史轉變階段,如19世紀80年代以前,福安農業的主要功能是解決溫飽,其產業主要是水稻、甘薯、小麥;19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科技的發展,糧食產量逐年增長,溫飽問題得到解決,進而發展經濟作物,因此福安提出抓“兩水(水果、水產)、兩菇(蘑菇、香菇)、兩茶(茶葉、油茶)、兩竹(綠竹、毛竹)”,建立水果、水產、蘑菇、香菇、茶葉、油茶、綠竹、毛竹基地,全面推進8個產業發展;基地的建設取得實效,把福安市農業產業推向一個歷史的鼎盛時期,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20世紀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農業生產則更勝一籌,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福安市農業生產從溫飽型轉為以品質優良和結構優化為核心,以追求高效益為目標的效益型農業,順應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符合福安農業發展實際,是實現福安農村經濟穩步增長的有效途徑[1]。

2 福安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福安市農業投入逐步與市場成功對接,推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全市農業投入依然不足,產業發展不夠均衡,產品滯銷比較嚴重,還無法順應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實現更好、更快地發展。

2.1 財政農業支出不穩定,農業科技項目經費投入少

從2014 年開始,市財政每年安排4 100萬元用于扶持發展現代農業,有力地促進了福安農業產業發展。但從2001―2012年財政農業科研經費支出來看,雖然財政科技支出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從2010年開始增長較快。但從增長的結構上分析,農業科研經費支出增長速度較少,且不夠穩定。如就福安市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經費來看,2014―2016年分別是269萬元(其中省上160萬元)、129萬元(其中省廳40萬元)、121萬元(其中省廳55萬元),科研項目經費投入較少,并且呈下降趨勢。研發資金不足,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2 農業產業發展不均衡,部分產業產品出現滯銷

目前,全市現有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114家(省級10家、寧德市級36家),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的企業占農業企業的30%;從事京東、當當、天貓、淘寶等網絡經銷的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有2 000多人,年銷售逾8 000 t,產值逾4億元,電子商務銷售收入約占總收入的15%,但是農業產業發展不均衡,部分產業產品出現滯銷。如芙蓉李產業,3 000 hm2的芙蓉李產品,原來僅靠潭頭蜜餞廠、新嘉食品有限公司、新味食品有限公司3個企業加工,近些年來,受金融危機等影響,造成潭頭蜜餞廠、新嘉食品有限公司都已先后停產,僅存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企業在生產加工;由于企業的加工能力有限,3 000 hm2的芙蓉李鮮果僅靠民眾自已加工李干,自營自銷,效益低下;另外還有政府財政投資較多的葡萄產業,2016年在曉陽、松羅、范坑等高山晚熟地區也已出現滯銷現象,許多種植大戶葡萄鮮果爛熟在田里;穆陽水蜜桃面積在666.67 hm2時產品非常熱銷,價格很好,現在發展到1 333.33 hm2,幾乎全部靠鮮銷,穆陽水蜜桃鮮果難貯運,因此市場需求與產品需求量已經成為問題。此外,近666.67 hm2臍橙也存在類似情況,其鮮果農歷正月十五在福安市場上售價3元/kg;溪潭芹洋一帶桔柚嚴重滯銷,后來只能通過媒體促銷。

2.3 缺乏農業科技與市場嫁接平臺

現階段,農業技術推廣和科研管理體制基本上是以政府為主導,存在“重項目、輕市場,重研究、輕效益;生產與科研項目結合不緊”的現象[2-3]。政府部門往往是依據行政目標對具有政績效應的農業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應用,而農民或農業企業則傾向于經濟效益好的農業產業,這使得政府部門提供的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民實際需要存在差距,從而導致許多科研成果經不起市場的考驗,或者許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閣。

2.4 農業品牌的市場效應不佳

雖然福安市每年會下撥一定的金額用于加強農業公共品牌宣傳,形成區域農業品牌體系,提高特色農產品知名度,但農業品牌的市場效應不佳,其主要原因如下:農產品品牌一是申請多,宣傳少,造成品牌知曉率低,市場效應低;二是企業私有多,公共品牌少,品牌發揮不了作用,沒有產生市場效應。

3 進一步推進福安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對策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百業之基、安定之本。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有助于推進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長遠發展,一方面,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農業投入,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另一方面,要摒棄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觀念,加大基礎性農業科研投入,實施長期性、戰略性的重大農業科研項目,保持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后勁。

3.1 增加財政投入,引導農業產業化發展

首先是發揮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在預算安排上要突出重點,將發展現代農業思想貫穿其中,適度集中財力辦大事,堅持以政府為引導的無償服務,加大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投入力度,創造一個由政府主導的科技成果引導農業產業,最大程度發揮其社會效益。其次是優化財政貼息政策,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探索財政資金的金融化運用,通過補助、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來。通過貼息降低企業科技投入的融資成本,充分發揮少量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商業資本進入農業產業化建設上來[4]。

3.2 依托龍頭建基地,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充分發揮福安的地理、氣候優勢,圍繞福安特色產業,積極引導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資源重組、資本集聚、品牌整合等途徑做強做大,形成一批富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群[5]。依托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帶動福安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一批具有福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并持續拓展壯大。因地制宜,推廣“林+果”“林+藥”“林+禽”“林+蜂”等種養模式,建立連片百畝以上的示范點及特色產業示范基地。

3.3 依靠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產業化生產

截至目前,福安市先后出現了不少科技創新技術,如19世紀60年代的銀耳栽培技術創新、19世紀80年代的茶葉新品種選育和對蝦養殖技術創新、穆陽水蜜桃的品種提純復壯、“八五”期間的大黃魚養殖技術創新、“十一五”期間的彈涂魚養殖技術創新等,帶動了產業的飛速發展。因此,一是要以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或科技示范園區為“樣板”和“基地”,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實現技改升級,以此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二是加強與科研院所建立戰略聯盟,大專院校和龍頭企業聯姻,推行分工協作、成果共享、優勢互補,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產業聯盟,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全面推廣科技創新成果,充分展示科技引領農業發展的神奇力量[6]。

3.4 打品牌、擴營銷,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目前,制約福安市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一批有市場開拓能力、加工增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的龍頭企業和品牌,很難起到外連市場、內連基地的作用。因此,應從以下幾點來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在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有選擇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輻射帶動功能強的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作為龍頭,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實現技改升級,以此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7-8]。二是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加強農業公共品牌宣傳。為了支持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踴躍參加省部級組織的各類農業推介會、展銷會和博覽會,市政府必須增加市本級每年預算安排農業品牌創建獎勵資金,支持農企爭創各類品牌,提高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全市農業領域現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名牌產品14件、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農產品10多種、“三品一標”企業33家49個產品,潭頭芙蓉李獲全國優質果評比金獎。圍繞福安市國字號品牌,繼續加大對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如“坦洋工夫”“穆陽水蜜桃”“巨峰葡萄”“岳秀臍橙”“蘇陽楊梅”等品牌的推介力度,逐漸樹立和創造本地的拳頭產品和名牌產品,發揮優勢品牌的帶動效應。

3.5 抓創新、轉方式,推動農產品社會化經營

一方面,通過實施農業企業提質工程,推廣“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鼓勵農民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建立農企與農戶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同時,積極引導經營主體廣泛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形成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果蔬保鮮、精深加工及營銷配送等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體系[9]。另一方面,重視發展電子商務新型業態。目前,電商已成為福安市擴大銷售收入和實現品牌推廣的重要渠道。為了擴大覆蓋面,減少流通成本,福安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加大重視發展電子商務新型業態,把信息化植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引領農產品探索現代營銷新模式[10]。

4 參考文獻

[1] 金敏.立足優勢 凸顯特色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J].海峽通訊,2015(8):30-31.

[2] 湯旖G.加強政府引導型科技投入力度 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J].遼寧經濟,2011(8):44-46.

[3] 巴瑞蘋.包頭市九原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增刊1):187-189.

[4] 高楊菲,徐曉波,沈利明.蘇州市吳江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4(3):303-305.

[5] 王東.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討-以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1,27(10):92-94.

[6] 范德成,胡鈺.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障礙因素與策略設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20):68-71.

[7] 王慧芳.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4(22):19.

篇3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033-03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莘縣隸屬山東省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聊城市輻射中原經濟區“橋頭堡”的前沿陣地。莘縣農業人口88.8萬,耕地面積128.5萬畝,是山東省的農業大縣。近年來,莘縣緊緊圍繞打造生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的目標,以“基地建設”為契機,狠抓農業重點項目和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五大產業,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截止目前,全縣糧食總產20.2億斤,蔬菜總產320萬噸,小肉食雞出欄6億只,生豬出欄110萬頭。全縣形成了共同扶持和保障農業產業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全縣產業化發展態勢良好。

一、山東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莘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雖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總體上,還處在起步和初級發展階段。

(一)農業產業規模偏小

目前莘縣農業產業規模偏小,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涉及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等多個行業,產業涵蓋面較廣,但都規模較小,產業鏈短,手工作坊式的產品多,精深加工的品牌產品少,產品難于走向市場,競爭力不強,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低,產業效益不明顯。從全縣農業發展整體來看,莘縣的主導產業近十幾年來還保持原有的幾個,并未增加,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莘縣目前的主導產業及圍繞主導產業的衍生產業還太少,已形成的主導產業的規模也太小。

(二)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

首先,企業規模偏小。與發達縣市相比,莘縣龍頭企業的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偏小的問題。目前在我國有41.3%的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上億元,最大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有100億元左右。而莘縣龍頭企業總資產超過5億元的只有4家,年收入超過2億元的只有12家,連接基地800萬畝,輻射連農戶100萬戶,輻射、帶動率只有37%。

其次,質量品牌建設落后。目前有些企業缺乏農產品質量、安全、衛生等標準體系,沒有對產品的原料和生產過程進行嚴格把關,造成農產品殘留農藥、獸藥超標。莘縣目前小作坊式的加工企業較為普遍,還沒有形成像蒙牛、伊利那樣超大型的、足以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精深加工企業,大量農產品仍以初級原料銷售,并且農產品還未真正做出品質和環保品牌。

再次,營運資金不足。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將逐漸轉化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龍頭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農村金融體系不夠健全,導致龍頭企業運作資金不足,龍頭企業面臨資金困難,無力更新廠房、設備等,從而制約企業發展規模和企業自身競爭力。

(三)“利益共同體”沒有真正形成

目前,莘縣的利益分配機制還不夠科學、合理,“利益共同體”沒有真正形成,這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現狀。

首先,農民在分配中處于被動地位。在農村,由于農民缺乏聯合,缺乏共同的利益訴求,導致單個農戶很難與龍頭企業抗衡,在利益分配中處于被動地位。

其次,利益分配不合理。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龍頭企業往往憑借自身的主導地位和自身優勢,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很大一部分利潤占位了己有,龍頭企業總是盡可能的壓低農產品價格,甚至個別企業拖欠農戶資金。

(四)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一是產前服務滿足不了。比如,農民對當前市場上需求旺盛的新的引進蔬菜瓜果品種的趨勢找不到方向;對農藥和化肥的選用存在茫然,不能正確選擇適合的農藥和化肥。二是產后服務跟不上。目前莘縣某些農產品還存在賣難的問題。三是農業生產服務系統也存在嚴重不足。如在二三產業的投資效益和投資機會激增的情況下,農用資金被大量挪用擠占,收購農產品不能兌現,出現拖欠現象。四是農民進入市場后,信息服務嚴重滯后。在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對農業生產干預減少,農民對“種什么”“怎么種”等相關信息的需求增大,而農業產業化服務在這方面的不足更加重了農民在調整種植結構時的無措。

二、山東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一)以市場為導向,建設標準化的生產示范基地

做大產業基地,構建規模優勢。充分利用莘縣農業基礎良好、農業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通過指導規劃、配套技術、資金扶持、基地龍頭帶動、獎勵先進企業等手段,形成莘縣自己的鄉鎮區域布局、打造綠色生態、集中規模的發展結構。重點發展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五大產業,集中精力做大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基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料。

首先,定規劃,建基地,助推莘縣主導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積極自籌資金、多方爭取國家、省市項目資金,及時對路、渠、電等設施進行規劃和修整。大力發展園區。著力做好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合理劃分大棚種植區、露天種植區,明確各產區功能,細化育苗區、種植區、儲藏保鮮區和銷售運輸區。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建設莘縣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推廣以大棚為主的設施蔬菜栽培技術和多元立體高效種植模式。

其次,重科技,創品牌,努力提高主導產業品質。不斷改良作物品種。通過技術傳播,并根據市場行情,不斷摒棄產量低、效益差的品種,引進優良新品種,促進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等特色蔬菜為主要品種,打破了過去地方品種為主的格局。加強技術培訓。聘請專家對農民進行農作物種植、管理等知識的培訓,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種植養殖技術。

再次,建網絡,優環境,暢通蔬菜銷售渠道。建設經紀人隊伍,莘縣各鄉鎮專業合作社應大力組織村組干部和經紀人先到廣州、武漢、北京等大中城市為農戶跑信息、找市場、引客商,解決“賣難”的問題。同時,應多召開農村經紀人座談會,了解市場信息,并對貢獻突出的給予獎勵。鼓勵莘縣廣大農戶參加與企業或農作物市場的對接活動,促進越來越多的農戶與莘縣本縣及莘縣周圍城市企業或超市達成農作物供應協議。

最后,提升莘縣現有的農業等級,提高莘縣農業檔次,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目前莘縣蔬菜瓜果基地大棚發展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根據農戶自身要求,新上設施農作物,增加畝產收益,大力發展鋼架大棚等設施蔬菜。改良種植品種,真正提升莘縣的蔬菜大棚的等次和檔次,增加農民收益。

(二)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加大龍頭企業建設力度

首先,做強龍頭企業,構建加工優勢。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要做強龍頭企業,構建農產品加工轉化優勢。要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的擴建改造,尤其要抓好燕塔風味食品有限公司、龍威肉鴿廠等重點龍頭企業的改造和擴建,真正做到規?;a,增加企業效益。在原有企業基礎上,還要鼓勵興建新企業。圍繞主導產業,以肉食加工業為重點,然后根據市場需求,大力引進或興辦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含量的龍頭企業。原料基地要和興辦企業同步進行,為新建企業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保證其后期發展。

其次,做優名牌產品,并建立質量上的優勢。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積極發展優質農產品原料基地,重點應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產品的龍頭企業,扶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更新。一是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及器材裝備企業,提高龍頭企業生產高科技含量、長保值、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二是必須加快科技成果的應用。幫助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大學機構以及推廣機構合作,吸引科技人員以自己的專利技術、研究成果到企業入股。三是積極開發高品質的產品,并將其發展為國內甚至國際品牌。莘縣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并積極支持企業將標準化的技術應用到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促進農產品的深度開發,不斷推出適銷對路的高品質新產品。四是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營銷網絡。大力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銷售網絡,采用直銷、連鎖、配送等現代銷售方式,將莘縣的農業品牌推向全國乃至世界。五是根據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積極支持龍頭企業進行低成本擴張和跨越式發展,確定重點企業,優先扶持。

(三)以市場化管理為標準,加快建立科學規范的運行機制

首先,推廣農業產業化新型組織模式??偨Y各地探索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的好經驗、好做法,大力推廣“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中介服務組織+農戶”等新型組織模式,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擴大龍頭企業群,使大、中、小型龍頭企業共同發展,形成企業成片發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完善利益聯結與分享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明確權利責任,規范合同內容,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農資和購銷等多種服務。引導農民以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再次,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并擴大品種和范圍,重點支持企業的原料產地基地,幫助農民很好的參加和利用農業保險,使農民在災情發生時能得到保險賠償。引導龍頭企業設立風險基金,降低龍頭企業破產風險。引導出口型龍頭企業使用信用保險,在國(下轉176頁)(上接34頁)際市場和政策環境變化給龍頭企業造成的風險損失減少的同時縮減龍頭企業參保費用。同時,給予龍頭企業地方政策保障。

最后,建立重點龍頭企業監督約束機制。要加強對莘縣重點龍頭企業的監測,了解企業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和帶動農戶的等情況,在政策依據上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還要加強監測力度,保障及時發現生產不合格的企業,并堅決取締不合格企業,以保障發展潛力大、產品質量高、社會責任意識強的優秀企業的發展??梢栽O立龍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使企業自覺提社會責任意識。

(四)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

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和經營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

要改革政府農業服務機構體制,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完善其公益型服務職能,要按照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篇4

1.1 思想認識不到位,不重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有些人沒有從本質上去認識這一新生事物,導致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體的規劃和必要的協調,使農業產業化處于自流的狀態。

1.2 不少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

部分地區由于信息滯后,或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優勢出發,在確立主導產業中存在趨同性,缺乏特色,不能發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大部分企業經營規模小,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

2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2.1 加強協調,選準主導產業,建立規?;?/p>

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在發展基地時,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正確引導,合理配置和利用資源,培育適合本鄉鎮、本村的,有市場潛力和開發價值的產業;二是要發展名、特、優、稀等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三是要做到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能力;四是要做到長期、穩定發展,主導產業一經確定,不要輕易變動,使主導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化、區域化發展格局。

2.2 著力培育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

加強加工、流通企業的發展,應圍繞主導產業,按照起點高、輻射力強、市場潛力大的原則,建立一批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強化服務的骨干企業。在發展這些龍頭企業時,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使企業與農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民”的生產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二是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確保企業正常運行,不半途而廢,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是擴大農業的對外開放,重點引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質量和檔次,積極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綜合項目,帶動產業化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

2.3 健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風險保障機制

一是完善企業與農民的風險保障行為,規范兩者的生產、經營行為;二是實行商業化風險運作,讓保險公司等中介組織介入農業產業化發展,采取個體投?;蚬煞莺献鞯绒k法,減輕政府壓力,增大風險理賠保障,維護投保者利益,提高農戶和企業生產積極性;三是成立風險保障領導機構,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讓風險雙方共同參與,確保風險保障機制得以公正、客觀地執行。

2.4 促進土地合理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篇5

××縣位于××市東南部隴東高原溝壑區,屬季風半濕潤氣候,全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蒸發量1500毫米左右。耕地53.79萬畝,農業人口21.43萬人,占到全縣總人口的90%,是一個典型的旱作雨養農業縣。改革開放前,××縣主要是以糧食種植為主,僅有的經濟作物也是自產自用的一點油料和蔬菜。改革開放后,××縣把農業產業開發做為提高農民收入,富民強縣的頭等大事來抓,堅持區域統籌,分類指導,舉產業旗,打綠色牌,走特色路,通過三十年來不斷調整和優化,在保證基本糧田面積的前提下,“塬面蘋果、烤煙,川區蔬菜,林區緣邊草畜,全縣勞務輸轉”的農業產業格局更趨成形,產業效益已逐年顯現。20xx年全縣糧食種植28.94萬畝,比1978年減少9.15萬畝,下降24%;烤煙種植3萬畝,比查字典1978年增加2.71萬畝,增長9倍多;

1978年和20xx年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對比(萬畝)

糧食

經濟

作物

果園

糧經

①小麥

②秋糧

①烤煙

②油料

③藥材

④蔬菜

比例

1978年

38.09

21.36

16.7

2.91

0.29

1.46

0.17

0.9

1.92

84:16

20xx年

28.94

12.05

16.89

23.82

3

9.34

2.49

7.65

19.82

55:45

增減±

-9.15

-9.31

0.19

20.91

2.71

7.88

2.32

6.75

17.9

油料種植9.34萬畝,比1978年增加7.88萬畝,增長6倍多;藥材種植2.49萬畝,比1978年增加2.32萬畝,增長近15倍;蔬菜種植7.65萬畝,比1978年增加6.75萬畝,增長8.5倍;果園面積達到19.82萬畝,增加17.9萬畝,增長10倍多;糧食單產水平提高到311公斤,比1978年凈增141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88元,提高到3000元;糧經比例由1978年的84:16,調整到55:45。

1.糧油產業。按照“穩面積、優結構、靠科技、攻單產、提質量、增效益、保安全”的發展思路,立足資源優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全縣糧食生產穩步發展。通過大力實施推廣玉米、洋芋、豆類等作物綜合高產栽培技術,糧食單產水平再創歷史新高。20xx年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28.94萬畝,和上年相比下減5%,總產量達到90032噸,和上年基本持平。畝產達到311公斤,同比增長5.2%,創歷史最好水平。冬小麥生產積極整合糧食創高產、科技入戶、良種補貼等項目資源,落實小麥示范田10000畝,輻射帶動全縣冬小麥播種面積達到12.09萬畝,總產量達到28896噸,比上年增長26.26%。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在25個行政村推廣4.15萬畝,全縣玉米播種面積達到8.7萬畝,總產量39792噸。

油料生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優化區域布局,在不與糧食爭地的前提下,通過向優勢區集中,擴大套種、復種等途徑,適度擴大油料種植面積,積極調整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雙低”優質油菜和麥后荏(紫蘇)移栽。20xx年油料種植面積達9.34萬畝,總產達到1.13萬噸。其中油菜籽1.31萬畝,荏7.61萬畝。同時,大力發展種子、地膜洋芋、中草藥等特色高效經濟作物,年制種面積1萬多畝,種植地膜洋芋2.8萬畝、中草藥種植2.49萬畝,培養了一批重點村和專業戶。

2.蘋果產業。按照種植結構化、結構產業化、產業規?;悸?,積極引導果品產業上新臺階,堅持新栽和補植一齊抓,不斷擴大全縣果園栽植面積,大力推廣果實套袋、果品深加工等提質增效措施,發展壯大果品營銷協會等中介服務組織,20xx年10月被國務院授予“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近年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年均新栽蘋果5萬畝,建成苗木繁育基地20xx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19.82萬畝,20xx年果品總產量達到5.2萬噸,產值7100萬元。力爭到“十一五”末實現全縣人均一畝果目標。

3.烤煙產業。緊扣創建全國優質煙葉填充料生產基地的目標定位,烤煙產業開發穩步推進,規范措施有效落實,現代煙草農業有序推進,烤煙測土配方施肥、榆林子標準化煙站建設等項目順利實施,全面完成了烤煙基地縣8000多萬元的煙水配套項目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新打機井、蓄水池各12座,新建密集式烤房700座。20xx年全縣規范種植烤煙3萬畝,占全市種植面積的96.2%。和往年相比,種植面積在量上盡管有所減少,但由于烤煙單價的提升和市場需求量的加大,烤煙種植效益明顯提高。全年烤煙產量達到5700噸,烤煙均價從去年的6000元/噸提高到今年的9500元/噸,僅此一項,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多增加近百元。全縣累計收購烤煙9萬多擔,實現稅收1000多萬元,達到了“規模種植、優化布局、提高質量、增加收入”的目標。

4.蔬菜產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創新,把發展蔬菜產業作為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突破口和振興××縣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點產業來抓。圍繞建設服務煤田開發的“菜籃子”基地,堅持一手抓舊棚生產,一手抓新棚建設,在穩固提升四郎河川區萬畝無公害設施蔬菜基地的基礎上,采取政府投資扶持、整合項目資金、農戶自愿建設的辦法,籌措投入資金526萬元,新建永和羅川、宮河王錄等示范點4個,新建永和羅川半地下式日光溫室50座,新建山河解川、永正樊灣子、佛堂大棚瓜菜示范點3處,拱架大棚300座,建成榆林子中巷、周家蘆堡城郊百畝蔬菜基地2個,竹架拱棚300座,修復因災毀損菜棚257座,發展中小拱棚3.2萬個,7840畝,及時栽植了辣椒、西紅柿、黃瓜等名優品種,單棚最高收入達到1.5萬元。通過示范推動,整體推進,全力抓促,20xx年落實瓜菜種植面積7.65萬畝,其中設施種菜1.08萬畝、瓜類0.82萬畝、大蔥3萬畝、常規種菜2.75萬畝。蔬菜總產量10.48萬噸,產值1.8億元。

5.養殖產業。堅持小群體、大規模,以子午嶺林緣鄉鎮為重點,積極扶持規?;B殖,加強品種改良和疫病防控,發展規模養殖鄉鎮5個,專業村12個,永盛標準化、山河王閣、榆林子樂安坊、山河西關等養豬小區4個,規模戶累計達到4336戶。20xx年全縣大牲畜存欄1.4萬頭,較上年同期增長11%。牛、豬、羊存欄為1.36萬頭、2.23萬頭和1.52萬只,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1.5%、12%和13.4%;三畜出欄0.59萬頭、2.05萬頭和0.8萬只,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1.3%、14%和11%。畜牧業總產值完成5866萬元。

6.龍頭產業。堅持把龍頭企業建設作為加快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按照“揚起一個龍頭、帶動一項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圍繞果、煙、菜、畜等支柱產業,采取招商引資、啟動民資、能人帶動、集資入股等方式,積極鼓勵興辦“農”字號產業化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實現加工增值增收,建成了以綠源公司、金牛公司為代表的果品加工企業,以奧神洲公司、大地、聚源果業公司為代表的蘋果貯藏運銷企業,以高星農產品加工公司、鵬達薯業公司為代表的蔬菜加工運銷企業,以康達肉食品加工公司、甘肅永盛標準化養殖示范區為代表草畜開發加工企業。堅持以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為方向,積極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完成大蔥、紫蘇、辣椒無公害農產品栽培技術規程,“宮河”牌大蔥、“隴蜜”牌蘋果、“惠爾靈”牌紫蘇油等名優產品商標已經注冊和綠色認證,培育開發“個丁個”牌小雜糧、“良創天下”牌小米、“醉楊妃”牌果脯、“保全”牌醬牛肉、“三禾”牌米醋等農業新產品10個,實現了“企業聯基地、基地帶產業、產業富農戶”的良性發展。目前,全縣共建辦產業化龍頭企業27戶,其中省級1戶、市級3戶,奧神洲、金牛公司等7戶企業獲得了自營出口權,其中奧神洲果業公司已累計出口蘋果4000多噸,創匯600萬美元;金牛公司出口紫蘇油90噸,創匯13萬美元。

7.勞務輸轉。始終把勞務輸轉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大項目、大產業來抓,按照“縮小分母、擴大分子”的要求,堅持城鎮農村統籌、培訓服務齊抓、就業創業并舉,努力擴大勞務輸出規模,組建成立勞務中介機構2個,鞏固創建環勃海灣、長三角等勞務基地30個,實現了勞務輸轉由季節型、苦力型、自發型向長期型、技能型、組織型的轉變。20xx年共輸轉勞務人員4.8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850元。

8.服務體系建設。健全了縣鄉科研推廣機構和農民技術員隊伍,大力推廣普及農業實用新技術,良種覆蓋率、科技覆蓋率、農業科技貢獻率分別達到98%、95%和50%以上。加大市場建設和產品營銷力度,共建成各類農產品經銷市場17處,年交易額達到9000多萬元,發展農村營銷服務企業350戶。農村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到45.7%,農村經濟結構正在由第一產業主導型向一、二、三產業均衡型發展。

二、存在問題

從總體上看,經過多年持續不懈地調整,全縣糧經種植配置趨于合理,多種產業、多種經營得到迅速發展,與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水平基本相適應,符合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的總趨勢,基本滿足了城鄉居民生活和社會發展需要。但是,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比,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調整步伐緩慢,主導產業規模不大。受國家煙草“雙控”政策制約,烤煙產業嚴重萎縮,種植面積由20xx年的11.9萬畝,大幅壓減到20xx年的3萬畝,早日爭取到國家烤煙種植基地縣任重道遠。南塬蘋果主產鄉鎮果樹填平補齊空間很大,北塬果業拓展舉步維艱,穩煙擴果任務十分繁重。

二是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在結構調整中,區域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區域性農作物結構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精品意識不強,栽培技術和品種更新滯后,市場競爭力不強;優質農作物發展不快,種植面積小,專用品種少,市場競爭能力不強;農業標準化生產相對滯后,與綠色無公害產品標準差距較大,大路產品、原料型產品多,專用產品、深加工產品少,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難以抵御外來產品沖擊。

三是龍頭企業發展滯后,產銷銜接不夠緊密。目前僅有的龍頭企業規模小、數量少、范圍窄,沒有把市場和農民很好地聯結起來,未形成較穩定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全縣缺乏有實力、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難以實現農產品的加工轉化增值。在運作方式上,還沒有真正形成“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分散經營與市場經濟規?;⒓s化、專業化矛盾越來越尖銳。農產品市場建設規模小、層次低,龍頭企業少且處于發展初期,市場開拓力弱,80%的農副產品以低級原料和初級產品的形式出售,缺乏深度和廣度的開發利用,品牌優勢不夠明顯。

四是農業基礎薄弱,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差、技術裝備比較落后的現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還相對脆弱。農業科技轉化率低,農業信息和技術服務仍以產中指導為主,加之作為結構調整主體的農民,年輕的、有文化的外出打工或從事二、三產業,留守農村勞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小農思想嚴重,市場觀念淡薄,獲取農業信息的手段落后,接受新技術、新品種、新觀念的能力低,短期內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運行規律。

五是開發資金短缺,調控能力不強??h鄉財政困難,向上爭取資金數量有限,銀行信貸渠道不暢,農業結構調整資金無法足額投入,結構調整方式單一、手段不靈,仍依賴于政府計劃的單向調整。

三、發展思路

從××實際來看,要實現產業調優、布局調新、質量調高、效益調活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目標,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實現效益最大化,促進調整思路由適應型向戰略型轉變。按照“突出主導產業、優化區域布局、強化龍頭帶動、完善開發機制、規模集約經營”的調整路子,持續發展“兩帶兩片一區”(南塬優質蘋果基地帶、北塬優質烤煙、蘋果帶、三嘉瓜果套種片、林緣種草養畜片、四郎河川高效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等特色優勢產業片帶,集中建設具有競爭實力的產業帶、產業群、產業園。

二是實現布局區域化,促進主導產業由傳統型向高效型轉變。加強烤煙產業規范化生產步伐,積極順應政策、市場變化,嚴格實行訂單種植、合同管理,使烤煙生產逐步走上規范化生產管理的軌道。果品產業在提升品質和效益上下功夫,堅持新栽、補植、管護“三結合”,重點建設北塬6個優質蘋果基地,力爭經過多年努力使我縣成為隴東果業大縣、果業強縣。草畜產業以牛、羊養殖為主,豬、雞、兔養殖為補充,大力發展人畜分離的規模養殖場、養殖示范區,每年種植優質牧草3萬畝以上,力爭草畜產業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率達到20%以上。蔬菜產業以設施拱棚種菜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大蔥及常規露地種菜,力爭 “十一五”末全縣蔬菜面積達到8萬畝,其中設施瓜菜面積突破2萬畝。

篇6

但是也要看到,我省農產品加工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總體水平也落后于沿海兄弟省份。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產值超出了電子、汽車及化學工業,成為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其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產值之比一般在3∶1左右。如美國是2.7∶1,日本是2.4∶1,英國是3.7∶1,而江蘇僅為0.5∶1。發達國家的種植業、養殖業產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國僅有2%-6%。江蘇農產品加工率大體上肉類為6%-7%,蔬菜為4%,果品為3%。我省雖是出口大省,但農產品出口仍是“短腿”,僅排全國第六位,2005年江蘇農產品出口(農產品初級及深加工產品占主體)雖然突破10億美元大關,上了一個臺階,但總量仍然偏小,僅占全省農業增加值的5.7%。這樣的規模顯然和建立全國性農產品加工基地差距甚大。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點:一是農產品加工比重低,缺乏加工專用品種;二是企業規模偏小,缺乏科技創新意識;三是加工工藝和設備落后,資金投入少;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健全;五是產加銷嚴重脫節,農產品資源有效利用低。

為順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我省應抓住機遇,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快發展,構建農產品加工高地,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著力發展優勢產業,加大扶持龍頭企業力度。為了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順應市場趨勢,企業要發展優勢產業,推出具有江蘇特色、高附加值、高質量的品牌產品。一是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先進技術,積極發展江蘇特色蔬菜和果品加工,提高果蔬的保鮮、分級、包裝、加工等商品化程度,降低果蔬產品季節性缺陷,減少果蔬鮮食比例,賦予產品較高的附加值,增加果農的實際收入。二是著力發展我省的優勢產業――畜產品和水產品的綜合加工能力,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轉變,構建標準化、規?;曫B基地,引入優良品種,吸納先進技術,建立從基地到加工的全套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實現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優質化、安全化及可追溯化,提高產品的信譽度,加大品牌的宣傳度,帶動基地農戶致富,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龍頭企業群。三是擴大發展糧油棉等產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根據消費者需求和市場導向,研制出多種糧油加工專業品種,擴大江蘇品牌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占有率,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是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有效措施。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扶持加工出口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開拓能力強的重大技改項目,進一步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形成完備的農產品加工體系,逐步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低價戰略向優質低價并舉的國際營銷戰略轉變。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區城。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區域不僅有利于農產品就地加工形成產業化、規?;?,而且可以使農民更容易了解市場的需求,迅速地根據市場和加工企業的需求對其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進行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區域應根據我省優勢農業區域情況因地制宜,依據當地農業資源、產品品種等基礎優勢,以產業化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以形成國內外競爭優勢為目標,以持續增效為目的,形成具有各地特色和相當加工規模的農產品加工區域。

提升農產品技術創新能力,創建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從農產品加工率看,目前發達國家已經達到90%以上,而我省不足30%。不論是糧食還是果蔬大多以銷售原料或初級加工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成品較少。創建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科技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技術水平,同時也起到示范推廣作用。美國、日本等國都建立了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中心,成為發展農產品加工的新的生長點,促進了科研與生產結合。經濟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加工業中廣泛應用高新技術,而這些技術在我國的研究應用才剛剛起步。創建我省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應建立省級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和中試基地,并建立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網絡,使科研項目一開始就瞄準市場需求,注重科研項目的實用性和先進性,為科研成果轉化打下良好基礎。要加大研究與開發經費的投入,從資金上確?!吧a一代,開發一代,研究一代”的實現。要鼓勵和創造條件推動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或組建科技型企業,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使科技型企業成為科研開發和投入的主體。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包含農業、輕工、食品、糧油、畜牧、生物、化學、機電等多學科的行業。我省應在相關高等院校中增加系統的農產品加工專業和課程,增加和完善農產品加工的試驗條件,使學生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的特點有更多的了解,為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培養和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篇7

[中圖分類號] S-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063-01

山東省泗水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常年處于干旱以及半干旱狀態,民間有著“十年九旱”的說法,旱作節水農業是泗水縣農業發展的方向,近年來,我們農技推廣過程中,對泗水縣旱作節水農業現狀進行了詳細調查,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出了泗水縣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對策。

1 泗水縣旱作節水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1 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泗水縣全年降水量為727.4毫米,季節分配不均勻。全年降雨量中夏季占65.3%、冬季3.7%、春季13.8%、秋季17.4%。徑流系數0.48,年徑流量245.6萬方,降水利用率較低。平均蒸發量為每年年20000多毫米,是常年降水量的2.8倍。除了每年的7月份蒸發量和降水數量比較接近意外,其余每月的降水量大都小于蒸發數量,特別是春季,降水量和蒸發量差別最大,降水量比蒸發量低近600mm。所以,每年發生春季干旱的可能最大。

1.2 縣內耕地嚴重的水土流失。泗水縣境內丘陵山地較多,河流山川縱橫交錯,境內耕地大多是順坡地、山坡梯田、土壤耕作層較薄,耕作層厚度大多數在40cm左右,地力不高,土壤質地較粗,保肥保水性能比較差,有機質含量低,速效養分少,地塊散布,有嚴重的水土流失,約 8.8萬公頃土壤收到侵蝕,侵蝕面積占可利用面積的80%以上。

1.3 欠缺水Y源。泗水縣內水資源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資源儲量為1.2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是泗水縣的主要水源,根據有關資料表明:泗水縣地表水資源總量為3.2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為580立方米,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的四分之一,是缺水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

1.4 農業用水越來越緊張,超量開采嚴重,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多年以來,人為活動的不科學不合理,又進一步加劇了本縣生態環境的惡化,致使水土流失的面積進一步擴大,地下水超量開采嚴重,又致使泗水縣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農業旱災頻繁發生,甚至水井干涸,河流斷流,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灌溉用水的水位逐年下降,正常年份可供水量基本上能夠滿足現狀用水需求,到了干旱年份就難以滿足用水需求。農業面源污染進一步加重,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1.5 農業用水利用率較低,旱作節水農業的增產潛力較大。一是農田灌溉用水利用率較低。正常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不足0.5,有的甚至只有0.3,嚴重低于節水規范要求的0.68。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較低。受旱作節水技術推廣普及率、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狀況等因素的影響,降水的利用率只有35%上下,沒有充分發揮降水利用空間。三是灌溉水定額過高。一方面水資源短缺嚴重,可是另一方面又存在嚴重浪費農業用水的現象。有些水澆地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進行,農業管理粗放,土地不平整,灌溉定額過高,有的每畝高達1000立方米以上,大大超出全國平均毛灌溉定額每畝662立方米的水平,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

2 泗水縣旱作節水農業今后的發展建議

按照《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發展規劃》的思路和布局要求,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通過現代田間水利工程建設、推廣使用現代旱作節水技術和進一步建立健全旱作節水體制制度等措施,進一步提高節水灌溉能力。

2.1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協調農業發展。通過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規范農業栽培技術,使農作物的“土、肥、水、管、密、保、工”達到合理的最佳配置。也就是通過深耕、改良土壤、和合理的種植規劃規劃 ,合理施肥,興修水利和合理用水,培育和推廣良種,合理密植,科學的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使旱作節水農業能夠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2.2 綜合集成各項措施,達到“三水合治”的?!叭本褪切钏?、保水、節水,首先是通過水利設施,能夠蓄住天上降水;其次是通過改良土壤保住土壤水,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再次就是節約灌溉用水,改變灌溉方式。

2.3 建立旱作節水的長效機制。一是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建立農田旱作節水的保障機制。充分利用農田基礎設施補貼、農田節水設施補貼、新型高效節水技術示范推廣補貼等政策性補貼,改革現行投資管理體制,公益性工程采取定額補貼,產業化項目實行引導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二是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不斷增強農田節水的內在動力。加強輿論宣傳和農民培訓,使廣大農民牢固樹立農田節水理念。激發農民投資應用農田節水技術的熱情。加強典型培育和引導,最終實現由“我要農民節水”向“農民自覺節水”的根本性改變。三是堅持以集體為主力,建立農田節水管理機制。制定鼓勵管理機構節水的政策措施,實行節水灌溉設施的更新改造與節水管理水平掛鉤,幫助村集體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節水給予獎勵,超額用水給以經濟處罰的管水用水機制。

2.4 中部的平原地區和南北丘陵地區科學規劃,“兩區統籌”。

在泗水中部的泗河沖擊平原地區,建設現代微型田間水利設施設,進行現代基本農田建設,完善田間的灌溉管道、灌溉水渠,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利用噴灌、滴灌等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等,圍繞我先主要農作物生產,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施肥等農田綜合節水技術模式。

3 結語

篇8

1農村傳統產業的概念

新時代的朝陽產業就是發展文化產業,因其具有投入少、產出高和可持續發展等優點。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時間雖然長,但其發展速度卻非??臁8鞯囟枷Mㄟ^發展文化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農村傳統文化是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為背景,是農民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之中逐漸累積的思維、認知和價值觀等結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主要指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按照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動和過程。農村文化事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都在農村傳統文化建設之內。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對農村文化事業具有加強作用,能夠促進對傳統優秀農村文化的傳承,有效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繁榮農村經濟。

2 目前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高,創意不足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阻礙就是部分傳統的文化觀念和現代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強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輕商”的中國式傳統思想影響,部分人對文化產業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夠接受,認為文化不能淪為商品,覺得發展文化產業就是對文化的破壞,人們對文化產品消費力受到極大的影響,不利于整個文化產業的前景發展。當前學界和業界都不能對怎樣發展文化產業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還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認為文化產業就是第一、二產業,沒有意識到文化產業其中的特殊和價值。此外,我國目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普遍創意不足,沒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創意”的核心。

2.2 結構性矛盾突出,缺乏內生動力

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范圍覆蓋比較廣泛,既有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制造,又包含有第三產業中的文化服務行業等。按照制造行業的角度而言,文化產業對于占有比重高達60%的重工業而言,其規模和生產設備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務不到位

對于農村傳統的文化產業發展而言,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機構不完善。部分地方雖然設有管理機構,但是由于人員配備不足、素質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務不到位。管理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模式要求進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導致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不能實現健康發展。

3 加快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迅速發展

要想發展好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就必須要借鑒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方法,需要政府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以及城市文化產業統籌發展,充分展現自身優勢,以利于兩者協調發展。

3.2 完善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政策

有關部門要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進行探究,明確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發展策略以及發展機制,要充分結合該區域文化生產的實際情況、資源以及拓展空間,致力于促進和城市文化產業間的要素流通和優勢互補,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完善。

3.3 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滿足農民文化需求

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必要條件。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主要體現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體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漸完善該區域文化設施,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做好鄉鎮的文化互動場所工作,激發農民群眾的熱情,充分發揮服務功能和加大對農村傳?y文化產業建設的投入。

3.4 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

篇9

新時代的朝陽產業就是發展文化產業,因其具有投入少、產出高和可持續發展等優點。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時間雖然長,但其發展速度卻非???。各地都希望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農村傳統文化是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為背景,是農民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之中逐漸累積的思維、認知和價值觀等結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主要指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按照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動和過程。農村文化事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都在農村傳統文化建設之內。r村傳統文化產業對農村文化事業具有加強作用,能夠促進對傳統優秀農村文化的傳承,有效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繁榮農村經濟。

2 目前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高,創意不足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阻礙就是部分傳統的文化觀念和現代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強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輕商”的中國式傳統思想影響,部分人對文化產業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夠接受,認為文化不能淪為商品,覺得發展文化產業就是對文化的破壞,人們對文化產品消費力受到極大的影響,不利于整個文化產業的前景發展。當前學界和業界都不能對怎樣發展文化產業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還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認為文化產業就是第一、二產業,沒有意識到文化產業其中的特殊和價值。此外,我國目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普遍創意不足,沒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創意”的核心。

2.2 結構性矛盾突出,缺乏內生動力

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范圍覆蓋比較廣泛,既有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制造,又包含有第三產業中的文化服務行業等。按照制造行業的角度而言,文化產業對于占有比重高達60%的重工業而言,其規模和生產設備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務不到位

對于農村傳統的文化產業發展而言,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機構不完善。部分地方雖然設有管理機構,但是由于人員配備不足、素質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務不到位。管理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模式要求進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導致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不能實現健康發展。

3 加快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迅速發展

要想發展好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就必須要借鑒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方法,需要政府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以及城市文化產業統籌發展,充分展現自身優勢,以利于兩者協調發展。

3.2 完善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政策

有關部門要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進行探究,明確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發展策略以及發展機制,要充分結合該區域文化生產的實際情況、資源以及拓展空間,致力于促進和城市文化產業間的要素流通和優勢互補,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完善。

3.3 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滿足農民文化需求

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必要條件。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主要體現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體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漸完善該區域文化設施,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做好鄉鎮的文化互動場所工作,激發農民群眾的熱情,充分發揮服務功能和加大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投入。

3.4 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

發掘和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不可或缺。對于已有產業既要鞏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競爭力,而且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發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之中。管理機構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機制,有計劃、有組織地吸引、挖掘、培訓人才,使高素質人才從內心里想留在農村,為文化產業的建設做貢獻。

4 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科學的管理和文化產業人才的支撐。需要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切實貫徹有效的發展方法,保證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能夠不斷發展前行。

參考文獻

篇10

農村產業結構,就是在一定地域內,農村各產業部門之間及各產業內部質的聯系和量的比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將農村各產業內部重慶進行選擇,優化,提高農村經濟運行的效益。農村產業包括三大產業:第一產業為農業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第二產業為農村工業;第三產業為農村服務業。從我國目前的農村產業結構狀況看,我們應該將調整農村工業結構、調整農村服務業結構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結合起來,相互促進;通過農村工業結構調整,從根本上解決農副產品加工的問題;通過農村服務業的調整和發展,解決農副產品的銷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帶動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解決農產品相對過身和農民增收的問題。并充分發揮農村產業化經營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以農村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一、調整當前農村產業結構的必要性及其要求

(一)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必要性

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我國解決了長期困繞國人的吃飯問題,農民收入也實現了相應增長。但隨著我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產品總量供大于求、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現階段我國農業連年增產而農民增收緩慢等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逐漸暴露出來,這些矛盾最基本的原因是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只有通過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才能使問題等到根本解決。我國現階段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問題,保障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的評價標準

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能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以保證最大限度地提高當地農村經濟效益,提高農業生產的生態效益;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能夠保證農業內部各個生產部門和生產項目之間的物質能量相互轉化,保持和改善生態平衡,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能促進農村各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必須以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的評價標準為導向,科學統籌,逐步推進。

二、當前農村產業結構的現狀及其調整途徑

(一)農村第一產業發展的現狀與不足

農村第一產業包含兩個層次:一是農村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其他農作物之間的比例關系;二是指農村大農業內部農(種植業)、林、牧、漁之間的比例關系。

1、種植業存在的問題及其調整途徑

(1)種植業存在的問題。我國近年來糧食連年增產,但糧食生產生產方式科技含量低,無法生產出優質高效的農產品。經濟作物具有經濟價值高商品率,經濟作物的種植對于增加農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國目前經濟作物占的比重小,經濟作物的種植不明顯是我國種植業存在的一個硬傷。發展農業要既優且專,“優”指的是發展地區特色農業,“專”指的是將地區特色農業推廣發展為主導產業,但我國農村種植業發展缺少地方特色,即使有特色農業,也不能進行產業化經營,難以形成地區主導產業。

(2)種植業的調整途徑。保障主要糧食產品的供給是調整種植業結構的前提,這樣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調整種植業生產結構時,發展優勢、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是調整種植業結構的重點,逐步使經濟作物在糧食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資源優勢、環境優勢,發展地區地區特色農業與主導農業,進行產業化經營,逐步形成地區主導產業,這樣才能能夠提高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促進農民增收。

2、林業、畜牧業、漁業存在的問題及其調整途徑

(1)林業、畜牧業、漁業存在的問題。當前林業發展的三重問題:一是重伐輕植,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農業生產結構原則中資源合理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二是生產規模化程度低,不能夠有效地形成產業鏈,導致了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優勢,不能夠塑造產業品牌;三是林業生產中的林業產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推廣程度不夠,零散的經營不利于優秀科技成果的轉化。

畜牧業存在的問題為:畜牧疫病較多是養殖業的重要風險,多種疫病的頻繁發生使畜牧養殖業的風險大大增加,與此同時,個別養殖戶由于養殖或防疫技術不過關,欄內畜牧大量死亡甚至空欄。在畜牧在飼養期間,飼料價格和出售價格等存在不少變數,這些因素的變動都會對經營戶的經濟效益產生影響,這使得生產經營者不愿意發展畜牧業。

漁業存在的問題為:重捕輕養是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這不利于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各種新型的魚類病害頻頻發生,給漁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魚類病害已日益成為漁業養殖生產持續發展的瓶頸;另外,由于大量藥物、飼料的無序使用,致使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下降,漁業養殖投入品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制約了漁業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

(2)林業、畜牧業、漁業的調整途徑。在林業、畜牧業、漁業調整過程中,有三個基本的調整途徑:一是改變生產方式,改變重伐輕植、重捕輕養的生產方式;二是普及農業生產新技術,提高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這是應對植物疾病和動物疫情的根本措施;三是注重產業化經營,產業化程度低,這不利于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也不利于應對市場風險,注重產業化經營是增加農業生產科技含量,發展農業的必走之路。

(二)農村第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調整對策

1、農村第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農村第二產業是指農村工業。農村工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但是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一是農村工業與農業的關聯度很低,不能使農產品就地加工增值,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二是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的重復率高,農村特色工業少,不能充分發揮農村工業的特色優勢;三是農村工業科技含量低,產業化鏈條短;四是我國城鄉市場分割的現實使得農村工業并不能與城市工業進行分工合作。

2、農村第二產業發展的調整對策

發展農村工業,最為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農村實際,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此可以加深農業工業與農業的關聯度,使農產品快速增值;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工業,以“稀有獨特”取勝;調整農村工業布局,防止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的重復生產,建立統一的城鄉市場,加強與城市工業的分工與合作,以此促進農村工業的快速發展。

(三)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調整對策

1、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服務業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國農村生產的過程中,主要重視農業產業和農村工業的發展而忽視了農村服務業的發展,在農村服務業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又緊緊重視農村生產資料的生產、銷售和農業技術推廣,不重視農產品市場信息的,不重視農村金融、農村法律等服務內容。

2、農村第三產業的調整對策

農村現代服務業必須發展農村信息、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旅游服務等行業,提高服務水平和技術含量,從長遠看,信息、金融、會計、咨詢、法律等服務業對于保障農村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另外,建立農業服務專門機構是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的重要途徑,這是優化農村服務業結構、提高農村產業運行質量的必要選擇。

三、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一)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化是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能夠與現階段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新的經營方式和運作機制,它能夠有效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系列問題,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具大推動力,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應圍繞農業產業化進行。

(二)發展農村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思路

1、形成農產品生產基地

由一大批承包農戶組成小規模、大群體式的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這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剞r戶應達到一定數量,并能達到一定批量的商品產量和商品產值。如果不能帶動一大批農戶并生產一定批量的商品,表明生產基地還沒達到一定規模,就形不成農業產業化經營。

2、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樣化的龍頭企業和產業化組織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營銷業,結合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優化龍頭企業布局。引導促進龍頭企業推進技術進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創出一大批農產品名牌,使其在國內外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并在全國形成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體系。

3、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促進龍頭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與農戶在產權上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認真總結和推廣各地行之有效的產業化經營利益聯結形式,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機制,保護企業和農戶的利益,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四、結束語

“農民很苦,農村很窮,農業很危險”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叭r”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戰略部署,應該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有效利用資源,發揮地區優勢,促進農民增收,著力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不僅能夠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質量,也能使得農村三大產業規?;l展,保證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石.試論現階段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1).

2、周向平,高順全.立足本土,大力發展林業產業[J].中國林業,2010(10).

3、綏濱農場畜牧水產科.當前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措施[EB/OL].省略/ArticleList.aspx?id=24061&CategoryID=414&ColumnID=412,2010-02-18.

4、韋開華.巴南區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EB/OL].cqagri.省略/detail.asp?pubID=67205,2004-04-06.

5、陳柳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特點及對策[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6、林木西,王慧.工業化的“二元結構”與農村工業化的發展[DB/OL].中國鄉村發現網,2010-08-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777米奇影视盒|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2021麻豆剧果冻传媒入口永久| 奇米影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日本高清二三四本2021第九页|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特区爱奴在线观看| 动漫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色综合网站在线|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 xxxxx日韩|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性videos欧美熟妇hdx|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明星女友开挂吧电视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无圣光一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无遮无挡爽爽免费视频|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软件| 李宗60集奇奥网全集|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 日本chinese人妖video|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va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欧美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视频| 美国十次啦大导航| 性色欲网站人妻丰满中文久久不卡| 国产又大又长又粗又硬的免费视频| 你懂的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99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天天影视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