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模板(10篇)

時間:2023-06-02 15:21: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篇1

對于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寧連舉和李萌構建了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并利用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2005年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資料數據,評價了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后續研究中,又基于全面創新理論,從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屬性和特點出發,構建了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朱霞,朱永躍基于小波神經網絡提出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方法并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定量評價模型。朱承亮,岳宏志,李婷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西部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實證研究并給出了綜合評價結果,認為我國西部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普遍不強。蔣玉潔,菅利榮運用熵權TOP-SIS方法和錫爾指數對我國區域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和差異測度,研究表明區域之間差異突出,兩極分化現象嚴重。樊小霞,牛沖槐,王秀義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我國各省份大中型工業企業在技術創新效率、技術創新擴散、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三個方面的發展呈現不均衡狀態[6]。以上學者的研究為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基礎,但針對不同所有制類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文獻較少,多數是從區域性角度進行的。在我國,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共存,各企業在規模和資金實力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應針對不同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分別評價其技術創新能力。本文構建了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模型,對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工業企業進行評價和排序,對提高其技術創新能力有一定意義。

1研究思路與方法

1.1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本文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并結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統計指標,考慮到工業企業自身的特點,選擇代表性強、涵蓋信息量大的指標,形成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1.2研究方法目前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AHP)、模糊綜合評價法,數據包絡分析法(DEA)、BP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灰色綜合評價方法等。其中一些方法(如AHP)具有如下弊端:各指標層的權重依賴于專家們的主觀判斷,人為給定的權數具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不能完全反映企業真實情況。為最大程度地消除主觀因素的影響,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將復雜的多個變量綜合為少量的相互獨立的因子,依據不同的因子對原始變量分類,以反映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該方法具有如下優點:從多個觀測變量中找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來解釋原始數據,有助于客觀、有效地確定綜合指標的權重;權重是基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能體現指標間的內在結構關系,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具有較好的客觀性;由于各指標間的信息交叉少,因此各指標具有較強的可比性。通過因子分析法找出綜合因子來解釋原始數據,并得出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企業決策者通過指標內在關系,客觀認識到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從而制定更加科學的技術創新決策,提高企業競爭力。

2過程分析

本文運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采用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2012年國內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相關數據,對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2.1描述性統計首先對數據標準化處理,通過計算相關系數矩陣(見表2)查看原有變量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相關系數均超過0.3,大部分超過了0.7,可見指標之間有較強的相關關系,能夠提取公共因子,適合做因子分析。

2.2方差分析和碎石圖其次,計算特征值和累積方差貢獻率(見表3)。方差貢獻率反映的是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原指標信息量的程度;累積方差貢獻率反映的是幾個公共因子累積包含的原指標信息量的程度。一般選取累積方差貢獻率大于0.85的特征值個數為因子個數,它們能較好的反映原指標的信息量。從表3可知,前兩個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為91.429%,超過了85%,只損失了8.571%的指標信息,已取得不錯的效果,因此可選取前兩個因子進行分析。圖1的碎石圖反映的是2012年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特征值,橫坐標表示成分數也即因子數,縱坐標表示特征值大小。由圖可看出,從第二個因子開始特征值漸趨減緩并接近于零。這表明選取前兩個因子是合適的。

2.3因子載荷通過因子旋轉的方式可以使一個變量在盡可能少的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時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4,表中數據表明公共因子與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第一個公共因子F1與技術改造經費支出X4、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經費支出X5、科技機構活動經費支出X10、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X7、企業R&D活動經費X1、政府資金X11、引進國外技術經費支出X6、R&D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X12、企業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X2、科技機構活動人員X9、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X13、企業辦科技機構數X8這十二個指標的相關性較強,即在這些指標上的載荷較高。這些指標反映了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投入能力,技術創新活動過程與環境支撐均劃到這個公共因子內,因此可將公共因子F1命名為技術創新投入因子。第二個主因子F2包括新產品產值X14、新產品銷售收入X15、專利申請數X16、R&D項目數X3、有效發明專利X17五個指標,F2與這五個指標的相關性較強,在其上的載荷較高。其中R&D項目數X3在第一個因子上的載荷也較高,只是相對第二個因子較低,而初始設計時,R&D項目數X3是屬于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指標的,因此本文將此項指標修整至產出能力指標。以上指標反映的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產出能力,因此將公共因子F2命名為技術創新產出因子。

2.4因子得分根據spss軟件可直接得出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見表5),進而可列出因子得分公式。因子得分公式是原有變量線性組合的結果,因子得分是各變量值的加權綜合,權數表示變量對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據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可進行加權求和得到綜合得分公式。

2.5綜合評價通過上述因子得分公式可計算不同所有制類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及排名和綜合得分及排名(見表6)。從表6可以看到,在各類型的工業企業中,技術創新能力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企業。

篇2

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模糊綜合評價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system;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6-0006-02

0引言

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具有高的技術創新水平是尋求可持續發展和保持自身競爭力的優勢的重要途徑。企業技術創新是為企業經濟發展服務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1],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之源[2]。從這個層面上看,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企業對于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認識,是企業規避風險,尋求企業可持續發展、獲取企業競爭力的前提。因此,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就越來越重要。索羅(S.C.Solo,1951)將技術創新定義為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過程[3]。傅家驥(1998)認為技術創新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3]。許慶瑞(2001)也將技術創新看作是新思想的產生、解決問題和進行開發、實現和應用的過程[4]。通過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對技術創新的評價要從技術創新的整體出發,考慮整個過程。

1評價方法與模型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原則是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只有在科學原則的指導下才能設計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5]。評價的目的決定了一般評價方法的基本思路[6]。本文借助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通過專家甄選企業技術創新指標,并由專家和職業經理人對指標重要性進行評價,對企業內部員工進行問卷調查得出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實現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在復雜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7]。由于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8],無法用通常的簡單數字來衡量,所以借助模糊數學來處理。創新能力的評價靠主觀判斷時常存在偏差,將模糊數學應用于技術創新能力的判定,使主觀判定納入定量計算的客觀統一的判別軌道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判主要包含指標集U、評語集V、單因素評價矩陣R、權重分配向量A 四個要素。指標集是以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各種指標為元素所組成的多層指標集合。根據建立的指標體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集可以記為:

U={U1,U2,……,Un},n∈(1,2,…)(1)

每個因素又有具體的評價指標子集,因此可以建立指標子集:

Ui={Ui1,Ui2,Ui3……},i∈(1,2,…n)(2)

權重集以各指標對于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為依據,賦予各個權重系數,用來衡量指標的重要程度。權重集根據指標集和子集來建立,即:

A={A1,A2,…,An},n∈(1,2,…),A=1(3)

子集權重為:

Wi={Wi1,Wi2,Wi3…Wij},i∈(1,2,…n),j∈(1,2,…)(4)

評語集是對技術創新能力可能做出的各種評價結果的集合。U的評語集合V建立為:V={v1,v2,…,vn},其中n為評價的等級數量。

對U的每一個指標進行評價可得到單因素評價矩陣:

R=RR…RRR…R…………RR…R,R=(R)(5)

Rij(i=1,2,…,n),表示第j個因素給予評語Vi的隸屬度。

在確定模糊矩陣R和模糊向量A后,可做模糊變化來進行綜合評判:將每個Ui作為一個元素,Bk作為它的單因素評判,構成評判矩陣。通過運算,得到對評價指標子集的綜合評價結果B1,B2,…,Bk,構成了一個評價矩陣B,按照模糊綜合多級評價模型,最后的綜合評價結果為:

C=AB=(c1,c2,…,cn)(6)

由此可得到U所有指標的綜合評判結果。按最大隸屬度原則,Cj取得最大值時所對應的評價等級即為該項目的綜合評價等級。

2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實例

下文以濟南市長清區某高新技術企業為例,對其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為了更好地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本文在山東濟南選擇了部分企業經理人,高校企業管理專家教授和咨詢公司高管,首先對該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具體評價過程如下:

2.1 指標體系的建立首先建立主效率指標集:根據對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因素的分析,綜合地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項指標,從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研究與開發、創新組織管理能力、創新生產實施能力、創新營銷能力、創新產出實施能力、創新傾向能力七個方面來構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主效率指標集,構建各主效率指標的子效率指標。效率評價指標權重分為兩個層次:各主效率指標權重和每個主效率指標中各子效率評價權重。兩個層次的權重確定均采用專家評估法進行。主效率指標權重由技術創新方面專家、教授及有經驗的經理人綜合評定,以確定各主效率指標權重。子效率指標權重則分別由熟悉不同主效率指標的專家及高新技術企業管理者和經理人綜合評定,確定各子效率指標權重。其綜合評級指標體系如表1。

2.2 三級指標單因素評價建立評判集:各創新因素創新程度采用專家評估法進行評判。首先,將創新程度設定為五個等級:高,較高,平均,較低和低,構成評價等級集合V={V1,V2,V3,V4,V5}={高,較高,平均,較低,低}。通過向集團人事部、企劃部、研發部和車間等部門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96份。對指標集的各指標分別進行模糊綜合評價,我們確定七個子效率單因素評價矩陣,采用加權平均型M(•,+)算子計算可以得出:

B1=W1×R1={0.2727270.4545450.272727}×

0.0937500.2187500.3020830.3229170.0625000.3541670.2916670.2187500.1250000.0104170.1250000.125000 0.1979170.3541670.197917

=(0.220644,0.226326,0.235795,0.241477,0.075758)

同理可以得出:

B2=W2×R2=(0.104651,0.171753,0.404312,0.213905,0.105378)

B3=W3×R3=(0.136143,0.262112,0.327035,0.198159,0.076550)

B4=W4×R4=(0.275752,0.243345,0.239583,0.182581,0.058738)

B5=W5×R5=(0.200388,0.281250,0.268538,0.199506,0.050318)

B6=W6×R6=(0.183732,0.206117,0.248005,0.197473,0.164672)

B7=W7×R7=(0.141304,0.215127,0.221014,0.236413,0.186141)

2.3進行二級模糊綜合評價用以上計算結果可以進行二級模糊綜合評價:

C=A×R={0.104895,0.188811,0.1608392,0.132867,0.153846,

0.132867,0.125874}×(B1,B2,B3,B4,B5,B6,B7)T

=(0.174467,0.228394,0.287591,0.208537,0.101011)

由此可得,此集團技術創新能力模糊綜合評判結果為:效率高17.45%,效率較高22.84%,效率平均水平28.76%,效率較低20.85%,效率低10.10%。按最大隸屬度原則,Cj取得最大值時所對應的效率水平是22.84%,即為此企業目前的效率水平,所以可以得到結論此集團的技術創新能力處于平均水平。

3結論

本文構建了一個能真實反映現階段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二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技術創新能力模糊綜合評價方案。通過實證分析,從中看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進一步驗證了所采用效率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邵春燕.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03):273-275.

[2]趙金秀.提高濟南高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157-158.

[3]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4]許慶瑞.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唐煒,蔣日富,鹿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理論研究綜述[J].科學進步與對策.2007,(05):195-200.

篇3

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理論界定

(一)企業技術創新概念的提出

最早明確提出技術創新能力概念的學者是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1912年,熊彼得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企業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所做的新的組合”,總體來說,熊彼特對于創新的作用是肯定的,他認為資本主義正是由于創新而得到了發展。資本主義賴以生存的土壤就是不斷的創新。《經濟發展理論》發表至今已經一百多年,技術創新能力無論從定義的內涵,還是定義的外延,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理論界定

在熊彼特提出“技術創新”的概念之后,許多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進行研究。

第一類是“從能力本身來定義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組織本身所具有的,并能幫助組織創造新思維、新想法的一種能力。從這一角度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定義的主要是國外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Burns等[2]最先從能力本身定義了技術創新能力一詞,將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組織成功地采用或實施新觀念、新工藝或新產品的能力”。Barton[3]則從創新能力的核心層面定義了技術創新能力,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及企業的價值觀。”

Burgelman等[4]提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支持企業創新戰略的一系列綜合特征的組合”,從創新能力構成上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義。另外,O’Connor等[5]從一種更為新穎的角度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義,認為技術創新是“資源(人力和關系)投入和中間變革資產”,該資源或資產是企業從事創新活動所必須的。

第二類是“從過程的層面來定義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能力就是生產某種革新的、有意義的客體的過程。最早從過程層面來認識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的是Mumford等[6],他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生產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一個過程。隨后技術創新能力被定義成:多個人共同協作,從而創造有價值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想法、新程序、新過程。該定義的創新之處在于將參與創新的主體引入到了技術創新概念之中,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由一系列活動組成的交互過程”。Fores等[7]則將技術創新能力闡釋為“學習能力對企業經營績效產生效果的催化劑”,這也從過程層面來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義。

中文文獻對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的認識還處于一種探索階段,我國學者魏江等[8]最早在企業研究層面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概念進行了探索,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支持企業創新戰略實現、由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兩者耦合并由此決定的系統整體功能”。其次,王立新等[9]基于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現狀,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支持企業創新戰略實現,體現于企業創新全過程中的一種整體能力” 。

總體來說,從過程的層面來認識創新能力的本質是將企業創新比喻為一個流程,認為創新是一個管理過程,需要特定的工具、規范和紀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技術創新能力強調的是將具體的、新穎的并且有用的想法引進到一般的組織流程和步驟中的一種能力,組織通過運用這種想法,能夠使組織產生顯著的進步[10]。

第三類則是“從結果層面來認識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能力能生產出某種革新的、有意義的客體,更側重于創新的結果產出。Andrew等[11]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一些同以往相比具有新穎性和意義性的產出。Amidon在《知識經濟的創新戰略――智慧的覺醒》一書中將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企業創造并使用好思想,好思想最終轉化為市場化的產品或服務,并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的能力”。在一些學術與政策的辯論上,創新能力作為一種抽象概念,用來表示一個系統將知識轉化為能夠推動經濟長期增長和財富創造的新發明的一種實際和潛在的能力,該定義也從結果角度闡釋了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

另外,我國學者張國良等[12]認為技術創新能力就是“多、快、好、省”地形成商業化創新產出的潛力,與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是,技術創新能力被同時賦予了數量、速度、效果、效率四個維度上的含義。

雖然學者們的定義角度不同,但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都與新思維與新技術有關,并且這種思維與技術都能給企業帶來長期的利益產出。總的來講,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能力對原始的、相關的以及有價值的新產品、過程或服務知識進行整合,使得組織能夠將一些思維轉化為新的或先進的產品、服務或者流程,從而組織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是企業創新的關鍵所在。

另外,Burgelman等[4]在《技術和創新的戰略管理》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劉鴻淵等[25]曾選用該評價體系對四川一家大型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研究,認為該評價模型的指標體系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企業創新能力的真實水平且具有系統性和簡潔性等優點。

在國內檢索到的文獻中,采用體系指標來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文章占絕大多數,其核心指標包括“創新投入能力、研究開發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一些典型的以系統觀來評價技術創新能力的文獻及主要指標見表 1。

表1創新能力評價系統觀代表文獻及主要指標主要指標1主要觀點1文獻作者創新決策能力、R&D能力,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組織能力1從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來探討技術創新能力。1魏江等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研發能力、創新產出能力1通過對已構建的一個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實現評價體系中各要素在不同類型企業創新中的重要程度的比較,對這些要素進行排序,從而為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1陳廣宇等外部環境、內部環境、研發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協同能力、經濟社會效益1根據技術創新能力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特征,考慮到企業創新活動的重要方面和關鍵環節,構建出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1董崗等企業發展戰略、創新成果的擴散、企業創新的信息源和創新障礙、企業創新的投入、政府在創新中的作用、企業創新的產出1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創新能力各要素的諸多方面,可以說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都相關。1察志敏等企業投入能力、研究開發能力、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1要全面考慮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特征因素,并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完整、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1王立新等創新意識水平、創新投入能力、創新活動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創新風險控制能力、組織管理創新能力1不同的創新主體針對自身發展戰略的目標,所選擇的評測內容的出發點不同,因而指標評測因子體系設計中選擇的側重點各異。1孫立媛等

(三)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求解方法

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可以看出,學者對于技術創新能力認識的側重點不同,技術創新能力指標分解也不同。在將創新能力分解成具體指標之后,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指標進行量化,從而來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模型的求解關鍵在于各指標權重的確定,權重是衡量某指標相對重要程度的量值。總的來說,存在兩類確定權重值的方法,第一種為群體測試統計方法,該方法邀請相關專家對指標進行主觀估計,進而應用統計方法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分析,將得出的每個指標權重的統計值作為最后結果;第二種為個體直觀判斷法,該方法由某個相關專家直接估計指標權重,并把這種估計值直接作為最后結果。本文主要探討群體測試統計方法。從檢索的文獻來看,存在多種求解方法,具體見表2。

表2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求解方法一覽表方法1特點1代表文獻作者線性加權和法1優點是該方法既考慮了人們主觀上對各項指標的重視程度,又考慮了各項指標原始數據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它們對總體評價指標的影響且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點是計算量大。1曲國禹等 層次分析法(AHP)1優點是該方法能用于層次較多,指標較多的評價指標體系權系數計算,簡單明了;缺點求解方法繁雜,計算量大,甚至要反復計算。1常玉等模糊綜合評價法1可以構造三級以及多級模糊評價,能對不同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評價。1姜炳麟等多層次灰色評價法1精確度高,為直接方法,可克服模糊綜合評判中有些白化值經特征化處理后信息丟失的弱點。1唐炎釗等綜合指數法1可以使指標值標準化,進而可以準確地評價工作的綜合水平。綜合指數值越大,工作質量越好,對指標的多少沒有限制。1鄭春東等數據包絡分法析1DEA方法直觀性好、可比性強,且每一指標權重是根據決策單元的實際數據求得,而不是根據評價者的主觀認定獲得,可以科學地評價創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創新策略。1李守偉等BP神經網絡法1優點是:使系統誤差達到任何精度要求,且有收斂性;隨參評樣本的增加和時間的演進,能進行進一步的時間學習和實現動態跟蹤評價,具有自學習、概括能力、自適應能力以及強大的容錯性等特征。1李文博等二次相對評價法1能夠消除由于受客觀基礎條件優劣影響而導致的對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的不客觀性和不公正性,從而真正反映了人的有效主觀努力在加強企業創新能力的作用。1曲世友等

從表2 可以看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的求解方法有多種。有些方法的提出是為了解決權重求解時的主觀性問題,如“數據包絡分析法”、“BP 神經網絡方法”等;有的是為了解決指標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如“模糊加權評價法”等。總的來說,每種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用,也可考慮幾種方法的聯合使用,如“二次相對評價法”。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存在的問題總結及展望

(一)關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

綜上可見,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含義進行界定時,無論是從能力本身,還是在過程和結果層面進行界定,都豐富了創新能力內涵,為今后研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但仍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對技術創新能力含義界定表述不一,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本文認為,要想正確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定義,就要把握企業創新的本質,并貼近企業現實狀況,著眼于創新全過程,這樣才更有利于進行把握技術創新能力的精髓所在。

(二)關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在這個方面學者們的共識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有機結合,但不論是評價指標的要素觀、過程觀還是系統觀,在對指標進行具體分析時,由于對創新能力本質的認識不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標體系。本文認為原因有二:其一,隨著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一些新的指標會對技術創新能力產生影響,在構建評價指標時,除了考慮常規指標外,我們還可以向新型指標拓展。其二,在創建評價體系時,大多數學者把各基本要素放在了同一個層次來考慮,割裂了各層次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從獨立的、靜止的、分散的角度來研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其結果很難反映企業創新的實際狀況。鑒于上述兩個原因,本文認為,在構建評價體系時,要將系統理論和企業創新理論有機結合,將新型指標引入到評價體系中,建立各層次指標之間的聯系,并使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式來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也是今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一種新思維。

篇4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6-1096(2003)01-0043-03

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企業技術創新能 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是系統、全面描述和評價社會經濟現象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對若干重大領域運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法進行綜合評估,在一些國家已經形成制度。 因此,建立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對完善企業技術創新理論和指導 企業技術創新實踐具有現實意義。

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企業技術創新過程涉及的因素和對象十分復雜,因此,技術創新能力實際 上是企業整體的系統能力,并且是以產品創新能力、生產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技術創新能力 為主體,協調發揮以實現經濟利潤的能力。

(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企業技術創新內容的廣泛性,創新過程的復雜性,以及創新影響的時滯性,對企業技術 創新能力的評價既要考慮企業獲利狀況等現實的經濟效益,又要考慮企業產品競爭力增強和 市場狀態改善等潛在的經濟效益,還要考慮企業自身內在的創新能力提高與創新管理經驗積 累等無形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堅持以效益標準、競爭標準和發展標 準為準則,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成8個一級指標,44個二級指標,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目標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A;準則層:效益標準B1、競爭標準 B2和發展 標準B3;指標層:(1)創新意識C1,包括領導層月研究技術創新的次數C11、技 術創新規劃和計劃 的規定C12、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C13、與國內外合作研究的次數和能力C14、現代化管理能力C15、技術創新的獎勵機制或 條例C16和職工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參與能力C17;(2)研究開發能力C2,包括研究開發投入強度C21、 研究開發人員構成C22、研究開發成果水平C23、研究開發成功率C24、 消化吸收能力C25和擁有專利數或成 果獲獎數C26;(3)技術進步能力C3,包括技術進步水平C31、技術進 步速度C32、技術進步貢獻率C33和勞 動生產率C34;(4)生產能力C4,包括生產設備水平C41、生產人員構 成C42、產品生產周期C43、 原料利用率C44、能源利用率C45和主要設備有效利用率C46;(5)投入 能力C5,包括外界對企業的科技經費投入C51、企業自身投入資金C52和生產資源的投入強度C53 ;(6)營銷能力C6包括營銷強 度C61、產品的競爭強度C62、銷售組織網絡C63和銷售服務狀況C64;(7)財務能力C7,包括承擔財務風險 的能力C71、融資能力C72、投資回收率C73、銷售收入成本率C74 和資金利稅率C75;(8)產品效果能力C8,包 括從事產品開發的科技人員數C81、產品更新率C82、新產品開發費用和周期C83、產品市場占有率C84、新 產品收益率C85、新產品產值率C86、新產品銷售率C87、新產品利稅率C 88和名優產品產值率C89。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說明

1.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這種意識是指自上而下,從領導到一般員工所 擁有的創新思想,創新理念;由此,時刻有的一種使命感、生存感、危機感和緊迫感。尤其是企業的領導決 策層的創新意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技術創新意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長期的 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特別是在經濟全球一體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創新意識對企業 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里均是定性指標。

2.R&D能力

C21指標可以用"研究經費/銷售收入"來計算。C22指標用來反映R&D人員的素 質,可以用職稱、學歷來衡量,可用"科學家與工程師之和/R&D總人數"來計算。C23指標反映研 究開發 成果所達到的層次,不妨把它劃分為4個層次:國外、國內、省內和企業水平,可以分別計 算各層次水平所占的比例。C24指標反映R&D機構的研究能力,可以用"研究的成功次 數/研 究總次數"來計算。C25指標反映企業非自主創新率、接受創新擴散的能力,可以用 強、中、弱三個檔次來評價。C26指標反映的其實是企業的技術積累能力。

3.技術進步能力

C31指標是描述某一時刻的技術狀況的指標。C32指標是不同時刻技術水平的變 化快慢情況。C33指標是指技術進步對產值增長速度的貢獻,可用"技術進步速度/產 值增長速度"來計算。C34指標反映工人生產產品的效率,可用"產品產值/工人人數 "來衡量。

4.生產能力

C41指標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可以將其分為4個檔次:20世紀90年代水平、80年代水 平、 70年代水平和20世紀60年代水平以下,然后在分別計算各年代水平的生產設備占總設備的比 例。C42指標反映生產人員的素質,包括生產技術干部和技術工人,前者可按職稱( 高級、 中級和初級)來評價,后者可按技術等級(一級、二級和其他)來評價。C43指標反 映從初 始原料投入到產品完成所需要的時間,可用產品生產周期占同類產品的平均產品生產周期或 估計周期來評價。C44指標反映原料被轉化的程度,可用"產成品理論所需原料投入/ 實際 原料投入"來衡量。C45指標反映能源使用效率,可用"產成品理論所需能源/為生產 該產品 而實際耗費的能源"來計算。C46指標反映主要設備的有效利用程度,可用"平均有 效利用率或平均作業率"來評價。

5.投入能力

C51指標反映外界環境(主要是政府)對企業的科技經費(包括設備投入價值)的投 入情況 ,可用"外界對企業投入的科技經費/企業投入的總科技經費"來計算。C52指標反映 企業 自身投入的能力,包括企業自籌資金、銀行貸款及其它。C53指標可用"生產成本/新 產品的總價值"來計算。

6.營銷能力

C61指標可用"營銷費用/產品的銷售收入"來計算。C62指標反映營銷及被市 場接受的難 度,用"強、中、弱"來評價。C63指標反映企業產品的銷售渠道是否暢通,用"好 、 中、差"來評價。C64指標反映企業現有銷售服務的適應性,用"好、中、差"來評 價。

7.財務能力

C71指標反映企業所能提供的技術創新的規模、強度,用"強、中、弱"來評價。C72指標 包括自籌能力和借貸能力。可分別用"自籌資金/所籌總資金"和"借貸資金/所籌總資金" 來計算。C7指標反映技術創新的投資回收效率,可用"當年回收資金/當年投入資金 "來 計算。C74指標可用"成本/銷售收入"來計算。C75指標可用"產品利稅/所投 資金"來計算。

8.產品效果能力

C81指標可用"從事產品開發的人員/企業職工總人數"來計算。C82指標反映 新產品在企 業總產品中所占的份額,可用"新產品數/產品總數"來計算。C83指標反映產品研究 、開發 所需要的時間和費用,可用"新產品開發的周期/占同類產品的開發周期或估計周期"來評 價。C84指標反映企業創新產品的商業化程度,可計算其市場占有份額。C85指 標反映的實 際上是產品的附加值大小,可以用"新產品凈收入/新產品銷售收入"來衡量。C86、 C87、 C88指標反映新產品在企業總產品中的所占份額,可分別用"新產品的產值/企業產品 生產總 值"、"新產品銷售收入/企業產品銷售總值"、"新產品利稅/企業產品的總利稅"來計算 。C89指標反映企業產品的品牌狀況,名優產品可指獲得省級以上榮譽稱號的產品。 可用"名優產品產值/企業總產值"來計算。

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方法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實用的多維決策方法,它可以把不能量化的因素給予量化 ,把復雜的決策 問題表示為一個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利用人們的判斷對決策方案進行排序;它可以把定性 和定量結合起來,具有實用性、系統性和簡潔性等優點,特別適合在經濟系統中應用。本文 即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在評價指標體系結構中目標層就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準則層包括3個方面:效益標準、競 爭標準和發展標準,一級指標層包括8個方面:創新意識、研究開發能力、技術進步能力、 生產能力、投入能力、營銷能力、財務能力和產品效果能力。首先,利用專家打分的方法, 構造判別矩陣,計算層次單排序和層次總排序,從而給出一級指標的權重αi=(i=1,2…,8)。其次,根據企業 的實際情況,由專家給出二級指標的實際得分值,利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算出一級指標的實際 得分值bi=(i=1,2…,8)。然后,由式∑[DD(]8[]i=1a1b1算出企業技術創新 能力的實得分值。

三、實證分析

根據對某企業實地調研的數據和資料,利用上面建立的指標和方法,對該企業 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如下實證分析。

根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方法,建立該企業的層次分析模型如圖1。再根據構造的判別 矩陣,得出層次單排序、總排序和一致性檢驗,如表1。然后,根據對該企業調查的實際情 況,按照10分制,由專家給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各項指標的實際得分值后,加權平均算得C1、C2、C3、C4、C5、C6、C7、C8實際得分值分別為6、3、4、7、3、7 、3和6分。由此得出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判結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總得分為4.8243分,換算成100制即為48.243分,其中, 較為好的指標分別是生產能力(占21.50%)、創新意識(占18.59%)、營銷能力(占13.0 9%)、研究開發能力(12.59%)、產品效果能力(占12.01%)和技術進步能力(占11.76% ),較差的是財務能力(占4.57%)和投入能力(占5.90%)。

參考文獻:

[1]吳林海.中國科技園區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4).

[2]王蓮花,李戰國,趙銘欽,等.卷煙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的研究[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1,(3).

[3]劉思峰,黨耀國,李炳軍,等.河南各時期技術進步貢獻率測度[J].河南農 業大學學報,1998,(3).

[4]沈繼紅,施久玉,高振濱,等.數學建模[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 社,1996.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WANG Lian - hua

(Basic Science Colleg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 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is the capacity w hich innovation main body harmonizes with each other to realize profit. The tech 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is divided into eight different asp ects by which the author sets up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technological i nnovation capa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evaluation method.

篇5

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成長模型

全面創新管理視角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成長模型,包括用戶拉動、開放式創新、全面創新、人才激勵4個模塊。

第一,用戶拉動。

對于企業而言,技術創新的最大動力來自市場需求,各種技術均是在市場應用中不斷成熟的。用戶提供市場需求可有效幫助上游企業突破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創新產品的市場化應用,從而拉動上游企業步入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近年來,我國在特大型水電機組、高速動車組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之所以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技術進步,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終端用戶對上游裝備制造商的技術創新發揮了重要的拉動作用。在用戶非常分散的家電行業,海爾在創新中同樣十分注重用戶需求的拉動作用。

海爾奉行“好的公司滿足需求,偉大的公司創造需求”的理念,在技術創新領域要求技術開發緊緊圍繞市場和用戶展開,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產品創新和開發模式,即面向市場需求、采取針對式開發、及時進行成果保護。海爾建立了針對全球同步開發產品的2×3方式――對于每個新產品,同步開發3種款式(如分別投放歐洲、美國和中國市場),每個款式由2個研發團隊同時進行開發,團隊相互之間展開競爭,以保證產品能在全球市場同步上市。

第二,開放式創新。

開放式創新理念適應了21世紀全球一體化、開放、融合、共享的發展潮流,對于促進單個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共性技術突破、產業間協同創新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許多大型企業均大力推進多維度的開放創新,致力于構建產學研、上下游、國內外有效結合的全方位合作創新網絡。

海信集團與山東大學的合作是國內產學研合作的經典案例。2004年8月21日,海信集團與山東大學合作創立山東大學海信研究院。海信集團為研究院提供必要的啟動和運行經費,先期投入200萬元,在研究院設立山東大學海信研發基金,用于前瞻性、關鍵性和預研性項目的研究。2007年,山東大學海信研究院承擔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的關鍵技術――“高光無熔痕綠色注塑新技術及其成套工藝與裝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項目組自主設計和研發的“高光塑料模具溫度控制系統”在海信集團大尺寸平板電視機面板生產車間得到規模應用。該技術及其產品的質量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海信集團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光無熔痕綠色注塑新技術生產線的企業。

第三,全面創新。

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是企業創新的三個重要支點,三者各有側重、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其中,技術創新是核心,管理創新是基礎,制度創新是保障。眾所周知,華為既對技術極端重視,同時也積極推動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1999年,華為正式實施IPD(集成產品開發)改革。經過準備、關注、發明、推行等階段,2003年底改革基本結束。為了配合IPD改革,華為同時推行“集成供應鏈”和“集成產品開發”變革項目,對人力資源系統、IT系統、財務系統等進行了重新規劃和變革。經過5年努力,華為形成了全新的矩陣式管理。華為的IPD改革加快了新產品開發速度,同時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穩定性,為華為更大規模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強大的組織平臺。

第四,研發人才激勵。

人才是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要素,能力是“物化”在人身上的,能力的成長最重要的是人的成長。因此,技術能力強的公司無一例外都將吸引和留住人才、著力培養人才、刻意在實踐中鍛煉人才等作為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海信認為,長效的人力資源開發是技術立企的 “第一工程”。為了激發企業活力,1992年海信率先在技術中心設立“人才特區”,優秀研發人員的薪酬水平可達到普通員工的10倍以上。從整體來看,目前研發人員的平均收入仍是整個集團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優秀研發人員的薪酬水平最高甚至可達集團副總裁的收入。海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專業晉升通道為主、以管理晉升通道為輔”的雙通道職業發展機制,其核心就是在待遇和地位上使有突出業績的研發人員、工藝質量人員、業務管理人員和銷售人員。海信不但為技術人員制定了最高的薪酬標準,形成了所謂的“工資特區”,而且還設立 “產權特區”,即在母公司股份完全國有的情況下對下屬公司實行“一企一策”,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和管理層、技術骨干持股,建立長期激勵機制。

篇6

第二、必須加大資金扶持。資金缺乏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近年來,中央和部分省市政府設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等專項資金,發揮了政府資金在創新投入中的引導作用。制定了創業投資企業管理辦法,設立了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大了對創業投資企業的稅收扶持力度。在深圳交易所開通中小企業板塊、在北京中關村開展了證券公司股份轉讓系統和小企業集合發債的試點,完善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滿足成長性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第三、必須整合各方面資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資源是中小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的有效途徑。我們鼓勵大學、科研機構和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科研設施,鼓勵中小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加強產學研聯合。鼓勵各類科技中介機構面向中小企業開展服務,現有1200多家生產力促進中心每年為約10 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各類技術服務。支持中小企業采取聯合出資、共同委托等方式進行合作研發。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已成為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們組織實施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啟動了百萬中小企業信息化培訓,提高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

第四、必須加大對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支持。一些亞歐會議成員的成功實踐表明,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對提升中小企業技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們在中小企業相對集中的區域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檢測、研發、工業設計、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服務。從行業上看,僅紡織行業就在130 多個生產集聚區推動了服裝設計、面料開發、產品檢測、市場信息等方面服務平臺建設;從區域看,僅浙江省建立的工業設計中心、物流中心、營銷中心、電鍍中心、污水集中處理等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就超過100 個。

篇7

0 引言

民營科技型企業是我國科技、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新型企業群體,是最富創新精神,同時也是我國技術創新中最活躍的力量。技術創新是民營科技型企業發展的生命之源,是關系到民營科技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核心問題。民營科技型企業想要持續快速發展,關鍵問題是如何提高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而要提高民營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核心問題之一是企業要選擇合適和有效的技術創新模式及戰略。

山東科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源)位于山東省膠東半島,萊州市銀海工業園,是一家以生產和銷售農藥及農藥中間體與農藥制劑的中型民營股份制化工生產企業。公司成立于2007年,其生產的生產溴系列農藥中間體及溴化物以毒性低、殘留低、藥效高等特性,占據了國內80%以上的市場份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農藥中間體生產廠家。本論文的目的就是從山東科源公司近幾年的技術創新活動入手,總結分析公司技術創新活動的實際工作,找出科源公司技術創新能力迅速提升的方式方法。希望通過此文,對那些正在發展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民營科技型企業有所幫助,提供有益借鑒。

1 民營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研究進展

盡管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首次提出了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但其創新概念包含范圍廣,且并沒有直接對技術創新下狹義的嚴格定義。后來,索洛(S. C. Solow)對技術創新理論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之后的曼斯菲爾德(Edwin. Mansfield)、蘭斯戴維斯、弗里曼(C. Freemen)、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 of U.S.A)、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對技術創新的概念又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但這些理解和認識幾乎都是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礎上衍生和發展起來的。綜合來講,技術創新是一種狹義的“創新”概念,它更側重于新產品、新工藝的創新研發,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

在國內,企業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雖然我國民營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的相比仍存在差距,但近年來隨著國內民營科技型企業的迅速發展壯大、認識的不斷加深,民營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倍受關注,對如何提升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了一些更為深入、更為具體的專題研究。

在對技術創新模式研究中,學者們對傳統的技術創新的三種模式:自主創新戰略、模仿創新戰略以及合作創新戰略,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探討。如,楊曉西等人[1]認為,建立“官產學研”聯合機制,是企業實施技術創新的有效模式之一;季健霞[2]認為,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利用“外生”科技資源和資本資源,降低創新成本,提高現有技術創新能力;仲偉俊[3]認為,我國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是在充分利用已形成的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通過產學研合作,走以模仿創新為主的技術創新之路;張琳[4]提出了適合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五種模式:以企業為主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企業間戰略聯盟合作創新模式、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設立臨時研發項目組創新模式、委托外包的集成創新模式。

此外,還提出了許多更為具體的發展新模式。如,仲偉俊等提出的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模式[5];梁琳娜的以產業群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戰略[6];彭紀生分析跨國公司對技術轉移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7];任宗強提出以技術管理[8]、創新網絡[9]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李艷等提出了通過技術競爭情報和組織學習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模式[10];許景婷通過提升稅收激勵企業技術創新能力[11]。

篇8

技術創新是企業在競爭中獲取優勢、提高競爭力的根本。關于如何培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問題已成為實業界和理論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考察現代技術不斷呈現的新特征,闡釋了與外部組織的積極合作是企業不斷培育、發展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與策略。

1現代技術的新特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市場需求多元化和個性化特征的不斷突顯,企業中關于產品創新與制造的技術呈現多元化、系統復雜化以及多學科技術融合的新特征。

1.1 企業技術多元化

企業技術多元化是指現代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產品本身包含越來越廣泛的技術內容和知識 [1]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技術多元化體現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新興技術在所有產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與滲透。例如,為提高技術創新的速度和成功率,當代飛機設計已全面實現了計算機模擬和虛擬化設計,信息技術已經在飛機制造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第二,為配合上下游企業的開發新產品的技術需要,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企業也不斷增加自身技術的多樣性。論文參考網。從汽車的生產模式來看,在組裝的過程中,雖然整車公司不必自己生產所有的零部件,但是它必須擁有關于整個汽車的設計以及與各個部分相關的技術,從而對企業的技術儲備和技術能力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例如,考慮到汽車動力的電腦控制技術,通用汽車公司就必須具有足夠的關于芯片和軟件方面的技術知識,并且保持對這類技術的持續創新與發展。論文參考網。因此,在一個為最終產品生產服務的緊密項鏈的供應鏈系統中,每個環節為了滿足上下游企業的要求,都必須在技術內容上都必須進行不同程度的延展,進而導致企業個體的技術不斷多樣化。

1.2 企業技術系統復雜性

現代技術活動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外部環境,尤其是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不同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功能可能提出不同的特殊要求。為了增加技術創新結果的適應性,企業技術系統必須與外部環境中的各類組織的要求相匹,導致企業技術系統越來越復雜的趨勢。

例如,一個企業所提供的新產品必須與客戶已經存在的技術系統相匹配的方式來保證新產品功能的實現。事實上,我們上面所討論的汽車供應鏈的情況,本身也說明了產業鏈上任何環節的企業內技術創新必須保證對外部上下游客戶的適應性。

1.3 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交錯

在當前的發展趨勢下,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各個學科間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和互補性;另一方面,各個領域的科學技術又不斷向縱深發展,從而導致了技術專業化程度也不斷加強。那么,由于知識間的互補性,企業往往希望將所有的技術囊括在企業內部,但是恰恰又由于技術專業化程度不斷加強,為獲得和管理新技術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也非常大。論文參考網。企業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跟自身產品和技術相關的科學與技術知識,因此,通過與外部合作的方式來獲得關于新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就應該成為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與策略。

2.技術合作——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的新思路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出,技術環境與市場環境的變化都要求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涉及的技術領域不斷拓展,而積極開展技術合作就為企業快速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2.1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的傳統途徑

傳統的技術創新理論往往強調內部積累方式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首要選擇。但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在長期技術實踐中總結、累積的知識,因此它的培育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這就不可能適應當前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需求多樣化以及技術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的趨勢。

而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來尋求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也存在缺陷。這主要是由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知識特性,在評判技術過程中的高度的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導致了企業創新能力本身不能以商品的形式按照典型的市場交易方式獲取 [2] 。

2.2技術合作——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的新思路

根據上文分析的傳統模式的缺陷出發,我們認為技術合作方式將是一種企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的合理制度安排。與市場和企業內部化發展模式相比,技術合作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與企業內部積累方式相比,通過與外部組織開展技術合作,企業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得外部多種能力,可以快速地對外部多樣化市場需求做出反應;

第二,由于組織間的技術合作要求企業間相對多次長期的共事,因此限制了市場交易中的機會主義。通過雙方相互觀察學習使默會性知識、經驗得以交流和傳遞,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長;

3.技術合作方式的選擇

作為市場交易和企業內部化中間的一種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的制度安排,企業間的技術合作存在著不同的模式。因此如何選擇合適合作模式對企業有效發展技術創新以及保護企業都非常關鍵。一般來說企業在選擇技術合作方式時應該從以及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技術合作目的。不同合作目的對技術合作各方的技術能力要求不同,而且對技術合作過程和結果的控制要求不同,因此在合作模式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假設技術合作目的是對各方現有技術的充分利用與開發。那么合作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賴于實現技術新功能和用途的最終產品的生產、銷售等功能。因此,合資企業,以及其他著眼于終端產品合作開發的模式就比較適用。

第二,技術合作各方的規模、實力。技術合作中雖然各方都存在著對外部組織的依賴,但是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合作各方在規模和能力上的不同地位必然會對合作模式的選擇產生直接影響。例如在規模不對稱的情況下,強勢方往往不愿與弱方分享技術合作的收益。因此,要么會選擇市場交易導向的合作方式,要么會選擇僅僅在技術利用環節的合作,例如產品開發合作。這樣的模式,顯然大大限制了合作對方對技術創新成果分享的程度。

第三,技術合作各方所擁有的技術互補能力。在技術合作談判過程中,除了在企業規模和技術實力上的優勢,為實現技術尤其是新技術充分利用所需要的互補能力也起著關鍵作用。如果合作各方在新技術充分利用的互補能力方面旗鼓相當,則傾向于選擇合資企業等合作模式來分享利益,相互制約;而如果一方在技術充分利用方面例如關鍵的生產能力、銷售網絡占有特殊優勢,則合作模式則會向產品開發合作模式轉變。

4結束語

技術合作作為企業培育技術能力的一種方式已經成為現代企業重要的行為特征,企業也在不斷地進行制度創新來充分利用技術合作及其產生的效益。然而,企業必須正確認識技術能力外部獲取與內部培育之間的關系,技術合作應該是企業技術能力內部培育發展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在我們關于技術合作模式與利益分享模式的討論中以及表明,企業自身的技術實力是尋求公平合作的關鍵,因此,企業內部技術能力的培育與發展仍然是關鍵。而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能力的內部積累與外部合作之間的關系對我國企業尤為重要:如何既充分利用外部各種技術資源、不斷汲取新技術,又持續不斷培育自身的核心技術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當前應對國內市場的惡性價格競爭,并走出國門的關鍵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F9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8-0088-01

前言:近幾年來,我國各種企業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技術創新上,因為一個擁有良好創新能力的企業更容易長久的發展。然而,有些企業的雖然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仍然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技術管理對于整個技術創新過程的影響是比較大的。而有很多企業恰恰意識不到技術管理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甚至對于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產生的重要影響,忽略了技術管理這一過程,進而導致企業技術創新結果不理想,企業自身發展緩慢。因此企業應該側重于企業良好的技術管理,進而從根本上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

1.技術管理對于創新的重要意義

1.1 夯實基礎,提升能力

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是不斷積累、敢于探索的結果,創新則是技術成長過程中的洗禮和升華,而好的技術管理是技術接受洗禮升華的基本條件。技術管理有利于一個企業加固內部技術基礎,積累經驗,從失敗案例中吸取教訓,進而進一步成長發展,而恰恰有些企業一心急于創新改革,而忽視了企業本身的技術基礎。技術基礎于企業發展如同根基于建筑物,一個擁有穩固的根基的建筑物,必定能越來越高大、越來越宏偉,因為穩固的根基有著強大的力量,能夠支撐建筑物自身的所有重量;而相反地,沒有一個良好根基的建筑物,若要達到理想的高度,必將面臨坍塌的結果。同理,沒有扎實的基礎,任何創新改革都是海市蜃樓,形同虛設,得不到支撐,技術管理的重要性由此體現。有了扎實的基礎,就有了改革創新,突破局限的條件,在升華技術的同時提升企業自身綜合實力,提高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1.2 能力集中,充分應用新技術

技術管理能夠集中企業中的核心技術和專業人才,在我國企業當中,有價值的人力資源大多在企業內部大面積、多區域的分散,核心技術也在多個領域以多種形式進行應用,這樣技術和人才都呈分散狀態的情況事實上是不利于企業創新發展的,技術的分散會破壞研發整體大局,大大降低研發效率。此外,能力的不集中也會影響整個研發進度,進而影響創新的結果,降低企業綜合能力的同時也失去了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日前,我國企業所面臨的外部技術環境是逐漸變得復雜的,由于市場中相同行業競爭日漸激烈,技術創新必須高質量、高速率,而這一切都很大程度的取決于技術管理的力度。

1.3 調整技術應用結構

新時代的技術創新應該有清晰、明確的方向,這一方向取決于企業對自身發展方向和發展路線的設定。但是,若想要做好技術應用結構的調整,首先要做好企業的技術管理。沒有準確地自身定位和明確的目標會導致企業內部技術創新進程緩慢、嚴重時甚至導致活動停滯,使企業就此錯過了合適的機會。比如,企業為了擴大涉獵范圍而將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廣為分散,使公司強勢主業受到了動搖, 這無疑也模糊了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由此可見技術管理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4 有利推動了企業產品技術的進一步創新

技術的創新不僅僅取決于當下時代的流行趨勢或市場的整體走向,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根據客戶的使用反饋、企業本身在技術研發過程的經驗總結、隨著時代變換而逐漸浮出水面的新知識和新技能等多種途徑的材料總結、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決定創新技術的研發方向。技術管理在此時就起到了重大作用,一切相關技術的用戶信息和技術基礎都在技術管理的范圍內,所以在設定創新技術方向時,技術管理能夠提供很多信息,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1.5 使資源配置得到改善

在技術開發過程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組織過程;組織過程是把現有技術,理論知識和已有資源等在融合成最終產品或新技術之前有機組合在一起的過程。企業技術管理的組織過程主要通過流程與制度來進行人力資源、技術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加強對員工的思想意識的培養,為技術的整體管理提供一個分配資源的平臺,使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得到具有專業性、合理性的優化,進而幫助技術研發的相關部門更加順利、高效的進行技術研發工作。

1.6 提高員工創新積極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各行各業的飛速發展,如今我國企業的經營規模也是十分龐大的,涉獵范圍不斷擴大,員工數量也隨之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管理對于企業的正常運營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企業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來進行員工的思想意識的培養和專業素質的培訓,提高員工對于技術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團隊協作意識,加強內部員工之間的交流,溝通不但能增進同事之間的友情,還能夠交換想法,向身邊的人學習自己不具備的工作素質或專業知識。比起不斷激勵員工創新,不如讓員工習慣創新,讓企業習慣創新,更新企業現有的經營理念,培養新的員工工作精神,將嶄新積極的態度體現在企業經營中的各個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創新進程就得到了相應保障。

2.通過技術管理提高創新能力的主要策略

2.1 全面升級產品開發過程

企業的經營不會止步于技術的研發,而真正能夠支撐企業發展,為企業帶來實效利益的,是技術應用產品的開發。產品的開發看似比技術研發簡單得多,事實上,產品的開發流程也是極其復雜的,從產品設計、生產成本到開發周期、上市時間等等一系列的環節都環環相扣,必須保證每個環節都準確無誤的按時完成,產品才能順利的問世,才能為研發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信譽。因此,優化產品開發過程對于企業的技術管理乃至企業的未來發展都是極具價值的。

2.2 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

企業的創新有利于加固企業現有的技術基礎,提高企業綜合實力,從而在行業市場中獲得競爭力。而技術創新是需要大量的資金和龐大的專業人才隊伍來作為支撐的,若要做好技術創新,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對其投入大量的資金和優質的人力資源,以保證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其次,相關部門還應加大創新相關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大對員工的思想意識培養管理,進而為核心工作人員的技術研發保駕護航。

3.結語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技術管理于創新工作的重要意義。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不受一個因素影響,所以理所當然地,技術能力水平也并不是影響技術創新的唯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技術管理比技術能力有著更重要的價值,技術管理能夠多方面的直接影響創新結果,進而影響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方向。因此,我的企業應該提高對于技術管理的重視,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技術管理方面,保證企業的創新活動,間接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第一,完善相關政策。這是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的重要保障。《中小企業促進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規、相關政策,都明確提出要積極鼓勵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大力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著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制定實施了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等一系列政策。如2008年即將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率為25%,而經認定的高技術企業稅率為15%,小型微利企業稅率為20%:允許企業加速研發儀器設備的折舊,加大企業研發投入的稅前扣除比例。

第二,加大資金扶持。資金缺乏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近年來,中央和部分省區市政府設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等專項資金,發揮了政府資金在創新投入中的引導作用。制定了創業投資企業管理辦法,設立了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大了對創業投資企業的稅收扶持力度。在深圳交易所開通中小企業板塊,在北京中關村開展了證券公司股份轉讓系統和小企業集合發債的試點,完善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滿足成長性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第三,整合各方面資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資源是中小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的有效途徑。鼓勵太學、科研機構和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科研設旋,鼓勵中小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加強產學研聯合。鼓勵各類科技中介機構面向中小企業開展服務,現有1200多家生產力促進中心每年為約10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各類技術服務。支持中小企業采取聯合出資、共同委托等方式進行合作研發。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已成為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國組織實施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啟動了百萬中小企業信息化培訓,提高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aa级女人大片喷水视频免费| 一区二区在线播放视频| 6080yy三级手机理论在线 | mikko四只小动物的名字| 色www永久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www| 99ri国产在线|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下载| 2020阿v天堂网|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中国明星16xxxxhd| 4444www免费看|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www.日本高清| 风间由美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热99re久久精品香蕉| 日日夜夜嗷嗷叫| 国产盗摄XXXX视频XXXX|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快|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免费| 好男人看视频免费2019中文|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两只大乳奶充满奶汁| 黄色一级视频网|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女教师巨大乳孔中文字幕| 好吊色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日韩|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av成人免费电影|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日本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国产吃奶摸下激烈视频无遮挡|