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1 17:06: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七年級歷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例如:《識字3》中,針對“木字旁”、“禾字旁”,教師通過圖片或者實物,讓學生觀察并理解偏旁的本意。
(1)“木”的古文字像什么?(像棵樹。“木”古文字像棵樹,有樹冠、樹干和樹根)
(2)學習“木字旁”的生字。
(3)“禾”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一株禾苗。“禾”的古文字像一株禾苗,有穗、葉、莖與根。)
(4)學習“禾字旁”的生字。
(5)(出示圖卡松柏、楊柳)這些是什么樹?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出示詞卡:桌椅)
(6)(出示圖片與詞卡:秧苗、稻谷)這些地里長的農作物叫什么呢?(莊稼)
教學結合圖片,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識字的興趣。但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把文本背后的思想通過一些詞語發掘出來,例如:《梅蘭芳學藝》教學中,教師要抓住“神兒、料子、魚兒”等教授兒化音的讀法;通過“讓學生緊盯多媒體屏幕上的一個運動的圓點”,讓學生感受“注視、緊盯”等詞義,體驗梅蘭芳勤學苦練的艱辛;通過“終于”等詞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語言內涵。這樣的閱讀能夠把字詞理解與文章思想結合起來,效果非常好。
2.注重閱讀興趣的培養
在教學中要把興趣激發作為教學的基礎。例如:在《梅蘭芳學藝》教學中,學生對于京劇以及梅蘭芳本人都缺乏興趣,而且這篇文章的內容缺乏趣味性,教師在上課后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貴妃醉酒》,讓學生對京劇與這個表演者產生興趣,然后理解背景,切入教學。或者通過課文文本旁邊的插圖,讓學生研究一下這個穿著京劇服裝的演員,從好奇心中激發興趣。
學生都喜歡活動,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對活動中游戲性一面非常感到興奮。教學中要善于采取活動的方式,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學會閱讀的方法。例如在《狐貍和烏鴉》的教學中,教師這樣安排:
師:“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然后再輔以多媒體課件,老師用富有感情的語氣講述故事(課文內容)。聽完故事后,教師問:你聽懂了些什么?有什么問題想問嗎?引導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
故事的演示創設了輕松、愉悅的氛圍,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閱讀創造了鮮活的空間,將學生自然地帶入了學習情境。活動的形式很多,在課堂中還可以開展比賽、講演等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激情。
3.強調閱讀中隊學生個性的尊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所以,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對學生個性的尊重,讓學生去體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低年級學生雖然知識經驗少,但他們具有非常強的想象力與大膽的創造力。在教學中要提供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于學生想象中一些荒誕的成分或者一些不合理創作要抱著寬容態度,保護與激勵學生把想象與創造結合到閱讀中,一旦形成學生個人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閱讀質量提升極有幫助。例如:在《夕陽真美》的教學中,教材把太陽擬人化為一張圓圓的臉,“它那張圓圓的臉漲紅了,把身邊的云染成了黃色、紅色、紫色……”可以讓學生想象“太陽為什么臉紅了?高興了還是生氣了?還是害羞了?”“太陽是什么性格?你能夠為它遍一個小故事嗎?”這樣能夠在文本閱讀中,結合文本特點開展定向想象,同時訓練學生的寫話能力。
個性化的閱讀不僅需要寬容,而且需要讓學生展示。在教學中可以激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說出來,給學生展示個性與訓練表達的機會,這樣的交流對全體學生閱讀思維的開發非常有意義。
4.要重視教師的科學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也提醒我們:“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告訴我們:閱讀不僅是字詞的把握,更是人文性的滲透。我們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引導,發掘文本背后的人文性要素,“提高”為哲理性的思想,“下沉”為生活化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促進人生價值觀的發展。例如:《狐假虎威》的教學中,一方面帶領學生理解本課文隱含的哲理——表面的假象與真實的關系,另一方面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等,這樣可以把文本進行哲理及生活化的概括與延伸,做到上下通透,引領學生發展。
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思維的參與是閱讀中非常重要的素質,而問題是思維的動力、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在問題中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思維向深度與廣度發展。例如在《臺灣的蝴蝶谷》中讓學生閱讀第三段中“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種黃顏色的蝴蝶,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燦燦,十分壯觀。”并思考問題:
①在讀這一句的時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課文中什么地方帶給了你這樣的感受?
②你還想像到了什么樣的畫面?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集團企業逐漸走進市場,成了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眾多主體中的一部分,集團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站穩腳跟,穩步發展,提高集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獲取一定的市場份額,除了依靠雄厚的資金,過硬的技術,還要加強集團企業管理方面的創新,而要想加強集團企業管理方面的創新,必須不斷融匯先進的文化理念,更新管理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創新集團企業管理,促進集團企業的快速發展。
一、先進文化理念的涵義及特點
1.先進文化理念的涵義
所謂先進文化理念是指以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生產者為目標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健康積極向上的具有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和文明的先進理念。
2.先進文化理念的特點
先進文化理念可以不斷適應并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前瞻性的特點 ,具有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緊密聯系的特點,具有博采古今中外的容納性特點。
二、新時期先進文化理念下集團企業的管理創新
1.創新管理觀念促進集團企業的管理創新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經濟形勢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集團企業要想進行管理創新,首先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方式,不斷創新管理觀念,促進集團企業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同時還要不斷強化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方式,使其不斷和集團企業管理相互適應,并使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方式持久性得到持續加強。在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同時,企業還要認真做好集團企業內部管理的統籌規劃,確保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方式能夠和集團企業的管理觀念與管理方法相適應,對于那些不適應先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傳統管理觀念及方法,集團企業要敢于大膽拋棄,確保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集團企業內暢通無阻。
2.落實人本思想促進集團企業的管理創新
在我國集團企業傳統的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是“人治”方式,在這種管理方式下,人情大于制度,集團企業管理人員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集團企業管理,也按照自己的喜好對待集團企業員工,集團企業也完全依照集團企業管理人員的喜好進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集團企業管理人員的權利至高無上,已全部凌駕于集團企業的各項規章管理制度之上,集團企業管理基本上呈現出一種家長制式管理,這種管理方式完全脫離了市場,違背的市場規律,因此也無法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環境,必將被徹底淘汰。
為促進集團企業的發展,集團企業管理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人力資源作為一種資源是集團企業中最寶貴的資源,是企業所有資源當中處于核心位置的資源。這就需要認真落實人本理念,將人放在集團企業各項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位置之上,使人本理念完全融入企業創新管理機制之中,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積極作用,從而實現集團企業管理上的創新。為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集團企業通過創新管理方式,不斷從外界引入人力資源,并將其作為集團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創造條件充分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釋放他們的潛力,從而不斷推動集團企業的發展。
3.創新合作方法促進集團企業的管理創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團企業生產再也不是孤軍作戰,集團企業首先面對的是集團企業內部的各組成部分是不是能夠同心同力,協同作戰,其次還要面對市場生產鏈中其他企業以及各級經銷商。企業只有協調好內部、外部的力量,才能夠從容面對市場,走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為此,企業必須融會貫通先進的文化理念,創新合作方式,真正實現集團企業內部外部的統一,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
創新合作方式表面上看起來相當簡單,但是集團企業內部與外部合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影響到不同集團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真正創新合作方法,實現集團企業整體創新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集團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紐帶以及戰略同盟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重要,孤軍作戰的取勝能力遠遠低于集團作戰的取勝能力,同時,當前的市場競爭特點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商業伙伴+競爭對手的復雜模式,在這種復雜模式的前提下,企業之間既充滿競爭又進行合作,在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中競相發展。
總之,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以及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單純依靠傳統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全面引入先進文化理念,并將其應用于集團企業的創新發展之中,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不斷提高集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打造世界一流集團企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當前,老齡化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根據2012年7月公布的《2011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公報》所提供的數據,截止2011年末,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899億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3.7%。對老年人進行科學合理的社會護理,保證老年人擁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是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老年人心理健康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對于為數眾多的老年人而言,只有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才能獲得較高的生活質量,才能有利于健康長壽。1977年巴里?卡蘭德用于評價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綜合評價量表,也包括了精神健康的內容。
根據相關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標準應包括五個方面:首先,精神愉快、樂觀豁達的心理狀態,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其次,健全的人格,正確面對自己和外界事物,而非怨天尤人。第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集體感和社會榮譽感。第四,能準確判斷事物,具有理性的思維能力。第五,正常的行為能力,擁有正常的社會觀和倫理觀。①然而,現實往往與這個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實際上,隨著老年人機體漸漸衰老,心理狀態也同樣會出現老化現象,這種改變很可能導致并引發身心疾病,同時可能有礙家庭社會和諧的心理問題。
常見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當前,老年人之中存在的問題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精神抑郁:一些老年人隨著社會角色的變換往往很容易處于精神抑郁的不良心理狀態中,表現出沉默寡言、心境憂傷、悲觀、精力喪失、對事物失去興趣、睡眠障礙、食欲減退、心情煩悶等癥狀。
精神焦慮:老年人隨著生理條件的變化普遍可能發生情緒改變,可能出現焦慮的心態。精神的焦慮狀態往往導致老年人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而難以獲得良好的睡眠質量,影響其身體健康。
失落和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降低,可能出現較強的失落和自卑的心理。這種心理可能導致孤僻、敏感、多疑、缺乏生活熱情,以期通過精神隱遁來逃避社會。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也可能出現過強的自尊心,表現出心胸狹隘,采用偏執、固執的處世方式以掩蓋內心的失落與自卑。
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在筆者看來,老年人健康問題出現的原因包括以下幾方面:
生理條件: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項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對來自現實的各種問題的應對能力大不如前,容易引起自卑、焦慮和抑郁的不良心態。一些疾病,例如糖尿病、腦萎縮、動脈硬化等,也可能通過改變人體既有的平衡狀態而直接引起老年人性格的變化。
社會適應:退休后的老年人都會發生較大的社會角色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老年人可能由于難以忘記往日的成功而倍感空虛寂寞。如果不能獲得較好的調整,他們就很有可能進入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
精神需求:離開工作崗位后,老年人精神上可能出現空虛、害怕孤獨的狀態而更多需要與其他人的情感交流。然而,當前日益激烈的競爭往往導致家庭的社會養老功能淡化,老人的親屬由于忙于事業和學業而缺少足夠的時間陪護。缺乏足夠的關愛可能導致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陷入孤獨和苦悶的狀態。
經濟狀況:一些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原因陷入入不敷出的經濟狀態中,不得不面對朝不保夕的高度精神壓力狀態。即便是有穩定收入的老年人也往往會對自己的收入能否應對突發的各種事件而深切懷有危機感。這些壓力和危機感往往導致老年人的精神經常處于緊張和焦慮的狀態。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傳統心理學的主要關注。傳統心理學主要關注點集中于對心理疾病的醫治和矯正方面。這無疑是不夠的。如馬斯洛所言:“如果一個人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神經病患者、心理變態者、罪犯、越軌者和精神脆弱者……就只能產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②誠然,沒有心理疾病并不代表一個人的心理處于良好狀態。老年人處于人生的晚年,如果心理長期處于不良狀態,一旦心理問題爆發就幾乎沒有挽回的余地和可能性。因此傳統心理學及其指導的現有社會看護模式是存在局限性的。
積極心理學對傳統心理學的創新。與傳統心理學所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關注主動性培養健康積極的心理和人格。它主要關注的內容以主觀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社會制度為三個支撐點。具體而言,積極心理學關注和追求個體幸福感的塑造,強調積極主觀體驗;致力于關于積極人格特質研究。同時,積極心理學更多關注積極系統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使個體發揮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內容。③
積極心理學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價值。不難理解,老年人的社會看護都應努力采取措施促進老年人擁有幸福、積極的體驗和心理狀態,而不是被動應對心理問題。這樣,積極心理學就為老年人的社會看護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即通過營造幸福的心理體驗將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消滅在最初狀態。相比傳統的問題解決模式,積極心理營造模式的看護策略明顯在老年人健康心理維護方面更加高效。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社會陪護策略的創新
傳統社會陪護策略極其不足。很明顯,傳統的社會陪護無外乎家庭―社區―養老院―醫院等模式。這些模式之間往往相互獨立,缺少聯系和互動,同樣存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缺陷,內容缺乏體系性、連貫性;較少關注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因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心理狀態不佳的不良狀態。
積極心理學影響下對社會陪護策略的創新。國內外研究表明,要使老年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獲得最佳心理狀態和喜悅、歡樂、舒暢、滿足的好情緒,能增強肌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延緩衰老,達到身心的健康。④因此,社會看護應該吸取積極心理學的相關內容,更多通過采取各種措施滿足老年人的具體精神需求而實現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
追求積極心理的社會陪護策略分析。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積極的社會參與和社會支持,對老年心理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保護性和修復性因素。因此,社會的看護策略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科學分工的基礎上的協調和互動。
家庭:家庭成員應該更多關心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努力給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關懷、照顧和溝通,以自身的努力創造老年人健康幸福心理狀態的家庭環境。
社區:社區同樣應該努力營造一個讓老年人獲得幸福的心理體驗的居住環境。社區應該通過組織老年人集體活動,宣傳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識等方式,通過多種社會溝通的方式緩解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從而使他們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
養老院:養老院的職能同樣應該包括讓老年人獲得幸福的心理體驗和保持良好的心態。養老院應制定相應的心理咨詢、引導、治療等系統化的積極心理促成策略,同時重視組織老年人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活動,通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狀態而實現減緩和治療心理問題的目的。
大眾傳媒:大眾傳媒應重視老年人心理健康,鼓勵和選擇各種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優秀傳媒作品。同時應該通過影響社會公眾而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尊重老年人,重視老年人心理權益的良好社會風氣。
政府:政府應推動醫療保險體制的擴大和改革,通過減少老年人的后顧之憂而舒緩他們的精神壓力,同時政府應該通過增加對養老、敬老基礎設施和老年心理的投資來促進全社會范圍內老年人的生存環境和心理環境的改善和提高。
結論
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老年人可能出現一些消極的心理狀態,這些狀態可能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傳統的心理看護模式由于僅強調消極的心理疾病診治,忽略積極心理狀態的營造,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相比之下,積極心理學倡導的主動、積極營造幸福的心理體驗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鑒。家庭、社區、養老院、大眾傳媒、政府、等社會各方應該在老年人心理看護的過程中通力合作。
(作者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副研究員)
注釋
①潘紅梅:“老年人心理健康及護理現狀”,《中國療養醫學》,2009年第9期,第825~826頁。
②[美]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14頁。
國外學者認為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有政治風險、金融風險等,特別是目前經濟形勢不穩定,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者研究海外投資風險。目前國際上關于很多關于企業海外投資風險管理的理論研究較多,國外的建筑企業風險管理機構重點關注建筑企業風險管理出去之后的盈利,即通過建筑企業運營、資本運動等盈利方式控制風險。
加拿大著名學者Peter(2016)在《Housing Markets and Risk Adjustments in Monetary Union》一文中通過對美國建筑企業產業海外投資風險的周期研究,探討了不動產投資對策。伯特蘭(2017)分析了形成風險的國際因素和國內因素,認為國際資本流動、各國資本市場自由化、金融管制的放松、扭曲的財政政策和服務業鼓勵政策是全球建筑企業風險波動的主要因素。由于建筑企業風險管理不能直接帶來利潤,同時容易被同行效仿,國外建筑企業風險管理就不斷探尋新的方式,比如使用中期控制方法和理論進入資本市場拓寬資金渠道。在戰略管理高度發達的歐美等地方,建筑企業戰略管理也是一種重要的融資方式,在美國現在有80%左右的建筑企業戰略管理進行資產證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