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2: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服務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遼寧省服務貿易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一)服務業貿易總體水平增長平緩按貿易方式的不同分類,2012年遼寧省一般貿易額達到295.6億美元,較去年增長了32.6%;加工貿易233.7億美元,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16%左右,則比去年下滑了3.8個百分點,主要是2012年遼寧省的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額嚴重減少,說明目前遼寧省服務貿易增速還不能夠持續穩定進行。同時,2012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了38667.6億美元。而遼寧省則僅占2.7%,這說明省內服務貿易占全國服務貿易的比重雖然有所增長,但是比重還是較低的,其服務貿易發展仍以貨物貿易為主。
(二)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遼寧省服務業貿易出口集中在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較為密集的傳統行業當中,根據遼寧省服務貿易數據的獲得局限性,本文均采用遼寧省第三產業作為依據。據《遼寧省統計年鑒—2013》顯示,遼寧省批發零售業對國民經濟增加值從2005年的820.35億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2191.1億元,增長速度達到21%。而2012年遼寧省的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增加值只有9460.1億元,其中,批發零售業所占的比例已經高達2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發展緊隨其后。通過數據比較表明,遼寧省服務貿易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傳統的服務貿易上,發展結構很不合理。
2011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深圳、重慶、湖北7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目前,各地區的試點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并積極建設交易平臺,培育第三方咨詢、審核等碳市場服務業。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廣東均正式啟動了本地區的碳交易。區域性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將快速推動當地碳交易服務業的發展,推動遵約企業和碳交易服務機構之間的聯動,加強各地碳交易服務機構之間的協作,實現產業的整合發展。
(二)政策環境為碳交易服務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目前,我國已出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各試點省市也根據《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和《“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制定了地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實施方案和碳交易管理辦法等地方規章,深圳和北京還出臺了規范碳交易的人大文件,實現了區域碳交易服務活動的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二、我國碳交易服務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家層面立法相對滯后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碳交易有關的國家法律法規,法律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試點工作和碳市場履約機制對企業的約束力,影響了碳交易的活躍程度和碳市場的整體效果。
(二)碳排放數據采集困難
碳排放數據是碳交易的基礎,也是碳交易服務業的核心業務之一。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國家層面統一的統計核算標準,各試點均自行開發,數據口徑不一,影響了今后全國碳交易市場體系的統一。
(三)交易模式受到限制
國務院在2011和2012年為清理整頓交易機構,出臺了有關規定,包括《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等,其中對碳排放配額交易,規定不得以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限制了碳排放權交易的模式,難以實現連續交易、形成線性價格,不利于發揮市場的價格發現和資金流動融通作用。
(四)激勵約束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國在引導碳市場形成、鼓勵開展碳交易的激勵和約束政策還不夠完善,企業開展碳交易內生動力不足,難以發揮碳交易機制對促進企業減排的推動作用。
三、對加快我國碳交易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設想
(一)基本原則
發展碳交易服務業應圍繞建設生態文明主題,適應新形勢下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將發展碳交易服務業作為新興服務業的重要內容,遵約以下具體原則:一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原則。以市場化為導向,建立碳排放交易機制,培育壯大碳排放交易市場,鼓勵開展基于市場機制的碳排放交易,促進碳交易服務業發展。二是強化激勵政策引導原則。通過制定完善激勵政策,支持建設碳排放交易平臺,完善碳交易配套制度,引導市場主體增強碳交易的內生動力,壯大碳交易服務業規模。三是加強制度標準規范原則。加快建立統一的碳交易制度、標準,加強碳交易服務業監管,強化行業自律,規范碳交易市場行為,促進碳交易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四是統籌國內國外資源原則。在充分用好國內政策和資源的基礎上,注重學習借鑒國外碳交易先進經驗,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理念,逐步建立符合國際準則的碳交易市場體系。
(二)發展重點
1、建立交易平臺制定交易規則,具體包括設計產品、交易模式與流程,配額注冊登記、交易產品掛牌、信息披露、配額交易、交易結算、會員管理等方面的詳細制度。建立交易系統,具體包括撮合系統、信息系統、資金管理系統、數據傳輸系統和風險控制系統等的內容。通過配置充分滿易和災備要求的軟硬件設施,建設嚴密的交易和風險防控體系,最終實現交易系統與登記簿、資金第三方存管系統的對接,具備開發服務于政府碳減排目標和市場定價機制需求的交易產品的能力。2、建立登記注冊系統登記注冊系統是碳交易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碳配額的確權中心和管理中心。為碳交易配額的生成、分配、存放、交易和流轉提供載體,實現了配額的確權和固化,從權屬上保障了配額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企業通過查詢持有配額數量變化,管理自身碳排放,通過注銷配額完成碳排放履約。具體功能包括:賬戶管理、配額管理、減排量信息備份、企業排放數據管理、企業合規監管、配額確權、統計分析及信息等。3、建立核查驗證體系按照保守性、透明性、可比性、確定性和經濟性原則,依據政府批準的碳減排核算方法,建立真實客觀、能夠實現可監測、可報告、可核查的第三方核證支撐體系,同時為降低收集處理數據的成本,開發碳排放主體排放情況在線報告系統。4、培育交易主體通過規范交易行為,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培育碳交易參與主體,促進政府主管部門合理下達減排目標,推動交易經紀機構活躍規范交易,鼓勵金融機構和個人參與交易,確保排放權企業完成政府下達的減排目標。5、建立咨詢服務體系通過建立完善的咨詢服務體系,充分調動碳交易上下游產業鏈資源,包括市場交易咨詢顧問、減排項目咨詢顧問、核證核查培訓咨詢服務等,以完成減排目標為前提,在碳交易全產業鏈中,最大化利用市場手段實現資源分配。6、建立金融支撐體系搭建金融支撐服務平臺,鼓勵金融機構為碳交易市場提供流動性的同時,通過碳交易確定交易標的物權價值,積極探索形成低碳金融服務模式。
四、政策建議
(一)加強法規制度建設
加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立法進程,為開展碳交易、發展碳交易服務業提供法律支撐。在總結碳交易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國家層面的碳交易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碳交易主體、程序和規則,構建標準統一的碳交易平臺。加快建設碳交易登記注冊系統,并加強與碳交易平臺的銜接。盡快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和報告指南,為開展碳交易提供依據。探索形成有利于促進碳交易的價格調節機制,增強政府對碳交易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
(二)建立財稅金融扶持政策中央財政設立碳交易服務業專項資金
支持碳交易所按照統一標準建設交易平臺,完善碳交易市場配套體系,提升碳交易服務能力。研究建立促進碳交易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扶持政策,對碳交易主體、交易平臺、經紀機構開展碳交易給予一定稅收優惠,降低各參與主體的核證和交易成本。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碳交易特點,開發碳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服務。積極引進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優惠貸款和贈款,加大對碳交易服務業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統計核算標準,培育第三方核證機構
制訂完善碳減排、核證、交易等相關標準,引導碳交易規范有序開展。引導碳交易市場主體配備合理的能源計量器具,加強碳減排的計量統計。制定國家層面的第三方碳減排核證機構管理辦法,明確機構設立條件。建立第三方碳減排核證工作機制,完善相關程序,確保核證公平公正。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動畫加工服務業的特點
伴隨數字化、創意經濟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是內容產業的多元化,在數字時代,人們接受與傳播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圖形時代的到來使人們更樂于通過圖文綜合的載體來接受信息。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動畫外包有了更鮮明的特點,具體體現在:
(一)動畫制作企業的類型增多,獨立性更強。在上世紀末傳統動畫加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動畫訂單的供應方一般都是電視臺或者動畫制片方,承接外包的單位通常只是動畫制作企業,兩者的關系相對單純,后者對前者有較大的依存度,動畫制作方在產業鏈中僅做為內容的加工者,許多外包甚至只需要其提供最簡單而繁瑣的中期動畫繪制工作,動畫流程中真正核心的前期設計與后期工作均由甲方完成,加工生產只能賺取勞動力的差價,隨著周邊地區動畫制作技術成熟,競爭日漸激烈,而且勞動力價格優勢喪失后,這種模式必定走入窘途。進入互聯網時代的動畫制作服務商并非按上述模式運作。首先,動畫訂單的供應商與動畫制作企業的規模都急劇縮小,為了嚴控成本,有的動畫加工企業規模甚至回到了傳統作坊時代,由于動畫制作的投入很難再次達到上世紀的巔峰水準,以此為生的動畫加工企業也只能縮減人員,當年“翡翠動畫”、“太平洋動畫”那種規模與體量動畫制作企業也已絕跡多時。其次,動畫制作方與發包方的關系不再是單向的依存,通過互聯網,雙方獲取資源的渠道都大大增加,一定程度上使得動畫制作方與發包方的合作有了較大的選擇空間,動畫制作方的獨立性與抗風險能力更強。另外,計算機硬件技術與圖形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給個人從事動畫加工創業提供了契機,計算機動畫軟件不僅種類多樣,而且功能強勁,這些軟件經過數代的持續改良已將以往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整合成現今可由一人獨自完成,個人動畫制作業務得以順利開展。“威客群體(Witkey)”應運而生。威客是一群有知識、有技術同時在網絡上尋求外包訂單的獨立個體,由于互聯網派單不需要固定的外包分發集散地,使動畫訂單趨于零碎化,威客在動畫外包服務領域才有了生存空間,現今在“一品威客”、“威客中國”、“豬八戒網”等眾多威客創業平臺上都可見到獨立動畫人承接動畫外包的案例。個人動畫制作主要針對需要小型需求方,消化規模與體量較小的動畫訂單,偶爾也會合伙承接大型動畫外包。這種自由的合作模式在保證極高的制作效率的同時還壓縮了制作成本,往往能開出比傳統動畫企業低的多的制作價格,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蠶食了大型傳統動畫制作公司的生存空間。
(二)更強調跨界,與不同行業的碰撞共同開發動畫產品互聯網動畫外包行業的涅槃源自全球范圍內各種新興行業與各種技術快速崛起,對于產品宣傳與普及的需要及與媒體的深度融合,使新興的動畫加工產業具有明顯的創意服務產業特點,與傳統動畫外包相比,它服務的對象可能來自各個行業。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發包方的構成越來越復雜,除了傳統的動畫制作企業發出的制作訂單外,還有更多來自金融、廣告、制造業等各個完全不相關領域的甲方,與傳統動畫外包的發包方相比,這類甲方并不了解動畫行業的制作模式與周期,只因動畫的成片效果能實現其宣傳目的選擇了與動畫制作方的合作。因此,以往單純提供動畫制作服務的企業已經無法滿足新興雇主的需求,動畫制作方需要提供更為綜合性的服務。因此,不少新興的動畫外包服務商均有明顯的跨媒介、跨專業的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于雇主。在這類服務外包中,動畫制作方不僅作為生產鏈中游的制作環節,同時還要大量參與前期的宣傳溝通,需要更多的了解雇主的目標與喜好,甚至還要參與制作片子的配音與音樂部分。在角色定位上,新興的動畫外包服務商與傳統廣告服務業更為接近,在互聯網上受到熱捧的MotionGraph廣告動畫即為此類代表。動畫制作方不僅要根據雇主的要求設計要前期的故事腳本,造型,鏡頭,甚至還要幫助雇主明確商業宣傳的目的,幾乎包辦了整個動畫制作的流程,這在過去只是單純以動畫加工為服務項目的合作模式中是很難見到的。在新興的動畫外包服務業中,動畫因其假定性、趣味性、易傳播等媒介特性,成為其他行業都十分倚重的創意衍生服務。人員構成上,動畫制作企業與之前的動畫加工企業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早期的動畫加工企業中的員工構成中,制作人員的比重占到公司人員總數的7成,而在現代的動畫服務企業中,這一比例下降到五成,就制作人員本身而言,傳統動畫制作企業的制作人員多由美術人員構成,而在現代動畫服務提供商中,制作人員的專業背景構成主要由廣告、計算機設計、圖形設計師與美術人員混合組成,在人員的分工上更加綜合。
(三)弱化工藝標準,更加推崇創意與文化的表達。在傳統的動畫加工領域,成品檢驗標準是有嚴格技術指標規定的,雇主在收回外發制作任務階段會按照規范驗收動畫制作公司的作品,這個技術指標更多指向工藝,比如造型的嚴謹度、線條的寬窄、動作的準確性等。由于需要嚴格的與時代的審美水平對照,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當時動畫加工片風格趨同,特別是在主要媒體上播放的商業動畫,無論從作品的造型風格還是色彩搭配與動作設計都存在一定的模式化,缺少視覺形式的創新。在新媒體時代,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向縱深層次發展,觀眾的鑒賞水平不斷提高,對動畫產品不同層次的需求也愈發多樣,如何讓動畫片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成了互聯網動畫運營的重要策略,在此前提下,對創意設計與產品內容的需求逐漸超過對制作質量的需求,因此雇主的驗收標準不再單純是制作公司的制作水平,而更強調創意與個性化的表達,相對于原先嚴格的制作標準被允許有略微放松。在此前提下,動畫制作企業的設計自由度被很好釋放出來,網絡上興起了一干極客(GEEK)與創客(Maker)為主要人群的創意人群,他們通過自己的技術、知識、審美與時尚追求,成為了新型動畫外包的設計骨干,由于他們審美品位的推動,新興互聯網動畫呈現出風格各異的多樣視覺效果,同時使原本在傳統動畫領域已經趨于小眾的定格動畫、針幕動畫甚至水墨動畫等特殊動畫類型再次找到了用武之地。
Abstract:InfiveareaofChangshaCity,modernserviceindustryinYueludistrictisinthestatefallingbehind.Oninquiringintotheanalyticalbasis,thethesiscarriesoutanalysisontheproblemthatthereexistsincurrentsituationandtheircausein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developsthemodernserviceindustrybasisconditioncombiningwithYueludistrict,anglessuchasformation,spatialdistributionbringsforward“onethreeareacirclessixtwosimultaneousstreet”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fromestate,drawtheoutlineofChangshacity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developingthenewpattern,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isdevelopedbecomingconvenientthepeoplelife,thecornerstoneindustrystrengtheningthecityfunction,thetechnologicalprogressbeinginnovative.
Keywords: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spatialdistribution;countermeasureofdevelopment
1前言
現代服務業是相對于傳統服務業而言的。新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一次產業出現結構演變的同時,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傳統服務業逐漸分離出新興的服務產業,即現代服務業[1]。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化高度發展階段產生的,主要依托電了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而發展起來的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業[2],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服務業的崛起和城市化都是工業化的產物,它們互為因果,相互作用,推動城市發展,使城市能級不斷提升[3]。論文將其分為七大類: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教育科研文化體育業、商務服務業、旅游業。
岳麓區是長沙市5個城區之一。山水秀美,文化遺跡眾多,高等學府匯聚,是長沙歷史文化的“重中之重”,將在長沙市區域創新發展及現代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促進作用。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建立與岳麓區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相適應,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城市現代服務業,具有重要意義。
2岳麓區現代服務業發展概況
2006年岳麓區國民生產總值(GDP)為1542015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5.8%。三次產業的結構比為1.7:34.9:63.4。在三次產業構成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穩中有降,第二產業的比重逐步上升。岳麓區的優勢產業部門現有商貿餐飲業、科技文教業、旅游業和一部分加工制造業。
根據長沙市第一次經濟普查主要數據一號至三號公報和岳麓區第一次經濟普查主要數據一號至三號公報,岳麓區現代服業情況與長沙市比較如表1。可以看出,岳麓區在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方面比例明顯偏低,遠遠落后于市內五區平均數值。
2004年末,岳麓區從事現代服務業的單位1141個,占全區產業活動單位總數的51.4%。其中,商務服務業單位數量最多,其后依次為教育科研業、信息軟件業、房地產業、金融業、文體娛樂業、旅游業(見圖1)。在各個單位中,個體經營戶為23402戶,占全區總數的94%。個體經營戶較為集中的5個行業是:商貿服務業,占現代服務業個體經營戶總數的96.6%,其后依次為教育科研、文化體育娛樂業、房地產業等。2006年岳麓區現代服務業完成增加值97.73億元,占全區GDP比重的63.4%,同比增長13.2%,金融業、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居前三位。2006年,岳麓區現代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員達到54663萬人,占第二、三產業單位從業人數總和的37.1%。其中最多為教育科研為32003人,占58.58%。
分析發現,在長沙市五區中,岳麓區現代服務業處于落后狀態。就岳麓區看,現代服務業單位數量、GDP均超過全區總值50%,吸納大量就業人口,支柱作用顯著。
3現狀問題分析
3.1現狀存在問題
研究發現,岳麓區現代服務業存在諸多明顯問題:
3.1.1內部產業結構有待升級
現代服務業中,建安房地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城市化初級階段的必然選擇。但城市化達到一定水平后,僅僅靠投資拉動的方式來發展經濟,勢必帶來后勁不足等問題。另外在服務業中,為國際和國內市場服務,如會展旅游、現代物流、中
介咨詢、網絡服務等新興產業,雖然近年來得到發展,但相當多數還處在起步階段,規模小,集團化程度低,市場運作也不是十分規范。區內的很多資源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3.1.2空間結構體系結構不夠完善
岳麓區的現代服務業主要集中在溁灣鎮商業圈,是岳麓區唯一具備娛樂、商業中心地段,對于岳麓區41萬人的規模來說,缺乏區域性的服務業副中心,缺乏一個點、線、面結合,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的完整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3.1.3經營模式落后,缺乏規模企業
現有社區商業形式仍是主要以歷史形成的沿街商街和馬路市場為載體,大部分屬于自然形成,缺乏統一的整體規劃,業態檔次普遍較低,社區商業功能不全,缺乏規模企業,無法滿足居民的需要。
3.1.4人才短缺制約服務業的發展
現代服務業是以“人”為本的行業,竟爭力的核心是人才[4]。如果沒有大量高素質的人才做后盾,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就會成為紙上談兵。目前,岳麓區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遠不能適應服務業迅速發展的需要,人才短缺,特別是高級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制約服務業發展的瓶頸。要推動服務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必然要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隨著全區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服務業在進一步吸納勞動者就業的同時,如何吸納到勝任就業崗位的勞動者將成為服務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3.2原因分析
長沙市岳麓區現代服務業設施的發展,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筆者從各個環節分析了造成岳麓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問題的原因,繪制了因果分析圖(圖2),發現主要原因為產業定位不明確、空間布局不合理以及基礎設施不配套。
4岳麓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環境分析
4.1優勢條件
與長沙市芙蓉、天心、雨花、開福四個城區相比,岳麓區的發展優勢主要表現在:
4.1.1科技與教育優勢
岳麓區范圍內集中了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著名大學和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薈萃了大量的科研和教育人才。高級人才分布密度遠遠超過省內其他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智密區之一。全區擁有科技人員10萬余人,每年取得上千項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材料工程、地質冶金、生物工程、精細化工、電子信息技術等領域確立了研究開發優勢。岳麓區擁有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岳麓山大學科技園等一系列國家級科技園區,岳麓山大學城規劃已進入分期實施階段,如中南大學新校區已經完成了校園總體規劃工作。岳麓區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高效率的孵化器和高效益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基地和各層次教育與藝術等培訓基地。
4.1.2生態環境優勢
岳麓區融山、水、洲、城于一體,擁有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就國內省會城市而言,岳麓區的環境生態狀況無疑屬于第一流的水平。從城市氣候來看,本區大面積的丘陵、水體、森林和農田顯著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環境,大幅度削弱了建成區的熱島效應。這就為岳麓區居住、科技、文教、旅游、商務、行政等的發展提供了理想條件,也為房地產業的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并以此為基礎,規劃建設高品位的城市商務、商貿金融、科技、行政和居住項目。此論文由流星畢業論文免費提供網址
4.1.3地理區位與交通優勢
岳麓區是長沙的西大門,是長沙市通往洞庭湖區、湘中地區和湘西地區的主要通道,長沙汽車西站位于岳麓區。隨著岳麓區和望城縣所在的大河西地區的加速發展和交通運輸網絡的不斷完善,岳麓區經濟地理區位亦日益突出。瀟湘大道南段、金星大道、銀杉路和麓山南路的擴建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的興建或改造,猴子石、三汊磯大橋的開通和西北繞城線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岳麓區與湘江以東其他四城區的交流與聯系。在軌道交通方面,規劃中的2號和3號線伸入到岳麓區區,其中2號線在溁灣鎮、財經學院、汽車西站和高新路設有四個站,3號線在湖南大學、師大南院和后湖路設有三個站點。岳麓區交通運輸建設的加速推進,使區域內溁灣鎮、望城坡等商業和交通樞紐的輻射帶動功能顯著加強,也為岳麓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條件。
4.1.4市治西遷的優勢
繼長沙市委市政府遷入岳麓區后,長沙市政協、長沙市人大也相繼遷入岳麓區。市委市政府的搬遷為岳麓區的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推動了金星大道、府后路、銀杉路、桐梓坡路、瀟湘大道等重點項目的建設,同時,為岳麓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岳麓區委區政府的搬遷,也將使岳麓大道、金星大道進一步繁榮。
4.1.5旅游與文化資源優勢
岳麓區擁有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觀,是國內著名的風景旅游區。本區歷史悠久,文物豐富,湖湘文化博大精深,發展以自然風光和湖湘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區內還有相當一部分旅游景點可供開發。岳麓區是我國近現代革命發祥地之一。千年學府岳麓書院,眾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本區特有的文化氛圍和旅游景觀。4.2劣勢條件
4.2.1經濟發展起步較遲
岳麓區地處湘江以西,與河東四區有湘江阻隔。由于歷史上的原因,岳麓區一直不屬于市中心區,經濟發展和市場建設長期相對滯后。目前,與芙蓉區、天心區相比,岳麓區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商業區,溁灣鎮、望城坡等核心區的改造難度也比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岳麓區的快速發展。
4.2.2城市發展受到限制
本區擁有岳麓山、湘江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觀。這既是優勢,又是重要的限制性因素。為了保護本區的歷史文化和山水景觀,有關政府部門規定了嚴格的建筑高度控制線,許多風景秀美的地方不允許興建高層建筑。在岳麓山風景區內,也不允許搞一些大的開發項目。
4.2.3條塊分割,多重管理
主要問題是管理體制關系不順。區內有大量的部屬單位、省屬單位和市屬單位,它們分別從屬于不同的部門。比如高開區、大學院校、一些部屬企業就屬于不同的行政部門,“區中區”的現象十分突出。不合理的條塊分割長期影響著岳麓區的管理和發展,也制約著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4.2.4城區建設欠帳較多
岳麓區的主體以前為長沙市西區,后來望城縣的一部分劃入岳麓區。由于規劃和發展上的原因,望城坡一帶和區內一部分地方規劃檔次低,建設品位低,拆遷重建難度甚大。在岳麓區加速發展的過程中,老區需要大規模改造,新區則需要投入巨資來開發建設。目前,區內許多地方還存在著道路、給排水、污水處理、公共配套服務不完善等問題。
4.2.5缺少工業支柱產業
岳麓區原為比較典型的農業地區,工業發展相對落后。望城坡一帶的工業規模偏小,設備工藝落后,未能形成支柱產業。岳麓區缺少大規模的現代化骨干企業作為產業支撐,也缺乏工業名牌產品。岳麓區強大的科技人才優勢,與本區工業發展存在著顯著的脫節現象。
5岳麓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建議
5.1發展對策
5.1.1大力發展商務服務業
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重點培育管理水平高、輻射范圍廣、競爭力強的大型連鎖經營企業,鼓勵支持其跨行業、跨區域發展。加快發展以社區為中心,具有多項服務功能的連鎖便利店,積極推進專業店、專賣店和百貨店開展連鎖經營,適度發展倉儲式大賣場和融購物、休閑、娛樂、餐飲、健身為一體的新型流通業態。完善區域配套服務功能,提高區域整體服務水平。
5.1.2積極扶持旅游、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依托現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積極發展旅游配套服務業,開發旅游產品和旅游市場,配套發展專業培訓、圖書出版、音像制品等文化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5.1.3促進高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
依托大學城的科技資源優勢,發展高科技創新產業。增強產業孵化功能,形成產、研、銷于一體的產業發展鏈。
5.1.4穩步推進金融、房地產業發展
重點發展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業,培育競爭優勢,為企業經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金融服務。以城市建設、危房改造為重點,穩步推進房地產開發,積極扶持物業管理、中介服務等新興行業,鼓勵相關企業做大做強,全面提高行業的整體實力和綜合素質。
5.2空間布局
5.2.1商務服務業
著力建設“一區三圈六街兩帶”的商務服務業空間發展結構。“一區”即溁灣鎮中心商務區,范圍東至瀟湘大道,南至新民路,西包括楓林賓館,北至岳麓區政府舊址。以岳麓現代商業城及濱江金融商務帶為重點,將其建設為長沙市商業次中心、河西新城中心商貿區。“三圈”即市治周邊行政商務圈、大學城文化信息服務圈、望城坡現代商貿物流圈。分別打造為長沙市新型行政商務中心、岳麓新城樓宇經濟核心發展區,文化、信息產業的綜合服務區,岳麓區新興商貿物流中心。“六街”:金星中路國際街區、杜鵑路都市風情商業街區、桐梓坡路時尚休閑街、麓山南路文化旅游商業街、龍王港路旅游產業配套街、雷鋒大道生態休閑產業街。發展分別定位為:政務、商務、商住項目集聚帶,標志性國際街區,市行政中心的精品生活配套服務區,引領新城休閑經濟“時尚特區”,融湖湘文化、校園文化和商業文化于一體的文化旅游主題商街,具生態特色的旅游產業配套街,集飲食、體育、休閑為一體的配套產業街。“二帶”即瀟湘大道濱江產業帶、環線生態產業帶,分別定位為以濱江為主題的,商務、辦公、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長廊,以生態為主題,集物流、旅游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帶。
5.2.2旅游業
加緊整合旅游資源,積極發展旅游配套產業,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整體協調的“一山一洲二區三湖”的旅游圈。“一山”即岳麓山,發揮岳麓山在城市形態構架中的標志性作用,把景區建設成為集游覽、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等綜合功能于一體,兼具“城市綠肺”功能的綜合性山岳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讓岳麓山真正成為城市的品牌。在溁灣鎮商務中心區內,設置旅游產品專賣區,發展旅游產品業。“一洲”即橘子洲風景區,包括橘子洲、傅家洲、柳葉洲、無名島四部分,創造一個集“生態、文化、旅游、休閑”為一體的豐富多彩的全新的風景區,全國性標志性景區。“二區”指桃花嶺生態旅游區、谷山森林公園旅游區,建設為集觀光度假、商務會展、文化娛樂、旅游接待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區。“三湖”即西湖文化公園、梅溪湖旅游區、后湖文化公園,以水為依托,建設成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商務服務、生態住宅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
5.2.3文化產業
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特色,發揮“文化強區”優勢,建設“二心”和“二點”文化業發展結構。“二心”即麓谷文化中心和咸嘉湖文化中心,“二點”為金星文化中心和大學城文化中心。在麓谷文化中心規劃建設長沙專業藝術學校、麓谷立體巨幕影院、圖書音像交易城、動漫基地等項目,將建一個為集文化演出、文藝娛樂、文化展覽為一體的城市文化中心。在咸嘉湖文化中心建設音樂博物館、戲劇文化展示中心、咸嘉湖汽車電影廣場等項目,將其打造為文化展覽為主體的區域文化中心。“二點”將建設岳麓區文化館、岳麓電影城、岳麓區圖書館、大學城影劇院、長沙美術館等項目,定位于為岳麓區服務的文化培訓、文藝演出中心。
5.2.4高科技創新產業
強調重點、突出特色,以大學城、科研院所為依托,形成產、研、銷于一體的技術園區。優先發展電子電信、新材料、新醫藥、環保科技、高效益實用技術。在各大學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麓谷各高新技術區域布局科技產業。其中,在麓谷國家軟件基地、西城科技園內,布局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5.2.5房地產業
突出以人為本,充分利用生態優勢,重點開發瀟湘大道、銀杉路兩廂,市治周邊和環岳麓山地區。岳麓區房地產重點發展方向:(1)濱水臨山高檔住宅:以中高檔臨山、水景精品住宅為主,布置在瀟湘大道沿線、岳麓山及咸嘉湖周邊地帶。(2)高檔商務商住區:主要布置在區域骨干路網沿線和市治周邊,引進國內一流地產開發商,建設精品住宅、高檔商務寫字樓、高檔賓館酒店、大型會展中心。(3)學生公寓、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按規劃布點重點建設好大學生公寓及農民安置區,形成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區。重視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滿足市民多層次住房需求,實現好、維護好、保障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李琪蓋,建華.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動態演進分析[J].產業發展,2007,1:37-41.
[2]徐國祥,常寧.現代服務業統計標準的設立[J].統計研究,2004,12:10-12.
張誠認為,服務的無形性、不可分割性、不易儲藏性和異質性,將導致其很難標準化和規模化許多學者也始終質疑服務業國際化的可能性。然而,服務業跨國投資化畢竟已成為全球新趨勢,也逐漸表現出不同于制造業的國際化特征。近年來逐漸豐富的服務業投資研究中,以下幾類投資動兇最受學界的關注和認同。
(一)基于市場尋求的投資動因
服務業國際擴張的初始階段,服務貿易國際化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類跨國投資大都集中于金融、保險、零售等與市場貿易直接相關的行業,其國際經營與市場需求量密切聯系,因此最初服務業投資以市場尋求為主要動因。李和莫西仁(LiandMoshirian)對美國保險業吸收外資活動的情況進行了研究,從東道國視角分析跨國投資動因。保險業跨國公司通過FDI來規避由國際交易市場不確定性引起的投資風險,同時提高海外投資者意向。李和莫西仁構建了保險業吸引外資的東道國因素體系,包括國民收入、相對資產成本、相對工資率、保險服務總貿易額、匯率變動、銀行業FDI、保險業市場規模和美國金融市場發展,證實與保險市場直接相關的國民收入、總貿易額和市場規模對FDI有顯著正影響,而起輔助支持作用的銀行業FDI和金融市場狀況等因素對FDI也有影響。而欽科陶等人(Czinkota,etal)則通過美國高校MBA項目的國際合作來研究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海外投資,認為影響因素包括商學院規模、跨國經營經驗、產品差異化、潛在市場、合同風險等。
近年來,市場動因理論雖然受到了學界的肯定,但因服務業投資已不僅僅集中于傳統貿易服務業,與制造業相關聯的服務業越來越成為跨國經營主體。許多跨國公司傾向于將其非核心環節如人力資源、物流管理與市場咨詢等外包給專業服務公司運營,因此作為服務于制造業的專業公司,隨著制造業跨國經營也逐漸納入國際化軌道,原本的市場導向型FDI也開始向其他動因轉移。
(二)基于競爭優勢的投資動因
服務業跨國公司逐漸表現出其特有的競爭優勢。鄭琴琴認為,這來源于:(1)對特殊專用技術以及跳躍性知識的關注;(2)競爭重心由關注產品向關注服務過程轉移,以服務過程和質量決定競爭優勢;(3)關注經驗積累的關鍵作用。跨國公司為發揮和轉移其競爭優勢,常常會選擇高控制進入的投資模式。近年來基于競爭優勢的服務業投資動因研究已逐漸增多,其視角主要集中在資產專用性、資產組合模式、東道國區位優勢等方面。當然這類投資動因往往集中于企業資源特色較為明顯的服務業,如對專有資源和資產組合有較高要求的知識密集型與生產業等。
1.資產專用性視角。此類研究主要源于TCA理論,加蒂尼翁和安德森(GatignonandAnder-son)認為,低資產專用性的企業傾向于以合資模式進入國外市場,而高資產專用性企業則傾向于全資模式。厄拉米里和饒(ErramilliandRao)運用logistic回歸對TCA模型在服務企業的適用性進行了檢驗,認為資產專用性高的服務企業傾向于在國外直接投資,而它又受到資本密集度、服務不可分割性、文化距離、東道國風險和企業規模等兇素的調節作用。
2.不同的資源匹配和資產組合。賽奇和格里菲斯(SeggieandGrifith)肯定了從競爭優勢視角探討服務業國際化理論價值的方法,并發現基于資源匹配的資產組合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對服務業海外投資具有直接影響。他們認為,服務業在國內市場為滿足特定消費者需求而形成的資產組合將同樣對國際經營有效,即獨特資產組合能構建國際化競爭優勢,其中包括金融資產、有形資產、法律資本、人力資本、關系資本、組織和信息資本組合等。跨國公司將選擇進入那些能將國內市場的資產組合優勢推廣并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國外市場。
3.東道國區位優勢,以政策傾向性的影響更為顯著。程(Cheng)發現,中國臺灣服務業投資動因主要為獲取海外人力資源,同時利用本土政府對海外投資的政策優惠。曼格(Manger)通過研究智利服務業外商投資,不僅肯定了服務業貿易總協定(GATS)對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的積極作用,而且明確了影響投資的區位因素還包括雙邊投資條約、優惠貿易協定、不完全競爭及政策管制力等。
(三)基于效率尋求的投資動因
研究效率尋求動因的學者多從宏觀和微觀兩大視角切入。前者重點探討上游政府和宏觀政策傾向對服務業投資決策的影響。穆勒和拉伍洛克(MuellerandI,ovelock)以中國電信服務業為例主要研究國內政策和國際經濟協議對引進外資的刺激作用。他們運用博弈模型得出以下結論:中國電信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是出于獲取國外資本和技術的動機,并借此提高國內行業競爭效率。而這類FDI會受到來自國內改革開放和加入WTO的外部壓力兩方面的影響,這正是政府作為中國電信業上游機構而發揮的宏觀影響力。此外,他們還探討了中國政府開放程度不同時(沒有FDI,“N”;有限額開放的FDI,“H”;完全開放的FDI,“Y”),中國電庸信盈利戰略I;增長戰略G)、國內競爭者(退出E;競爭C)和國外投資者(沒有投資X;非股權投資I;股權投資Q)可能的戰略組合。而史密斯(Smith)以公共衛生服務業為例,認為其FDI作為支持本國衛生防疫系統的服務性經營活動,不僅受到下游機構即國民醫療體系運作和商業化程度的直接影響,同時,上游政府的行政管理力度也將產生重要作用。
其他學者則積極關注微觀管理運營效率對服務業投資決策的影響。格鮑爾和弗雷奇(GebauerandFleisch)以制造業服務部門的對外投資為對象,肯定其動因為克服跨國投資的管理風險,并證實管理風險規避和效率提升對服務部門投資的決定性影響,即只要服務部門能更有效地發現和利用戰略機會,合理設置戰略目標,避免過度激進和隨意的管理活動,就必然會選擇對外投資。
上述學者主要探討單個企業對外投資,而近年來投資理論研究開始呈現跨組織邊界的發展趨勢,尤其體現在價值鏈運作視角上。拉格曼和弗比克(RugmanandVerbeke)認為,服務業跨國投資動因來自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與處于價值鏈上下游的企業各自單獨經營的靈活程度,二是從市場需求考慮東道國區位優勢的影響程度。前者從企業特定優勢視角,說明跨國公司與上下游企業的運作效率和靈活性將決定其是否對外投資;后者則從區位優勢角度,說明東道國市場是否具有跨國公司所提供服務的特異需求,這將直接影響其投資決策。拉格曼和弗比克根據這兩個維度將服務業跨國經營戰略分為4種,如圖1所示。
(四)基于距離論的投資動因
馬庫森和馬庫斯(MarkusenandMaskus)發現,FDI應當在發展程度不同的經濟實體(dis-similareconomics)之間發生,但其主要探討勞動力素質差異的影響,即FDI遵循從高勞動技能地區向低勞動技能地區流動的趨勢。直到納伽和查希爾(NachumandZaheer)才直接肯定海外經營由“距離”(distance)所導致的成本差異是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動機,這里的“距離”已被擴展到地理、文化、經濟以及政策等多個維度。
研究中部分學者重點關注“制度距離”的影響作用。塞尤姆(Seyoum)認為,制度差距與外商投資間存在負相關,兩國制度距離越大,其間的直接投資就越小。一般來說,資本會流向制度更完善規范的地區,因為制度可為社會個體的準確定位和行為規范提供穩定支持,而跨國公司會在不完善制度的不確定性面前猶豫不決。此外文化距離也是另一重要因素。不少學者認為,跨國公司會最先投資在文化相似或心理距離較近的國家,再逐漸向心理距離較遠的地區轉移。而企業生命階段對跨國公司文化敏感度亦有影響,處于起步期的跨國公司會對文化接近的國家有明顯偏好,進入成熟期后則對文化或心理距離的敏感度逐漸降低。
近年來距離動因研究開始嘗試從整體環境視角構建理論框架。桑切斯和巴伯(SanchezandBar-ber)對西班牙660家服務業跨國公司2002年的國際化活動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東道國與母國的環境差距是影響其海外投資的主要因素,包括東道國宏觀環境、市場需求和企業行為三方(其具體變量如圖2所示),它們在不確定性下的變動情況共同構成了影響服務業投資動因的環境距離模型。
二、發展中國家服務業投資動因研究
隨著服務業跨國投資的日益深入,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將逐漸從投資客體向投資主體轉移,相關研究也開始備受關注,它與傳統制造業投資有聯系也有差異。“動態比較優勢投資理論”從競爭優勢角度分析了發展中國家投資問題,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以其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經濟軌跡和市場運作環境決定了其投資活動的特異性。部分學者認為,流向發達國家的投資大都為克服非關稅壁壘,流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大都為獲取廉價勞動力及其他比較成本利益。牧野等人(Makino,etal)構建了解釋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經濟單元的投資決策模型,它通過3個維度衡量影響投資決策的主要因素,即東道國經濟發展程度、市場規模及投資主體戰略導向。若新興工業單元以獲取戰略性資產為目標,它會選擇投資到經濟水平高、市場潛力大的發達國家,該決策也須以自身具備學習經驗和技術資產為支持。若其致力于獲取勞動力或市場資源,則它會選擇投資于市場規模較大的大型發展中國家,并以自身具備充足生產能力為前提。
這類關于發展中國家投資動因的研究,一方面肯定了國家制度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發掘企業戰略取向的微觀作用,但多以制造業為例進行研究,對服務業投資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這與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實踐經驗相對較少密切相關。
三、服務業投資動因的行業差異研究
除國別差異外,不同類型服務業在投資決策方面亦存在明顯差異,因此針對整體服務業的投資動因研究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許多學者開始關注行業差異對投資動因的影響。
對于服務業類型學界存在不同分類方式。桑切斯和巴伯、拉格曼和弗比克認同前人以資本密集與知識密集的分類方式,并認為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往往呈現市場化與規模化特征,以及類似制造業關注市場的運營特色,因此在國際投資時更關注市場和效率尋求動因;而知識密集型往往屬于專業服務業,他們需要專用性資產作為運營基礎,在投資決策時更考慮競爭優勢動因。具體來說,桑切斯和巴伯發現,影響資本密集型的投資因素包括國家風險、文化距離、需求變動和市場營銷;而知識密集型則為國家風險、文化距離、技術訣竅和企業規模等。納伽和查希爾則認為,信息密集型服務業集中于知識和效率尋求,以增加其無形資源價值,許多專業服務業屬于此類;而信息不密集者則更注重市場尋求和對低出口成本的平臺尋求(lowcostexportplatforms),如零售、酒店等與市場密切相關的服務業。
此外,也有許多學者從生產性和消費性視角來劃分服務業,前者指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服務部門,如運輸、通信、金融、資產管理、市場咨詢等,它們作為制造業的上下游環節為制造業提供專業服務,其國際化必然與制造業密切相關,因此,效率尋求和競爭優勢動因將占主導地位。后者指直接向消費市場提供服務的行業,其經營運作與市場規模、需求變動和營銷活動等直接相關,因此更傾向于市場尋求動因。湯姆林(Tomlin)建立了基于不確定性的投資決策模型,探討匯率變動、單位勞動力成本以及沉沒成本對日本服務業向美國投資的影響程度,運用整體服務業數據進行敏感性分析得出:日本服務業FDI分為可貿易型和不可貿易型,上述因素都與其投資成正相關,其中對不可貿易型生產業的影響更為顯著。而科爾斯塔德和威蘭杰(KolstadandVillanger)對全球57個國家1989-2000年的服務業對外投資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對金融、運輸等服務業而言,一國GDP和相關行業FDI規模是最顯著的影響因素;而對貿易行業來說,GDP和政治風險影響更大,但管理制度質量和民主程度比一般政治風險更具影響力。科爾斯塔德和威蘭杰進一步肯定服務的不可貿易性決定了大部分服務業投資基于市場尋求,而生產業則因與制造業相關聯而呈現效率尋求動因。
四、啟示與展望
服務業跨國公司在全球擴張的趨勢已日益明顯,其對外投資活動也由最初的簡單出口和銷售貿易逐漸向更為復雜的企業擴張轉移,因此服務業國際化研究不能簡單參照制造業模式,也不能進行整體而概括性的研究,而應當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背景服務業的投資模式差異進行研究。如今,許多學者在研究服務業投資動因方面已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仍然存在理論框架不夠系統,研究結論只能針對整體服務業,未能體現服務業行業差異和企業個體差異,未能從微觀戰略層面剖析投資動因等問題。因此,未來研究還存在極大的理論空間,學者們可以從以下方面繼續探索,以期獲得更全面的理論成果:(1)針對環境距離、技術距離等國別差異因素對服務業投資動因的影響進行研究,構建更全面的環境距離指標體系。(2)從微觀層面探尋不同戰略模式或不同生命周期服務業企業的投資動因差異。(3)探尋行業差異、價值鏈運作、跨國聯盟等跨組織因素對投資動因的影響。(4)探尋不同投資動因對服務業投資進入模式、區位和戰略選擇等的影響。(5)發展中國家或新興經濟服務業在跨國投資中的獨特角色和動因差異等。服務業投資動因研究不僅要與以往的制造業投資相結合,同時也應把握新時代服務業的專有特色,體現并構建適合于服務業投資活動的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張誠.服務業跨國公司與中國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11Donghui,F.Moshirian.InternationalInvestmentinInsuranceServicesintheUS[J].JournalofMulti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2004,(14).
[3]MichaelR.Czinkota,DavidA.Grossman,RajshekharG.Javalgi,NicholasNugent.ForeignMarketEntryModeofServiceFirms:TheCaseofU.S.MBAPrograms[J].JournalofWorldBusiness,2009,44(3)-
[4]鄭琴琴,服務業跨國公司的國際擴張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5]H.Gatignon,E.Anderson.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DegreeofControlovcrForeignSubsidiaries:AnEmpiricalRestofaTransactionCostExplanation[J].JournalofLaw,Economics,andOrganization,1988,(4).
[6]M.K.Erramilli,c.P.Rao.ServiceFirms´InternationalEntry-modeChoice:AModifiedTransaction-costAnalysisApproach[J].TheJournalofMarkcting,1993,57(3)-
[7]StevenH.Scggic,DavidA.Griffith.TheResourceMatchingFoundationsofCompetitiveAdvantage:AnAltcrnativePer.spectiveontheGlobalizationofServiceFirms[J].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2008,25(3)-
[8]Shu-juAdaChcng.RethinkingtheGlobalizationofDomesticScrvices:ForeignDomestics,StateControl,andthePol-iticsofIdentityinTaiwan[J].GenderandSociety,2003,17(2).
[9]MarkMange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greementsandServicesMarkcts:LockingInMarketFailure?[J].WorldDevelopment,2008,36(11).
[10]M.Muellcr,P.Lovelock.TheWTOandChina´sBanonForeignInvestmenthlTelecommunicationServiccs:AGame-theoreticAnalysis[J].TclecommunicationsPolicy,2000,(24).
[11]RichardD.Smith.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radeinHealthServices:AReviewoftheLiteraturc[J].SocialScience&.Medicine,2004,(59).
[12]HeikoGebauer,ElgarFleisch.AnInvestig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BehavioralProcess,Motivation,Invest-mentsintheServiceBusinessandServiceRevenue[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7,(36).
[13]AlanM.Rugman,A.Verbeke.ANewPerspectiveontheRegionalandGlobalStrategiesofMultinationalServicesFirms[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2008,(48).
[14]J.R.Markusen,K.E.Maskus.DiscrirrunatingamongAlternativeTheories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J].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2,10(4).
[15]LilachNachum,SrilataZaheer.ThePersistenceofDistance?TheImpactofTechnologyonMNEMotivationsforForeignInvest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5,(26).
[16]BelayScyoum.UStradePreferencesandExportPerformanceofDevelopingCountries:EvidencefromtheGeneralizcdsystemofPreference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6,15(1).
[17]EstherSanchez-Peinada,JosePla-Barber.AMultidimensionalConceptofUncertaintyandItsInfluenceontheEntryModeChoice:AnEmpiricalAnalysisintheServiceSector[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6,(15).
另外,韓國在整個部門限制自然人口的移動。專業服務領域中,沒有開放醫學牙科服務、助產、護士、物理護士服務,也沒有開放有關能量流通服務、建筑物清掃服務。在視聽服務中的電影、錄象放映服務和廣播電視服務部門,在國內是比較敏感的部門,所以至今沒有允許。還有,保健、醫療部門沒有開放整個部。教育部門,沒有允許中小學教育及其他領域碩士論文。環境服務部門,沒有開放有關衛生設施的服務。娛樂文化部門,把新聞提供、圖書館、博物館等其他文化服務、體育服務從開放對象中除外。運輸服務部門,把內部水路運輸、宇宙航空服務從開放中除外。
在市場經濟里,形成了以WTO為中心的,與多邊主義的接近,以及把自由貿易協定作為媒介的與區域主義的接近兩個方向。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表現出國家之間的利益對立還比較明顯。與此相反,有相同利益追求的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則表現繁榮的現象。
論文關鍵詞:科技服務產業集聚現代服務業區域創新江蘇
1科技服務業概述
1.1科技服務業的定義
科技服務業在我國剛剛起步,理論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尚沒有形成共識。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科技統計中心,對科技服務業作了如下界定:“科技服務業是以技術和知識向社會提供服務的產業,其服務手段是技術和知識,服務對象是社會各行業。它同時指出,科技服務業屬于第三產業范疇,是第三產業的一個分支,是所有第一、二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的基礎之一。
1.2科技服務業的分類
科技服務業涵蓋的業務范圍非常廣泛,參照《江蘇省科技服務業調查細則》的行業分類方法,筆者認為它應該包括以下組織及其活動:①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②科技推廣服務;③科技中介服務;④其它科技服務。
按照科技服務業涵蓋范圍,可以劃人科技服務業子行業的有:研發設計業、科技咨詢業、科技信息服務業、技術貿易服務業、科技孵化業、技術推廣業、科技風險投資業、技術監督服務業、知識產權服務業及其它技術服務業。
1.3科技服務業的特征.
(1)服務主體的廣泛性。科技服務業不同于一般社會中介服務機構服務于特定的行業,也不同于市場中介機構主要服務于市場主體(企業)。在前面的界定中就己經明確了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服務于社會各行業),包括政府機關、大學、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等,力圖在它們之間架設起一道橋梁。
(2)服務的系統性。科技服務業在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過程中起到紐帶作用,這決定了其提供的服務是全程性的。從技術的開發、傳播到應用,科技服務業提供的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以知識和科技為基礎的系統化服務。
(3)服務的專業性。科技服務業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大學、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它們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科研水平高,對科技服務的專業性要求高。不同類型和方式的創新、不同技術的創新、不同的創新主體、創新過程的不同階段所需的服務均不同,對科技服務機構所提供專業的具體要求也不相同。
(4)知識的密集性。科技服務業屬于典型的知識型服務業,它主要通過從業人員的智力勞動獲取收益。科技服務機構所服務的主體和它所具有的專業化特點,決定了其提供服務的高知識含量。同時,科技服務機構已成為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服務已貫穿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的整個過程。因此,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第一資本是人力資本,第一資源是人力資源,第一要素是知識要素。
2科技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必要性
(1)集聚有利于提升產業競爭力。集聚是產業價值鏈集合的有效空間載體和生產組織方式,具有資源共享機制和企業互動機制。從這一意義上說,它也可以成為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有效組織方式,有利于提升其產業整體競爭力。
(2)集聚有利于促進科技服務業的有效供給和需求。由于集聚區域內相關服務產品眾多,企業之間相互競爭激烈,這不僅大大增加了服務產品的供給,更保證了服務產品的質量.也提高了服務企業的信譽.從而使集聚區內的服務產品對顧客更具有吸引力。而當集聚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形成“品牌效應”,獲得更高的市場認同,進一步促進市場對其服務產品的需求。同時,集聚區內部合作和誠信的文化氛圍也有利于提高企業交易效率。這一切無疑都會增加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和需求,從而誘導科技服務業加速發展。
(3)集聚有利于科技服務機構的快速成長和發展。在集聚區這樣的產業生態環境內,緊密的產業關聯、共享的資源要素、豐富的社會資本、有效的競爭機制,會形成強烈的外部集聚優勢,能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創新網絡,從而能夠吸引更多科技服務機構進人集群。同時,集聚的發展也有利于形成產業共同進化機制。例如,單個大企業有可能會受制于資產專用性難題、產業退出的沉淀成本大,而不能快速進行產業轉型。但集聚則可通過協同效應,形成類似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中的共同進化機制。企業通過收購兼并、戰略聯盟、業務整合等,可實現價值鏈活動的空間分工,使產業不斷得到升級換代,從而可及時進行產業轉型以維持產業持續發展。
(4)集聚有利于增強區域內科技服務機構的創新能力。科技服務業集聚發展,有利于技術、管理知識的交流和人力資源的培養與利用。在產業集聚區內,創新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一旦被使用,就很容易被其它企業就近學習、模仿,從而迅速得到推廣。同時,它也促進了人才和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為區域內科技服務機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創造了條件。
3江蘇省科技服務業發展現狀
3.1基本情況
經初步統計,到2006年,江蘇科技服務業擁有各類科技服務機構約1093家,總收人近150億元,從業人數達55000多人,已形成門類齊全、公共機構與民間機構互補發展的格局。科技服務產業化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一批骨干單位,科技產業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科技服務業發展最活躍的基地。
(1)科技服務產業化已初具規模。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全省2006年科技服務業總收人149.73億元,占該省GDP的比重為0.68%。最高的南京有2.57%,其它地區除了連云港達到1.17%外,都沒有超過1%。科技服務業雖已初具規模,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科技服務機構類型較為齊全。該省現有的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可分為研究與試驗發展類、技術推廣服務類、科技中介服務類、其它科技服務類四大類18小類。其中,科研院所218家,技術推廣機構319家,生產力促進中心64家,科技咨詢機構173家,科技信息服務機構52家,科技創新創業機構75家,專利服務機構30多家,行業協會18家,技術監督機構29家。
(3)科技服務機構發展迅速,功能體系日趨多樣化。該省科技服務機構迅速發展,科技服務骨干單位的整體素質逐步增強。在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中,省、市、縣三級生產力促進中心擁有從業人員近千名,資產3.3億元,2006年實現收入1.4億元;在科技創業服務體系中,除綜合性孵化器外,還有留學人員創業園、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以及集成電路等專業孵化器;在技術咨詢服務體系中,各類科技信息機構、工程咨詢機構依托信息資源豐富和技術先進的優勢,在信息資源的市場化開發方面不斷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在資源整合、技術推廣和轉移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2存在的問題
盡管科技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但從總體上看,該省科技服務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運行機制尚未建立。在本次調查的1093家單位中,有437家企業單位和656家事業單位,不少科技服務機構官辦、部門辦色彩較濃,過于依賴政府,缺乏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公平性,服務效率不高。占單位總數60%的656家事業單位的收人只有486765萬元,只占總收人的32.45%;而占單位總數40%的企業單位的收人達到了1013502億元,占總收人的67.55%。企業單位平均收人是事業單位平均收人的3.13倍。事業服務機制,很難適應科技服務機構面向市場開展高智力服務業務的要求,事業單位改革是必然的趨勢。
(2)缺乏一批具有核心競爭能力的骨干科技服務機構。從目前來看,大多數科技服務機構規模較小,服務內容單一。做大做強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示范作用的骨干性科技服務機構,是該省科技服務業發展面臨的一項既緊迫又艱巨的任務。
(3)政策環境不完善。我國科技服務機構發展水平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相比,尚處于初級階段。從全國范圍來看,尚沒有出臺針對科技服務業的扶持政策,法律法規體系也不完善。從江蘇省情況來看,該省科技服務業也僅初具雛形,政府應予以大力扶持。各級政府對科技服務機構發展應加強總體規劃,加快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從資金、稅收、人才引進等方面,為科技服務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4)專業人才匾乏。首先,從科技服務機構人才隊伍狀況來看,不論是事業型還是企業型服務機構,其從業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截止到2006年末的統計數據,我省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中擁有碩士學歷的僅有4727人,博士1188人,高端人才占期末從業人數的比重僅為10.56%。一方面,服務機構難以從市場上尋覓到滿意的從業人才;另一方面,許多科技服務機構規模小,經營能力差,對高素質服務人才缺乏吸引力。
4加快江蘇科技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對策建議
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具有產業集聚、空間集約、高效連通的特點,通過合理布局和有效開發,有助于在較短時間內形成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新高地,促進現代服務業集約化、節約型發展,有利于實現服務組織機構的網絡化,促進知識交流與服務創新。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江蘇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現狀,為促進江蘇省科技服務業集聚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重視規劃引導。各省轄市要根據本地區科技服務業發展特點,結合支柱產業需求,選擇一批政府重視、產業基礎強、條件較好的科技服務業務,進一步明確方向,,突出重點,統籌組織,引導資源有效配置和集約利用。以發展樓宇經濟為載體,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務機構,建設一批有專業特占的工程咨詢樓、中介服務樓、咨詢大廈等,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結構合理的科技服務業集聚區。
(2)加強政策扶持。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科技服務業集聚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服務業專項資金及科技服務業有關項目計劃要優先考慮集聚區內企業。凡是人駐科技服務業集聚區,符合其主體功能定位的企業應享受一般工業企業在省級以上開發區享受的水、電、氣價格,其在集聚區內的項目可優先納人土地利用計劃,并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
(3)加快網絡與數據庫建設。網絡和數據庫建設是科技服務體系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政府應牽頭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盡快建設一個功能強大的網絡平臺和共享的開放型數據庫。在集聚區內,有效降低科技服務服務機構獲取信息資源的成本。網絡與數據庫可在各類科技服務機構之間、科技機構與政府之間、科技供需方之間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有利于更好地推進科技服務業的集聚。
1推動服務業跨越式發展是漳州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
(1)加快服務業發展是漳州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現實選擇。加快服務業發展是發達國家乃至福州、廈門、泉州等先進地市近年來經濟發展的啟示,也是漳州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發達國家乃至福州、廈門、泉州等先進地市近年來經濟發展歷程顯示,在工業化進程中,經濟要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必須由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服務業共同推動。“十五”期間漳州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6%,均高于全省的14.1%、泉州的14.4%、福州的14.7%,但由于漳州服務業增長一直乏力,制約著漳州經濟的快速增長(GDP年均增長10.5%,低于廈門15.3%、泉州12.3%、福州11.5%)。2006年服務業增幅回升到11.8%,但僅高于三明、寧德而居全省第7位,依然是漳州經濟快速增長的軟肋。縱觀近年來漳州經濟發展軌跡,可以發現漳州經濟增長主要由第二(尤其是工業)、三產業共同推動的,1992-2006年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7.6%、49.4%(工業為46.2%)、33.1%。今后發展也只能靠第二、三產業兩輪同時驅動最后達到由第三產業為主推力。但2006年漳州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只有34.1%,低于全國的39.5%、全省的39.1%,服務業的發展已經滯后于生產發展的需要。三是壯大地方財力的現實要求。2006年漳州地方級財政收入僅為泉州的36.9%,其中營業稅也只占泉州的36.2%。
(2)加快服務業發展是構建小康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推動漳州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必須增加農民收入,這就要求盡快有序地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這對于農業地市的漳州來說相當重要;新農村建設,農村環境的整治,都離不開服務業的發展。2006年漳州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40.3%與46.6%,分別比2000年下降7.5、5.1個百分點;但高于全省的39.3%與45.3%、全國的35.8%與43.0%。
(3)加快服務業發展有利于降低能耗和增加就業。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漳州服務業吸納了49.1%新增從業人員。而目前漳州農業從業人員比重達48.2%,同時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工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會下降,服務業必將成為新增就業的主渠道。二是要完成“十一五”規劃節能降耗12%的目標,也要依賴服務業比重的大幅提高。2006年漳州單位GDP能耗下降2.1%,沒能完成下降2.4%的目標,究其原因在于工業快速增長(2006年全國規模工業單位能耗是服務業的6倍多)。同時近年來漳州工業投資呈高速增長,必然帶來能源消耗的增加,為此,漳州節能降耗不僅需要從工業等單耗中挖掘潛力,更要依賴服務業比重的大幅提高。
(4)加快服務業發展可助推漳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現實條件下,利用優惠政策把投資欲望強烈的社會資金引向發展服務業,這既可擺脫投資困局又能刺激消費需求上升,從而起到培養和帶動消費需求增長的作用,最終是經濟增長在平穩發展中完成投資與消費兩大力量的轉換。這對于消費率遠低于全省、全國的漳州而言尤其重要。
2發揮中心城區強大的內聚力和輻射力是實現漳州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1)中心城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中心城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心臟所在。因其特殊的區位、交通、文化等良好條件,對于生產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產業集聚和市場發展起著“磁吸”作用。可以對外部區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即“極化效應”。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的發展壯大,城市對周邊區域輻射半徑也不斷擴大,有力地帶動了周邊經濟社會發展,即“擴散效應”。2006年漳州市區服務業占全市的比重從1985年的17.7%上升到2006年的35.1%,GDP所占比重也由15.5%上升到25.2%。
(2)中心城區是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服務業已成為城市的重要經濟支柱和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基地,2006年市區服務業比重達49.0%。城市具有組織城鄉商品流通,向外輻射流通服務的功能;科教文衛體等服務部門聚集在作為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的城市、城鎮;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都以城市、城鎮為基地。2006年市區批發貿易業、科教文衛體及公共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占全市的37.2%、36.3%、31.3%。
(3)服務業對經濟增長影響力大大增強。長三角、珠三角發展顯示,服務業的差異越來越大,已超過農業和工業,成為發展差異最大的產業。服務業的產出增長對GDP增長的影響遠遠大于農業或工業的影響,且服務業增長速度對GDP增長速度的影響也大于農業和工業。各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必然會加大經濟發展差距。
(4)漳州中心城區已進入服務業加速發展期。經濟學研究中普遍認為,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臨界點。20世紀60年代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后,經濟重心開始轉向服務業,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2006年漳州市區人均GDP達到3946美元,經濟增長進入由工業帶
動逐步轉向由第二產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服務業將逐步成為推動城市向縱深推進的后續動力。
3中心城區服務業規模小層次低,制約著輻射與帶動作用的發揮
自1985年撤地設市以來,漳州這個閩南中心城市致力于改革與發展,加快中心城市產業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中心城區在推進海峽西岸生態港口城市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使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現代氣息與古城風韻融合,城市經濟的特色彰顯。但由于中心城區規模不大,服務業量小層次低,對全市服務業發展的輻射力與影響力不足。
(1)經濟總量偏小,對縣域帶動作用不夠明顯。2006年市區GDP僅為廈門的15.5%、福州的22.5%、泉州的44.4%、莆田的52.5%,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分別為四個市區的17.7%、20.0%、53.1%、86.0%;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僅占廈門的13.1%、福州的18.8%、泉州的48.8%,居第4位,經濟影響力還較小,核心地位不突出。同時第一產業比重明顯高于其他中心城區,而二、三產業發展偏小,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回落,影響輻射力與帶動力。
(2)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綜合競爭支撐不夠。一是金融保險業規模偏小,支撐力不足。2006年市區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僅為廈門的5.7%、福州的8.3%、泉州的20.8%,占服務業的比重也低于這些地市。二是房地產業總量不大,帶動力仍不夠。2006年市區房地產業增加值只占廈門的12.5%、福州的15.6%、泉州的44.4%,由于市區地域空間的狹小,公共設施建設受到影響。市區的劇場影劇院、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公共汽車營運車輛數、客運總量分別居全省各市區的第7、5、8、9位。三是高技術領域進展較慢,推動力不強。市區普通高等學校3所、低于泉州市區的10所。2006年市區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教育、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增加值分別為泉州的23.2%、61.2%、87.9%,與福州、廈門更不可比。(3)空間狹小人流量不大,消費拉動作用較為有限。近幾年漳州中心城區在規模擴大和城市框架拉開進展較為緩慢,2006年市區常住人口58.87萬人,僅高于南平居全省第八位,而且城鎮人口擴大的速度大大低于泉州與莆田。空間狹小使得貿易規模不大,2006年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僅為泉州的46.8%、廈門的25.1%、福州的14.3%;旅游消費輻射力不夠,接待過夜旅游人數與福州、廈門、泉州、南平較快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3做大做強中心城區,推動漳州服務業發展
(1)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不斷提升中心城區競爭力。一是要繼續圍繞建設海峽西岸區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標,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步伐,重點在龍文區培養一批物流園區,整合建設一批功能全、檔次高、輻射廣的大型專業、綜合批發市場。二是積極構建以濱海渡假旅游為龍頭,形成以市區文化商貿旅游為核心,以生態、朝圣旅游為輔助,以特色旅游為重點的漳州旅游產業格局,提升漳州旅游業發展水平。三是進一步提升環境吸引力,加快人才的培育和集聚,要大力引進各類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的電子信息、船舶修造、汽車制造等重點產業的人才,為做大做強臨港工業、落實依港興市培育人才,聚集人才,提供智力支持。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
(2)按照“產業做強、規模做大、功能做優、環境做美”的要求,盡快做大建成區規模,推進城市化進程。一是要按照漳州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定位(閩東南花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生態工貿港口城市)做好城市建設,以新區建設為突破口,強化中心區的輻射功能。重點建設與發展市區小城鎮,盡快做大市區建成區規模,建設大漳州。爭取在較短時間內,配合實施新市中心東移的發展戰略,抓住新市行政中心即將東遷的契機,龍文區4個城鎮建成區要嚴格按市區規劃,以自身功能定位,主動成為新市區的有機組成部分。
(3)加快工業產業集聚,重點培育總部經濟,成為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引擎。漳州市區目前有產業集群7個(全市13個),但規模小、具有帶動能力的大型名牌企業不多。為此,要大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工業,加快產業集群尤其是重化和高新產業的培育、發展、壯大,積極引導城區工業企業向工業集中區集聚。扶持發展總部經濟、研發中心、企業生成和服務中心等,使中心城區成為創新型企業家的沃土、科技型企業的搖籃、先進生產力的孵化器,將其培育成為撬動漳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
當前,我國一些大城市的服務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大都市服務業發展的經驗來探討我國大城市服務業發展的對策。
一、國際大都市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紐約是美國的經濟中心,也是世界金融與貿易中心及文化和信息中心。在2006年國際城市競爭力排名中,紐約城市競爭力排名全球第一,是國際大都市的成功典范。2005年,紐約三次產業產值構成比為0.2:11.4:88.4,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達88.4%。同年,紐約三次產業就業構成中服務業就業比重為89.3%。可見,紐約已呈現明顯的服務業占主導的經濟結構。紐約發展服務業的主要經驗有:一是出臺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20世紀50年代,紐約市政府為加強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計劃,鼓勵服務業的發展。如,增加研發資金,鼓勵企業創新以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能力;采取抵減稅收措施來鼓勵私人投資,實現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在政府采購、進口貿易、折舊政策、信貸等方面給予企業資助,扶持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促進其結構升級。紐約市政府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高新技術企業實行減征房地產稅5年計劃、免除商業房租稅及曼哈頓優惠能源計劃等。通過實施“數字化的紐約,線路通向全世界”的產業發展戰略,推動高新技術區域的建設。紐約依據市場需求制定教育培訓政策,使教育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科技進步推動了紐約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使紐約市的金融、保險、不動產、運輸、信息等服務行業發展迅速。這一時期,紐約就業增長最快的行業都集中于服務業。二是強化生產業的主導地位,引導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一方面,紐約依托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實現傳統產業現代化。另一方面,在大力發展電子、通訊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強化生產業的主導地位,發展金融、商務服務、交通運輸、文化、教育等行業,使產業呈現多樣化發展和融合性發展態勢。紐約的生產業高度集中于曼哈頓區,曼哈頓是紐約的經濟活動中心,產業和人口高度集中。曼哈頓注重發展服務業產業集群,主要通過規劃和引導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環境。紐約市政府在曼哈頓區修建大量商業辦公樓、展覽中心及住宅樓,還修建穿過市中心區的地鐵。隨后,又頒布曼哈頓南部規劃,建成寬闊的環型高速公路、世界貿易中心等。紐約市政府的積極規劃、有力調控是紐約生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大量專業性人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的人才,紐約注重加大對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培養,提高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以滿足服務經濟對專業人才的要求。高素質的勞動力創造高效率的生產力,使紐約的服務業能快速從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過渡。
東京作為亞洲的國際大都市,其服務業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產業結構轉變和升級過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在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的產業政策指導下,日本經濟開始騰飛,東京初步形成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20世紀60年代中期后,東京的產業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服務業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穩步上升,第二產業比重逐步下降,東京產業結構趨于優化。東京發展服務業的經驗主要有:一是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東京著力減少對企業區位的不合理限制,使生產環境和居住環境有機融合。如,在東京的內城中就保留以大田區機械工業集聚區為代表的制造業,并使其發展成為以創新為特征的日本機械工業中心。制造業的高度發展帶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因為其產品附加值中有越來越大比重來源于服務業。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制造企業為保持其核心競爭力,逐漸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越來越多地利用分工更為專業、功能更為強大的服務性企業來整合自身的技術和服務平臺,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二是城市各區域實現合理的產業分工。東京重視城市內部與周邊區域的分工。在東京核心區,集中發展商業、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及出版印刷等都市型工業,在東京的區域發展雜貨業和部分機械業。這樣,充分發揮了東京中心區的政治、金融、信息、文化等功能。三是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創新推動了東京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業的迅速發展。重視研發環節能促進新產品和新服務業的產生,創造新需求,活躍高新技術市場。東京的信息產業、工商業設計、經營管理咨詢業等五大新興服務業直接服務于其它行業,不斷推動東京服務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二、對我國的啟示
(一)全面推進服務業模式創新與服務產品創新。從國際大都市服務業發展歷程看,生產業尤其以先進科學技術作支撐的金融服務和商務服務業越來越成為國際大都市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業在國際大都市的集聚,推動了城市在服務業產業鏈高端的集聚,使其作為國際服務業發展中心樞紐的地位日益牢固。服務模式創新與產品創新是服務業發展的動力,科技創新型服務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國內大都市在促進高技術型服務業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優勢,針對服務業發展需要的關鍵技術及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運用高科技手段,創新經營方式,不斷開拓新型服務市場。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相關政策,加快企業研發中心的設立,提高研發水平,加快生產業發展,促進高端產業集聚發展。
(二)積極規劃和適時調控服務業產業集群發展。國內大都市應從生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建設好諸如總部經濟區、金融區、會展區、旅游基地、物流基地等重點服務區域,充分發揮服務業的產業聚集效應。服務業集群高度依賴于城市的經濟基礎、社會結構、產業網絡、人才集聚等基礎條件。國內大都市應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商管理部門、代表處、技術支持與服務部門、銷售與采購部門及外資銀行分支機構等,努力占據產業鏈的高端環節,為服務業集聚創造外部條件。
(三)促進服務業空間分布的合理化。國際大都市發展經驗表明,大都市城市副中心在承擔城市關鍵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國內大都市應通過增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來提升中心城的整體實力,進而避免由于城市核心區負荷太大而造成的諸多負面影響。應鼓勵各地區根據自身資源、經濟、技術條件,發展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保證那些投資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發展速度快的地區優先發展。在加快先進地區發展的同時,逐步縮小先進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使服務業的空間布局趨于合理。對服務業中的不同行業,按市場、勞動力、港口和交通樞紐、科學技術、集聚因素等優勢指向原則,進行合理空間布局,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
Abstract:Withtheintegrationoftheglobaleconomy,componentsofa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haveintensifiedtheinteraction,exchange,andcooperationwiththeircounterpartsinothercountries,andthisfurthermakestheNISasawholetowardinternationalization.Because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KIBS)areplayingamoreimportantroleinanyNIS,thereshouldbeaninternalrelationshipbetween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thesetwo.Basedonacriticalreviewofexistingtheories,thispaperexploresthefunctionsofKIBSintheNISandanalyzestheinternationalizationdriversofKIBSfromaNISperspective.
Keywords: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internationalizationdrives;innovationsystem
一、KIBS國際化動因現有理論研究及評價
由于服務的不可儲存性、異質性及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與制造業明顯不同,服務業進入國際市場不能采取線性的方式逐步推進,而需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行。[1]早期關于服務業國際化動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上。如Dunning(1989)將基于制造業的“國際生產折衷論”應用于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認為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也需要具備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及區位優勢,并且只有同時擁有上述三大優勢時,才能進行有利的對外直接投資。[2](5-39)之后,很多學者從更多角度對國際化動因進行了分析。Lovelock和Yip(1996)從市場驅動、競爭驅動、技術驅動、成本驅動、政府驅動五個方面分析了服務業國際化的動因。[3](64-86)李慧中(2004)認為,Dunning的“國際生產折衷論”對服務業的適用性是不突出的,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是產品差異條件下追逐規模報酬的產業內貿易導致的結果。[4]鄭吉昌(2004)則將服務業國際化動因概括為生產性和消費的拉動、供給的推動(專長、勞動力)、服務業的競爭、進入壁壘降低(標準成本化、全球范圍優勢)和服務貿易自由化、贏得信賴以及全球學習。[5]魏江等(2004)認為,KIBS國際化是需求拉動及供給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需求方面是企業為了更好地適應全球化及競爭的需要,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它更擅長的企業,實現價值鏈的分工,使KIBS企業有了進一步生存的空間;供給方面是企業追求規模經濟及范圍經濟而主動向國外擴張。[6]
以上學者盡管從不同角度對服務業及KIBS國際化動因做出了解釋,也注意到服務業與KIBS、與制造業的差別,但是,這些學者更多地是從產業角度來進行分析,注重的是服務的特征。KIBS不僅僅在于具有服務性的特征,還具有創新性特征,這也是KIBS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現有的研究忽視了KIBS具有創新功能的特征,忽視了KIBS在創新系統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據KIBS的特點,在借鑒以往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另外一個角度——創新系統的視角對KIBS國際化動因進行分析,以期獲得更為圓滿的解釋。
二、KIBS創新特性及在創新系統中的作用及功能
在知識經濟下,知識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并逐漸取代了土地、資本、勞動力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及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創新過程的關鍵所在。KIBS具有知識生產和知識擴散的功能,在創新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非一般的生產和消費部門。
(一)KIBS創新特征
KIBS創新是指發生在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中的創新行為及活動,是KIBS與客戶利用各自的知識及技能,為完成一項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任務而做出的一系列合作行為。知識密集型服務創新具有顯著的高客戶相關性,即KIBS與客戶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創新服務質量的高低依賴于KIBS與客戶的交互作用。在創新中,客戶與KIBS之間的知識流動是雙向的:KIBS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服務,在交互中傳播現有的知識,同時通過客戶反饋也加強了KIBS本身的知識基礎,擴大了KIBS的知識存量,并可能引起新的交互作用。Strambach(2001)建立一個模型(見上圖),將KIBS知識過程分為明晰知識和緘默知識的獲取、知識的重新整合、知識向客戶企業的轉移與擴散三個階段,說明了KIBS與客戶間的這種知識流動及交互作用。[7](53-68)
(二)KIBS在創新系統中的角色
KIBS創新具有高客戶相關性,這不僅僅促使其本身必須具備高的創新性,以滿足客戶的需要,也使其有可能將創新性知識傳遞、擴散給客戶,即KIBS不僅僅具有知識生產的功能,也具有知識擴散的功能。具體而言,KIBS在創新過程中主要有三個角色:創新推動者(Facilitator)、創新轉移者(Carrier)及創新來源(Source)。[8]
1.創新來源(提供者)。KIBS在進行創新時是創新主角,KIBS為制造業或其他服務行業提供服務或知識,提供創新概念及思想,并與客戶企業緊密聯系共同完成創新。Hertog(2000)認為,KIBS作為知識及創新的合作生產者,是一種私人知識庫,即所謂的“第二知識庫(theSecondKnowledgeInfrastructure)”或“新知識庫”①。[9](491-528)如廣告商為客戶開發并組織實施一個新的廣告策略。
2.創新推動者(合作者)。KIBS企業為客戶的創新提供支持服務,但創新本身不是來自KIBS,也不是由它從別的企業擴散到客戶企業。如管理咨詢公司協助客戶開發一種新的服務分銷渠道或引入一種新的會計制度,在這里,KIBS為客戶傳遞它們需要的知識或服務來支持創新。3.創新轉移者(購買者)。KIBS企業將現有的創新從一個企業或者一個行業傳播到另外一個行業或客戶企業,創新本身不是從KIBS產生的,KIBS只是一種中介。此時,KIBS也扮演著購買者角色,即KIBS從制造業或者其他服務行業購買知識、設備及資本品,但KIBS在購買后還承擔一個重任,即將該產品客戶化,適應客戶的需求。如KIBS企業為客戶引進及實施一個先進的、創新性的ERP軟件,并將該軟件客戶化。
可見,KIBS在創新系統中發揮作用的關鍵在于它的知識生產和知識擴散的功能,是創新系統的節點及橋梁,是創新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KIBS在創新過程中扮演多種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KIBS本身作為一個創新主體,在不斷進行內部創新的同時,也為創新系統中的其它主體提供了創新的平臺,對創新起到催化作用。
三、國家創新系統的國際化擴展——KIBS國際化的動因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國家創新系統是一個開放式的、國際化的系統,國家創新績效取決于該國利用全球創新網絡及全球創新資源進行創新的能力,國家創新系統的國際化已成為促進創新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Toivonen,2005)。[10]另外,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自身創新系統的不完善及創新資源的缺乏,通過國際化獲取創新資源,提高本國創新系統競爭力就成為一個必然選擇及必要的途徑。國家創新系統的國際化發展,增強了作為創新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KIBS國際化發展的動力及壓力,主要體現為實現如下四個效應的需要:(一)國家創新系統邊界的國際擴張效應
Coase(1937)認為,企業的擴張與收縮在于交易成本的節約。[11](386-405)創新系統也存在由于交易成本節約而導致的邊界擴張與收縮。創新系統邊界的擴張表現為創新組織規模的擴大和創新行為的融合與協調兩個方面,前者是單一組織形式下的規模擴張,后者是對創新系統的改造。[12]創新系統革新的動力來源于知識在系統內流動的機制。信息通訊科技的發展及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創新活動之間的互動與依賴日益加深,為了獲取更多、質量更高的創新資源,國家創新系統中的創新主體主動向外擴張,實現國際化發展。KIBS國際化一方面是實現本身規模經濟的需要,另外一方面降低了知識在創新網絡接點傳播的交易成本,使報酬遞增得以實現,并促進其他創新主體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同時,KIBS作為知識擴散的橋梁及中介,它的國際化有利于改造跨國創新組織結構,建立靈活的組織創新網絡,有效降低創新主體在國際化進程中由于規模擴大而帶來網絡接點之間連結不穩定的風險(規模擴大與風險加大之間存在“兩難”問題),實現創新系統質的擴張。(二)知識的放大效應及國際擴散效應
知識系統要么是網絡結構,要么是層級結構,而無論哪種結構,KIBS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網絡結構中,KIBS加強了不同網絡接點之間的知識流動。在層級結構中,KIBS有利于知識沿著層級進行流動,如典型的專業會計服務就屬于這類。而創新系統競爭力的差異在于知識創造和擴散通過不同的中介和組織交互作用來進行。[13]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快,各國國內市場日益與國際大市場融為一體,產業全球化以及企業生產、研究活動的國際化,使國際間的知識流動愈加強烈。由于KIBS具有知識生產性和擴散性并重的特征,KIBS在國際化發展中不斷吸取國外知識,并通過對知識的整合、加工,不斷進行知識創新,放大知識存量,提高了知識流動的質量,促進知識在創新主體之間的國際流動,在不同類別的知識網絡中傳遞,加強了國家創新系統知識生產子系統及知識擴散子系統功能,通過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有效聯結來提高學習和創造能力,使國家創新系統立足于國際創新前沿,利用國際創新系統的優勢,迅速提高創新能力。
(三)制造業、服務業創新子系統的國際互動效應
KIBS所具有知識生產及知識擴散功能,使傳統的創新系統發生了變化,服務業創新子系統與制造業創新子系統出現融合的現象,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創新活動互相表現對方的特征。它們之間存在信息、知識及人才等要素的流動,并通過這些流動使兩者產生極強的互動作用,互相為對方的發展提供支持。制造業生產的國際化產生了對金融、會計和法律等服務的需求,為了滿足國內制造業國際化的需要,KIBS企業跟隨進入東道國提供服務。隨著服務水平的提高及在國外提供服務經驗的不斷豐富,KIBS企業有能力主動在國外尋找發展的機會,實現從跟隨戰略到主動尋求新市場的國際化戰略轉變。跨國制造業規模經濟的來源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服務的能力而不是制造產品的能力,[14](45-56)在制造業國際化程度較高情況下,KIBS國際化是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現實需要。
(四)國家創新網絡的國際綜合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